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9 毫秒
1.
信息荟萃     
金华建成综合性山茶物种园 浙江金华国际山茶物种园经过两年多的建设,日前建成。这座占地60亩的国际山茶物种园至今已收集山茶物种17个组、202个。是当今世界上第一个山茶属植物综合性专类园,也是世界上山茶物种收集最多的地方。 建立山茶物种园意义重大,原因有三:一是山茶物种中包含着现有茶花品种  相似文献   

2.
<正>山茶花又名茶花,为山茶科山茶属,常绿灌木或小乔木。原产于中国和日本,现欧美许多国家也普遍引种栽培。是我国传统的十大名花,也是世界的名贵花木之一。山茶花的栽培历史悠久,具有很大的观赏价值、实用价值和园林绿化价值。石家庄市植物园于2010年建立了山茶专类温室,并引入了100个品种的300余株山茶花,包括中国山茶花传统的三大品系,华东山茶(红山茶)、云南山茶(滇山茶)和茶梅,以及国外优秀的杂交品种。该山茶专类温室与传统的盆栽山茶方式不同,采用地栽模式,营造群落山茶的景观,还原其原本的生态环境。本文针对引进的山茶品种,  相似文献   

3.
胜似牡丹活山茶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金波“人人都说牡丹好,我道牡丹不及茶”。郭沫若先生在这首赞美云南山茶的诗中把山茶花婀娜多姿、富态艳丽的风彩刻画得淋漓尽致。1987年全国“十大传统名花”评选中,山花名列第七。山茶别名山茶花、茶花、晚山茶等,届...  相似文献   

4.
山茶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了我国山茶科植物的组织培养研究现状,分析了已有组织培养报道的山茶科植物在外植体选择和分化途径上的特点,并从基本培养基、激素及附加营养成分等方面分析了山茶科植物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山茶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袁颖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4):21107-21108,21146
对攀西地区野生山茶属植物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攀西地区分布有野生山茶属植物3个亚属6个组26种4变种,并对攀西地区野生山茶属植物种类、主要形态特征及地理分布状况进行论述,旨在为攀西地区进行野生山茶属植物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山茶属植物是山茶科中系统原始、种类繁多的一个属,通常为常绿的灌木或者乔木,主要分布在东亚北回归线的两侧。山茶属是观赏型的花卉,它的花簇生或者单生叶腋,花冠红色、白色或黄色,不但大而且整齐,一般都在10月份到次年的4月份开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1山茶属植物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山茶属植物适合生长在热带季风性气候带或者副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带。所以在植物搭配时,要注意山茶属植物的光照、土壤等条件,  相似文献   

7.
山茶为我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是重要的园林观赏植物。山茶园是搜集、保存山茶资源,展示山茶多样性和景观的植物专类园。现对我国较早建立的杭州植物园木兰山茶园进行了现状分析,并提出了改造方案,包括园林基础设施的改造,丰富、完善植物景观和木兰山茶园文化内涵的提升,为其它同类专类园的建设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8.
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Camellia L.)主要分布于中国南部、西南部、东南部省区。通过查阅文献及植物标本,对广东省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地理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共4个亚属、10组、48种,占中国山茶属种数的20.6%;在广东省分布广泛,多集中于北部山区;在广东省的垂直分布海拔范围为50~1 800 m。  相似文献   

9.
以杜鹃红山茶为杂交亲本,与山茶属9个组别共29个原生物种进行杂交育种,检测杜鹃红山茶与山茶属的种间杂交亲和性。结果显示,杜鹃红山茶与多齿红山茶、南山茶、浙江红山茶、长毛红山茶、滇山茶、大苞山茶、越南抱茎茶、尖萼红山茶、全缘红山茶9个物种的杂交亲和性较好,与皱果茶、怒江红山茶、厚壳红花瘤果茶、厚叶红山茶4个物种具有一定的杂交亲和性,与崇左金花茶、毛蕊红山茶、毛籽金花茶3个物种的杂交亲和性较差,与剩余的13个山茶物种杂交不亲和。在山茶属9个组别中,杜鹃红山茶与原始山茶组、红山茶组之间的杂交亲和性较好,与瘤果茶组的杂交亲和性较差,与金花茶组的杂交亲和性极差,与糙果茶组、短柱茶组、油茶组、连蕊茶组、长柄茶组等组别则未显现出杂交亲和性。杜鹃红山茶与山茶属原生种间反交时的杂交亲和性和育种效率高于正交。  相似文献   

10.
东亚茶区的半月形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茶如今,在日本列岛各地特别是在偏僻的山区,还可以看到野生的茶树。所以人们将其称之为“山茶”(常常写作“野茶”),以与茶园内栽阿的茶树区别开来。当然,可以想象得出,围绕着山茶出现了产于日本列岛的“自生说”和相反的看法——传入说,只是目前尚无定论。关于这一问题的确认只有等待植物学或育种学领域的研究成果,然而据最近的发展趋势看,否定说的一方占了优势。松下智、桥本实、小川英树等人在日本全国范围内对山茶进行了调查,指出山茶与栽培茶之间在形质上(叶形、长、宽等)几乎没有差异,而且山茶的分布仅限于村  相似文献   

11.
五柱滇山茶为山茶科重要的油茶树种,芽苗砧嫁接是保留五柱滇山茶优良单株优良性状的主要技术。从嫁接前准备、嫁接、嫁接苗移栽、苗期管理、容器苗培育、病害防治、苗木出圃等方面论述了五柱滇山茶芽苗砧嫁接苗培育技术。  相似文献   

12.
部分耐冬山茶栽培品种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从分子水平分析耐冬山茶品种间的遗传关系,探讨其品种分类问题。【方法】利用荧光AFLP技术,采用8对EcoRⅠ/Mse 1引物对耐冬山茶16个品种及2个变异类型、5个山茶南方品种、2个云南山茶品种进行AFLP分析,得到清晰的相关AFLP谱带。【结果】在所测试的30个样品基因组中,8对AFLP引物共获得1 062条清晰的谱带,记录了987条多态性带,多态性带占总带数的92.9%,按照非加权算术平均数聚类法(UPGMA)构建树状分支图。【结论】耐冬山茶与南方山茶的亲缘关系较近;可将耐冬山茶品种分成6个亲缘关系不同的组,表明耐冬山茶有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3.
袁颖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7):13064-13066
对攀西地区自然分布的山茶属植物种质资源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结果发现攀西地区野生山茶属植物自然分布3个亚属6个组25种5变种。论述了攀西地区自然分布的山茶属植物种类、主要形态特征、分布地及开发利用现状。  相似文献   

14.
杜鹃红山茶嫁接砧木选择比较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阐述了采用3种山茶科一二年生苗木(大头茶、浙江红山茶、油茶)作为砧木嫁接杜鹃红山茶的试验过程。结果表明:山茶亚属山茶组的品种(浙江红山茶、油茶)在嫁接时能表现出更强的亲和性,成活率可达88%。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耐冬山茶杂交育种亲和性,培育适宜中国北方地区生长的山茶新品种。采用常规杂交育种方法,以耐冬山茶为母本,设计36个杂交组合进行试验。结果表明,28个杂交组合可以结实,不同杂交组合结果率存在一定差异,种间杂交结果率高于品种。浙江红山茶、多齿红山茶、南山茶、埃尔克西朱瑞、舞台新秀、公正评奖团、红荣耀、狂想曲与耐冬山茶有较高的亲和性。杂交果实结实指数及种子质量均低于对照耐冬种子。  相似文献   

16.
<正>我国山茶种类较多,有红花型、野山茶、大头茶、瑶人茶等几十个品种,资源丰富。从山茶种籽中提取出来的皂素,又称茶皂素,可用于制造各种类型的乳化剂和洗涤剂,以及防腐剂、杀虫剂、杀菌剂等;用茶皂素配制成的洗涤  相似文献   

17.
西施故里石笕茶浙江省绍兴市地方志编篡办公室周芾棠西施故里─浙江诸暨,不但出倾国倾城的美女西施,而且还出众多香郁味醇、甜美爽口的名茶。据清《补订诸暨县志》载:“邑茶之著者:石笕岭茶,东白山茶,宣家山茶,日入柱山茶,五泄山茶,梓乌山茶。”而“石笕岭茶”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天然授粉、人工杂交授粉、不去雄套袋及去雄不套袋4种方法对耐冬山茶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在自然状态下的结实膨大率最高,人工授粉次之,不去雄套袋的结实膨大率最低为0。综合试验结果,可见耐冬山茶是以异花授粉为主的,并且人工授粉结实膨大率并不高的植物。耐冬山茶的花粉生活力从35.71%~90.29%不等,不同耐冬山茶品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径山茶是余杭区历史文化名茶,凭借其优异的品质、规范的管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名副其实的余杭区农产品“金名片”。为进一步提高径山茶的茶叶品质,强化径山茶的品牌建设,通过单株筛选的方法,历时5 a从径山山顶的鸠坑种茶园中选育2个适制径山茶的新品系径山1号和径山2号,2个新品系抗逆性强,扦插成活率高,有望成为下一代径山茶的主栽品种。  相似文献   

20.
云南山茶及其两近缘种花粉形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云南山茶(Camellia reticulata Lindl.),怒江山茶(Camellia saluenensis Stapf ex Bean),西南山茶(Camellia pitardii Cohen Stuart)及其变种云南野山茶(Camellia pitarii var. yunnanica Sealy)花粉形态进行了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的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花粉形态特征对云南山茶及其两近缘种的分类鉴定是有价值的,在此基础上,结合外部形态特征,对云南山茶及其两近缘种进行了分类学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