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四个杉木种子园的花量和种子产量的观测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该文对贵州和四川四个杉木种子园球花、球果和种子产量作了多年调查,分析了年度变化规律、种源与无性系间的差异、年度间的相关性、生长与着花量的关系,探讨种子园郁闭度和立地条件对花量和球果产量的影响,对杉木种子园经营管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杉木种子园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浙江省5个杉木1代种子园结实,气候和土壤条件进行了多年监测。该地区杉木种子园处子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因子可总分为生物因子,环境因子和人为因子3个方面。无性系遗传特性是影响种子园产量的基础条件;而种子产量年度变动的首要影响因子是球花授粉不良,其次是病虫危害,两者可造成球果损失65%左右。生物因子和自然环境因子均是杉木种子产量和品质同影响因子,而人为的栽培管理是提高种子产量和品质的主动影响因子。建园初期  相似文献   

3.
对普通杉木林及崇阳杉木无性系种子园植株球花在树冠中的分布、数量及其配子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园中杉木无性系间球花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年龄与球花量之间呈线性相关,中壮龄杉木林郁闭度越小,雄球花量越小,雌球花量变化不明显,雄雌球花比值则越小,林分组成对球花量的影响不明显。立地条件对球花量的影响显著。杉木无性系单株雌球花和雄球花在树冠中的分布出现分层现象,各部位间球花量的差异达极性水平。球花的数量虽受年龄、母树特性,立地条件及密度的影响,但球花在树冠中的分布总趋势保持不变。单位花粉囊内的花粉数平均为7653.31粒,平均每株产花粉5.6553E+9粒,约6.0163E+4mg.全园可产花粉约1.1018E+13粒,经1.9264+8mg。平均每株产胚珠46483.25个。全园可产胚珠约1.4884E+8个。种子园花粉与胚珠比值为1.2166E+5,即约12万:1。因种子园中花粉相对胚对来说偏多,因紫在进行杉木种子园建设与改造时,应该注意选用生产雌球花较多的无性系植珠作材料, 以提高单位面积种子产量,并在调查授粉效率的基础上,依据胚珠数量可以进行球果及种子产量的预测与预报。  相似文献   

4.
杉木种子园种子品质的观测和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提高杉木种子园的播种品质,1991~1994年在贵州黎平、天柱、锦屏和四川洪雅林场杉木种子园开展了有关试验和观测.研究认为:在种子园花粉产量较低,散粉期多雨的年份,种子品质较差;各无性系种子品质的排序在年份间的相关性较弱,但种子质量较高或较低的两类无性系在种子园不同大区和不同年份间仍较稳定,因此,从种子品质考虑对无性系作再选择是有效的;自交是出现涩籽的一个主要因素,与空籽的形成关系不大,空籽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授粉不足;在开花盛期对幼树和可授期较早或较晚的无性系进行一次辅助授粉能收到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杉木种子园丰产的生理生化性状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以杉木一代种子园不同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分析优良种子和涩粒种子中蛋百质、淀粉、可溶性糖、游离氨基酸、游离有机酸、单宁、激素,以及二十个无性系植株的枝、叶中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脱氢酶的活性、pH值、蒸腾强度、单宁、灰分、镁、钙、铁、硼、铜、锌等含量与种子产量质量的相关关系,揭示杉木种子败育的生理性状差异,认为可以通过调节微量元素含量、pH值、激素水平改变酶活性,调整代谢方向,从而提高种子园种子产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二代种子园不同无性系种实生长的变异规律,以22个无性系为试验材料,对9个种实主要产量和质量评价指标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杉木种实产量和质量在无性系间差异均极显著,各指标间均存在一定相关性。杉木球果产量、球果长、果形指数、球果宽、种子产量、优良度、发芽率、千粒重、涩粒率均值分别为1.71 kg、27.27 mm、1.12、24.40 mm、0.16 kg、73.88%、35.21%、7.01 g、19.45%。聚类结果表明,在欧式距离为13时,参试22个无性系被分为4类,类群Ⅰ杉木种实表现最优,包括8个无性系ED4、ED14、ED3、ED8、ED19、ED17、ED16和ED12;此类杉木无性系球果产量、球果长、果形指数、球果宽、种子产量、优良度、发芽率、千粒重和涩粒率均值分别为1.86 kg、28.50 mm、1.10、25.84 mm、0.18 kg、74.67%、47.50%、8.273 g和18.42%。球果、种子的产量和质量性状可作为杉木种质筛选的重要指标,选择出的优良无性系为参试杉木的最优种质。  相似文献   

7.
杉木种子园无性系球果及其种子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崇阳杉木无性系球果为试验材料进行了球果形态及其种子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园杉木球果直径、球果长、包鳞数、包鳞宽、包鳞长、种子总数、饱满种子数、空粒、涩粒及千粒重依次为26 53mm、30mm、52 30片、12 45mm、14 86mm、72 90粒、17 73粒、19 72粒、35 33粒及9 41g 相关分析表明,球果直径与长度、各类种子之间、及包鳞特征值之间相关系数较大,并达到显著性水平,杉木球果形态特征及其种子分布无性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说明杉木种子园无性系构成对种子园的产量有重要的影响 旋转因子分析表明杉木球果及其种子分布等10个变量可用3个主成分因子来表示,即反映包鳞特征的第1主成分、反映球果大小与种子特征的第2主成分及反映种子特征的第3主成分,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为56 298% 以单个球果生产的饱满种子数进行Hierarchical聚类分析将所研究的无性系球果分为4类,即单个球果生产饱满种子数多、较多、较少与少4类无性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安徽山斗杉木种子园中部分无性系花芽在树冠上的分布及性状、花期的同步性、盛花期与座果率的关系以及不同无性系和不同采收期种子品质的差异等开花结实习性。同时,本文还提出了适于评价杉木种子园的种子品质指标。  相似文献   

9.
姥山林场杉木初级种子园球果类型及其种子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1988~1989年,对浙江姥山林场杉木初级种子园的杉木球果类型、苞鳞、同一球果苞鳞的形态变异、不同杉木球果类型种子分布规律及其好粒、涩粒和空粒种子含量进行了分析。认为杉木涩粒种子含量与球果类型相关并受遗传因子的控制,用长鳞松张及半圆松张型球果而且目的性状遗传型优良的杉木接穗,有利于种子园丰产优质。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处理对杉木种子园种子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种子园的高产、稳产及其种子品质对南方用材林的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杉木种子园种子产量波动较大,对林业生产经营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研究表明,通过精准施肥可以有效提高种子园产量和种子品质,但该类研究在第3代杉木种子园鲜有报道。为此,设置了18种平衡施肥处理,并以常规施肥作为对照,分析平衡施肥处理对种子发芽率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平衡施肥处理后,杉木种子千粒重均显著高于对照( P<0.01),其它指标如种子发芽率、种子的可溶性糖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由此可见,在林业生产实践中科学施肥,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杉木种子的发芽率,也提升了种子的品质。  相似文献   

11.
森林立地条件影响着林木的生长。为了充分挖掘立地因子与林分生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杭州市临安区森林资源动态监测数据为基础,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为研究对象,运用差分方程法构建了基于Richard理论方程的地位指数模型;利用Apriori算法进行立地因子和林分生长因子的关联规则挖掘,得到175条置信度在80%以上、支持度在10%以上的因子关联规则,并从中提取了20条“林分因子-立地因子”规则。结果表明:影响临安区杉木用材林立地质量的主要因子是海拔、坡位、坡向、坡度级、土壤类型、土壤质地、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林下植被种类和林下植被覆盖度,各类规则揭示了杉木林分立地因子和立地质量、立地因子和林分生长因子,林分因子和林龄之间存在的变化规律以及隐含的关联关系。  相似文献   

12.
研究林分结构因子、立地因子、林分密度因子之间的关系对促进林分生长及改善经营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数据处理采用SPSS17.0和AMOS7.0数据统计分析软件完成。结果表明:海拔是影响落叶松人工林生长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与林分平均地径、林分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和林分断面积相关系数分别为0.51、0.54、0.59、0.62,且达到0.05显著水平;运用观测变量交叉积协差阵建立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结构方程模型,得出了各因子与林分结构因子、立地因子、林分密度因子相关关系及各潜在变量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863、0.681、0.706,经检验各指标值均表明模型适配性较好,模型在应用过程中应以改善立地质量为基础,协调林分结构因子、立地因子、林分密度因子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3.
福建马尾松人工林可变密度收获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林龄,地位指数,林分密度指数为自变量因子,由扩展的Richards生长函数结合林分直径分布规律,建立直径的生长模型,运用改进单纯形法最优拟合该生长模型,以此作为基础推算其它因子,编制出福建省马尾松人工林可变密度收获表,为福建省马尾松人工林的节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闽北地区 80块马尾松人工林标准地资料为基础 ,研究林分蓄积与林分密度和优势木平均高的关系 .建立了林分蓄积与林分密度及优势木平均高的收获模型 M=a1Hb1 Nα- a2 Hb2 Nβ,通过生产弹性、边际产量分析 ,研究了密度效应及优势高效应 ,并根据立地及密度效应模型研究了林分密度、林龄、立地指数对林分蓄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冀北次生林3个树种林分生长过程表的编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该文利用河北承德地区天然次生林 3个树种 (白桦 ,柞树 ,山杨 )的 710块标准地 ,进行了分类、筛选、研究 ,从中选出符合条件要求的 6 5 3块标准地 ,对各树种的立地分布进行了分析 ,然后对各树种的林分调查因子的生长方程进行模拟 ,并对生长方程进行了检验 ,分别编制了占比重最大的Ⅱ地位级的经验生长过程表 ,为该地区 3个树种的生长收获预估等森林经营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长白落叶松直径分布收获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该文将长白落叶松林地按地位指数划分为3个地位等级,分别地位等级建立了以三参数Weibull分布为基础的直径分布收获模型。该模型系统包括两大部分。第1部分建立了林分回归模型,其中主要包括林分因子预测模型,株数预测和断面积生长模型等;第2部分建立了参数回收模型,即采用林分因子的预估值来回收Weibull分布的参数,保证了收获模型与林分回归模型的一致性。该模型不仅能输出林分的总体收获量(蓄积量,出材量),而且能输出各径阶的收获量。误差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精度较高。  相似文献   

17.
应用99块湿地松人工林标准地调查资料,以林分年龄、立地指数为自变量,利用Richards模型拟合各林分因子(直径、树高、蓄积等)生产过程;采用非线性麦夸特迭代求解法,确定各林分因子Richards模型参数,并进行模型检验和误差分析,在此基础上依据各林分因子生长模型编制16指数级湿地松人工林经验收获表.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湖北桂花林场的调查,找出了影响林木生长的主导因子,并据此划分立地类型,实现了杉木——马尾松在相同立地上的地位指数转换及各立地等级的产量预测,还把调查扩大到浙江开化林场、湖南金洞林场等地,分析了主要经营措施对林分生产力的影响,发现集约经营可改变林木生长过程,增产潜力很大。速生丰产林在经济效益方面优于一般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9种优势木选择方法的选择效果,以精确评价山地人工林的立地质量。【方法】基于福建邵武卫闽林场连续观测26年的杉木密度试验林数据,比较最高株法和分层法2类共9种优势木选取方法对山地杉木人工林林分立地指数的影响;分析初植密度对林分蓄积的影响,并以林分蓄积作为评价立地质量的依据,对9种方法所确定的优势高与5,10,14,20,24和26年生时杉木人工林的林分蓄积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分层法所确定的优势木在样地内分布的均匀性明显优于最高株法;选择的优势木株数相同时,最高株法所确定的立地指数均高于分层法;随着林龄的增加,初植密度对林分蓄积影响的差异逐渐减小,24年生时林分蓄积趋于相等;随着林龄的增加,林分蓄积与9种方法所确定立地指数的相关性均逐渐增大,从10年生起达到显著水平,20年生起达到极显著水平,在26年生时相关系数达到最大;以20年生作为杉木人工林林分的基准年龄,此时采用分层法确定的优势高与林分蓄积的相关性均优于最高株法,且此时采用9种方法确定的优势高与26年生时的林分蓄积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结论】选择20年为基准林龄评价杉木人工林的立地质量是合理的;优势木在样地内分布的均匀性对山地杉木人工林立地质量的准确评价有重要影响,分层法确定的优势木在林分中的分布更均匀,同时考虑野外调查时的便捷性,推荐采用分层法中的5株法和固定6株法来选择山地林分中的优势木。  相似文献   

20.
前茬林分密度对2代4年生杉木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建立固定标准地,研究福建南平峡阳国有林场一片29年生、20地位指数级的第1代杉木人工林采伐前的林分密度和采伐后的立地管理措施对第2代4年生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第1代杉木人工林的林分密度对2代4年生杉木林分的生长有极显著影响,最高密度等级(1500株·hm-2以上)的第1代杉木林在采伐后营造的第2代杉木林,其4年生的生长量为最低 采伐后的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4年生杉木林分生长的影响不显著 第1代杉木林较高的林分密度可能是杉木连栽地力衰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