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炳全 《水利渔业》2000,20(3):19-19
在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沙埋孵化法、半沙埋孵化法和无沙孵化法,总结出不同的鳖场规模情况下可选用的几种孵化方法。  相似文献   

2.
陈德富 《水利渔业》2001,21(2):21-21
1 材料与方法1 1 孵化条件孵化室要求保温、保湿、通风性能良好。室内地面上蓄水 8~ 10cm ,以硬质防爆的红外线灯照于室内水面上 ,达到孵化室内加温增湿的目的。孵化沙盘为木板制作 ,敞口、方形、无盖。盘口内径 48cm× 48cm× 8cm。内置沙粒直径为 0 5~ 0 6mm ,含水量为 6 %~ 7%的中号消毒黄沙。1 2 鳖卵挑选受精斑清晰 ,受精线整齐 ,动物极区与植物极区分明的受精卵进行孵化。1 3 孵化密度1 3 1 单层密度 每只孵化沙盘放置一层鳖卵。试验沙盘共 5只 ;1号沙盘放 12 1(11× 11)只 ,系浙北地区目前鳖卵孵化的常用密度。…  相似文献   

3.
集约化孵化室面积9m2,由自动控温、调湿和报警系统控制,以海绵作孵化基质,孵化率达989%,一次能孵化4万枚卵,操作简单,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4.
潘东甫  潘泳 《淡水渔业》1996,26(2):35-37
恒温恒湿孵化中华鳖技术潘东甫(湖北省荆沙市水产学校)潘泳冯盛义(湖北农学院水产系)(湖北省荆沙市电子科技实验厂)鳖卵的孵化在自然状况下受温度、湿度、敌害等因素的影响,孵化率低,一般为30─40%。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集中孵化,采用增温、喷水保温等措施,孵...  相似文献   

5.
在温度分别为 2 6、30、32、34℃ ,湿度为 - 12KPa的条件下孵化中华鳖 (Trionyxsinensis)卵 ,孵化期分别 6 6 1、4 5 2、4 2 0和 39 4天将各温级中孵出幼体在实验室恒温 (2 9± 1℃ )饲养 ,测定其早期生长。结果表明 :孵化温度明显影响中华鳖幼体的早期生长 ,其中 2 6℃组生长最快 ,30、32℃组居中 ,34℃组生长最慢  相似文献   

6.
甲鱼产卵观察和孵化技术杨书国(江西省赣东特种水产养殖公司,南城344700)甲鱼产卵前从池塘爬入到产卵床,甲鱼钻进沙堆里,用前爪固定,后爪向后猛压挖成深约10厘米,宽约10厘米的穴.头部抬出沙面,尾部朝下,把卵产于穴内,产完后用爪扒沙把穴盖平,如不注...  相似文献   

7.
温度对排卵、产卵的关系极为密切,每种鱼在某一地区开始产卵的温度是一定的,产卵温度到来.是产卵行为的有力信号。产卵行为的发生是在外界条件的刺激下,通过脑垂体问叶嗜碱性细胞分泌促性腺激素,激发鱼体排卵和产卵。如果已在产卵的鱼,遇到水温突然下降,往往发生停产现象。孵化工作是人工繁殖最后一个环节,必须据受精卵的胚胎发育的生理生态特点,创造适宜的孵化条件和进行细致的管理工作,才能使胚胎发育正常。受精卵的孵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水温、溶氧、水质,敌害生物等。它们都会影响到孵化率的高低。家鱼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豫北地区中华鳖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介绍了产卵习性,产卵时间为6-9月,产卵高峰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每窝卵数平均为16.3个,平均受精率为91.2%,卵的孵化时间为50-56天,平均孵化率为81.3%,在该地区自然饲养的亲鳖,存在年产卵3次的可能。本文同时也探讨了有关鳖卵孵化的生态条件。  相似文献   

9.
中华鳖人工繁殖的研究成功 ,大大地促进了人工养殖的发展 ,但还有许多关键性的问题有待于更深入、更系统地研究。本研究通过中华鳖亲鳖产卵和鳖卵孵化试验 ,试图建立中华鳖工厂化养殖中人工繁育稚鳖的规范化操作技术 ,为中华鳖工厂化养殖模式的形成提供参考资料。1 材料与方法1 1 亲鳖培育亲鳖池为泥底水泥墙池 ( 2 0m× 1 0m× 2m) ,产卵场设置在亲鳖池一端的空地上 ,占地面积 5m2 ,上盖顶棚 ,场内铺上 30cm厚的细沙子 ,四周设置防逃墙 ;亲鳖池与产卵场连接处用坡度为 30°的水泥面。野生鳖 1 70只 ,平均个体重 0 6kg ,雌雄比…  相似文献   

10.
全自动恒温恒湿孵化中华鳖的技术措施潘东甫(湖北省荆沙市水产学校)冯盛义(湖北省沙市电子科技实验厂)鳖卵的孵化在自然状况下受温度、湿度、敌害等因素的影响.孵化率低,一般为30—40%。在人工控制条件下,集中孵化.采用增温.喷水保湿等措施,孵化率一般在8...  相似文献   

11.
12.
彭泽鲫原产地产卵及易地孵化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在进行彭泽鲫引种、移植的研究项目中,我们在考察了原产地及亲本后确定了在原产地产卵后再将受精卵运回试验基地孵化培育的引种移植方案。共产3批卵、2145万粒,受精率为935%—951%;孵出鱼苗1938万尾,出苗率为934%—979%。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卵生鱼类的浮性卵、粘性卵、沉性卵及特殊类型的产卵孵化方式及其适应意义,也描述了卵胎生和胎生鱼类的胚胎发育及产仔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孵化湿度对中华鳖营养品质的影响,采集5龄中华鳖所产的同批次受精卵[(3.05±0.05) g],在相对湿度65%和85%下于实验室全裸孵化箱中进行无接触式孵化,分别取18、20、22、24、26期胚胎各20枚,迅速解剖出裙边组织,用于荧光定量PCR分析测定胶原蛋白含量,并用天狼星红染色法进行组织学分析,研究2种孵化湿度对胚胎期中华鳖外部形态和胶原物质积累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着胚胎发育,背甲指数(背甲质量/体质量)、裙边指数(裙边质量/体质量)、背甲比值(背甲长/体长)和裙边比值(体长/裙边宽)等性状总体上呈增加趋势。相对湿度85%下孵育的中华鳖胚胎在大多数发育阶段的外部形态特征性指标显著优于相对湿度65%(P<0.05)。相对湿度85%下孵育的裙边组织呈现强橙黄色或亮红色偏振光,随着胚胎发育,裙边组织Ⅰ型胶原蛋白面积的占比不断增加,极显著高于相对湿度65%下的此数值(P<0.01)。发育至第22期,相对湿度85%下孵育的裙边组织Ⅰ型胶原蛋白基因mRNA表达水平迅速增加,推测潮湿环境可能有利于胚胎期中华鳖发育过程中胶原蛋白的沉积和相关优良性状的形成。试验结果可为中华...  相似文献   

15.
长江流域一般到4月中下旬、水温稳定后,才进行鲤鱼、鲫鱼产卵孵化工作。塑料大棚内的鱼池,水温比棚外鱼池约高1~3℃甚至高5~7℃。鲤鱼、鲫鱼在清明前后产卵,在塑料大棚内把附着鲤鱼卵的鱼巢,放在鱼池中的聚乙稀网箱里,上面用水不间断地喷淋,直至鱼苗孵出能平游时,  相似文献   

16.
根据虾蛄自然生态特性,在室内小水泥池设计六种底质环境,试验不同底质、虾蛄自身挖掘与人造洞穴对眼斑猛虾蛄(Harpiosquilla annandalei)产卵与孵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眼斑猛虾蛄的产卵与孵化对底质、洞穴等条件要求严格,没有合适的条件便不产卵,即使产卵也不孵化或孵化率很低,在几种底质条件中以泥沙底质最好,明显优于沙底质,水泥底质不孵化,泥沙底质是眼斑猛虾蛄产卵、孵化成功重要条件之一。虾蛄自身挖掘的洞穴优于人造洞穴,而对泥沙的比例也有一定要求,要有利于虾蛄筑成洞穴。  相似文献   

17.
采用铁氧永磁体静磁场、矿物基质处理,初步探讨磁场效应对中华鳖孵化率和雌性占比的影响。孵化于夏季室内自然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显示,磁感应强度为1.2 mT的静磁场(N极或S极)处理导致中华鳖的孵化率为49.8%~5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0.1%~81.5%;孵化后雌性占比为68.3%~69.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6.8%~58.5%,呈现雌性化诱导现象。蛭石基质中孵化率为90.4%,高于土壤对照组的82.1%;但是其雌性占比为48.2%,低于土壤对照组的56.6%。通过性腺外部形态和组织切片特征进行雌雄鉴定,解剖后雌性个体有明显白色线状输卵管,而雄性输精管不可见;组织切片中,卵巢中可见发育成型的初级卵泡,精巢中曲细精管处于形成早期。结果表明,静磁场处理可出现中华鳖孵化后雌性化诱导现象,但孵化率降低;蛭石基质中孵化可以提高中华鳖孵化率,土壤介质中孵化有更高的雌性占比。  相似文献   

18.
中华鳖卵重在孵化过程中减轻6.04%-9.51%并在孵化率,稚鳖出索时的体重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9.
李增盛 《海洋渔业》1988,10(6):268-270
<正> 一、试验目的黄姑鱼 Nibea alliflora (Richardson)产于我国各海区以及朝鲜、日本沿海。在东海北部海域越冬,春季作产卵洄游,是我国沿海捕捞的主要经济鱼类之一。由于其生殖周期较短,生态环境广,尽管其他经济鱼遭严重破坏,黄姑鱼的资源量仍多于其他鱼,被认为是一个较快恢复的好鱼种。  相似文献   

20.
日本对虾亲虾培育及产卵、孵化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对虾在我国养殖以来,由于其耐干性好、易活运、养殖管理简便、成本低,而在全国沿海地区得以迅速推广,为对虾养殖的“二次创业”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由于日本对虾育苗中亲虾培育孵化中的关键技术一直未能被大多数厂家普遍掌握,而成为北方日本对虾育苗中的难点,生产中时常受挫。近几年来,笔者结合多年的生产经验,总结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日本对虾亲虾及无节幼体培育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