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光周期对莲草直胸跳甲幼虫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光周期对莲草直胸跳甲幼虫的影响,调查了恒温条件下9种不同光周期组合(D∶D,L∶D=2∶22,L∶D=4∶20,L∶D=8∶16,L∶D=16∶8,L∶D=20∶4,L∶D=22∶2,L∶L,CK)对莲草直胸跳甲幼虫的发育历期、存活率、蛹的发育历期和蛹期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光周期对幼虫的发育历期影响显著,当光周期中的光照时数为0~16h时,1龄幼虫的发育历期最长,其发育整体程度除L∶D=8∶16、L∶D=20∶4、L∶L外,均随光周期中光期时数的增加而提高。除L∶D=20∶4外,其它光周期对2龄幼虫发育历期的影响均较弱,对2龄幼虫发育进度的影响基本一致。幼虫的存活率随光周期的光照时数的增加而提高,但在L∶D=8∶16和L∶L却相对较低。除L∶D=4∶20,其它光周期对化蛹率影响均较弱,对化蛹历期无显著影响。光周期并不能完全使幼虫停滞发育,对其蛹期发育影响较小,适当延长光周期的光照时数可提高幼虫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九香虫为中国传统中药,现代医学证明其具有良好的抗癌活性,急需人工养殖以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需求。针对九香虫人工养殖越冬存活率低问题,本文研究了九香虫越冬介质、虫口密度以及不同温、湿度条件下存活率。结果表明:在自然寒冷条件下,越冬介质鹅卵石更有利于九香虫存活;随着养虫笼内虫口密度的增加,九香虫存活率下降;在L∶D=10 h∶14 h、RH=(70±5)%条件下,T=8℃时,九香虫的越冬存活率最高;在L∶D=10 h∶14 h、T=(6±1)℃条件下,RH=80%,九香虫的越冬存活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探讨光周期变化对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为科学预测梨小食心虫种群动态的季节变化提供理论依据。在温度(26±0.5)℃,RH(70±10)%人工气候箱中,研究15L∶9D、14L∶10D、13L∶11D、12L∶12D和11L∶13D 5个光周期对梨小食心虫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不同光周期条件下梨小食心虫幼虫发育历期、成虫寿命和产卵量明显不同(P0.05),12L∶12D条件下幼虫发育历期最短、成虫寿命最长,产卵量最高;13L∶11D条件下幼虫发育历期最长;11L∶13D条件下成虫寿命最短,产卵量最低。但成虫产卵前期无显著差异(P0.05)。光周期变化对梨小食心虫的生长发育和生殖具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攀枝花烟区烟蚜茧蜂对烟蚜的田间控制效果。[方法]在攀枝花米易县坪山镇对田间烟蚜的消长规律进行了系统调查,并进行了田间释放烟蚜茧蜂对烟蚜控制效果的对比试验。[结果] 2016—2017年田间蚜虫种群数量消长均为双峰型,不同年份间烟蚜种群数量高峰期出现的日期和种群密度却有所差异,2016年烟蚜的第一个小高峰出现在6月14日左右,单株蚜量为21.3头; 2017年烟蚜的第一个小高峰出现在6月19日左右,单株蚜量为33.7头。2016、2017年烟蚜第2个高峰期分别出现在7月14日、7月4日,单株蚜量分别为50.2、58.9头;释放烟蚜茧蜂7 d后,田间烟蚜的被寄生率明显升高,放蜂后15 d烟蚜的被寄生率达到最大值,放蜂21 d后,寄生率有所下降,且2017年的最高寄生率较2016年有所增加,平均寄生率高达60.51%,放蜂后,烟蚜数量减少,虫口减退率逐渐升高。放蜂后21 d烟蚜的虫口减退率高达76.90%~86.88%,显著高于对照烟田。[结论]烟蚜茧蜂对烟田烟蚜具有良好的控制效果,可进一步在攀枝花烟区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饲养条件对捕食性天敌昆虫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的影响,优化饲养技术,提升规模化饲养效率。本文研究了人工饲料在不同温度、湿度、光周期条件下对七星瓢虫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并探究不同产卵介质对成虫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0.5)℃时,产卵量最高为291.24粒,(28±0.5)℃幼虫期最短为14.76 d,产卵前期和幼虫历期随温度升高而缩短;湿度在(70±5)%时幼虫和成虫存活率最高分别为36.67%、48.00%,产卵量随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光周期在18L∶6D时,成虫产卵前期最短(9.30 d),卵的孵化率最高(52.22%),产卵前期和幼虫期随光照时间延长呈缩短趋势。七星瓢虫在甘蓝叶上产卵量最高(306.20粒),在保鲜膜上产卵量最低(230.38粒)。综上,人工饲料饲养七星瓢虫幼虫的适合条件为温度28℃、湿度70%、光周期18L∶6D,成虫为温度25℃、湿度70%、光周期16L∶8D,且在甘蓝上产卵效果最好,该研究结果可为室内人工扩繁七星瓢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若虫密度对叉角厉蝽Eocanthecona furcellata(Wolff.)种群增长的影响,探究其室内最佳饲养密度.在温度(26±1)℃、光周期(L16∶D8)、湿度(70±5)%条件下,研究了叉角厉蝽在不同若虫饲养密度下的发育历期、若虫存活率和成虫获得率、畸形率、雌雄性比.结果 表明,饲养密度对叉角厉蝽的发...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光周期对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脑组织中生长激素(Growth hormone,GH)基因、生长激素抑制素(Somatostatin,SS)基因表达水平和昼夜表达模式的影响,采用初始体质量为(7.89±0.42)g的红鳍东方鲀幼鱼为研究对象,养殖在试验桶(直径80 cm、深50 cm)中,海水温度为19~23℃,盐度为31~32,共设置5种光周期8L∶16D、12L∶12D、16L∶8D、20L∶4D、24L∶0D,每个处理组设3个平行,每桶放60尾鱼,试验周期为30 d,试验结束后全天取样,测定脑组织中GH、SS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8L∶16D光周期处理组红鳍东方鲀脑组织中GH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光周期处理组(P0.05);8L∶16D光周期处理组SS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24L∶0D组(P0.05),其他处理组SS基因相对表达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GH和SS基因表达水平分别在12L∶12D和8L∶16D光照条件下呈现昼低夜高的特点。研究表明,结合GH和SS基因在不同光周期下的表达量及昼夜表达特点,长时间光照(16~24 h/d)并不利于红鳍东方鲀幼鱼生理节律的维持,本试验条件下最佳光照时长为8~12 h/d。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不同因素对蚱蝉卵室内孵化率的影响规律,优化卵孵化的技术参数。[方法]采用L16(45)正交重复试验设计,以卵孵化率为指标,考察温度、pH、光周期和盐度4因素对蚱蝉卵孵化的影响。[结果]光周期对蚱蝉卵孵化的影响达到了极其显著水平;4因素的搭配组合优方案为A3B3C3D2,即温度30℃、盐度25%、光周期L12∶D12和pH=6条件下蚱蝉孵化率表现较好。[结论]研究结果可作为蚱蝉卵室内人工孵化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温度与接蜂密度对管氏肿腿蜂寄生的联合干扰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室内测定了不同温度与不同接蜂密度条件下对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寄生的联合干扰反应。结果表明,肿腿蜂在温度15℃,接蜂量为1,2,3,4,5头时,其产卵量分别为1.50±0.71,2.00±0.47,1.50±0.53,1.30±0.48,1.20±0.42,差异显著(F=3.44,P=0.02)。在温度24℃,接蜂量为1,2,3,4,5头时,管氏肿腿蜂产卵量分别为32.80±1.61,36.40±1.43,34.60±2.01,27.50±1.96,16.40±1.51。其中温度在27℃条件下,接肿腿蜂1头时,管氏肿腿蜂产卵量为最高。不同温度下,管氏肿腿蜂对自身密度的干扰反应随着单位空间内密度的增加,其干扰作用增强,表现为随着寄生蜂密度增大,寄生率下降。肿腿蜂对黄粉甲蛹的寄生率在27℃下最高,达93.33±3.55%。在温度24、27、30℃时,均以光周期为10L:14D的寄生成功率最高。在温度18和21℃时寄生成功率均以16L:8D条件下为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紫甘薯贮藏过程中营养物质的变化规律,进一步选择最佳贮藏条件。以‘紫罗兰’甘薯为试验材料,设置7 ℃+75% RH(T1)、7 ℃+85% RH(T2)、7 ℃+95% RH(T3)、12 ℃+75% RH(T4)、12 ℃+85% RH(T5)、12 ℃+95% RH(T6)、16 ℃+75% RH(T7)、16 ℃+85% RH(T8)、16 ℃+95% RH(T9)共9个处理组合,研究不同处理的紫甘薯含水量、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和花青素含量差异,考察不同储藏条件对紫甘薯品质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贮藏过程中,紫甘薯含水量、淀粉含量和花青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可溶性糖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不同温度和湿度处理比较发现,紫甘薯的含水量下降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加快,随湿度增加而减慢;可溶性糖含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随湿度增加而降低;淀粉含量的下降速度随温度升高而减慢,随湿度增加而加快;花青素含量在12 ℃+85% RH条件下降较慢。综合考虑,12 ℃+85% RH是紫甘薯的最适贮藏条件, 研究为紫甘薯产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大棚释放不同比例的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4∶0、3∶1、2∶2、1∶3、0∶4),防治不同数量烟蚜种群(蚜情指数为0~5级。结果表明:蚜情指数为0~3级时,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以3:1的比例释放可以达到更好的控制烟蚜的效果,防治效果达81.13%。蚜情指数达到4~5级时,烟蚜茧蜂和菜蚜茧蜂以1:1的比例释放时,控制效果高于比其他对照组,但不能及时有效的控制烟蚜种群的增长。  相似文献   

12.
光周期对甜菜夜蛾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室温 (2 6± 1 )℃、相对湿度 80 % -85 %条件下 ,分别采用 5种不同光周期 (光暗比为 8∶ 1 6、1 0∶ 1 4、1 2∶ 1 2、1 4∶1 0、1 6∶ 8)对甜菜夜蛾各虫态进行处理 .结果表明 ,光暗比 1 2∶ 1 2的光周期 ,各虫态生长发育状况最好 ,幼虫存活率、平均蛹重、蛹羽化率、成虫寿命、产卵量及卵孵化率等都明显优于其它处理 ;其次为光暗比 1 4∶ 1 0的处理 ;而光暗比 8∶ 1 6的处理各虫态发育状况最差 ;随着光照时数的增加 ,幼虫发育历期逐渐缩短  相似文献   

13.
 报导了考氏白盾阶pseudaulacaspis cockerelli(Cooley)在云南大理梨园中的发生情况及主要生物学特性,该虫以危害结果枝为主,同时加害于叶片和果实。雌成虫4月上旬开始产卵,平均卵量93粒。在平均气温18~19℃,R.H60~65%的自然条件下卵期为25天。卵化高峰期为5月中旬,6月上旬为若虫涌散盛期。雄虫7月下旬开始羽化,8月上旬进入盛期,寿命仅1~2天。受精雌虫固着在寄主受害部位越冬,已发现的天敌主要是捕食性瓢虫和寄生蜂,梨园管理水平、梨树品种对该虫的发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4.
变温对烟蚜茧蜂低温贮藏存活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明确变温对烟蚜茧蜂低温存活的影响,以及不同寄主僵蚜经低温贮藏后羽化率的差异,寻找烟蚜茧蜂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最适条件及寄主。【方法】以烟蚜和麦二叉蚜僵蚜为试验材料,经不同变温(4℃ 22 h/20℃ 2 h,4℃ 46 h/20℃ 2 h,4℃ 70 h/20℃ 2 h)处理后,比较烟蚜茧蜂羽化率、雄虫比和后足胫节长度的变化。【结果】经不同变温处理的僵蚜与恒定低温(4℃)处理相比,烟蚜茧蜂的羽化率有所提高,寄主为烟蚜的僵蚜羽化率经过4℃ 22 h/20℃ 2 h(T1)处理2周后最高,为78.33%;寄主为麦二叉蚜的僵蚜羽化率经过4℃ 46 h/20℃ 2 h(T2)处理1周后最高,为68.33%。雄虫比变化不显著,均在0.3—0.5。低温贮藏后,寄主为烟蚜的僵蚜羽化率略高于麦二叉蚜,且雄虫比和后代蜂雌雄蜂后足胫节长度差异不显著。【结论】变温处理后的烟蚜茧蜂羽化率高于恒定低温,且变温与恒低温贮藏后雄虫比例均比雌虫比例低。变温贮藏技术更适于烟蚜茧蜂的繁殖与释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环斑猛猎蝽(Sphedanolestes impressicollis Stal.)对烟田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若虫的捕食潜力,为田间应用环斑猛猎蝽防控烟蚜提供参考。【方法】实验室条件下,在培养皿中设置1头饥饿24 h的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与不同密度梯度的1~4龄烟蚜若虫,统计环斑猛猎蝽的捕食量并通过GrapPad Prism 8.0、DPS等软件进行生物学统计分析,明确环斑猛猎蝽对烟蚜若虫的功能反应和搜寻效应;以不同密度的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与烟蚜4龄若虫在不同温度梯度及空间格局条件下,通过控制单一变量法并构建线性回归方程,明确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种内干扰对捕食率的影响以及自身密度、温度、空间格局对捕食量的影响,评估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4龄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结果】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若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II模型,其种内干扰及自身密度对捕食量的影响分别符合Hassell模型和Watt模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1~4龄烟蚜若虫中的3龄和4龄若虫捕食具有偏好性,对4龄若虫的捕食量最大,最大日捕食量为55.7头,其次为3龄烟蚜(55.3头)。在空间一定和烟蚜若虫定量条件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个体间存在种内干扰,干扰系数为1.31,并随着自身密度的增加干扰增强,平均捕食量下降。在不同空间且烟蚜若虫密度一定的条件下,随着空间的增大,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猎物的捕食量减少。在16~32℃的温度梯度下,环斑猛猎蝽4龄若虫对烟蚜若虫的捕食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强,32℃下的日捕食量最大,达23头。【结论】环斑猛猎蝽在烟田中具有防治烟蚜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分枝列当(Orobanche aegyptiaca)是一种根寄生植物,严重影响加工番茄的产量。为减轻其危害,首先通过皿内芽管生长试验,明确了枯草芽孢杆菌DNKAS对分枝列当芽管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并通过田间小区随水滴灌方式,设置清水对照(CK)、3 kg·hm-2 DNKAS菌剂(D3)、4.5 kg·hm-2 DNKAS菌剂(D4.5)、6 kg·hm-2 DNKAS菌剂(D6)、9 kg·hm-2 DNKAS菌剂(D9)、12 kg·hm-2 DNKAS菌剂(D12)、7.5 kg·hm-2黄腐酸钾(FA-K)、4.5 kg·hm-2 DNKAS菌剂+7.5 kg·hm-2黄腐酸钾(D4.5+FA-K) 共8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分枝列当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随后采用 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分析菌剂施用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及代谢多样性变化,明确菌剂对作物及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纯菌剂施用条件下,D12处理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为52.33%,列当寄生数量最低为493个,寄生度为1.30,番茄产量为133 455 kg·hm-2,增产56.48%。黄腐酸钾与菌剂混合施用效果明显优异于其单独施用,防治效果提高了14%,寄生度和寄生数降低约10%,番茄产量提高14%。不同处理的微生物代谢活性表现为:D4.5+FA-K > FA-K > D12> D9,不同处理间的碳源利用率差异不明显,Shannon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表明生防菌DNKAS可增加土壤群落丰富度,生防菌KNKAS及其与黄腐酸复配可提高防效,适用于分枝列当防治。  相似文献   

17.
分枝列当(Orobanche aegyptiaca)是一种根寄生植物,严重影响加工番茄的产量。为减轻其危害,首先通过皿内芽管生长试验,明确了枯草芽孢杆菌DNKAS对分枝列当芽管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并通过田间小区随水滴灌方式,设置清水对照(CK)、3 kg·hm-2 DNKAS菌剂(D3)、4.5 kg·hm-2 DNKAS菌剂(D4.5)、6 kg·hm-2 DNKAS菌剂(D6)、9 kg·hm-2 DNKAS菌剂(D9)、12 kg·hm-2 DNKAS菌剂(D12)、7.5 kg·hm-2黄腐酸钾(FA-K)、4.5 kg·hm-2 DNKAS菌剂+7.5 kg·hm-2黄腐酸钾(D4.5+FA-K) 共8个处理,研究不同处理对分枝列当的防治效果和增产效果;随后采用 Biolog-ECO微平板检测法,分析菌剂施用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生态及代谢多样性变化,明确菌剂对作物及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纯菌剂施用条件下,D12处理的防治效果最佳,防效为52.33%,列当寄生数量最低为493个,寄生度为1.30,番茄产量为133 455 kg·hm-2,增产56.48%。黄腐酸钾与菌剂混合施用效果明显优异于其单独施用,防治效果提高了14%,寄生度和寄生数降低约10%,番茄产量提高14%。不同处理的微生物代谢活性表现为:D4.5+FA-K > FA-K > D12> D9,不同处理间的碳源利用率差异不明显,Shannon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表明生防菌DNKAS可增加土壤群落丰富度,生防菌KNKAS及其与黄腐酸复配可提高防效,适用于分枝列当防治。  相似文献   

18.
新疆蔬菜斑潜蝇发现两种寄生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为害蔬菜的斑潜蝇发现两种寄生蜂--西伯利亚离颚茧蜂和圆形赘须金小蜂.后者数量不多,而前者是当地的优势寄生蜂,其寄生率常随作物、季节、环境等因素而变化,化防的影响更大. 西伯利亚离颚茧蜂在寒冷的乌鲁木齐可在不加温温室土中越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