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了解桡足类在池塘育苗模式下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了在斜带石斑鱼池塘育苗生态系统中浮游桡足类的种群增长情况、生产率和呼吸率。试验结果:2口试验池塘中的桡足类主要有7种,其中矮拟哲水蚤(Paracalanus nanus)、小拟哲水蚤(P.parvus)这两种小型桡足类为优势种;育苗期间,桡足类的生物量呈现出前10天逐渐升高、第10 d达到最大值、之后逐渐降低的特点;育苗池中桡足类的平均世代时间为42.312 h,平均生产率为4. 560 mg/(L·d),平均日P/B系数为0. 723 5;育苗全过程桡足类的呼吸率为0.074 4 mg/(L·d),单只桡足类的平均呼吸率为4.055×10^-5mg/(L·d)。结果表明,到育苗后期,自然增长的桡足类远不能满足鱼苗摄食的需要,需每天向池塘增加投放桡足类及轮虫等。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刺参产业发展迅速,传统的工厂化育苗配合池塘养殖的生产模式出现了饱和乃至过剩的情况,消费者相比较而言更加认可野生海参的品质.刺参海区网箱育苗技术基本成熟,在该条件下,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苗种成活率、提高苗种规格就成为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新课题.因此,本文分别从附着基网袋目数、新旧附着基两方面考虑,旨在在保证生产任务的同时,尽可能降低成本、保证成活率、提高苗种规格,从而为刺参网箱育苗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自然海区刺参网箱生态育苗过程中,网衣污堵造成的水质恶化和桡足类危害刺参幼体问题,进行了双层网衣网箱和凡纳滨对虾(Penaeusvannamei Boone)控制桡足类试验。对比试验结果:双层网衣组刺参苗的成活率达到1.73%、变色率高达74%、规格达到4.26万头/kg,显著高于单层网衣组;投放凡纳滨对虾组和投药组网箱内桡足类数量相近,分别为112个/m3和84个/m3,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08个/m3,实际生产中采用两项新技术,很好地解决了育苗后期刺参苗死亡减产的问题,避免了药物的使用,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随着海参产业的发展以及产量的增加,海参价格较以前有大幅度的回落,因此在海参育苗期间选择成本低、成活率高的育苗技术对于降低养殖成本尤为重要。本研究针对刺参育苗期间附着基的选择进行了对比研究,旨在通过此次试验选择出刺参育苗期节省成本、出苗率高的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前海参池塘出现了附着基下沉,清坑困难,池底老化、新的病原微生物滋生等诸多问题。近几年通过进行不同种类的附着基敷设对比试验,效果最好的当属PC管附着基,该附着基价格低廉,操作简便,敷设面积大,遮阴效果好,方便海参收获,而且通过采取投放大规格的参苗,引进篮子鱼进行青泥苔清除等措施,使养殖单产提高25%,促进了海参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昌黎县海参池塘养殖起步于二十一世纪初期。传统海参池塘养殖模式主要是在池底堆砌石块作为人工鱼礁附着基,但该模式容易造成礁体下沉,导致清池困难、池底老化,病原生物滋生等问题。为此,我们利用圆锥型编织袋作为附着基进行了海参池塘养殖试验,通过近两年的养殖对比,发现该养殖模式不仅成本低,且易于清池,产量和效益也得到明显提升。1场址与水源试验养殖场位于昌黎县茹河乡大滩村塔子  相似文献   

7.
<正>一、材料与方法1.试验池的选择所选试验池塘位于辽宁省东港市某海参养殖场,池塘东西走向,面积110亩,是海参养成池,已进行成参养殖3年。水深2米以上,参礁为网礁,礁间距2米,池塘进水靠大潮期间自然纳潮与水泵提水相结合,池塘设底部微孔充氧,充氧管长条式排列。2.网箱规格与设置采用浮筏式网箱,网箱用竹竿扎框,四角绑浮漂,底部用水泥大块沉底固定,网箱材质为20目的聚乙烯网,网箱规格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探索适合葫芦岛地区的海参养殖模式,我站于2012年4月16日-2013年4月20日进行了池塘和网箱养殖海参效果的对比试验,试验结果是池塘养殖海参生长快、产量高、经济效益显著,而深水网箱养殖海参在我地区目前还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将两种养殖模式的养殖效果对比试验介绍如下。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桡足类繁殖快,食性广。在花蛤、缢蛏、牡蛎等贝类土池育苗中,是一种十分棘手的敌害群体,因桡足类大量繁殖导致贝苗等种苗培育失败屡见不鲜。然而,将侥足类科学应用于坛紫菜苗的培育工作之中,变害为宝,它可以彻底清除苗壳表面附着的微型杂藻和其他附着物,随时保障坛紫菜苗正常的光合作用、发育生长,减少或免去繁琐的人工洗壳。既节约费用,又提高苗体质量,效果非常理想。多年来,我镇的锦城、下华、牛峰、八一、东陈等紫菜育苗单位均取得桡足类存坛紫菜育苗中应用的良好效益,技术环节日趋成熟,推广应用4000平方米,一致认为桡足类充当了坛紫菜育苗的忠实清洁工和守护神,是任何人工都无法与之比拟的。现将技术要点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池塘网箱保苗是通过网箱在海参养殖池塘上部水体进行保苗的一种方式。通过选择合适的池塘架设网箱,6-7月份投放10 000~20 000头/kg的小白点进行保苗,养殖成商品苗。  相似文献   

11.
通过同一饵料系列(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颗粒配合饲料)中不同的轮虫投喂时间,桡足类、颗粒配合饲料的比例,比较研究香鱼人工育苗的成活率、畸形率、白化率等育苗效果,以完善香鱼全人工批量育苗工艺.试验表明,在香鱼人工育苗仔稚鱼培育早期延长轮虫的投喂时间到15日龄可提高育苗的成活率及苗种规格;增加桡足类投喂量、减少颗粒配合饲料的投喂或采用研制全价的颗粒配合饲料有助于降低苗种的白化率;苗种的畸形与卵质有直接的关系,但同时与饵料、水质条件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人工养殖条件下池塘中对虾是如何感染暴发性流行病,作者通过对人工养殖对虾暴发白斑综合症的池塘进行生物调查和取样,经PCR检测,获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发现:在暴发白斑病的池塘中,中国对虾和日本对虾以及池中的脊尾白均可检测到阳性,阳性率大小与发病的程度有关;蟹类未检测到阳性个体;鱼类和底栖的沙蚕亦未检测到阳怕;浮游动物的糠虾类未检测到阳性;桡足类检测为阳性,说明桡足类是对虾白斑病毒中宿主之一,由携带病毒的桡足类水平传播给对虾等以此为饵的甲壳类动物。  相似文献   

13.
综述了国外对海参寄生虫病研究的主要成果,以期为我国对海参寄生虫病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目前约有150多种后生动物可以寄生在海参体内,主要为涡虫、腹足类、桡足类以及某些蟹类和鱼类;而寄生在海参体内的原生动物大多数是孢子虫,它们寄生在海参的体腔或血液循环系统中,也有寄生在性腺中的.扁形动物、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是在海参中检出率最高的寄生虫种类;海参消化道是最易被寄生虫侵袭的组织.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大连市金州新区连续承担的辽宁省"海水池塘海参生态养殖"、"刺参优质健康苗种生态繁育"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及大连市基层水产技术推广补助项目,取得良好的示范和推广效果。各项目示范总面积达7000余亩,推广总面积达3.1万亩。结合各项目技术工作内容,采用微生态制剂水质调控、池塘大型藻类控制、池塘网箱生态育苗等多项技术措施,引  相似文献   

15.
在池塘进行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人工育苗研究,通过解剖消化肠道以确定仔鱼开口的生物饵料种类。结果显示,个体较大的桡足类无节幼体比轮虫更适合作为军曹鱼仔鱼的开口饵料;对体长和体重进行测定,军曹鱼在鱼塘进行人工育苗,鱼苗生长迅速,7日龄的仔鱼体长达1cm,30d的鱼苗可长至15cm。  相似文献   

16.
<正>刺参网箱育苗由于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比传统的工厂化育苗优势明显,已在北方大面积推广,网箱保苗可以产生较大利润,同时对苗种质量有明显提高,但大多数养殖户仅仅应用池塘网箱进行度夏保苗,在越冬时期将网箱捞出,大大浪费了网箱的利用效率。刺参养殖越冬期较长,该时期如能够完全加以利用,将会大大提高经济价值。因此,将越冬时期的池塘网箱保苗技术摸索清楚并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大力推广池塘网箱生态育  相似文献   

17.
桡足类隶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桡足亚纲(Copepoda),是海水鱼类育苗中不可缺少的饵料,天然海水中虽然存在一定量的桡足类,但其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育苗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蛛虫速灭、鱼虫恨和强力混杀3种渔药对桡足类和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蛛虫速灭对桡足类的96h半致死添加量为0.011mL/m3,鱼虫恨为0.036mL/m3,强力混杀精为0.014mL/m3,蛛虫速灭对桡足类的杀灭能力最强;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Ⅰ期的急性毒性鱼虫恨最大,蛛虫速灭最小。蛛虫速灭在0.18~0.20mL/m3的剂量下,对溞状幼体毒性低,幼体能正常变态,可用于蟹苗池桡足类的控制。强力混杀精对桡足类和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毒性很接近,鱼虫恨对中华绒螯蟹溞状幼体的毒性大于对桡足类的毒性,两者均不适宜在中华绒螯蟹生态池控制桡足类。  相似文献   

19.
<正>勃氏雅罗鱼Leuciscus brandti(Dybowski)又称为大红线、金滩头、银滩头,它是唯一在海水中生长,到淡水中产卵的洄游性鲤科鱼类,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东营市地处黄河三角洲,有着大面积的海参养殖池塘,海参具有夏眠的习性,这段时间对于勃氏雅罗鱼的生长则极为有利。为此我们开展了该鱼在海参池塘的网箱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材料1.1池塘条件池塘面积1.3hm2(20亩),坡比1∶2.5,东  相似文献   

20.
单乐州  邵鑫斌 《渔业现代化》2007,34(1):29-30,32
对花尾胡椒鲷进行人工育苗试验,幼体培育饵料系列采用牡蛎受精卵、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海水桡足类或淡水枝角类,历时34 d,育苗成活率30%;探讨了鱼苗的生长、生活习性和饵料系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