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模拟工厂化养殖环境下开展日本囊对虾不同密度的生长与存活试验,实验设置5个密度水平,50、100、150、200、250尾/m~2,每个试验组设2个重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条件下,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存活率与饵料系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20日龄,不同密度间的生长性状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40日龄,密度组间的生长性状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密度50、100、150尾/m~2显著大于密度250尾/m~2(P0.05);60日龄时,密度100尾/m~2的平均体长、腹长与体质量分别为(7.28±0.74)cm,(4.72±0.43)cm,(3.59±0.98)g,显著大于密度150、200、250(P0.05),为生长最快的密度组。密度对存活率有极显著影响,存活率变化范围为(23.98%±2.25%)~(69.95%±2.38%),密度50和250存活率分别最高和最低,密度50、100的存活率极显著大于密度150、200、250尾/m~2(P0.01)。饵料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63±0.08)~(3.99±0.31),最低为密度50尾/m~2,饵料系数1.63±0.08。最高为密度250尾/m~2,饵料系数为3.99±0.31。当密度低于100尾/m~2时,日本对虾生长表现最好,该密度下对虾生长速率快、存活率高、饵料系数低。本研究为日本囊对虾的工厂化养殖生产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不同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的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生长、存活与饵料系数的影响,实验设置5个饵料种类,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仔肉、冰冻丰年虫成虫、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每个组合设置3个重复实验。结果表明,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存活率与饵料系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投喂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组合的效果显著大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合(P0.05),投喂新鲜蛤仔肉组合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存活率的变化范围为(71.86±9.05)%~(86.89±3.11)%,投喂丰年虫组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组的存活率分别为最高和最低;饵料系数的变化范围为(2.00±0.06)~(2.87±0.12),投喂饲料+丰年虫组合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的饵料系数分别为最低和最高。综合分析表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组合为最优组合,其次是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组合,在该条件下对虾生长速率较快、饵料系数低。  相似文献   

3.
设计了蛋白质含量为20.61%、30.52%、40.43%和50.34%的4种饵料(分别为CP20、CP30、CP40和CP50),研究饵料蛋白质含量对不同盐度下(分别为低盐度LS 2、中盐度MS 22和高盐度HS 32)凡纳滨对虾[(0.0144±0.0047)g]生长、成活及体成份的影响,测定了不同处理组对虾的肝胰腺指数(HIS)和肥满度(CF),试验为期8周.结果显示:(1)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成活、肥满度和灰分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肝体指数、体粗蛋白、体粗脂肪和水分无显著影响(P0.05),中盐度组对虾各指标均最高,其次为高盐度组,低盐度组最低;中、高盐度组对虾的增重率、特殊体重(长)增长率均显著高于低盐度组对虾(P<0.05),而中、高盐度组对虾的各生长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2)饵料蛋白质含量对凡纳滨对虾的各生长指标和体粗蛋白含量影响显著(P<0.05),对其它各指标影响不显著(P<0.05).各盐度下,对虾生长和体粗蛋白含量均随饵料蛋白质含量升高而升高,投喂CP20的对虾组显著低于其它各处理组(P<0.05);肥满度和肝体指数均先随饵料蛋白质含量升高至40.43%而升高,然后稍有下降;饵料蛋白质含量对各盐度下对虾成活率影响均不显著(P0.05).(3)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盐度和饵料蛋白质含量,除对体灰分含量存着着显著的交互作用外(P<0.05),对其它体生化成份含量、生长及体形态指标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P0.05).(4)饲料蛋白质含量明显影响了凡纳滨对虾肝胰腺的组织结构,投喂CP30和CP40饵料的对虾肝小体基膜完整,投喂CP40对虾的肝小体中还出现了大量的存储细胞(R细胞);而投喂CP20饵料的对虾肝小体分布松散,R细胞数量较小,并且部分肝小体基膜破损;而投喂CP50饵料的对虾的肝小体排列紧密,且B细胞内出现大量内容物质.结果提示,提高饵料蛋白质含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对虾的生长速度和增加肥满度,但是并不能提高低盐底下凡纳滨对虾的成活率.饲料中蛋白质含量的不适宜,尤其是含量过低,会导致对虾肝胰腺的结构发生变化甚至发生不同程度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4.
盐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盐度对克氏原螯虾幼虾生长的影响.试验于水族箱内进行,试验幼虾的初始体质量(1.82±0.21)g,体长(3.13±0.30)cm.在25 ℃条件下,试验设置0、2、4、6、8、10、12、14计8个盐度梯度,试验结果表明,盐度为0~14时,克氏原螯虾的幼体均能存活与生长.盐度为0~6,成活率较高,生长较快,饵料系数较低,各项指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当盐度超过此范围时,随着盐度增加,幼虾的成活率下降,生长变慢,饵料系数增大,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5.
在室内人工控制条件下,探讨了盐度对全长为(23.47±0.66)mm,体重为(91.71±7.96)mg多鳞鱚(Sillago sihama)幼鱼存活和生长的影响,以确定多鳞鱚幼鱼适宜、最适宜存活和生长的盐度。研究结果表明:在18个实验盐度水平下,多鳞鱚幼鱼在0盐度下的存活时间为34 h,在盐度为2时存活率为86.7%,全长日均增长率为207.67μm.d-1,体重日均增长率为2.63 mg.d-1;在盐度为49时,存活率仍达到66.3%,全长日均增长率为64.68μm.d-1,体重日均增长率为1.13 mg.d-1。多鳞鱚幼鱼的适宜存活盐度范围为1.4~45.1,最适宜存活盐度范围为2~43;适宜生长盐度为1.6~40.2,最适生长盐度为2.0~7.0。多鳞鱚作为广盐性鱼类,对盐度有较强的适应性,低盐度更适于多鳞鱚幼鱼的生长。研究多鳞鱚人工育苗和养殖的生态条件,可为多鳞鱚全人工养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CCD)和响应曲面法(RSM),研究了温度(16–35℃)和盐度(5–29)对墨吉明对虾生长与存活的联合效应。结果显示,温度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对墨吉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的一次效应对墨吉明对虾的特定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墨吉明对虾存活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盐度二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温度和盐度对墨吉明对虾的生长与存活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建立了温度和盐度对墨吉明对虾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影响的模型方程,该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014、0.9631,校正系数分别为0.8310、0.9367,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可用于预测墨吉明对虾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的变化。通过模型优化和验证实验,得出温度为26.6℃、盐度为15.5时,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96%,98.34%,其满意度为0.970。结果显示,墨吉明对虾在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温度为26–27℃、盐度为15–16时,有利于墨吉明对虾的存活与生长。  相似文献   

7.
采用中心复合设计(CCD)和响应曲面法(RSM),研究了温度(16–35℃)和盐度(5–29)对墨吉明对虾生长与存活的联合效应。结果显示,温度的一次效应和二次效应对墨吉明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P<0.05);盐度的一次效应对墨吉明对虾的特定生长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墨吉明对虾存活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P<0.05);盐度二次效应对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温度和盐度对墨吉明对虾的生长与存活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采用中心复合设计建立了温度和盐度对墨吉明对虾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影响的模型方程,该方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014、0.9631,校正系数分别为0.8310、0.9367,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拟合度,可用于预测墨吉明对虾特定生长率与存活率的变化。通过模型优化和验证实验,得出温度为26.6℃、盐度为15.5时,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296%,98.34%,其满意度为0.970。结果显示,墨吉明对虾在工厂化养殖过程中温度为26–27℃、盐度为15–16时,有利于墨吉明对虾的存活与生长。  相似文献   

8.
正非洲斑节对虾又叫金刚斑节对虾、斑节王、草虾王等,该虾的亲本是来源于非洲的野生斑节对虾。相对于国内目前养殖的斑节对虾而言,其体色较深,头胸甲较为厚实,体长而侧扁,略呈梭形,体色鲜亮;最适合水温为25~32℃,20℃以下摄食明显减少,13℃以下即冻死;广盐性,适应盐度范围在5~30‰,以15~25‰最适,低盐度生长相对较快;杂食性,对饵料中蛋白质要求不高;其耐干和耐低氧能力  相似文献   

9.
饵料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实验用虾遗传背景一致的情况下,分析了3种饵料(配合饲料、冰冻鲜鱼肉和活卤虫)和4个不同的养殖密度对小水体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饲养密度对中国对虾幼虾生长及存活率有显著影响。在饵料、养殖密度单因子实验及饵料和养殖密度相结合的双因子实验中,幼虾的生长均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P<0.01),活卤虫对幼虾生长的效应尤为突出。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的行为生物学、个体间体重增量均有影响。随着养殖密度的提高,中国对虾增重变慢;同时,个体间体重增量差异变大。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中国对虾幼虾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但不同饵料对存活率影响变化幅度较大,波动在58.1%~85.2%之间,其中投喂活卤虫养殖密度为50尾/桶的存活率最高(85.2%);投喂配合饵料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不明显;而投喂冰冻鱼肉4个养殖密度梯度的存活率变化较大。因此,采用合适的饵料和养殖密度,能够提高中国对虾的生长速度,提高对虾养成存活率,改善生长过程中对虾群体体长、体重的整齐度。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pH变化对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仔虾离子转运酶(ATPase、Na -K -ATPase、V-ATPase和HCO3--ATPase)活力和存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pH(7.1、7.6←8.1→8.6、9.1)变化对日本囊对虾仔虾离子转运酶活力和存活率、体质量增重率的影响显著(F>F0.05),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各处理组仔虾ATPase、Na -K -ATPase活力在72 h内呈峰值变化,于24 h时达到最大值,至72 h后趋于稳定,稳定后ATPase活力和对照组差异显著,与pH值呈负相关,而Na -K -ATPase活力则恢复至对照组水平;仔虾V-ATPase和HCO3--ATPase活力随着pH变化的增加而变化增大,24 h后保持稳定,且与pH值呈负相关.在实验梯度范围内,pH 7.6、8.6处理组与对照组仔虾存活率差异不显著,且pH 8.6处理组仔虾体质量增重率与对照组也无明显差异.建议日本囊对虾仔虾pH变化范围不应大于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