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黑尾近红鲌人工繁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黑尾近红鲌的人工繁殖技术,进行了人工催产、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等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5~29 ℃的条件下,给亲鱼一次性注射不同组合的催产剂,其效应时间为9.5~16 h,平均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79.47%、85.08%和86.64%;受精卵的孵化时间在36~39 h;试验共获得鱼苗116.82万尾,经40~50 d的培育,育成全长5 cm左右的夏花鱼种35.6万尾,成活率30.47%.  相似文献   

2.
对人工驯化的黑尾近红鲌进行人工药物催情、产卵和孵化。结果表明:用激素PG+HCG+LRH-A2、HCG+LRH-A2+DOM、PG+LRH-A2+DOM、HCG+LRH-A2组合催情,催产率100%,受精率72.4%~97.9%,孵化率63.80%~80.4%。  相似文献   

3.
<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oo)属鲤形目、鲤科、近红鲌属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较好开发前景的优良淡水品种。目前,湖北、江西等省黑尾近红鲌养殖业已快速兴起,且具有一定的规模。赣州市水产研究所于2008年率先在江西引进该鱼并试养繁殖成功,2011年起,该所与江西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共同实施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黑尾近红鲌规模化育苗与健康养殖技术研究示范》,先后突破该鱼的规模化人工繁殖、胚胎发育、幼鱼蛋白质需求、苗种培育、池塘主养、网箱养殖、大水面增养殖等技术,为发展黑尾近红鲌产业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现将黑尾近红鲌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技术简要介绍如下,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正>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俗称黑尾鲌,隶属鲤科、鲌亚科、近红鲌属,是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的特有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在自然状态下,幼鱼以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以小型鱼类、虾和水生昆虫为食,属温和肉食性兼具杂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黑尾近红鲌通过驯食能  相似文献   

5.
我国黑尾近红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et Wu)隶属鲤科、鲌亚科、近红鲌属,是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的特有鱼类,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在自然状态下,幼鱼以浮游动物和水生昆虫为食,成鱼以小型鱼类、虾和水生昆虫为食,属温和肉食性兼具杂食性鱼类。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黑尾近红鲌通过驯食能够摄食人工配合饲料。  相似文献   

6.
黑尾近红鲌池塘健康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以来,先后在南昌、赣州等地开展了黑尾近红鲌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等试验,结果表明,养殖效益明显,示范效果良好。介绍了黑尾近红鲌池塘鱼种培育、成鱼养殖有关技术模式与操作规程。  相似文献   

7.
对人工驯化的黑尾近红鲐进行人工药物催情、产卵和孵化。结果表明:用激素PG+HCG+LRH—A2、HCG+LRH—A24-DOM、PG4-LRH—A2+DOM、HCG+LRH—A:组合催情,催产率100%,受精率72.4%~97.9%,孵化率63.80%~80.4%。  相似文献   

8.
黑尾近红鲌网箱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oo)属鲤形目、鲤科、近红鲌属鱼类,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目前,国内学者已就黑尾近红鲌的生物学性状[1]、年龄与生长[2,3]、人工繁殖[4,5]、胚胎发育[6]以及池塘养殖试验[7]等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但关于该鱼网箱养殖研究在国内还未见报道.赣州市水产研究所于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在赣州市陡水湖水库七星湖库区进行了黑尾近红鲌网箱养殖试验,旨在探讨黑尾近红鲌网箱养殖技术和效果.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供广大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9.
黑尾近红鲌池塘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 et Wu)隶属鲤科鲔亚科近红鲴属,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是长江上游的一种特有鱼类。黑尾近红鱼白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以干物质计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83.66%,脂肪含量只有5.83%,含有17种常见的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9种及非必需氨基酸8种,含肉率达70.74%,高于黄颡(67.53%)、  相似文献   

10.
龙中原  魏雯 《中国水产》2017,(1):104-106
<正>2015年我们在安徽省宣城市现代渔业有限公司有限公司内1口5亩池塘开展蟹池套养黑尾近红鲌技术研究,共投放蟹种50kg,规格120只/kg,黑尾近红鲌鱼种1000尾,收获商品蟹840kg,黑尾近红鲌515kg,总产值为120275元,总利润为63925元,平均每亩获利为12785元,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一、材料与方法1.池塘条件池塘位于宣城市现代渔业有限公司内,电力充足,交通便利,水源优良,水质清新,池塘面积5  相似文献   

11.
黑尾近红鲌Anch eryt hrocult er nrgrocauda yiha twa隶属于鲤科、鳊亚科、近红鲌属。因其头后背部稍微隆起,常被渔民称为“高尖”。在四川的各种类型的水体中都有分布。其肉质细嫩,为合川渔业对象之一。  相似文献   

12.
河道网栏黑尾近红鲌套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报道大水面(河道)网栏黑尾近红鲌套养技术研究结果。从养殖环境、苗种来源、品种搭配、饲料投喂、水质调控、疾病防控等关键点控制,2011年在南昌市鄱阳湖农牧渔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太子河基地中段进行河道网栏黑尾近红鲌套养技术研究,结果为:4月22日套养122㎏规格为24.0g/尾的黑尾近红鲌冬片鱼种5083尾,11月18日至翌年1月18日收获黑尾近红鲌成鱼1758㎏,规格为0.38㎏/尾,共4626尾,回捕率91.0%,投入产出比为1:2.51。  相似文献   

13.
黑尾近红鲌仔鱼的生长和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23.8~25.3℃时,对黑尾近红鲌仔鱼的生长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发育特征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黑尾近红鲌胚胎孵化后,经历40d发育到仔鱼期结束,1~4d为仔鱼前期,5~40d为仔鱼后期。仔鱼体长日均增长0.40mm,体重日均增长5.18mg。体长随日龄增长呈直线相关,L=4.9717+0.3041d(R2=0.9885,P0.01,N=750),体长和体重呈幂函数关系,W=0.0201L3.00(7R2=0.9987)。  相似文献   

14.
黑尾近红鲌( 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 Yihet Wu )隶属鲤科鲌亚科近红鲐属,分布于长江上游干、支流^[1,2],是长江上游的一种特有鱼类。黑尾近红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以干物质计肌肉中蛋白质含量高达83.66%,脂肪含量只有5.83%,含有17种常见的氨基酸,包括人体必需氨基酸9种及非必需氨基酸8种,含肉率达70.74%,  相似文献   

15.
在黑尾近红鲌养殖池塘里利用生态浮床技术进行水质调控。试验发现,p H值和透明度等一般理化指标都适宜黑尾近红鲌的生长;营养盐类指标中除7月份饲料投喂高峰期时总氮指标超过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外,总磷、氨氮和亚硝酸盐氮都在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范围内,且亚硝酸盐氮含量均较低;高锰酸盐指数的检测结果在Ⅲ类水质标准范围内。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浮床具有调控黑尾近红鲌养殖池塘水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不同年龄黑尾近红鲌消化酶活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一龄和二龄黑尾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肝胰脏及肠道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并对两个年龄组个体的上述消化酶活性分别进行了比较。实验测得一龄鱼蛋白酶活性大小为前肠>中肠>后肠>肝胰脏,二龄鱼蛋白酶活性大小为中肠>前肠>后肠>肝胰脏;两个年龄组淀粉酶活性变化趋势相同,为肝胰脏>中肠>后肠>前肠;两个年龄组消化道中脂肪酶活性变化趋势也基本相同,为后肠>中肠>前肠>肝胰脏。总体来看,一龄鱼消化酶活性大于二龄鱼,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差异显著,而脂肪酶活性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在二龄鱼人工配合饲料中,要适当减少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比例。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地域对人工引种黑尾近红鲌(Ano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胚胎发育的影响,本研究对江西赣南地区人工繁殖的黑尾近红鲌采用人工催产的方法获得受精卵,并对受精卵的发育进行连续观察,记录其胚胎发育全过程。结果表明:通过改良HCG+LHRH-A2+DOM等激素的混合液对赣南地区人工繁殖的黑尾近红鲌的催产率、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为93.47%、86.58%和87.76%。赣南地区人工池塘养殖的黑尾近红鲌受精卵特征、胚胎发育时序及特征与已报道的结果一致,整个过程根据发育特征可分为七个时期。在水温为26.3-28.5℃条件下,受精卵经过30min开始胚胎发育,1h20min进入2细胞期,3h50min进入囊胚期,4h50min进入原肠期,1Oh50min进入神经胚期,受精卵的孵化时间为36h30min。  相似文献   

18.
马春瑜 《黑龙江水产》2007,(4):I0009-I0009
翘嘴红鲌也称大白鱼,被称为我国四大淡水名鱼之一。翘嘴红鲌肉质洁白细嫩,味道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是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很高的名贵经济鱼类。我县水资源丰富,大白鱼发展前景看好。近年来,我们进行了翘嘴红鲌繁殖试验,试验获得了成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翘嘴红鲌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丽娟 《河北渔业》2010,(3):18-18,57
翘嘴红鲌为我国名贵鱼类之一,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由于过度捕捞,其种群数量日益减少。本文就人工繁殖的技术要领进行介绍,以期保护和利用这一资源。  相似文献   

20.
黑尾近红鲌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安徽省引进黑尾近红鲌的可行性,探索该鱼的鱼种培育和成鱼养殖技术,从武汉鲌鱼良种场引进夏花鱼种进行冬片鱼种培育和成鱼池塘养殖试验。试验结果:夏花鱼种育成冬片鱼种,培育成活率达到91.7 %,鱼种培育收益为2 191元·亩-1,投入产出比为1∶[KG-*1/2]1.58。成鱼养殖收益为7 658元·亩-1,投入产出比为1∶[KG-*1/2]2.91。试验结果表明,黑尾鲌能较好地适应安徽的养殖环境,鱼种培育、商品鱼养殖均能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也是垂钓的好品种。综合评价认为,黑尾鲌养殖在安徽省有良好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