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池塘种植高秆稻生态培育扣蟹,达到稻蟹共生,相互促进,既有一定的水稻产量,又有较好的蟹种产量,同时又提高了水稻的品质和蟹种质量,达到了国家提供的双保"保产量、保质量",是一项种植和养殖相融合的新型生态技术模式,也是一种环境友好的"促养增粮"新模式。自2016年起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水产技术推广站连续2年在淮安区南闸镇省级渔业精品园区严龙明塘口开展了池塘种植高秆稻生态培育扣蟹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收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辽宁省盘锦市稻田养蟹得到快速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但是,传统的养殖模式造成了河蟹养殖的产量低、成蟹规格小且质量差。在同等自然条件下,为探索出一个高产、高效、高质量、大规格成蟹的生态养殖模式,2002年,我们在盘山县坝墙子镇进行了“稻田仿生态养殖成蟹”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一、田块的选择选择在临近水渠、水源相对充足的坝墙子镇姜家村,稻田面积700亩。二、田间工程及水稻种植方式1.田间工程的修建 为增加稻田养蟹的水体,增加水从养殖户的越冬池中购买,不买市场上零收整卖的蟹种。2.蟹种规格、放养…  相似文献   

3.
北方稻田蟹种综合种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方稻田蟹种综合种养技术是提高农田产出利用率的一项生态种养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利用稻田中较为丰富的天然饵料,充足的氧气和水质环境条件,通过稻、蟹互利共生,减少稻田农药化肥使用,减轻农田污染,使河蟹在适宜的生态环境条件下生长,提高蟹种养殖肥满度、成活率和规格,实现优质水稻产量650kg/亩,蟹种产量65kg/亩,蟹种规格达到100只/kg~140只/kg,为北方地区的大规模河蟹养殖提供了优质河蟹种苗保障.  相似文献   

4.
赵仁宣 《科学养鱼》1999,(10):20-21
稻田培育蟹种在辽宁盘锦市已是多年来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每年利用稻田培育出大批幼蟹,销往全国各地,成了全国有名的稻田养蟹之乡。一亩水稻田可收水稻500公斤,放蟹苗0.5公斤,培育成二龄扣蟹种50公斤,产值1万元,亩利润5000元。为此,要选好稻田。1....  相似文献   

5.
利用稻田培育扣蟹主要技术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山市稻田养蟹发展很快,去年养蟹稻田面积达3万亩,其中有2万亩用于培育扣蟹,由于技术管理措施得当,养殖效果显著,2万亩稻田平均亩产扣蟹35公斤,高产典型亩产超过SO公斤,由于市场价格较好,经济效益十分显著,平均亩效益2700元,收入高的亩效益超过5000元。实践证明,养蟹对稻谷产量没有大的影响,由于限制片稻田施用农药,使水稻达到了绿色食品的标准,实现了稻、蟹双丰收。在稻田培育扣蟹工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技术措施:一、稻田选择:选择水源充足、进排水通畅,水质无污染,地势平坦,土质保水力强的田块,以自然田块为单…  相似文献   

6.
<正>稻田养蟹是利用稻蟹共生使能量和物质朝有利于水稻和河蟹生长的方向流动,使稻蟹共生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完成良性循环,从而增加收入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功能体系,以田面水养蟹为主的稻田复合生态农业形式或模式。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生态农业的发展,稻田养蟹已成为一种有效的农业增产增收模式。作为一项提高水稻栽培产量和生态经济效益的技术措施,稻田养蟹模式在我国北方地区尤其是辽宁盘锦迅速发展,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稻蟹种养生态养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稻蟹共生,将水产品与水稻有机结合,改变了稻田单一的种植结构,获得了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良好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发展生态农业创出了一条新路,为广大农村发展创汇农业、脱贫致富提供了一条有效途径。稻田养殖河蟹,是利用稻田的生态环境,辅以人为的管理措施,既种植水稻,又养殖河蟹,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挖掘稻田的生产潜力,达到稻蟹双增收的目的。近年来,在水稻田里进行扣蟹的培育和成蟹的养殖越来越多,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第二讲幼蟹、蟹种培育湖泊河蟹放流要将蟹苗培育成幼蟹,养殖商品蟹要将幼蟹培育成蟹种.蟹苗养成幼蟹,可用土池、水泥池、稻田、滩地、网箱进行一级培育.幼蟹养成蟹种,可用土池、稻田、滩地、网围、箱围进行二级培育.1.生态习性和养殖的适宜环境蟹苗体小纤弱,平均体重6~7毫克,营游泳生活、喜集群、顶风逆游、岸边生活、食  相似文献   

9.
正稻蟹综合种养是天津地区主推的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占全市稻渔综合种养总面积的90%以上。近年来,为了缓解扣蟹苗种对本地区稻田综合种养的制约,同时增加经济效益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天津市尝试了"稻田-扣蟹""稻田-成蟹"综合种养模式,通过稻田蟹池工程改造、水稻种植管理、成蟹养殖管理、蟹种培育管理等综合种养技术的应用,获得本地区稻蟹综合种养的基础养殖数据,为天津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正稻田成蟹养殖试验平均亩产河蟹27.4kg,平均规格114g/只,体重100g以上的成蟹占68.3%,回捕率60%。稻田培育扣蟹试验平均亩产扣蟹55.2kg,平均规格27.6g/只,回捕率20%。稻田养蟹模式比单一种植水稻增效明显,按照市场产品价格计算,稻田养殖成蟹平均亩新增效益1600元,稻田培育扣蟹平均亩新增效益1666元。  相似文献   

11.
正稻田养殖黄鳝,达到鳝稻共生,相互促进,既保证了一定的水稻产量,又有较好的黄鳝产量,并且能同时提高水稻和黄鳝的品质,是一种较好的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笔者2017年在江苏宜兴市徐舍镇蒋墅村笳兰农庄开展了鳝稻共作生态养殖模式试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稻田准备  相似文献   

12.
稻田培育1龄幼蟹平均单产达21公斤/100米^2,规格80只/公斤,水稻单产达100公斤/100米^2,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正稻田养蟹是一种生态种养殖技术,水稻田为河蟹提供了优良安全的生长与栖息环境,稻田中施肥可直接或间接为河蟹培育天然饵料。同时,河蟹在稻田中觅食活动,可起到松土、除草、灭虫、防病、增温、增肥、增氧等作用,促进水稻生长,免用或少用除草剂、化肥。由此形成了一个良性生态循环系统,达到了蟹稻共生、互利双赢的目的。这样既促进了水稻增产,减少了农药、除草剂、化肥的使用,降低了生产成本,又生产出了无公害、绿色和有机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湖流域水资源丰富,水稻种植面积达70余万亩,有发展稻田河蟹生态种殖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本文通过开展蟹稻生态共生健康养殖试验研究,改变水稻和小麦轮作的传统模式,有利于增加稻田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相似文献   

15.
永新县里田镇合田村稻田养鱼历史悠久,利用“稻田养鱼、鱼养稻、稻鱼共生互利”原理,把池塘鱼种培育方法引入到稻田中进行,既增加了稻谷产量,又节约了鱼种培育饲料,是一种良性生态养殖模式。其中以中稻田池沟式鱼种养殖最为成功,培育的草鱼体长达14厘米以上,平均亩产量125千克。鱼种收入超过水稻收入。现就该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福建山区稻田生态种养技术,发展山区生态渔业,2013年将南平的邵武市、武夷山市、松溪县、光泽县及浦城县等五地分别作为稻鱼共作、稻鳖共作、稻鳅共作以及稻虾轮作等4种模式的稻田生态种养技术的示范,示范面积共73.33 hm2.结果表明,各示范点由于充分利用了稻田的生态效应,在不施用农药和渔药、减轻农业面源污染和稻谷产量不减的基础上,均产出了生态、健康的稻米与水产品.水稻单作模式的稻谷产量为495.7 kg/667m2,利润为439元/667 m2;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稻谷平均产量为517.2kg/667 m2,水产品平均产量为60.6 kg/667m2,平均利润2 183元/667 m2,增加了利润1744元/667 m2,是水稻单作模式的5.0倍.稻鳖共作、稻鱼共作、稻虾轮作以及稻鳅共作四种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分别是水稻单作模式单位利润的34.7倍、5.0倍、3.4倍和1.7倍.稻鱼共作模式中武夷山示范点稻谷产量比水稻单种模式增加18.7%,平均利润是水稻单种模式的10.2倍.实践证明,新形势下的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对于确保粮食安全、发展生态高效的水产养殖业和种植业,有较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稻田养蟹是一种新的立体、生态种养模式,河蟹能清除稻田内杂草,减少水稻病虫害,增加稻田土壤肥力,提高水稻产量;同时水稻能够净化水质,为河蟹生长、发育、觅食、栖息等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稻田养蟹技术(下)七、苗种放养1.放养时间。稻田养蟹有几种方式:暂养成蟹、养殖成蟹、培育蟹种,它们放养时间早迟不一。暂养成蟹和培育蟹种一般都在6月中旬以后,购进成蟹和Ⅲ期左右的幼蟹,这时秧苗已经栽插并已成活,因而购进后可直接放入稻田。而稻田养成蟹、蟹...  相似文献   

19.
稻田养蟹近几年发展很快,养殖水平不断提高,但也出现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问题,直接影响了稻田养蟹的产量和效益的提高。笔者就本地区几年来的养殖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1、苗种要选好。选好苗种是搞好稻田养蟹的关键,要注意三方面的问题:①不从疫区购买蟹苗蟹种,一旦引进病蟹将给当地养蟹业带来严重的损害。②不购非长江系蟹种,辽蟹除了生长缓慢,起捕率低,在稻田养殖中,不耐高温、且性成熟早需提前起捕外,还与稻田水温偏高,水稻收割期晚相抵触,因而必须选择长江系蟹种。③剔除性成熟蟹,用性成熟蟹养殖商品蟹,其死亡…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盐都县大纵湖乡马沈村发挥水乡优势,利用稻田培育蟹种走上了小康之路。这个村40%的农户从事水产养殖业,全村渔业总产值达150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村人平纯收入3150元。最近,背水产局领导同志参观马沈村后说:稻田育蟹种面积,蟹种产量他们是全省第一村。1996年,村党支部书记徐绍成带头利用1667m2稻田,开挖了暂养池、环沟和田间沟,投放了1.5kg蟹苗,水稻我插后未施一次肥,未用一次农药,未除一次草,也没有搁田,秋后收获稻谷1030kg,每667m2产412kg,捕获蟹种3.45万只,总收入4.86万元,除去各项成本2.56万元.纯收入2.3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