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表明,沿黄稻区石灰性土壤常因pH值偏离、含锌量低而导致水稻缺锌,诱发赤枯病;于水稻移载时,用0.5%氧化锌悬浊液蘸秧根或在水稻移载后喷施0.5%硫酸锌以及事先用硫磺粉调节土壤pH值,均可促进水稻生长发育,提高水稻产量,防止赤枯病的发生。其中以氧化锌蘸秧根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生理酸性氮肥品种在河南省沿黄稻区的施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省沿黄稻区石灰性潮土上施用中、酸性氮化肥的试验结果表明:与中性氮肥品种尿素相比,生理酸性氮肥品种硫铵和氯化铵可以在施用后1周内降低土壤pH值,改善水稻根际酸碱环境。同时还能促进稻株对氮、磷、钾、锌等营养元素的吸收和株体内的这些营养元素向籽粒中运输,提高水稻产量。其中硫铵施用效果最佳,偏碱性氮肥品种碳铵施用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3.
利用汛期黄河泄洪水资源发展有机稻,首先慎重选择有机稻生产基地;其次做好土壤多途径培肥,满足有机稻养分的需求;三是采取生物、物理和综合防治等不同措施防治病虫草害的发生;四是通过三级培训严把质量关;最后根据生产目的的不同,做好有机稻的申请认证,才能保证有机稻生产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沿黄稻区是指河南省境内黄河两岸有灌溉条件(尤指引黄灌溉)的水稻种植区。整个沿黄地区以旱田为主,水稻种植比较分散,分布于开封、郑州、洛阳、焦作、新乡等所辖的部分县区,水稻总面积约150万亩。水稻种植相对集中,面积较大的区域为黄河以南郑州—开封稻区和黄河以北武隆—原阳稻区。  相似文献   

5.
沿黄稻区土壤透水性状况及深松施肥的改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沿黄稻麦区稻作期间 57块典型田块的土壤渗漏速率测定 ,表明 59.6%的田块的土壤渗漏速率在 2 0~ 30mm/d ,约 30 %的田块渗漏速率过大 ,1 0 .5%的田块则因有障碍层而使土壤渗漏率过小。调查发现 ,施肥状况与土壤透水性有较密切关系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土壤透水性能有改善效果。采用日产深松机深松 1~ 4次能有效打破 0~ 45cm土层内的紧实层或障碍层 ,减轻土壤紧实度 ,提高土壤渗漏速率。其中以深松 1次处理的产量最高 ,是既经济又有效的土壤透水性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沿黄稻麦连作区小麦白粉病随着作物品种、栽培方式、气候等条件的改变有着逐年加重蔓延的趋势。根据小麦白粉病的发病规律、侵染途径、预防措施、成株期预防及化学药剂的正确使用等,提出了播期防治、成株期防治、发病后期防治、健壮栽培控病等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沿黄稻区以往推广杂交粳稻的问题及成因,阐述了现阶段对杂交粳稻进行开发利用的理论依据及发展前景,提出了沿黄稻区加速杂交粳稻开发利用步伐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有机无机肥配施比例对沿黄稻区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8~2012年连续15年在滨州市沿黄稻区进行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不施肥(CK)、施用100%化肥(NPK)、化肥70%+有机肥30%、化肥50%+有机肥50%、化肥30%+有机肥70%等条件下水稻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无机肥配施,水稻年平均产量比不施肥(CK)增产53.44%~67.34%(P0.05),比施用化肥(NPK)增产6.53%~20.43%(P0.05),其中,以化肥30%+有机肥70%产量最高,666.7m2产量达到600.11 kg。由此得出结论:沿黄稻田系统增产和稳产施肥方式均以有机无机肥配施最好,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稻田持续增产。  相似文献   

9.
10.
为探明仪征市土壤有效锌含量状况及施锌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2 0 1 2年开展了仪征市土壤有效锌普查,并于2013年进行了水稻田施锌肥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仪征市土壤有效锌含量在0.35~8.31 mg/kg之间,平均为1.04 mg/kg,属中等水平。在土壤有效锌含量中等水平下,施锌对水稻有一定的增产效果,最高增幅达15%,增产原因主要是锌肥能促进水稻分蘖,增加有效穗数;在一定施用量范围内,增产幅度随锌肥用量增加而提高,超出一定的施用量时产量增幅会下降;锌肥最佳用量为1.2 kg/667 m2。  相似文献   

11.
采取土柱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施氮强度对宁夏引黄灌区灌淤土中氮素淋洗损失特征,以期为氮素淋失控制和合理施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设5个氮水平,分别为对照处理(N0)、常规氮水平300 kg·hm-2(N300)、优化氮水平(N240)、2倍常规氮水平(N600)、2倍优化氮水平(N480)。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淋洗液中NO3--N的浓度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浓度峰值出现的时间随施氮水平增加逐渐后移,NO3--N是氮素淋洗损失的主要形态,而NH4+-N的淋失损失主要出现在淋洗前期,增加施氮量可以推迟各形态氮素峰值出现时间,增加淋失风险。N240,N300,N480和N600处理总氮累积淋失量分别为94.53、128.02、222.06 kg·hm-2和268.6 kg·hm-2,淋洗损失比例分别为39.38%、42.67%、46.26%和44.77%,当季施入稻田土壤的氮肥极易淋洗到100 cm深度以下,成为浅层地下水的潜在威胁。施入到灌淤土的氮素有39.38%~46.26%通过淋洗途径损失,各处理总氮累积量淋失规律服从对数方程Yt=a+blnt(R2=0.927~0.975)。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的环境保护提出了对传统的耕作技术进行改革的问题。通过几十年的试验,以少免耕和覆盖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已在黄河流域得到深入的研究和较为广泛的应用,丘陵沟壑区坡地的水土保持耕作技术、旱地的玉米整秸秆全程覆盖耕作和旱地小麦留高茬少耕全程覆盖技术基本成熟。以往的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耕地地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作物产量。虽然局部地区温度低阻碍农作物种子萌发、病虫草害发生严重、缺乏适合区域特点保护性耕作机械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在黄河流域的应用推广,但从总体上看,该技术在黄河流域仍然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黄河南徙对徐淮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黄河南徙泛淮史料为依据,分析了黄河南徙入淮期间徐淮流域的洪涝灾情,着重阐述了黄河南徙对徐淮区域经济、交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基础。徐淮区域地处长三角与环渤海湾经济区过渡地段,据《禹贡》记载,历史上的徐淮地区自然环境条件较为优越,植被类型和生物物种十分丰富,是九州中的上等区域。但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持续夺淮入海以后,苏北成为黄河泛滥之区。每次决口之后,冲走了庄稼,吞噬了生命,淹没了农田,淤塞了河流,填平了湖泊,阻断了交通,毁灭了城镇,严重摧残徐淮区域经济,将原先经济堪称发达的徐淮区域,变成了早、涝、沙、碱的常灾区,从而陷入了灾难的深渊。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流域土壤种子库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种子萌发试验对济南、鱼台、寿光三地的土壤种子库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济南、鱼台、寿光三地的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为1317.8±728.5粒/m^2、1043.4±289.4粒/m^2、483.4±129.5粒/m^2;种子库组成以矮小、生活史短的禾本科、菊科、十字花科和苋科的一年生杂草为主;共发现一年生草本植物31种,多年生草本植物9种,半灌木2种,分别占总种数的73.8%、21.4%和4.8%。三地的土壤种子库相似性较低,济南-鱼台、济南-寿光、鱼台-寿光的相似性系数分别为0.174、0.100、0.150。济南土壤种子库Margalef丰富度指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香农-威纳指数和Pielou均匀性系数分别为2.695、0.553、1.22、0.42;鱼台为4.115、0.711、1.96、0.59;寿光为1.966、0.796、1.80、0.72。  相似文献   

15.
以黄河南徙泛淮史料为依据,分析了黄河南徙入淮期间徐淮流域的洪涝灾情,着重阐述了黄河南徒对徐淮区域经济、交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总结了该区域历史上的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6.
王世荣  王长军  罗昀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714+21725-21714,21725
[目的]以沼渣农田安全利用为目标,确立宁夏引黄灌区以沼渣为主的水稻配方肥最佳配方。[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对相关指标进行室内测定。[结果]相对常规施肥3,个配方肥处理穗粒数、产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但对千粒重、SPAD值基本无影响。[结论]综合考虑经济效益和生态安全,以水稻配方肥2为当地以沼渣为主的水稻配方肥的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7.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施用有机复合肥料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比较,有机复合肥在氮素投入降低25%的条件下,水稻产量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增产,幅度在11.27%~19.75%,铁杆复合肥+多维肥精处理的水稻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效率最高。经济效益分析表明,有机复合肥各增收幅度在2 985~5 325元/hm2之间。以铁杆复合肥+多维肥精的处理增收幅度最高,达到5 325元/hm2。  相似文献   

18.
对三江源地区原生植被、轻度、重度和极度退化的土壤碳素含量的研究分析表明:土壤碳素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都表现为逐渐减少,变化幅度分别为72.22-46.93 mg/kg,64.73-15.95 mg/kg,19.03-14.10mg/kg,17.92-10.96 mg/kg;随着海拔的降低也都表现为逐渐减少,变化幅度分别为32.02-15.66 mg/kg,21.11-12.88 mg/kg,10.73-8.54 mg/kg,10.56-8.35 mg/kg;玉树和果洛地区的土壤碳素含量都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表现为逐渐降低,变化幅度分别为34.82-12.88 mg/kg,11.77-5.19 mg/kg,并且玉树地区比果洛地区土壤碳素含量高。  相似文献   

19.
余立祥  邱冠男  吴跃进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2):15824-15826
[目的]研究控失肥在棉区的施用技术,验证控失肥的“控失”效果及其经济效益。[方法]以当地主要推广的抗虫棉品种为供试作物,通过在安徽省沿江棉田进行施肥试验研究了控失肥不同施用方式对棉花产量和效益的影响。[结果]与一次基施全部控失肥相比,将控失肥分3次施用使棉花产量增加了240kg/hm2,棉农的净收入增加了156元/hm2;将控失肥基施,后期追施速效化肥使棉花产量增加了7.04%,棉农的净收入增加了833.4元/hm2。施用减氮2(1%的控失肥的棉花的现蕾期提前了6d,开花期提前了7d,吐絮期提前了8d,生育期短了8d。与施用普通氮肥的棉花相比,施用控失氮肥的棉花的秋桃增加幅度为22.29%~36.31%,皮棉产量增加了27.78%。[结论]该研究为在安徽沿江棉区推广应用控失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