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番鸭呼肠孤病毒病弱毒疫苗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在广东、福建、河南等省的部分地区的番鸭群中出现一种以病死番鸭的肝脏出现白色斑点样病灶为特征的新型番鸭病,此病因其肝脏的特征性病变而被俗称为"花肝病".本病最早见于7日龄,最晚见于51日龄, 最多见在10~25日龄,死亡率通常在40%左右,感染严重的可全群死亡;主要症状表现为腿软,喘气,病变除肝脏特征病变外,脾脏肿大呈黑紫色斑驳样,胰腺有白色坏死点.国内有多个研究单位和学者对本病进行了研究,已确定病原是番鸭呼肠孤病毒[1-6].为了更好的防制本病,我们用分离毒NH9908株作为种毒,进行了弱毒疫苗的研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汤海平 《水禽世界》2004,(11):36-37
小鹅瘟通常侵害雏鹅、小鹅。近几年来,该病是雏番鸭继番鸭细小病毒病(三周病)之后的又一大疫病熏而且经常与雏番鸭细小病毒病混合感染,临床发病上不易鉴别,两者均主要侵害1月龄内的小番鸭,以传播快、死亡高、剧烈下痢、纤维素性肠炎、小肠后段内容物形成腊肠样栓子为特征。目前该病已成为番鸭养殖户的主要预防疾病。2003年6月,某养鸭专业户饲养一批2000只本地番鸭,3日龄注射“三周病”高免卵黄(在饲养前3批番鸭中使用的是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二联弱毒苗预防,从未发病),在15日龄时番鸭群开始发病,少数鸭出现精神委顿、不吃料、下痢,并伴有…  相似文献   

3.
番鸭“白点病”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番鸭“白点病”又称“花肝病”、“花点病”、“番鸭坏死性肝炎”,是1998年以来在福建、浙江、广东等番鸭饲养区域出现流行的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发病雏鸭表现为迅速脱水消瘦,衰竭死亡,病理变化特征是心脏、胰脏、脾脏、肾脏等多个内脏器官,尤其是肝脏表面和实质出现弥漫性灰白色粟粒大小的坏死点。本病是目前危害番鸭群的几种主要传染病之一,直接影响番鸭的育雏成活率,给番鸭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1.流行病学情况本病主要发生于6~30日龄的雏番鸭群,最小可见于3日龄,以10~15日龄的雏番鸭最为严重,而30日龄以上的番…  相似文献   

4.
鸭出血症高免卵黄抗体的研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鸭出血症(DHD)是由鸭疱疹病毒2型(鸭新型疱疹病毒)引起的以病鸭双翅羽毛管内出血呈紫黑色、脏器及肠道出血为特征的一种新的传染病。自1990年秋以来,经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和送检病例发现我省福州、莆田、漳州、厦门、南平等地区以及浙江省金华、义乌等和广东省佛山、湛江等地鸭均有发生。该病可侵害番鸭、樱桃谷鸭、北京鸭、半番鸭、麻鸭、野鸭等,但以番鸭最易感,各日龄鸭均可发病,以10d~30d鸭更为多见,发病率高低不一,鸭日龄愈小发病率愈高,多种抗菌药物治疗无效,使用现有的鸭病疫苗、高免血清或高免卵黄抗体及药物…  相似文献   

5.
鸭“白点病”(暂定名)研究Ⅰ.鸭“白点病”的临床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1 998年以来 ,于福建、浙江和广东等省发生了一种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软脚、摇头和肝脏、脾脏、胰脏、肾脏和肠壁出现大量白色坏死点及肠道出血或出血环为特征的鸭传染病 (暂定名为鸭“白点病”) ,我们对该病开展了广泛的临床调查 ,今将结果报道如下。1 流行病学1 .1 易感鸭品种 番鸭、半番鸭和麻鸭等均有发病死亡 ,但以番鸭易感性最强。1 .2 易感鸭日龄 经调查发现 8~ 90日龄的鸭多见感染发病 ,番鸭多集中于 1 0~ 3 2、5 0~ 75两个日龄段发病 ,尤其是前一日龄段雏番鸭发病更为多见 ;在麻鸭 ,多见产蛋前后的发病 ;在半番鸭 ,…  相似文献   

6.
2000年10月,定州市西建阳村一农户新进500只蛋雏鸡,到7日龄鸡只开始发病,到12日龄,出现死亡。一、临床症状 雏鸡精神萎靡不振,双翅下垂,身体蜷缩,常拥挤在一起;不喜食,排出白色、浆糊状的稀粪,排粪时常发出“吱吱”尖叫声,有的鸡只肛门周围的绒毛上粘有石灰样的粪便。二、病理剖检 剖检见肝脏肿大,并有瘀血,肺充血或出血。病程稍长的病雏,可见卵黄吸收不全,卵黄囊皱缩,内容物稀薄,呈油脂状或淡黄色豆腐渣样,在肺、心肌上有米粒大小灰褐色或灰白色坏死结节,致使心脏肿大变形;肝有白色、灰色坏死点;盲肠中有灰白色干酪样…  相似文献   

7.
番鸭新病——"花肝病"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番鸭“花肝病”(暂定名)自1999年春季以来 ,流行于广东、福建两省的番鸭群。该病的剖检特征为肝脏出现针头大小的坏死点 ,因此称之为“花肝病”。我们对其发病特点、病理变化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1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1.1流行情况自1999年春季以来 ,广东省的三水、中山、南海、番禺、广州市郊等地和福建省的莆田等地的雏番鸭发病。易感动物目前仅见于番鸭。发病日龄为7~35日龄 ,以15日龄以内的雏番鸭最易感。发病率50 %~95 % ,死亡率60 %~90 %。发病鸭群应用过多种疫苗免疫 ,也应用过抗番…  相似文献   

8.
雏半番鸭"花肝病"简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于2001年1月以来,福州市北郊两个半番鸭场及闽侯甘蔗某半番鸭场的12d~43d的雏半番鸭群发病,发病率20%~60%,死亡率5.2%~46.7%,而且日龄愈小、病死率愈高,耐过鸭生长发育明显迟缓.患病雏半番鸭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与雏番鸭"花肝病"极为相似.我们对以肝脏、脾脏、胰腺、肾脏表面出现多量针尖大的白色坏死点和法氏囊粘膜明显出血为特征的病死雏半番鸭进行病原学研究,确定其病原为呼肠孤病毒.现将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等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番鸭“黑羽病”又称“番鸭流行性出血症”。据江山市畜牧兽医站门诊部统计,1998年共诊治患“黑羽病”番鸭6884羽,占临床番鸭疾病的16.6%。采用鸭“黑羽病”高免蛋黄注射防治,效果显著。1 流行病学 该病由病毒引起,各种品种鸭均可感染发病,但番鸭最易感染。尤以40~70日龄发病率最高,达60%以上,死亡率可达1%~10%。2 临床症状 小鸭期类似病毒性肝炎,喙足发绀,继而出现腹泻,排出白色或黄、绿色稀粪。流涕、咳嗽、呼吸困难,死前呈角弓反张。3 病理剖检 死鸭胰腺出血明显,脾脏瘀血,有的呈灰白色…  相似文献   

10.
番鸭花肝病高免卵黄抗体的试验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自1999年初,广东和福建两省的多处鸭场发生一种临床上以缩头、厌食、下白(绿)痢为特征的流行病,其病发变为肝脏和脾脏出现坏死点、肾脏肿大出血等。据其病变特征,形象地称之为番鸭“花肝病”。为解决当前生产上的问题,更好地防治该病,我们研制出用于防治该的高免卵黄抗体,经室内试验和临床验证,对该病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兵班长”的“兵”其实是一头军犬,它的名字叫“战龙”。说起“战龙”,队里的兄弟们都知道,它是“兵班长”女朋友的情敌。事情还要从“兵班长”刚刚改选士官讲起,那年刚刚带上士官肩章的“兵班长”正兴冲冲的准备回家看望3年没有见面的女朋友,可不料假刚刚批下来,“战龙”却得了急性肠胃炎,整天不吃不喝,这可把“兵班长”急坏了,整整陪了“战龙”7天。看着它的病情有了好转,“兵班长”松了口气,这才想起休假的事,可收拾好行李去和“战龙”告别时,大病初愈的“战龙”还是一幅没精打采的样子,饭也不好好吃。“兵班长”想“战龙”的身体还没恢…  相似文献   

13.
"阿黑"和"阿黄"是母女俩,"阿黑"是妈妈,"阿黄"是女儿.它俩的名字都是我给起的,因为"阿黑"毛色全黑,"阿黄"被毛灰黄,所以就这么叫了.那"阿黄"不随它妈呢,可能是它爸被毛是灰黄的缘故吧!  相似文献   

14.
2010年8月28日22时许,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仁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接指令:当日18时许,兴仁县某村的13岁女孩曾某在山坡放牛时,连同两头耕牛一起失踪,经过曾某家属组织人员寻找,在山坡上只找到曾某所穿的一双塑料拖鞋,指挥中心要求刑侦大队民警携警犬出勘现场.  相似文献   

15.
"APSYRTUS"     
  相似文献   

16.
17.
18.
2006年3月10日晚7时许,广西柳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带犬民警韦建辉、贺鑫训练刚结束,突然间值班电话响起,林杰教导员命令两人立即携带缉毒犬“京南”“、戈顿”到某住宅小区。经现场指挥员介绍,在2套楼中楼里,其中一套(3栋1~2号)为住房,怀疑仍藏有毒品海洛因,另一套(8栋1~12号)  相似文献   

19.
20.
Studies were made on 27 horses which were known to weave. They were stallions, mares and geldings between the ages of 3 and 22 years. The horses were individually observed for several days in their habitual surroundings. A period, in which a horse makes pauses of not more than ten minutes, is considered a weaving phase. Shorter pauses subdivide the weaving phase into weaving series. The basic unit of weaving is the weaving displacement, i.e. the head movement between the turning points. The number of daily weaving displacements of the horses examined varied from less than 400 up to almost 18,000. The time spent weaving per day was 67 minutes on the average. Weaving is presumably caused by an exceedingly stressful situation. Weaving phases were mainly released by certain environmental irritations. It is improbable that a horse would begin weaving by copying another. Horses which weaved strongly did not distinguish themselves by a quicker release of weaving but rather by a longer reaction to individual irritations. Therapeutic attempts seem to promise success only within certain limits. The health condition is only affected insignificantly, if at all, by weav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