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覃其云  曹继钊  梁燕芳  王会利  唐健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566-1568,1578
[目的]研究广西国有七坡林场内桉树人工林水土流失及养分损耗情况。[方法]利用径流小区进行定点连续监测研究,分析了间种牧草对桉树林水土流失及其养分损耗的影响。[结果]不同植被类型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桉树纯林(2 919.50 m3/hm2)>桉树林+桂牧1号象草(2 219.42 m3/hm2),地表径流量季节变化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与该地区同期降雨量的季节分配基本一致。土壤侵蚀量为桉树林+桂牧1号象草(4.125 t/hm2.a)>桉树纯林(3.835 t/hm2.a),桉树间种牧草流失的泥土比例高,而桉树纯林流失的径流比例大。水土养分流失量为桉树林+桂牧1号象草(4.388 5 kg/hm2.a)>桉树纯林(4.303 1 kg/hm2.a),与土壤侵蚀量大小规律相一致,并得出养分流失大小为有机质>Ca>K>N>P>Mg>Zn>B>Cu。[结论]该地区不同植被型桉树林的地表径流量差异明显,土壤侵蚀量和养分流失量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进行了不同整地方式日本落叶松林对地表径流量和土壤侵蚀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穴状整地林和带状整地林对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侵蚀均具有明显的作用,对减少营养元素的流失量作用显著,年减少土壤养分流失量79.75-135.40kg.hm^2-.a^-1,其中穴状整地林水土保持作用最好,能减少径流量34%,减少土壤侵蚀量42%。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稻田地表径流氮磷养分流失规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湖北省水稻主要种植区设置3个田间原位监测点,采用径流池收集地表径流的方法,研究水稻田地表径流产生和氮磷养分流失的规律.结果表明,2010年,全省稻田平均产生地表径流8次,产流量平均为304.5 mm,产流系数为34.7%,径流主要发生在4~8月降雨比较集中的时段;施肥后全省稻田年平均总氮的流失量为4.90-10.67 kg/hm2,总磷流失量为0.63~1.44 kg/hm2;径流水中总氮平均浓度为1.83~3.83 mg/L,总磷浓度为0.16~0.49 mg/L;可溶态氮是地表径流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约占总氮的70.2%~86.7%,其中尤以硝态氮的流失量最大,占总氮的51.8%~69.5%,铵态氮流失量较小,约占总氮的7.4%~34.9%;磷素的流失以颗粒态磷为主,占总磷的60.4%~87.7%;肥料氮、磷养分流失量平均分别为当季施肥量的0.46%和0.37%.施肥和径流量是影响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主要因素,施肥导致氮、磷养分流失量增加,径流产生量大的时段,其氮、磷的流失量也增加.  相似文献   

4.
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可为马铃薯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紫花白为试验材料,分别设:对照(CK)、氮磷(NP,N 120.0 kg/hm2、P2O5105.0 kg/hm2)、氮钾(NK,N 120.0 kg/hm2、K2O 120.0kg/hm2)、磷钾(PK,P2O5105.0 kg/hm2、K2O 120.0 kg/hm2)、氮磷钾(NPK,N 120.0 kg/hm2、P2O5105.0 kg/hm2、K2O 120.0 kg/hm2)5种不同施肥处理,研究氮磷钾肥配合施用对马铃薯干物质积累动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5种施肥处理马铃薯单株总干物质积累量、块茎干物质积累量、块茎产量(鲜)均表现为NPK〉PK〉NK〉NP〉CK,NPK处理较PK、NK、NP处理全株及块茎干物质积累速率都明显提高,达到0.05显著水平。5种处理单株茎叶总干物重为NPK〉NP〉NK〉PK〉CK,分配于地上茎叶的干物质率为NPK〉NP〉NK〉CK〉PK,分配于块茎的干物质率则为PK〉CK〉NK〉NP〉NPK。[结论]氮磷钾配施有利于促进马铃薯植株干物质积累和地下部块茎形成与增长;在其他2种养分配合施用基础上,增施氮肥对地上茎叶的促进作用最明显,磷肥次之,钾肥最小。而对地下块茎的促进作用则以钾肥效应最大,磷肥次之,氮肥最小。  相似文献   

5.
缓坡梯土幼林林下植被覆盖与水土流失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了探讨南方丘陵缓坡梯土上经济林幼林林地的水土流失及植被覆盖的防蚀保土效果,采用设产1000m^2径流小区定位观测和人工模拟测定相结合的方法,测定和研究了植被覆盖和生物地埂模式对板栗幼林林地土壤侵蚀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无植被覆盖条件下,当年降水量为1638.2mm时,丘陵红壤区域开垦的缓坡梯地的年土壤侵蚀量可达6.48kg/m^2,(2)林下间种能很好的削减土壤侵蚀量,如当花生,油菜种植面积与林地面积的比分别为24.2%,31.5%至44.9%,58.4%,年土壤侵蚀量可减少35.49-57.55%,径流系数平均减少9.04%,输沙率平均减少40.02%,作物覆盖率每增加10%则输沙率减少0.0019-0.0027,(3)农林复合经营区的生物保土硬具有明显的拦泥沙的作用,可减少径流含沙量17.07%,花生,油菜套种或连种模式及萱草,白茅生物地埂是南方丘陵缓坡梯土幼林地上的几种保土效果好的生物保土模式。  相似文献   

6.
陈敏 《贵州农业科学》2003,31(Z1):64-65
试验结果表明,径流量以E处理自然植被区最少181.3 m3/hm2,其次是D处理人工梯化区232.0 m3/hm2,A处理生物护埂区262.9 m3/hm2也有较好的拦截地表水的作用,减少土体冲刷;土壤侵蚀量以无护埂作物的B处理最高66.7 kg/ hm2,栽黄花草的A、C处理分别为43.7kg/ hm2、46.2kg/ hm2都有较好的保土效果,人工八级梯化区及自然植被区,保持水土效果最好;B处理水土流失带走的氮、磷、钾总养分最多,达4.61 kg/hm2.  相似文献   

7.
不同耕作方式和雨强对紫色土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目的】揭示紫色土地区坡耕地常用农耕措施在不同雨强条件下对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量的影响规律,为紫色土坡耕地培肥及养分流失治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两因素、三水平、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利用人工降雨装置模拟3种不同强度的降雨,采用模拟径流小区观测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泥沙侵蚀量及取样分析养分流失量。【结果】在耕作方式相同时,雨强越大,地表径流量越大,地下径流量减少,总径流量增加,不利于土壤保蓄雨水和含水量的提高。在相同雨强条件下,平作的地表径流量最大,土壤侵蚀也最剧烈。横坡垄作在中小雨强条件下控制地表径流和侵蚀的效果非常明显,但在大雨强条件下,控制径流和泥沙的效果减弱; 横坡垄作有增加地下径流和氮流失量的趋势。在本试验条件下,约1%的化肥氮(速效氮)被雨水淋洗出土体并排放到环境中;而速效磷的流失量只占化肥磷的万分之三至万分之十,流失量很小。【结论】紫色土坡耕地磷素流失的载体是泥沙,流失量更易受雨强的影响,要控制磷的流失,首先应防止土壤侵蚀;横坡垄作能够有效控制土壤侵蚀,因此,也能较好控制磷流失。紫色土坡耕地氮流失载体在雨强较小时是径流,径流中又以地下径流为主,要控制氮流失,首先必须控制地下径流;传统的横坡垄作会加大地下径流量,也就加大了氮的流失。全面控制紫色土的氮、磷损失,必须采用控蚀耕作、增厚土层、提升土壤有机质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8.
生草栽培方式对坡地果园氮磷流失的控制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径流小区法,研究自然生草和低、中、高不同施肥水平下人工生草的栽培方式对果园土壤流失量、径流量及氮磷面源污染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1)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处理均可极显著降低果园径流总氮、可溶性总氮、氨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及流失量,且自然生草与人工生草处理问的差异显著,而不同施肥水平下人工生草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2)自然生草和人工生草处理均可极显著降低果园径流总磷和可溶性磷的含量,不同施肥水平下人工生草处理均可极显著降低径流总磷和可溶性磷的流失量,且低、中、高肥处理间的差异不显著;(3)人工生草和自然生草处理的土壤流失量分别只有清耕处理(对照)的2.44%-2.96%和13.26%,均可极显著降低土壤流失量,人工生草处理的保土效果不同施肥水平间的差异不显著;(4)人工生草处理对于减少坡地果园的水土和养分流失有着显著或极显著的效果,人工生草和自然生草处理的全年径流量,土壤流失量,总氮、总磷含量分别为538.91m3·hm-1·a-1、22.7t·km-2·a-1、1.36kg·hm-2·a-1和0.18kg·hm-2·a-1。  相似文献   

9.
李可  其其格  李刚  李春艳  曹国军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8):9455-9456,9495
[目的]研究春玉米对钾素的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为有效施用钾肥,促进产量增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先玉335为材料,设置K0(不施用钾肥)、K1(施用K2O100 kg/hm2)、K2(施用K2O200 kg/hm2)、K3(施用K2O300 kg/hm2)4个处理,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钾素在春玉米不同生育时期的动态变化。[结果]不同施钾处理钾素吸收、积累与分配规律基本一致,春玉米生育前期钾素积累量为K3〉K2〉K1〉K0,生育后期则为K2〉K3〉K1〉K0。[结论]春玉米对钾素的吸收不随施钾量的增加而提高,过量施用钾肥不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在缓坡地旱作模式下设置农田地表径流长期监测点,采用径流池收集地表径流的方式,分析不同坡度旱作耕地地表径流产生特点及氮磷养分流失的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坡度各监测点的氮、磷流失量和流失系数分别为:0.85~1.88kg/hm2,平均1.164kg/hm2;总磷流失量变幅0.14~0.27kg/hm2,平均0.196kg/hm2;氮流失系数变幅-0.01%~0.41%;磷流失系数变幅-0.26%~0.18%。(这两个平均可以不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造林抚育措施对桉树人工林坡面径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桉树人工林坡面径流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促进桉树人工林科学经营.[方法]建立10个坡面径流小区,以采伐迹地灌草坡作对照(CK),研究萌芽更新、人工割灌割草清理林地和除草、施基肥和追肥,火烧清理林地、植苗更新、化学除草、施基肥和追肥,人工割灌割草清理林地和除草、植苗更新、只施基肥不追肥,桉树萌芽更新1代3年生林地4种不同造林抚育措施干扰下桉树林地的坡面产流量和泥沙流失量,探讨桉树人工林的科学栽培和可持续经营途径.[结果]火烧清理林地、植苗更新、化学除草、施基肥和追肥的林地坡面产流总量和泥沙流失总量分别为117.54 mm和1366.76 kg/ha,比人工割灌割草清理林地和除草、植苗更新、只施基肥不追肥的林地分别高15.61%和84.65%,比萌芽更新、人工割灌割草清理林地和除草、施基肥和追肥的林地高12.46%和68.13%;桉树萌芽更新3年生林分林地的坡面产流总量和泥沙流失总量分别为81.22 mm和263.50 kg/ha,比萌芽更新造林当年的分别低22.30%和67.60%,比对照低23.80%和62.60%;不同造林抚育措施的坡面产流量和泥沙流失量与降水量间均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R=0.743~0.953).[结论]火烧清理林地、植苗更新、化学除草、施基肥和追肥等耕作活动(造林抚育措施)及大量级降水是桉树人工林产生较高坡面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胡新元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5873-15875
[目的]研究甘肃河西一熟制灌区玉米(Zea mays L.)/蚕豆(Vicia fabaL.)带田水肥耦合效应。[方法]采用2因子5水平通用旋转组合设计,考察施氮量和灌水量对玉米/蚕豆带田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水利用效率的耦合效应。[结果]氮素和水分的合理利用是提高产量和灌水利用效率的关键。在玉米和蚕豆混合产量目标值为7 500~9 000 kg/hm2时,施氮量应为232.65~391.20 kg/hm2,灌水量应为3 662.40~5 190.30 m3/hm2。在水分利用效率目标值为9.00~12.00 kg/(mm.hm2)时,施氮量应为230.10~393.60 kg/hm2,灌水量应为3 628.95~5 223.75 m3/hm2。在灌水利用效率目标值为12.00~15.00 kg/(mm.hm2)时,施氮量应为239.40~443.70kg/hm2,灌水量应为4 248.75~5 800.65 m3/hm2。[结论]该研究可以为甘肃河西一熟制灌区玉米间种蚕豆种植模式的合理灌溉和施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紫色丘陵区蓑草植物篱的减流减沙效应及其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川盆地紫色丘陵区位于长江上游,是我国土壤侵蚀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土壤侵蚀速率高达每平方公里每年3200~7900t。该区域是四川省和重庆市的重要粮食生产基地,人口密集,高垦殖、高复种,高强度的土地利用不仅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且制约了区域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应用植物篱农作系统改善土壤抗侵蚀环境,减少水土流失是紫色丘陵高垦殖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蓑草根系发达,地上部生物量大,对土壤的覆盖保护好,且其生长盛期与降雨高峰同步,具有显著的水土流失防治效果。在120 cm×90 cm土体内,蓑草根系总长98714.8 cm,相当于缠绕整个土体235圈,正是根系的这种缠绕固结作用显著提高了土壤抗侵蚀的能力。蓑草根系平均直径0.20~0.50 mm,95%的根系平均直径小于0.40 mm,根系总表面积10139.68 cm2,在土壤表层根系表面积高达土体表面积的2~3倍,根系表面对土壤颗粒的巨大吸附作用是蓑草显著提高土壤抗侵蚀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2003~2004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在12度坡度情况下,坡改梯后净作蓑草(PECC)年径流量仅为49.90 m3/hm2,年土壤流失量为155.78 kg/hm2,而未坡改梯且农作(FNC)情况下,年径流量314.29 m3/hm2为前者的6.30倍,年土壤流失量3322.50 kg/hm2为前者的21.33倍;在24度坡度情况下,坡改梯后土埂及边坡种植蓑草、坡面农作(PERBC)年径流量248.04 m3/hm2,年土壤流失量612.00 kg/hm2,坡改梯后净作蓑草(PECC)径流量42.44 m3/hm2,土壤流失量153.75kg/hm2,而未坡改梯且农作(FNC)情况下年径流量高达785.73 m3/hm2,分别为处理1的3.17倍,处理2的18.52倍,年土壤流失量高达37503kg/hm2,分别为处理1的61.33倍,处理2的244.12倍。  相似文献   

14.
雨强和地下孔(裂)隙度对喀斯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降雨强度和地下孔(裂)隙下,喀斯特区坡耕地表和地下土壤养分流失途径及流失规律,为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控制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喀斯特区坡度为15°的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其地表形态和地下孔(裂)隙特征,设置不同雨强(30、50、70、90 mm·h-1)和地下孔(裂)隙度(1%、3%、5%)交叉试验共36场降雨,探索喀斯特坡耕地地表和地下养分流失特征。【结果】(1)雨强对喀斯特区坡耕地产流产沙影响显著(P<0.05),地表、地下产流产沙量随雨强增大而增加,其产流产沙从地下过渡到地上的临界雨强可能在30—50 mm·h-1;随地下孔(裂)隙度增大,地下产流产沙量增加,地表呈相反的规律。(2)喀斯特坡耕地径流养分主要通过地表流失,小雨强下通过地下孔(裂)隙流失;径流中全氮(TN)、全磷(TP)、全钾(TK)流失量和流失模数均随雨强增大而上升,雨强对各径流养分流失浓度影响不明显。地表养分流失量和流失模数随地下孔(裂)隙度增加而下降,地下反之。地下孔(裂)隙度的增加使地下径流养分流失占比逐渐增加。(3)养分会通过附着于泥沙流失,其中以地表泥沙流失为主。地表、地下各泥沙养分平均流失浓度、流失量和流失模数均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增加,其中TK流失平均浓度和流失量在不同雨强下显著高于TN和TP。同雨强下,地表泥沙各养分平均流失浓度、流失量和流失模数随孔(裂)隙度增加呈减小趋势,地下反之,但流失量从地表为主到地表与地下二者并重。(4)相关性分析表明,降雨强度与径流和泥沙流失量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雨强对各养分径流的影响高于泥沙,地表径流受雨强影响最大。地下孔(裂)隙度对泥沙养分流失量的影响高于径流,而泥沙养分中地下泥沙养分流失量受其影响较大。【结论】喀斯特坡耕地养分主要通过地表流失,但地下孔(裂)隙对养分流失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坡耕地养分流失防治上,地表通过增加植被覆盖度和添加枯落物等方式减缓坡耕地产流产沙量,地下通过植被根系固定土壤,防止养分通过孔(裂)隙向地下渗漏进而达到减少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  相似文献   

15.
姚桂枝  刘章勇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015-3016,3047
通过在丹江口库区坡耕地上不同植物篱种植处理的比较试验,观测分析了不同植物篱处理对径流及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紫穗槐、金银花、黄花菜及龙须草4种植物篱均能有效减少坡耕地上的径流泥沙流失量,径流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CK〉处理②〉处理④〉处理⑤〉处理③。对比各处理小区径流水样养分流失均值可知,全钾〉速效钾〉全氮〉速效氮〉全磷〉速效磷,所有处理中最易随地表流失的养分为全钾和速效钾,速效磷流失量最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水肥合理调控、实现设施蔬菜的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0年8~11月在浙江省余杭日光温室条件下种植黄瓜,定期采集黄瓜地渗透水水样和盛果期黄瓜果实进行分析,研究6种施肥模式对日光温室菜地渗透水氮、磷流失量和黄瓜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施用常规化肥,渗漏水氮磷流失量分别达到19.55、2.91 g/hm2,黄瓜果实中硝酸盐含量达450.95 mg/kg;减量20%、40%施用等养分专用肥和施用等养分有机肥比施用常规化肥氮流失量少8.80~12.27 g/hm2,磷流失量少1.74~2.37 g/hm2。同时,与不施肥相比,后3种施肥模式黄瓜果实VC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均有显著性增加。[结论]等养分专用肥减量施肥模式、等养分有机肥施肥模式在蔬菜种植中值得推广使用,而应尽量避免常规化肥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7.
侯勇  高志岭  马文奇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693-14695
[目的]评价北京市顺义区主要作物生产系统的磷素养分平衡状况。[方法]采用农田养分平衡模型,针对北京市顺义区主要作物生产系统(大田作物、果园和露地蔬菜)的磷素养分平衡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农田磷盈余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3种作物生产系统内均出现农田磷盈余现象,蔬菜生产系统农田磷盈余量[491.8 kg/(hm2.a)]显著高于大田作物[82.7 kg/(hm2.a)]和果园[129.5kg/(hm2.a)]生产系统农田磷盈余量(P〈0.05),然而后两者之间农田磷盈余量无显著差异(P〉0.05)。大田作物和蔬菜生产系统农田磷盈余量分别与化肥和有机肥磷输入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87 7、0.970 1),果园生产系统化肥和有机肥磷输入量与农田磷盈余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836 3、0.625 2),但是各系统内作物收获磷养分量与农田磷盈余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顺义区蔬菜生产系统磷素污染潜力较大;大田作物和蔬菜生产系统农田磷盈余量分别主要来源于化肥和有机肥的投入,而化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均显著影响果园生产系统农田磷盈余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控制农业非点源污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稻麦两熟种植制度下,研究了太湖地区爽水型、囊水型两种典型水稻土磷素地表径流流失状况和对磷的吸附特性。[结果]在常规施磷水平下,囊水型水稻土土壤磷素年径流流失量大于爽水型水稻土。2000~2001年度的地表径流磷流失量分别为603.26、79.5 g/(hm2.a),而在2001~2002年度时分别为1 148.91、350.3 g/(hm2.a)。爽水型水稻土表层土壤磷的最大吸附量(Qm)和最大缓冲容量(MBC)分别为769.23 mg/kg和130.00 L/kg,均高于囊水型水稻土的Qm(666.67 mg/kg)和MBC(66.00 L/kg)。囊水型水稻土的PSI值低于爽水型水稻土,二者的PSI值均小于30。[结论]囊水型水稻土磷素更易流失。  相似文献   

19.
尾巨桉人工幼林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有文  何斌  张伟  陈桂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26):12773-12775
[目的]为尾巨桉人工林的营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标准样地法研究尾巨桉人工幼林(2年生)的N、P、K、Ca、Mg、Fe、Mn、Zn、Cu含量、积累量和生物循环特点。[结果]尾巨桉不同器官营养元素含量依次为树叶〉干皮〉树枝〉树根〉树干;各器官中大量营养元素以N含量最高,其次为ca或K,P含量最低,微量元素Mn、Fe含量最高,其次为Zn,cu含量最低;不同器官营养元素贮存量依次为干材〉树枝〉树根〉干皮〉树叶;林分对养分的年吸收量、归还量和存留量分别为233.88、70.28、163.60kg/(hm2·年),利用系数为0.71,循环系数为0.30,周转期为4.66年。[结论]尾巨桉对营养元素的利用率较高,归还速率较慢,周转期较长。  相似文献   

20.
侯勇  高志岭  马文奇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1,(7):1043-1045,1070
[目的]评价北京市顺义区主要作物生产系统的磷素养分平衡状况。[方法]采用农田养分平衡模型,针对北京市顺义区主要作物生产系统(大田作物、果园和露地蔬菜)的磷素养分平衡进行了评价,并分析了农田磷盈余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3种作物生产系统内均出现农田磷盈余现象,蔬菜生产系统农田磷盈余量[491.8 kg/(hm2·a)]显著高于大田作物[82.7 kg/(hm2·a)]和果园[129.5 kg/(hm2·a)]生产系统农田磷盈余量(P〈0.05),然而后两者之间农田磷盈余量无显著差异(P〉0.05)。大田作物和蔬菜生产系统农田磷盈余量分别与化肥和有机肥磷输入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987 7、0.970 1),果园生产系统化肥和有机肥磷输入量与农田磷盈余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分别为0.836 3、0.625 2),但是各系统内作物收获磷养分量与农田磷盈余量不存在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顺义区蔬菜生产系统磷素污染潜力较大;大田作物和蔬菜生产系统农田磷盈余量分别主要来源于化肥和有机肥的投入,而化肥和有机肥的投入均显著影响果园生产系统农田磷盈余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