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神农架林区官封乡政府对面的铜陵河畔,有一个岩洞,每年第一声春雷刚刚响过,洞中便会涌出大量的无鳞鱼,这便是名闻遐迩的宫封鱼洞。官封鱼洞每年出鱼的数量和延续时间不等。一般来说,每次出鱼少则两昼夜,长可  相似文献   

2.
板栗在找省各地都有栽培,是适应性强,收益期长,收益较快的树种,一次种植百年受益。但是,板栗容易遭受栗瘿蜂幼虫的危害,新芽在春季常常不能抽出新梢和开花结实,而形成大小不等的虫瘤,消牦大量养分,使树体衰弱;及至成虫羽化后,虫瘤枯萎,枝条死亡,不仅当年不能结实,且影响以后若干年的产量。所以应该对栗瘿蜂进行认真的防治。经过几年的观察,栗瘿蜂幼虫是在芽内  相似文献   

3.
山蜂是一种野生经济昆虫.它比家蜂体小而长,每30只体重1克左右,而家蜂10只即可达1克重. 山蜂多居于山区和半山区的树洞、石缝和坟墓里,过着群居生活.一般中等蜂群由6万只左右组成,大群可达7万余只.每群蜂由一只蜂王、几万只工蜂和几百只雄蜂组  相似文献   

4.
角额壁蜂是从日本引入我国的一种授粉蜂种。 1 998年春天 ,笔者从山东引入桃城区 ,在果园中进行试放。经过几年的观察 ,利用这种壁蜂为红富士果园授粉 ,座果率高 ,果实个大、形正、省力、省工。1 特征角额壁蜂是壁蜂中个体较大的一种。雄蜂个体略小于雌蜂。体表下遍布绒毛 ,以  相似文献   

5.
2种梨茎蜂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梨茎蜂是发生在甘肃天水梨树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年在天水各梨产区严重发生。目前在天水市为害梨树的茎蜂虫种有古氏简脉茎蜂和梨筒脉茎蜂2种。古氏简脉茎蜂在天水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当年生被害枝内做茧越冬;梨简脉茎蜂在天水2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2年生或多年生被害枝内结茧越冬。幼虫期防治主要采用人工防治与生物防治相结合方法,成虫期则在羽化盛期施药防治。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蛀干害虫的生物防治途径,我所于1979年初,从山东等地引进天牛肿腿蜂(scleroderma SP)八十余头,进行了一年多的室内饲养繁殖的研究,初步摸清和掌握了室内繁蜂的几个重要环节,现概述如下: (一)、种蜂及寄主的选择 1、优势种蜂的几个条件:①雌蜂体大,各部器官健全。②需经充分交尾(凡不经交尾的雌蜂育出的子代优蜂为雄蜂)。以供接种之用。  相似文献   

7.
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公所办公室一公文柜内,来了一群蜜蜂,已安营扎寨六年有余,至今仍没有要挪窝的星点迹象。 村干部告诉我们,1989年一个暖暖的春日,门外嗡嗡的欢闹声由远而近,接着一群蜜蜂从窗而入,爬进那开有一小孔的公文柜底层。村干担心蜂群影响工作,曾三次请养蜂专家试图把这群蜂取走,皆为徒劳,过不了三两天。这群蜂又从几十里外飞回  相似文献   

8.
中华长尾小蜂(Torymus sinensis Ka-mijo)属膜翅目、长尾小蜂科。1982年被描述为一个新种(Kamijo,1982)。日本曾三次从中国引进该蜂以抑制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fus Yasumatsu)。第一次引进由于数量太少而未成功(Murakamiet al.,1977)。1979年,九州大学的村上阳三(Murakami)博士,从河北省采集了大约2200个栗瘿蜂的干虫瘿带回,虫瘿中有寄生的幼虫(Murakami et al.,1980)。1981年,志贺正和在中国栗瘿蜂的原产地河  相似文献   

9.
董玖莉 《林业科技》2021,46(2):19-21,37
利用漯河市豫中南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研究中心提供的柞蚕蛹,于2018~2019年,分别于第一代美国白蛾蛹期、第二代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蛹期、第三代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放蜂4次.观察表明:柞蚕蛹室内出蜂量大,2018年平均出蜂量为3612头/蛹,2019年平均出蜂量为3988头/蛹;柞蚕蛹室外出蜂率也较高,平均出蜂率达80...  相似文献   

10.
长距茧蜂观察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距茧蜂观察初报李淑华(辽宁省固沙造林研究所123203)长距茧蜂(几bc。centrussp.)在彰武县章古台地区遍布于整个松属的人工林内,该蜂为松梢螟、油松球果螟幼虫期的寄生蜂。在樟子松、油松人工林内调查,发现该蜂自然寄生率5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9...  相似文献   

11.
白跗平腹小蜂产卵习性观察,在空调间喂蜂蜜条件下进行。该蜂对寄主卵质量及寄生与否有较强识别能力,寄主卵严重缺乏则重复寄生。雌蜂平均寿命39.25天;平均产卵期28.87天;单雌终生产卵平均380.2粒。大多数卵在产卵期前20天产下,此期内子代蜂雌性比较高。子代蜂雄性相对较少,且在产卵期内每天产下数量较均匀。子代蜂雌性比平均为84.49%。  相似文献   

12.
<正>近几年来,燕山北部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栗瘿蜂危害,已造成树势衰弱、产量降低的严重后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大防治力度,彻底控制虫灾继续蔓延。1栗瘿蜂危害性状栗瘿蜂又称栗瘤蜂,分布很广,呈周期性发生。据有关资料记载,约20a有1次大发生,期间伴随着小发生。大发  相似文献   

13.
研究繁蜂替代寄主黄粉甲蛹经-9℃贮存5、15、25、35和45 d后所繁育出的管氏硬皮肿腿蜂对青杨天牛寄生的影响.母代蜂在产卵前期、幼虫期、寄生率、幼虫存活率以及产卵量、出蜂量间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但子代蜂各阶段发育历期、存活率、产卵量、出蜂量等各方面与对照则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今年初以来,确山县蚁蜂乡的群众惊喜地发现:一只只状如鹿样的小动物——麂子,经常走下山来,有时还来到蚁蜂街道上。当地人感叹道:“几十年前的自然景观又回来了”。 确山县蚁蜂乡地处桐柏山区,三面环山。50年代,这里野生动物繁多,麂子时常下山与人为伴。  相似文献   

15.
栗瘿蜂专门为害板栗的芽,在芽内取食和生长发育,前期不容易被人们发现,长期以来,栗瘿蜂的防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对几年的调查研究结果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找出了一些栗瘿蜂发生规律,对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油茶地蜂(Andrena carmellia Wu.)是一种重要的油茶授粉蜂,它广布于油茶产区;在老产区几乎都有蜂孔密度超过300—400个/米~2的密集分布区。据调查,油茶地蜂在晴朗气候条件下,每天可出洞采访3—5次(每天至少采访30朵),每次可携带花粉13万粒;经由地蜂类采访的油茶花,座果率可达70%以上。在油茶林内如果每树能有蜂5—10头(且分布均匀),就能初步满足油茶授粉的需要。油茶地蜂还能起深翻土地、改善土壤通透性和增加土壤肥力(排泄物)的作用。因此,在蜂群密集的地段,油茶的座果率显著高于无蜂或少蜂地段(见表1)。但由于该蜂蜂体弱小,自然扩散能力低,繁殖比较缓慢,在新油茶林内,特  相似文献   

17.
学习经历对川硬皮肿腿蜂寄生云斑天牛幼虫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Y形嗅觉仪和EthoVision3.1行为仪研究0~5日龄川硬皮肿腿蜂经历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气味刺激的学习效应,并通过室内和林间放蜂试验,比较有无学习经历的川硬皮肿腿蜂对2~3龄云斑天牛幼虫的寄生作用,以探索利用学习行为提高川硬皮肿腿蜂防治云斑天牛效果的途径。结果表明: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对无学习经历的蜂有显著驱避作用(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对杨树云斑天牛虫粪木屑混合物的趋向性显著提高(P>0.05)。在EthoVision3.1行为仪分析中,有学习经历的蜂活动轨迹在味源区域的密度远高于无学习经历蜂在该区域的密度;在味源区的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移动时间上,有学习经历的蜂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在采集区的静止时间明显长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而停留时间、移动距离和反应时间则显著短于无学习经历的蜂(P<0.05)。有学习经历的蜂室内搜索寄主所需平均时间39.99s,60s内搜索到寄主的数量为23.33头,都与无学习经历的蜂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采用蜂虫比1:1,2:1,4:1室内对云斑天牛2~3龄幼虫寄生试验中,有学习经历蜂在蜂虫比4:...  相似文献   

18.
利用松褐天牛转管繁育管氏肿腿蜂研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松褐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幼虫转管繁育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a guani,研究转管对发育历期、繁蜂量等的影响.结果显示:转管繁育缩短了管氏肿腿蜂的产卵前期,对管氏肿腿蜂的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子代蜂的数量有较显著影响,第1次转管时这3项指标较为理想.综合比较了发育历期、寄生率、寄生成功率、产卵量、子代蜂数量和性比等各项指标后认为:转管繁育是提高管氏肿腿蜂繁蜂量的一种优良技术,繁蜂量比不转管增加3.97倍.  相似文献   

19.
一九八一年冬季,我们调查黑带二尾舟蛾蛹消失量的同时,发现了二尾舟蛾金小蜂(暂名),自然寄生率在2%左右。该蜂以蛹在寄主蛹内越冬。每个寄主出蜂170~300头左右。成蜂呈靛兰色,具金属光泽;蜂体长约2.0~4.0毫米,体宽0.9~1.0毫米。有强趋光性和趋上性。该蜂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寄主广。目前初步试验,寄主蛹有黑带二尾,杨二尾,兰目天蛾落叶松松毛虫等,更值得重视的是柞蚕蛹的寄生率较高,可做为育蜂寄主。  相似文献   

20.
我们在利用人工寄主卵繁殖赤眼蜂的研究获得初步成功的基础上,于1980年开始应用人工寄主卵繁育赤眼蜂(简称人工卵蜂)防治害虫的小型田(林)间试验。连续几年的试验结果证明,人工卵蜂在出(林)间对害虫具有与天然卵繁育的赤眼蜂(简称自然卵蜂)同等的搜索和攻击能力。我们于1984年又分别在武昌九峰地区和青龙山地区再次进行了人工卵蜂防治马尾松毛虫的林间试验,并将防治面积扩大至1000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