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选用来自7个省的不同强筋小麦品种,进行不同春季灌水处理,分析其产量和子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春季干旱的情况下,随着春季灌水次数的增加产量提高,不同品种间的产量差异极显著,以烟农19的产量最高,其次是济麦20。不同品种的子粒蛋白质含量随着春季灌水次数的增加而降低(皖麦38除外),不同品种间、不同灌水处理间蛋白质含量差异极显著,以临优145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其次是8901-11。  相似文献   

2.
灌水次数对冬小麦品种产量及生育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不同的灌溉处理,研究参试品种在不同灌溉组合下表现的经济性状和产量性状,计算灌溉水的增产能力,以筛选出适合不同水源和不同灌溉条件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小麦种植中,不同的小麦品种在灌溉的时候需要进行不同的处理方式,灌溉次数对不同小麦品种的产量及品质都会形成很大影响。该文以江苏丰县常店镇的试验地为例,就灌溉处理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降低生产成本。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灌水对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并筛选抗旱品种,于2014—2015年在河南省辉县市设置了全生育期不灌水、灌1次水(拔节期灌水80 mm)、灌2次水(拔节期灌水80 mm+扬花期灌水80 mm)共3种灌溉处理,比较了16个冬小麦品种的小麦成熟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产量。结果表明,不同灌水处理的小麦成熟期旗叶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无显著差异,成熟期旗叶叶绿素含量与产量无显著相关性。根据3个灌水处理的产量将16个小麦品种分为5类:周麦23和新科麦168属于超高产类;周麦26等7个品种属于高产稳产类;石麦15属于高产不稳产类;周麦18、矮抗58等5个品种属于中低产类;新麦0208属低产类。  相似文献   

5.
在灌水和非灌水条件下,研究了5个不同基因型小麦群体动态的变化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表现。 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小麦在灌水小区的群体指标明显高于非灌水小区;叶面积指数(LAI)变化呈“S”形曲线,且与 产量有很大的相关关系;在干旱条件下全生育期的LAI变化幅度较灌水条件下小,且拔节以后的LAI对产量影响 较大;不同处理下各基因型小麦群体变化对产量的贡献不同。因此,在旱作农业生产中,小麦除了选用大穗型品种 外,还要力求保持小麦生育后期有较高的绿叶面积,并使各因素协调发展,以获得较高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6.
玉米不同群体对叶面积指数及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不同播种密度和种植方式对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影响,试验以郑单958为试验材料,采用裂区设计,以不同种植密度和种植方式为处理,分析了玉米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时期叶面积指数均以高密度处理最高,说明叶面积指数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的干物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氮肥对不同遮阴程度下冬小麦群体生长及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调控效应,在大田条件下以‘新冬20号’为材料,设置4种遮阴处理(不遮阴(S0)、拔节期遮阴10%~抽穗期遮阴25%(S1)、遮阴20%~50%(S2)、遮阴30%~75%(S3),遮阴均从拔节期至成熟期)和4个氮肥水平(不施肥(N0)、拔节期(遮阴后)追施纯氮103.5(N1)、138.0(N2)、172.5kg/hm2(N3)),测定小麦群体生长率(CGR)、净同化率(NAR)、光合势(PP)、干物质积累量、生殖器官与营 养 器 官 质 量 的 比 例(RVR)和 产 量 等 指 标。结 果 表 明:遮 阴 显 著 降 低 冬 小 麦 群 体 的 CGR、NAR、干物质积累量、RVR及产量;轻度遮阴(S1)显著提高冬小麦的 PP。在轻度遮阴(S1)条件下,N2和...  相似文献   

8.
臭氧胁迫对冬小麦干物质生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利用开顶式气室(OTC)开展了大田实验条件下地表臭氧浓度增加对冬小麦干物质(DM)生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00nL·L-1臭氧熏气下干物质量略有降低,150nL·L-1臭氧熏气下显著降低;100nL·L-1和150nL·L-1臭氧熏气下叶面积,净同化速率(NAR)变化规律不明显;100nL·L-1和150nL·L-1臭氧熏气都使抽穗期的叶/总干重增加,根/总干重下降,抽穗后根/总干重上升,而成熟期的各器官干重分配均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100nL·L-1臭氧熏气使单位面积穗数和空秕率显著降低,150nL·L-1臭氧熏气使空秕率、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出现了显著或极显著降低,臭氧熏气对千粒重没有显著性变化。以上结果表明,NAR是影响干物质累积速度的关键因子,在不同生育阶段,通过干物质的分配,对小麦生长发育起关键作用的器官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抵抗臭氧对其的损害。臭氧通过影响粒数和粒重使冬小麦减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耕作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以郑麦7698为试验材料,分析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小麦群体、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秸秆粉碎还田+翻耕(25 cm左右)+耙实后播种处理基本苗少,但个体发育较好,地上部分生长健壮,能够增加幼苗生长量、小麦穗粒数和千粒重,小麦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增加,产量相对较高,是最理想的耕作方式。[结论]该研究可为整地方式选择、改善整地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灌水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试验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烟2415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处理比不灌水处理增产效果明显;灌拔节水和开花水的处理产量高于只灌拔节水的处理,且二者差异显著;灌拔节水和开花水的处理产量构成也优于灌拔节水的处理。拔节水和开花水的处理的千粒重、穗粒数均高于只灌拔节水的的处理,亩穗数二者差异不显著。增加灌水可明显改善小麦品质,烟2415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不同灌溉模式对淮北地区小麦冬前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以‘烟农19’为供试材料,设置不灌溉(W0)、播后灌溉60 mm(W1)、播种后和分蘖期每次微喷30 mm(W2)共3种灌溉模式,研究不同处理对苗期土壤水分含量变化、幼苗农艺性状、叶片生理特性、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W0和W1相比,W2维持了小麦三叶期、六叶期和越冬期土壤0~20 cm适宜的水分含量。W1和W2较W0处理促进三叶期和六叶期幼苗的生长;越冬期幼苗的分蘖数、株高、叶龄、初生根和次生根数目均表现为W2显著高于W1,二者显著高于W0。不同时期幼苗的茎+鞘、叶干质量为W2>W1>W0。W2不同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指数显著高于W1,W0最低;六叶期W1与W2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差异,二者显著高于W0,越冬期为W2>W1>W0。W0不同时期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显著高于W1,除六叶期W1与W2的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外,各时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均为W2最低。成熟期小麦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均表现为W2>W1>W0。综上,播后和分蘖期利用微喷灌可以维持苗期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促进幼苗生长发育,提高幼苗抗逆能力,进而有利于形成壮苗并增加产量。  相似文献   

12.
利用自制的根管装置, 在土壤养分一致条件下, 从冬小麦根系生物量、地上部表观生物学性状、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和千粒重等方面, 研究了播前灌水深度对冬小麦生物学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播前90cm处灌水的根系生长快、发育好、干重高; 60cm处灌水的千粒重最高; 而30cm处灌水的表观生物学性状指标、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3.
旨在研究甘肃白银地区9种不同水氮配比胡麻/玉米带田叶面积指数、干物质质量和产量。结果表明,在整个生育期内,随着灌水次数和施氮量的增加,胡麻/玉米带田叶面积指数均表现"抛物线"的变化动态,胡麻/玉米带田干物质量均呈现"直线"上升的变化动态。灌溉次数和施氮量对胡麻玉米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有显著影响,氮肥效应大于水分效应。通过胡麻/玉米带田产量构成因素的主成分分析可知,所有胡麻产量构成因素对9个处理下胡麻产量影响为:出籽率千粒质量单株粒质量单株蒴果数分枝数蒴果种子粒数株高分茎数,所有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对9个处理下玉米产量的影响为:株高穗粗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质量秃尖长出籽率。由胡麻/玉米带田产量及经济效益分析可知,适宜甘肃白银的胡麻/玉米带田灌水量和施氮量模式分别是T8-二次灌水三水平施氮量[快速生长期和盛花期各浇一次水(W2)/氮肥240kg/hm~2(N3)]和T6-三次灌水二水平施氮量[快速生长期、盛花期和青果期各浇一次水(W3)/氮肥180kg/hm~2(N2)]。  相似文献   

14.
董剑  王伟  赵万春  陈其皎  高翔  石引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19714-19715,19717
[目的]筛选陕西关中节水高产的优良小麦品种,为良种良法配套提供依据。[方法]在适当晚播条件下,以陕西关中6个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不同灌水模式,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对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及产量性状进行研究,筛选出陕西关中节水高产的优良品种。[结果]灌水模式对不同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在底墒水+春2水模式下明显增加了成穗数。在底墒水条件下陕538平均产量为8.20 t/hm^2,显著高于其他5个品种,小偃22平均产量为7.60 t/hm^2,居第2位,但与其后4个品种的产量无显著差异。在春灌2水条件下,西农979平均产量为7.83 t/hm^2,显著高于其他5个品种。[结论]陕538和小偃22具有一定的抗旱节水高产特性;西农979属于高水肥的高产品种。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寻求适合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需水规律的灌水模式。[方法]以郑麦98为供试品种,对冬小麦6个不同生育期进行不同程度的干旱处理,研究不同水分处理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生育时期、不同程度的水分亏缺对冬小麦株高、分蘖、叶面积及干物质累积量影响不同。冬小麦生长前期(苗期、越冬期和返青期)亏水后恢复正常灌溉,对株高、最终的分蘖、叶面积及干物质累积量的影响不大。在冬小麦生长前期灌水控制下限为45%田间持水量,在拔节期、抽穗扬花期和灌浆成熟期的灌水下限分别控制在田间持水量的65%、70%和65%,是适合于黄淮海地区冬小麦需水规律的灌水模式。[结论]该研究提出的灌水模式显著提高了冬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6.
探究灌水量对不同小麦品种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宝鸡地区小麦节水灌溉提供参考依据,采用裂区实验设计,以弱抗旱性小麦品种周麦27和强抗旱性小麦品种洛旱22为对象,设四个水分处理:CK(越冬期240 m3/km2+拔节期210 m3/km2)、W1(越冬期160 m3/km2+拔节期140 m3/km2)、W2(越冬期80 m3/km2+拔节期70 m3/km2、W3(越冬期0 m3/km2+拔节期0 m3/km2),研究不同灌水量对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干物质量、产量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灌水量的减小,整个生育期小麦株高、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干物质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以及产量呈现下降趋势,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2)不同灌水量处理下洛旱22各指标降幅均低于周麦27,且洛旱22在W1、W2处理下的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CK,W1处理下,洛旱22产量下降不明显,说明洛旱22通过提升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稳定了产量;(3)整个生育期周麦27在W1与CK处理下的叶面积指数差异不显著;拔节期和孕穗期,周麦27在W1与CK处理下的干物质量差异不显著,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量积累与产量密切相关,使得W1处理下周麦27穗数下降不明显;(4)当灌水量为W3(越冬期0 m3/km2+拔节期0 m3/km2)时,小麦产量急剧下降,周麦27和洛旱22相较CK下降幅度分别为51.4%和40.6%。综合节约用水和产量问题,本试验条件下,越冬期160 m3/km2+拔节期140 m3/km2灌水处理是获得小麦高产最佳灌水方案。  相似文献   

17.
以春季灌溉次数为主处理,以当地主栽冬小麦品种为副处理,探讨了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叶面积、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积以3水处理最大,随浇水量的增加,各品种在灌浆后期均能保持相对较大的叶面积,且旗叶光合速率和SPAD值较高。综合各小麦品种的光合特性,认为2008年以浇2水较为经济。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分处理对半冬性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半冬性小麦品种豫麦49-198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时期灌水及不同灌水量对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AI)、干物质积累、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前灌水量的增加有利于提高LAI;拔节后适宜田间持水量为65%,灌水过多反而对干物质积累不利,特别是对花后旗叶的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形成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小麦品种主茎和分蘖的干物质积累状况以及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8个不同小麦品种主茎和分蘖的干物质积累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皖麦36和洛麦23主茎和分蘖的干物质积累量总体较多。洛麦23主茎和分蘖的单穗重均较高,其产量最高;泰农18主茎和分蘖的单穗重均较低,其产量最低。供试8个小麦品种中,洛麦23的产量最高,淮麦35、良星99、邯6712和矮抗58的产量也相对较高,泰农18的产量最低。[结论]在高密度下洛麦23较适合大面积应用,淮麦35、良星99、邯6712和矮抗58 4个小麦品种也可以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沿淮地区不同小麦品种花后生长差异及其与产量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于2014-2016年连续2a研究沿淮地区当前生产中推广的8个小麦品种花后生长差异及与产量的关系,旨在为沿淮地区小麦育种及生产中选择品种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着花后籽粒灌浆的进行,品种间叶面积指数及叶绿素SPAD值差异逐步加大,叶面积指数2014-2015年在开花期、灌浆中期和灌浆后期品种间最大差异分别达18.81%、27.61%和33.32%,2015-2016年最大差异分别达26.87%、61.95%和108.69%;叶绿素SPAD值2014-2015年最大差异分别达16.28%、16.63%和118.89%,2015-2016年最大差异分别达11.49%、19.54%和237.75%;品种间花后光合速率差异2014-2015年最高达29.32%、2015-2016年最高达26.13%;2a试验花后同化物的积累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品种间差异显著,干物质积累和分配比例品种间均差异显著;产量与花后叶绿素SPAD值、叶面积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片的干物质积累量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鞘、穗轴+颖壳的干物质分配比例呈极显著负相关,与花前营养器官中贮存同化物的转运量、花后同化物的积累量以及花后同化物积累量对籽粒的贡献率呈正相关。2a试验结果说明‘洛麦23’‘矮抗58’‘邯6712’产量位于8个品种的前3位,且与其他品种产量差异显著,适宜在安徽沿淮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