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麦长管蚜在不同物候期的3个小麦品种上取食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刺吸电位(EPG)技术对麦长管蚜在不同物候期的3种不同抗蚜性小麦品种上的取食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麦长管蚜在不同生育期小麦上取食行为差异较大,说明小麦抗性随小麦生长发育有所变化,普遍以穗期抗蚜性最高.其次,根据相关波形出现的频次与时间,可以判断出小麦品种抗蚜机制类型,供试的3种小麦品种的抗蚜机制有所不同:既有以物理抗性为主的品种,也有生化抗性为主的品种.研究结果还表明,小麦对麦长管蚜的生化抗性效果要优于物理抗性.  相似文献   

2.
在(24±1)℃、相对湿度为(60±10)%、光照时间14h的人工气候箱条件下,用8个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进行饲养,组建试验种群生命表,统计存活率、生殖力、净增值率(R0)、内禀增长率(rm)、平均世代周期(T)、种群加倍时间(t)和周限增长率(λ)等种群生命参数.结果表明:供试麦长管蚜在‘H-11’上的发育历期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以内禀增长率作为测定抗性指标,8个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大小依次为‘H-5’>‘H-6’>‘H-10’>‘H-16’>‘H-9’>‘H-4’>‘H-14’>‘H-11’.  相似文献   

3.
采用聚集度指标的方法对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庆麦田中分布为聚集分布,聚集与环境条件和麦蚜本身的聚集行为有关。在5月上旬和6月下旬,各有1个聚集高峰。聚集与扩散趋势呈周期性变化 。  相似文献   

4.
麦长管蚜胁迫下不同小麦品种冠层光谱特征及其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构建不同小麦品种基于冠层光谱参数的麦长管蚜百株蚜量预测模型。[方法]采用便携式野外光谱仪测定不同百株蚜量下3个小麦品种‘1376’‘Amigo’和‘小偃-22’的冠层高光谱反射率,并对冠层反射率与百株蚜量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在400~900nm波段内,随着百株蚜量的增加,3个小麦品种冠层光波反射率下降,且部分波段内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选择可见光波段的405nm、近红外波段的835nm作为3个小麦品种共有的特征波长点,构建出的3个小麦品种的百株蚜量预测模型的显著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且3个小麦品种405nm波长点模型均优于835nm波长点。[结论]利用高光谱信息同时预测不同小麦品种麦长管蚜百株蚜量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麦长管蚜种群的田间分布测定研究,得出麦长管蚜在田间的分布类型呈聚集分布.植株的垂直分布蚜量主要集中于穗位间,依次为穗位蚜量大于旗叶,旗叶大于倒2叶,倒2叶大于倒1叶.穗位蚜量(X)与植株总蚜量(Y)的关系式为:Y=6.0001+1.125 X(r=0.9669)  相似文献   

6.
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麦长管蚜的种群进行动态分析,揭示出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一般规律,以确定最佳的防治时期。通过对麦长管蚜进行定时、定点、定株的系统调查,利用平均密度( x)、平均拥挤度(m )、聚块性指标(m / x)等参数作为指标对麦长管蚜种群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生长的中后期(即小麦拔节到收获),把麦长管蚜整个种群动态过程分为八个状态集,4个时期,即点片发生期、初盛期、猖獗危害期和衰退期;而且防治麦长管蚜的最佳时期要在初盛期A3,避免猖獗危害期的出现,以达到经济、有效的控制麦长管蚜危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实验种群参数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自然变温(平均20.21℃)条件下,组建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禾谷缢管蚜的发育速率快,若蚜存活率高,有翅蚜比率明显偏低;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的种群趋势指数(1)分别为54.40和33.70,净增殖率(Ro)、内禀增长力(r_m)及周限增长率(λ)分别为54.15和34.0、0.2486和0.1688及1.2822和1.1839.尽管这两种麦蚜成蚜期远长于若蚜期,但由于内禀增长力均相当大,使得稳定年龄分布中若蚜的比率分别高达90.35%和89.3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寄主植物对麦长管蚜种群分化的作用,剖析寄主转换对其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方法】在人工气候箱中于温度(20±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为16h∶8h(L∶D)的条件下,对麦长管蚜在不同寄主植物(小麦、大麦、燕麦)及转换寄主后的生活史和生命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不同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的若虫发育历期以及成虫寿命、存活率和繁殖力都存在很大差异。当原始寄主和替代寄主相同时,与大麦上麦长管蚜种群相比,小麦和燕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若虫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较短,存活率、繁殖力、种群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均较高。小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转到燕麦上后,其成虫寿命和繁殖期缩短。大麦上麦长管蚜种群转接到小麦和燕麦上后,其若虫发育历期明显缩短,净增殖率明显增加。各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转换寄主后,其存活率和繁殖力会发生明显改变。【结论】转换寄主后,各寄主植物上麦长管蚜种群呈现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9.
麦长管蚜在3个小麦品种上取食行为的EPG比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研究不同抗性水平的小麦品种苗期对麦长管蚜的抗蚜机制。【方法】用EPG技术对麦长管蚜在3个小麦品种苗期的取食行为进行检测。【结果】麦长管蚜在品种Ww2730上口针开始接触叶面时间显著晚于小偃22和Batis,第1次持续刺探前的刺探次数显著多于小偃22和Batis,开始刺入叶面后第1次刺探的持续时间极显著短于小偃22和Batis;在Ww2730和小偃22上的PdⅡ-1的平均时间显著长于Batis;Ww2730上C波阶段2个Pd波间的间隔平均时间显著大于另外2个品种;在Ww2730木质部取食(G波)的次数和时间显著大于其它2个品种;Batis上的点G波的次数极显著地高于Ww2730,而平均持续时间极显著短于小偃22和Ww2730;在Batis和小偃22上E1波的总时间,E1波的最大值、跟随E2波的E1波的平均时间均显著大于Ww2730;3个品种间第1次E1波持续的时间差异不显著,但Ww2730和小偃22上其它E1波持续的时间极显著少于Batis;3个品种上其它波形参数,包括F波的次数和总时间、E2波的次数和总时间没有差异。【结论】Ww2730抗麦长管蚜机制可能在于表皮有取食抑制因子,叶肉细胞壁较厚,韧皮部存在次生物质和(或)营养不平衡。小偃22苗期的抗蚜机制为叶肉部细胞壁较厚,细胞密度大。麦长管蚜适应Ww2730抗性的策略可能是在第2次取食时采取了减少在有毒次生物中的暴露时间。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6个小麦品种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旗叶中Gly.、Cys含量越高,有翅蚜的着落量越大,而Leu.、Ala.、Pro.含量越高,着落量越小;Gly.含量越高,rm值越小,而Pro.、Met.、His.含量越高,rm值越大Lys.、Val.、Cys.、Tyr.、Met.含量与蚜群发育历期有关,前2种含量越高,D值越大,后3种含量越高,D值越小His.、Tyr.、Lys.、Ala.含量与蚜群平均产仔量有关Cys.、Glu.、Gly.、Val.含量与平均产仔速率有关;品种耐害性强弱除与品种小穗密度有关外,也与品种旗叶中氨基酸含量密不可分,His.、Glu.、Lys.含量越高耐害性越差.而Pro.、Met.、Val.等含量越高,品种的耐害性越强.  相似文献   

11.
 采用随机模拟方法 ,对北京市麦长管蚜风险因子的等级序列模拟和概率计算进行了探讨。首先对多年来风险因子序列的数据进行分级 ,确定其分布型。然后根据其分布型和分布特征值 ,使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 ,产生各序列值对应分布型的累积分布函数值 ,并采用分布型随机数发生方法产生随机模拟序列。通过对北京市195 6~ 2 0 0 1年温度、降水量和 1982~ 1999年麦长管蚜发生量、发生期的 6个等级序列的模拟 ,能够计算出各个等级的概率 ,并产生通过F检验的模拟序列。  相似文献   

12.
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对麦蚜的抗性作用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采用蚜量比值法评价了 7个小麦品种 (系 )对麦长管蚜的抗性 ,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了各品种 (系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 ,并通过酶标仪法测定了来自不同抗级小麦穗部麦长管蚜体内的羧酸酯酶活性的差异 ,以此研究小麦体内次生物质含量的差异及其抗麦长管蚜的关系和抗性生化机制。结果表明 ,旗叶和穗部总酚和吲哚生物碱含量不同 ,表现出对麦长管蚜种群影响的差异。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之间呈极显著的负相关 ,相关指数R =- 0 .9896。而旗叶吲哚生物碱、旗叶总酚和穗部总酚含量与麦长管蚜蚜量比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 0 .6 82 6、- 0 .4 2 0 8和 - 0 .5 6 2 3,相关性均不显著。取食不同抗蚜品种 (系 )穗部的蚜虫羧酸酯酶活性与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呈显著相关性 (R =0 .96 4 6 ) ,而与穗部总酚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R =0 .4 95 3)。与总酚含量相比 ,小麦穗部吲哚生物碱含量高低与小麦对麦长管蚜抗性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13.
不同小麦品种(系)对麦长管蚜生命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郭萧  李克斌  尹姣  王冰  曹雅忠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0):2056-2063
【目的】比较小麦品种抗性对麦长管蚜连续2个世代若蚜和成蚜主要生命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罩网试验,调查和测量Pm232等10个具有不同抗蚜性的小麦品种上定殖的有翅成蚜数量及若蚜发育历期、存活率、体重、翅型分化和成虫寿命、繁殖力等生命参数。【结果】麦长管蚜对10个供试小麦材料的不选择性有着明显差异,抗蚜材料对蚜虫的趋避作用明显较强。发育历期等5个生理参数的比较表明,抗蚜材料上的若蚜发育历期较感蚜材料明显延长,若蚜存活率、成虫寿命、繁殖力和体重较感蚜材料明显降低或减少,并且这种影响随着小麦抗性的升高而加重。研究还发现抗蚜材料上产生的有翅蚜要显著多于感蚜材料。通过对比不同世代的蚜虫生理参数发现抗蚜材料对蚜虫下世代的影响存在加重现象。【结论】小麦抗蚜品种对麦长管蚜不仅具有明显的趋避作用和抗生作用,而且其抗生性在蚜虫世代间可能存在累加效应。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的小麦-豌豆间作对麦长管蚜种群空间格局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系统调查小麦-豌豆不同间作模式下麦长管蚜的种群密度,研究麦田生物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方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结合传统空间分布分析方法,分析了Kriging-空间插值图、聚集度指标、Iwao的M *-m回归模型和泰勒指数回归模型。【结果】2种分析方法均表明:在麦田不同间作模式下,麦长管蚜的空间分布主要为聚集分布;但豌豆与小麦分别以2﹕2、2﹕4、2﹕6、2﹕8行间作模式情况下聚集度有所差异:2﹕2模式>2﹕6模式>2﹕4模式>小麦单作>2﹕8模式;由基于GIS的Kriging空间插值种群变化模拟图得知:起初麦长管蚜主要分布在麦田的周围,逐步向麦田中部扩散;在麦长管蚜发生的高峰期,形成了许多聚集中心,主要集中在小麦单作和2﹕2模式小区中,且小麦单作的蚜量极显著高于其它间作模式(P<0.01)。【结论】麦田合理生物多样性可以有效控制麦长管蚜种群的增长,但并不能改变其种群格局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麦长管蚜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麦蚜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奠定基础。【方法】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鉴定抗体类型及亚类;间接ELISA测定抗体特异性;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Western blot印迹分析确定抗体结合蛋白。【结果】制备出2株高度特异性的麦长管蚜单克隆抗体,分别命名为EGA-1E8和EGA-4H11,分别属于IgM亚类和IgG2b亚类。麦长管蚜抗原由多种多肽组成,其中单克隆抗体EGA-4H11与麦长管蚜抗原54.2 kD的多肽结合。特异性试验表明,这2种抗体不与麦田中其他种类的昆虫和蜘蛛发生交叉反应。【结论】成功地制备了麦长管蚜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研究麦蚜的捕食性天敌种类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罗军  李庆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140-142
[目的]为了进行麦长管蚜取食诱导山羊草的几种保护性酶的活性变化试验。[方法]以Aegilops biuncialis、A.juvenalis、A.ovata、A.crassa、A.vavilovii5种山羊草为研究对象,以CAT,SOD,APX为生化指标,在对各材料进行抗性鉴定的基础上,接种麦长管蚜60头诱导4 d后,对这5种野生山羊草的进行几种保护性酶活力的差异性比较。[结果]结果表明:CAT在感蚜前,不同抗性水平物种中的酶活差异性总体趋向于不显著;在感蚜后,各物种的酶活性差异性不显著,提高倍数与蚜量比值无显著的相关关系。SOD在感蚜前,不同抗性水平物种中的酶活差异性不显著;在感蚜后,各物种的酶活性差异性显著,提高倍数与蚜量比值有显著的负相关,回归方程为Y=-0.96X+3.201。APX在感蚜前,不同抗性水平物种中的酶活差异性总体趋向于显著;在感蚜后,各物种的酶活性差异性非常显著,提高倍数与抗性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Y=-1.025 8X+3.055 7。[结论]该研究为育种和蚜虫的防治提供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室内研究了七星瓢虫、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对月季长管蚜与麦长管蚜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25℃条件下,3种瓢虫的雌成虫对月季长管蚜与麦长管蚜野生种群的捕食功能反应类型为HollingⅡ型.利用麦夸特迭代算法进行Holling&#39;s圆盘方程分析表明,3种瓢虫对两种蚜虫捕食效率较高.对两种蚜虫处理时间最短的是七星瓢虫,对月季长管蚜攻击系数最高的为异色瓢虫,而对麦长管蚜攻击系数最高的则为七星瓢虫.  相似文献   

18.
4种杀虫剂对小麦长管蚜的田间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筛选对小麦长管蚜有较好防效的高效新型杀虫剂及合理使用量.[方法]采用田间喷雾的方法对麦长管蚜进行防治.[结果]药后7 d,20;啶虫脒可湿性粉剂22.5,30和45 ga.i./hm2处理的防效分别为96.15;、99.76;和99.39;,防效与对照药剂相当;25;毗蚜酮悬浮剂60,90和120 ga.i./hm2三个处理的防效分别为96.26;、97.83;和95.35;,防效略高于对照药剂.10;烯啶虫胺水剂22.5,30和45 ga.i./hm2三处理药后7 d的防效分别为62.50;、48.07;和79.51;,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处理的防效,各试验药剂处理对小麦安全,无药害.[结论]防治麦长管蚜可用:20;吮虫眯可湿性粉剂22.5-30 ga.i./hm2、25;吡蚜酮悬浮剂60-90 ga.i./hm2、5;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2.5 ga.i./hm2,加水喷雾防治,对麦长管蚜均表现了良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