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泵站更新改造中,利用已有的条件对机组进行增容改造,以提高泵站的排涝标准,这种做法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各地都在推广和采用。根据这些年来泵站机组增容改造的经验,系统地阐述了下列问题:(1)泵站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增容改造;(2)国内外泵站机组增容改造简况;(3)机组增容改造在技术上的主要措施;(4)关于大型同步电动机的变极调速;(5)泵站机组增容改造应注意的问题。其内容可供大型泵站机组增容改造时参考。  相似文献   

2.
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安全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泵站安全鉴定的水平,使泵站更新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我国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的安全鉴定工作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泵站安全鉴定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依据、程序及步骤、建议等,以促进我国泵站安全鉴定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3.
基本原则:①安全运行、节能高效。以实现大型泵站的安全运行、节能高效、城乡防洪减灾安全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泵站运行可靠性和装置效率。②突出重点,统筹兼顾。重点放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潜力大、生态环境脆弱的排灌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未经更新改造老化严重的大型排涝(含排灌结合)泵站;涝区范围大,严重影响人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改善及农村社会稳定的灌排区泵站;优先安排影响泵站安全运行.或改造后能取得显著效益的泵站主体建筑物和主机组等关键部位。  相似文献   

4.
排涝泵站经济决策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平原湖区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经济评价及经济决策的需要,在分析排涝泵站经济效益计算方法中一些片面甚至错误观点的基础上,从系统分析观点出发提出的排涝泵站经济效益计算方法及经济决策方法合理可行,为排涝泵站投资和经济决策及管理提供了依据。通过实例分析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发现了各项经济指标的规律性,优选出了各要素之间的最佳协调点或区间,得到了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的最优方案和控制面积比及其相应最优规模,对排涝泵站的兴建及调度管理均有实用价值,对当前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的经济评价及规模决策,具有实际指导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针对我国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项目的安全鉴定工作,为进一步提高泵站现场安全检测的质量,使泵站安全鉴定和更新改造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的要求,使我国泵站现场安全检测的质量得到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我国县级中小型泵站大都兴建于六、七十年代,至今已运行三十多年,机组设备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效率低下,安全隐患多,急需更新改造。一些地区由于受地方财政限制,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对泵站改造不积极,不重视。从改造后的泵站效益分析,阐述了泵站改造后的效果和取得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7.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梯级泵站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特点、要求和现状 ,提出工程梯级泵站、机组结构与功能选用原则。从可靠性、耐久性、稳定性、安装性、维修性、经济性和适用性方面分析泵站适宜采用的水泵机组结构形式及断流方式。研究泵站优化经济运行所需考虑的因素与实现方法。结论对工程的规划、设计、设备选型、运行管理与现有泵站的增容、更新改造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结合珠三角地区排涝泵站自动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提出了完善珠三角排涝泵站自动化建设标准、加强单站自动化的改造与提升、增强排涝泵站自动化运行的智能性、加强排涝泵站的群控联合调度、降低泵站的运行成本、建立应急预排机制等泵站自动化改造的解决思路与方向。探讨了提高泵站自动化建设实用化和智能化,实现管控一体化和水利信息化、视频技术的应用等技术路径。结论可以为珠三角地区排涝泵站自动化升级改造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靖江市孤山灌区为例,依据中小型提水灌区排涝泵站的特点,分别以排涝泵站开机机组总耗能最少、能耗率最低为目标函数,采用按开机机组装置效率最大和动态规划的方法,探讨了在满足特定排涝设计标准下孤山灌区内自成排水体系的竖河大港排水片排涝泵站最优运行方式,对提高中小型提排灌区泵站管理水平,减少能源浪费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大系统分解协调技术的中小型圩区除涝排水规划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圩区为例,依据中小型圩区排涝泵站的特点,以排涝泵站开机机组耗电费用最少为目标函数,以各时段机组开机台数为决策变量,特定排水标准下的排水水量为约束条件.采用大系统分解协调的方法,探讨了在满足特定排涝设计标准下该圩区内排涝泵站最优运行方式,对提高圩区排涝泵站管理水平,减少运行费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排涝泵站作为城市防洪排涝、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的民生工程,随着使用年限的增长,泵站的机电设备逐渐老化、工作效率降低。本文结合深圳市排涝泵站建设现状,就城市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的方法进行简要的论述,旨在为该类工程的建设找到一条科学合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东湖泵站轴流泵增设导轮降低最低运行水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东湖泵站水泵叶轮淹深不足、排涝标准降低的主要问题,在分析兴建外排泵站、增建潜水电泵站和加装导轮3种改造方案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在轮流泵叶轮前加装导轮的可行性,以使水泵在较低的内湖水位下也能运行。加装导轮后,增大了内湖调蓄容积,提高了泵站排涝标准。  相似文献   

13.
在总结中部四省大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的资料上,结合泵站安全鉴定规程,分析评定泵站机电设备等级的考虑因素和方法,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建立起一套在模糊综合评价理论基础上,能运用于实际的评价体系。截止2004年底,我国机电排灌总动力接近8000万kW,占全国农用总动力的1/4强,目前已拥有大中小各种固定式灌排泵站50余万座,其中大型泵站约500座,50余万座泵站中登记在册并实行正规管理的有33.5万座,装机容量2373.5万kW,这些提水设施在防洪、除涝和抗旱,减少灾害损失,保证粮食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保护城乡建设,以及解决一些地区工业生产、城乡生活用水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全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前期工作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全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前期工作中遇到的有关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提出大型泵站的界定标准、全国大型泵站更新改造规模及投资估算、全国大型泵站的分区及改造对策、更新改造泵站安全类别的确定依据等。  相似文献   

15.
陈卫平 《排灌机械》2006,24(3):17-19,38
针对谏壁泵站增容量较大而进出水流道尺寸并不富裕的问题,试图对流道进行适当的改造来提高泵站效率.经过对进出水流道多种改造方案的装置试验研究,得出流道小改小动对提高泵站效率作用不大的结论,最后通过选择合适的水力模型达到了增容40m^3/s的目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破解宁夏中部干旱带缺水难题,宁夏水利厅提出了固海扬水工程泵站"6+1"增流改造,即增加渠首泵站流量3.8 m~3/s。为了解决后续梯级泵站增流的问题,采用双吸离心泵叶轮交替加载技术对后续泵站叶轮进行改进设计,并针对固海扬水工程长山头和大柳木泵站两个型号共4台机组进行叶轮的试验改造和运行。结果表明,长山头泵站和大柳木泵站双吸离心泵叶轮应用交替加载技术改进设计后,机组流量均满足泵站增流设计的流量要求,水泵效率分别提高了13.6%和5.4%,泵站装置效率分别提高了9.2%和2.4%;现场的试验水泵和电机均运行正常,而且振动及噪音均小于未更换增流改造叶轮的水泵机组,水泵运行平稳,叶轮进口无明显汽蚀。研究成果为解决固海扬水工程增流改造提供了低成本的解决方案,也为其他泵站的改造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我国县级中小型泵站大都兴建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已运行30多年,机组设备老化严重,带病运行,效率低下,安全隐患多,急需更新改造.一些地区由于受地方财政限制,特别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对泵站改造不积极,不重视.从改造后的泵站效益分析,阐述了泵站改造后的效果和取得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上桥泵站的具体情况,提出在保留原进出水流道、原电动机和原导叶的基础上只进行换泵的技术改造方案。针对该方案,对上桥泵站模型泵装置的能量特性和汽蚀特性进行了全面的试验研究,确定了改造方案的可行性。通过技术改造前后的现场实测结果表明,在经常运行扬程附近并满足设计流量要求的情况下,改造后较改造前泵站的效率提高了19%之多,改造效果显著,可为其它大型泵站的更新改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提出了大型轴流泵装置模型和原型之间新的效率换算关系,并且对上桥泵站技术改造后的原型泵装置效率特性进行了预测,与泵站改造后的现场实测结果非常吻合。  相似文献   

19.
通过黄麻涌竖井双向贯流泵站机组结构的选型与研究,介绍了竖井双向贯流式机组的(水力模型、齿轮箱、轴承、密封、电动机等设备)的结构型式、技术参数及选型原则,阐述了竖井双向贯流式机组具有结构简单、安装维修方便、安全可靠、装置运行效率高等优点。分析了竖井两侧流道的结构型式,对竖井内设备的结构与安装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改进的意见。竖井双向贯流泵站可在河网地区的农田排涝灌溉泵站工程及城市防洪排涝引水泵站工程中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我市机电排灌事业自建国以来,发展较快,至1990年已拥有固定泵站484座,605台机组,共9.87万kW,因我市机电排灌泵站发展较早,普遍存在工程老化的问题,节能改造的潜力很大。从1983年开始采取“配”、“换”、“改”、“调”等综合技术改造措施,改造了292台机组、共1.1万 k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