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晚稻穗期蚜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通过聚集度指标法、平均拥挤度与平均数自回归法(Iwao法)、方差与平均数幂法则(Taylor法)等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稻田蚜虫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其本身聚集行为所致,应用Iwao公式建立了理论抽样数模型。  相似文献   

2.
稻田赤斑黑沫蝉成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Taylar法和Iwao法测定了赤斑黑沫蝉成虫稻田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赤斑黑沫蝉成在稻田呈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田疃抽样以平行疆式、棋盘式两种抽样方法为佳,此外,利用分布型参数确定了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3.
水稻二化螟幼虫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田间调查资料,选用5种有关昆虫种群的分布图指数和平均拥挤度(m)与均数(X)的线性回归关系测定水稻二化螟幼虫及被害株的空间分布型,其结果呈聚集分布,并明确了聚集分布是由于环境作用所引起的.同时采用了Iwao氏理论抽样数公式:确定幼虫的虫口密度在t=1,D=0.2时所需理论抽样数为  相似文献   

4.
光肩星天牛幼虫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扩散系数C法、扩散指数I0法、Cassic指标CA法,种群群集均数入法,Taylo指数b法和Iwao的平均拥挤度m与平均数x的回归分析法,测定了杨树上光肩星天牛幼虫的空间分布属于聚集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模型。同时探讨了空间分布型在序贯抽样中的应用。行道树和防护林中理论取样数(N)与单株虫口平均密度(x-)的关系分别为:N=8.00利用有虫株率(P)简易估计虫口密度的关系式分别为:x=7.2620[-/n(1一P)] ̄0.6003和x=3.6925[-1n(1-P)] ̄.39101。  相似文献   

5.
稻粒黑粉病株的空间分布及其抽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了五种聚集度指数(I、c、I、M和M/M)和Iwao、Taylor的方法研究了稻粒黑粉病在田间的空间分布型。研究结果表明,稻粒黑粉病株在田间分布的基本成份是聚集的(α>0),具有成团性,但聚集程度不高(α较小),而在聚群内分布是均匀的(β<1)。聚群平均大小为0.1~0.15米~2。据空间分布信息,用平行线法抽取10样方(5丛样方),用于黑粉病的调查,其精确度高达90%以上。依x=18.9137P~(3.628)关系可由病丛率估计病株密度。  相似文献   

6.
5种聚集度指标测定和Taylor、Iwao法检验结果表明,香蕉束顶病病株在蕉园中分布的基本成分为极有限的个体群,而基本成分的空间分布型为均匀分布.m*-m和lgS2-lgm的回归式分别为m*=0.0389+0.7613m(r=0.9875**)和lgS2=-0.181+0.7933lgm(r=0.9618**),理论抽样数可由n=(1.0389/m-0.2387)/D2来估计.植物保护上常用的对角线法、五点式、棋盘式、Z字型及平行跳跃式法均适于香蕉束顶病株的田间抽样.在发病率极低的情况下,采用棋盘式和平行跳跃法较佳  相似文献   

7.
应用频次分布法和4种扩散指数法(包括扩散指数C、聚集度指标I、Morisita分散指标Iδ、Cassie.R.M指标CA)对福建武平帽布米槠林炼山前后6种主要树种分布格局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这6种主要树种炼山前后的空间分布型均符合于项分布(聚集分布)。炼山后米槠种群(除了Iδ、CA和X/^-X公式外)、杉木种群、木荷种群、刨花楠种群和栲树种群聚集强度都不同程度增加,而中华杜英种群除了Iδ聚集强度  相似文献   

8.
杉木立木干基腐朽病空间分布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聚集度指标测定了杉木立木干基腐朽病的空间分布型.共调查标准地8块,用样园法调查6个伐区,其各项聚集度指标都说明杉木立木干基腐朽病属于随机分布.在IwaoM*-X的回归基础上,对回归模型进行随机分布的偏离度检验,两种调查法的差异不显著,空间分布型呈随机分布.并估算了立木干基腐朽病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9.
杨树冰核细菌溃疡病株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应用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采用频次分布测定法和扩散系数C、聚集度指标I和LIP、扩散型指数Iδ以及Iwao的回归分析、Taylor's幂的法则和种群群聚均数λ等聚集度指数,研究了杨树冰核细菌溃疡病株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其分布格局以聚集分布为主。在林间存在明显的发病中心,并随病菌的扩散、病害密度的增长,其分布型也由聚集逐渐趋于随机和均匀分布。同时探讨了空间分布型在资料代换、抽样设计和病害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几种聚集度指标及Taylor的幂法、Iwao的m一m回归法分析松梢小卷蛾(RhyacioniapinicolanaDoubelday)幼虫的种群空间分布型为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个体群中个体分布的平均拥挤度为6.119,个体群分布的相对聚集度随种群密度而变化的速率为一0.011,呈现出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在资料代换中,以Iwao的方法最适合,文中还给出了松梢小卷蛾幼虫在不同虫口密度下的最适抽样数及序贯抽样方法。  相似文献   

11.
稻瘿蚊对水稻为害空间格局和抽样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10个聚集度指标分析了不同时期稻瘿蚊为害株的空间格局,用Fuzzy聚类分析法测定空间格局的时序状态,并对田间抽样技术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田间受害株密度不超过3株/丛时,受害株的空间格局是聚集型的;超过3株/丛时,则为均匀型的;受害株分布的基本成分是个体群,基本成分的分布是聚集型的;不同时期的为害株的空间格局可归纳为低密度前期和高密度后期两大类;田间的最适抽样部位是水稻的分蘖株;为害株的Iwao和改进的Iwao序贯抽样模型分别是: T′_0(n)=0.15n+t·(0.18n)~(1/2);T″_0(n)=0.15n-t·(0.18n)~(1/2) 和T′_0(n)=0.15n+t·(0.1342n)~(1/2);T″_0(n)=0.15n-t·(0.1342n)~(1/2)式中,T′_0(n),T″_0(n)分别为序贯抽样过程中累计标葱数的上限和下限;n为序贯抽样数;t为在给定的显著性水平下的t分布值.  相似文献   

12.
本文研究了水稻白叶枯病病丛,病株和病叶的空间格局及其田间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病株和病叶在田间的分布均呈聚集格局,其中前者属于一般的负二项分布,后者属于具有共通k值的负二项分布;病丛的分布在所测密度范围内(2.7176-5.9041病丛/样方,即病丛率为45.29%~98.40%) 呈均匀格局;田间抽样效果以Z字形取样法最佳,而目前测报上在本田期所采用的3点取样法最差;取样54丛的调查效果也较常用的27丛显著为优.据此,作者建议,大田调查时最好采用Z字形抽样法取样54丛,以提高调查测报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田间调查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烟草病毒病病株分布在病株率<21%时一般呈聚集格局,病株率为21%~32%时呈随机格局,而当病株率>45%时则呈均匀格局。病级分布在病株率<31%时一般为聚集格局,而当病株率>31%时则转变为均匀格局。本研究还确定了烟草病毒病的平均严重度和病情指数与病株率之间存在的回归关系,并推导了以累计病株数估测田间发生程度的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14.
稻曲病(Ustilaginoidea virens)病穗和病粒的空间分布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频次分布法测定了水稻稻曲病病穗和病粒在稻田中的分布,结果表明:在20块稻中,有19块田曲病病穗分布符合聚集分布,仅1块田符合随机分布,稻曲病病粒的分布在19块田中均符合聚集分布。又用8种聚集度指数测定了稻曲病病穗和病凿的分布型。结果表明,稻曲病的病穗和病粒的分布均是聚集的,其分布的基本成分为疏松个体群,个体群内分布是随机的。病穗和病粒的个体群面积分别为4-8穴和2-4穴。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两系杂交稻稻曲病抗性遗传特征。[方法]该研究选用中感稻曲病两系不育系33s和30个感病恢复系及23个抗病恢复系配组,分别鉴定了杂交组合和对应亲本的抗性水平。[结果]30个感病恢复系所配组合均感病:23个抗病恢复系所配组合抗性遗传有显性、不完全显性和隐性。其中显性和不完全显性遗传占8730%。杂种F1稻曲病病穗率、病情指数、平均每穗病粒数和单穗最高病粒数与恢复系对应指标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该研究为两系杂交水稻抗性遗传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依据田阳县2002—2012年水稻纹枯病观测田的病情系统调查记载表数据,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抽取100对数据,构建了病情指数y与病株率x数学预测模型y=0.2919x-0.1478(%,0〈x〈20),应用于预测预报时可减少调查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7.
利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小白菜花叶病介体蚜虫种群增长和病害流行的时空动态分别进行分析,并对介体种群增长和病害流行时空动态进行概述。田外带毒介体扩散迁入,花叶病开始发生,在病害流行初期,由于介体在本田内未建立种群,来自田外的带毒有翅蚜虫在田内随机扩散,导致病害的空间扩展迅速,病样方率逐渐上升,病株率伴随上升,每病样方多为1株病株;在病害流行前期,随着介体的进一步迁入和定殖,病害的空间扩展加快,病样方率迅速上升,样方内病株数量增加,病害严重度上升缓慢;在病害流行中期,田内介体种群密度上升,有翅介体在田内大量扩散,导致病株遍及全田,病样方率接近饱和,病害的增长以病株率上升为主;在病害流行后期,病株率接近饱和,严重度迅速上升,然后超于平缓。  相似文献   

18.
番茄花叶病病株及传毒介体空间分布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1998年广东省番茄花叶病春,秋两季的大田调查资料,采用各种分布型指数分析了病株的田间分布型和秋季植株传毒有翅蚜介体(Myzus persicae)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番茄花叶病毒株在田间的分布型随时间的延续而变化,病株在流行初期呈随机分布,随后呈聚集分布,到后期则趋于均匀分布;秋季植株有翅蚜介体在田间的分布型以聚集分布为主,结合病株在病害流行前期有明显的聚集分布时期,推断有翅成蚜介体是秋季田疃病害扩展的有效媒介。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时期发病的黑条矮缩病病株矮化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不同发病时期的矮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据此将不同时期的病株分为5类。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类型植株的单株产量、有效分蘖、穗长、秕谷率和千粒重等重要指标进行了考察,采用DPS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和差异显著性分析。数据分析表明,随着病情加重,植株产量、有效分蘖、穗长和千粒重明显下降,秕谷率则显著上升,且不同类型间考察指标达到了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