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2.
为探讨饲用燕麦的最佳播种行距和施肥管理模式,本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对不同行距(20、25、30 cm)和不同复合肥施用水平(0、450、600 kg/hm2)下的饲用燕麦产量和营养成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行距增加,饲用燕麦干草产量下降,株高先增后降,干物质、淀粉、非纤维碳水化合物和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先降后略有增加,其中行距20、25 cm处理干草产量分别较行距30 cm处理显著增加18.04%和10.72%(P < 0.05)|(2)随着复合肥施用量的增加,饲用燕麦株高和干草产量及酸性洗涤不溶蛋白含量先升高后略有降低,粗蛋白质含量增加,非结构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其中施肥处理450 kg/hm2较0 kg/hm2干草产量显著提高了9.32%(P < 0.05)|(3)行距和施肥仅对整株燕麦中性洗涤不溶蛋白含量存在互作效应,以行距25 cm、复合肥施用量0 kg/hm2的处理最低,其次是行距20 cm、复合肥施用量450 kg/hm2。综合而言,在本试验播种量150 kg/hm2的前提下,饲用燕麦在行距20 cm、复合肥(N-P-K为25:13:7)施用量450 kg/hm2时可获得较高的干草产量和较好的饲草品质,其产量可达12.657 t/hm2。[关键词] 饲用燕麦|行距|施肥|产量|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爱沃燕麦产量、品质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设3个种植密度150、180、210 kg/hm2(分别记作D1、D2和D3),4个施氮量0、80、110、145 kg/hm2(分别记作N0、N1、N2和N3)。结果显示,同一施氮量下,爱沃燕麦的茎粗、株高、叶片数、叶宽、粗蛋白含量和粗脂肪含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种植密度间干草产量差异不显著(P>0.05)。同一种植密度下,施氮有利于提高爱沃燕麦的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和经济收益。在3个种植密度和4个施氮量的双因素试验中,D1N2的干草产量、粗蛋白含量及净收入最高。研究表明,贵州地区爱沃燕麦的最佳种植方式为种植密度150 kg/hm2、施氮量110 kg/hm2。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燕麦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基于在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定位站进行的盆栽试验,分析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对燕麦(Avena sativa)(巴燕3号)的生长特性、生物量积累及生物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密度处理下,燕麦的植株高度、叶的长度、穗的长度、分蘖个数、繁殖生物量(穗)、茎叶生物量及地下生物量(根)等各性状参数均呈现极显著差异(P0.01);繁殖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随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根生物量分配随密度的增加逐渐减少;随种植密度增大,燕麦茎叶生物量分配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氮素的施用有利于燕麦营养生长和繁殖生长生物量的积累。施氮肥对燕麦茎叶器官的生物量累积作用明显大于地下根器官。对照(F1)和低氮肥(0.6 g·盆-1,F2)大致相等,中氮肥(1 g·盆-1,F3)和高氮肥(2 g·盆-1,F4)大致相等,且前两者大于后两者,即在不施氮肥条件下,燕麦增加了对茎叶、根器官生物量的分配比例。在不同处理下,燕麦地下生物量分配、茎叶生物量分配及繁殖生物量分配三者间存在权衡。总体来看,不同处理下,燕麦选择最佳资源配置策略,即增大与获取限制资源相关器官的资源分配,而减少与获取非限制资源相关器官的资源分配,以适应生物环境(例如密度)和非生物环境(例如氮素添加)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复播早熟饲用燕麦(Avena sativa L.)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青海444’(A1),‘青引1号’(A2),‘领袖’(A3)和‘青燕1号’(A4)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设施氮量为主区,分别为0.00 kg·hm-2(B0)、80.00 kg·hm-2(B1)、160.00 kg·hm-2(B2)3个处理;设种植密度为副区,分别为168.00 kg·hm-2(C1)、240.00 kg·hm-2(C2)、312.00 kg·hm-2(C3)3个处理。对各处理燕麦干草产量、株高、营养品质[干物质(Dry matter,DM)、粗蛋白(Crude protein,CP)、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和粗脂肪(Ether extract,EE)]分析,结果表明,施氮量和种植密度对燕麦DM,CP,ADF,NDF和EE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乳熟期随种植密度增加,DM,CP,NDF和ADF含量不断递减,随施氮量增加不断递增。综上,石河子地区4个饲用燕麦均适合在乳熟期收获,且‘青海444’为最佳种植品种,其最佳施氮量为80.00 kg·hm-2,种植密度为312.00 kg·hm-2。  相似文献   

6.
施肥对青藏高原燕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白燕7号燕麦为材料,研究了不同配比的N肥和P肥对种子产量构成因素(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种子产量、秸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N和施P均能提高穗数、穗粒数、千粒重、穗粒重、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与种子产量和秸秆产量之间呈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R2=0.768,P0.05;R2=0.751,P0.05);在N75P105水平下,燕麦种子产量最高(5190kg/hm2);在N75P138水平下,燕麦秸秆产量最高(10260kg/hm2);在相同P水平不同N水平下,随着施N量的增加燕麦籽粒中粗蛋白质含量递增,粗脂肪含量降低,粗纤维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在相同N水平不同P水平下,随着施P量的增加燕麦籽粒中粗纤维含量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粗蛋白质和粗脂肪的含量变化没有规律可循。  相似文献   

7.
景芳  南铭  刘彦明  陈富  边芳  任生兰  张成君 《草地学报》2023,(10):3174-3184
为探讨品种和种植密度对燕麦(Avena sativa)饲草产量、品质、倒伏及病害的影响,本研究以国外引进改良品种‘定引1号’、自育品种‘定燕2号’、国内引进品种‘白燕7号’为试验材料,在陇中黄土高原地区进行了3个种植密度的田间比对试验。结果表明:燕麦干草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相同密度下‘定引1号’的干草产量最大;不同品种间株高差异显著,而密度对株高的影响较小;分蘖数和茎叶比随密度增加呈递减趋势,其中‘白燕7号’的分蘖数和茎叶比最大;燕麦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随种植密度增加整体呈下降趋势,而酸性和中性洗涤纤维呈升高趋势;随着种植密度增加,燕麦的倒伏和病害发生程度逐级增大;3个燕麦品种中,‘白燕7号’抗倒伏性好,‘定燕2号’抗病性强。基于主成分分析筛选出适宜陇中黄土高原地区种植的品种为‘定燕2号’,其最适种植密度为450株·m-2。  相似文献   

8.
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圈窝子”燕麦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青南家庭牧场试验资料”,分析了青南地区“圈窝子”燕麦发育期、高度、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找出了获得高产的最佳播种密度和播种时期。在指导广大牧民群众栽培高产燕麦、解决牲畜冬春补饲、防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施肥对科尔沁沙地苜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科尔沁沙地紫花苜蓿的施肥技术,设置N_0(不施氮)、N_(45)(45 kg/hm~2N)和N_(90)(90 kg/hm~2N)3个氮素水平;P_0(不施磷)、P_(90)(90 kg/hm~2P_2O_5)、P_(180)(180 kg/hm~2P_2O_5)和P_(270)(270 kg/hm~2 P_2O_5)4个磷素水平;K_0(不施钾)、K_(100)(100 kg/hm~2K_2O)、K_(200)(200 kg/hm~2K_2O)和K_(300)(300 kg/hm~2K_2O)4个钾素水平,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组合对紫花苜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茎叶比、干鲜比在不同氮磷钾处理下无显著性差异,而N_(45)(45 kg/hm~2N)处理可以显著提高苜蓿株高和苜蓿产量,全年总产量从12.21 t/hm~2增至13.19 t/hm~2;(2)磷钾肥的施用均会显著提高紫花苜蓿品质,而施氮会显著降低第1茬、第3茬中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P<0.05),而显著提高第2茬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3)与不施肥相比,在第1茬中,P_(180)(180 kg/hm~2P_2O_5)处理下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最高,从18.22%提高至20.11%;而在第2茬中,N_(90)P_(270)K_(300)(90 kg/hm~2N,270 kg/hm~2P_2O_5,300 kg/hm~2K_2O)处理下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为25.1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2.94%;同样地,在第3茬中,P_(270)K_(200)(270 kg/hm~2 P_2O_5,200 kg/hm~2 K_2O)处理下紫花苜蓿粗蛋白含量为2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87%;(4)氮磷钾的施用可以显著提高苜蓿植株磷的含量,氮、钾的施用会显著提高苜蓿钾的含量。综上所述,在缺磷少氮低钾科尔沁沙地苜蓿施肥最佳氮磷钾组合为N_(45)P_(270)K_(200)。  相似文献   

10.
播种期和播种密度对"圈窝子"燕麦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青南家庭牧场试验资料”,分析了青南地区“圈窝子”燕麦发育期、高度、产量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找出了获得高产的最佳播种密度和播种时期。在指导了广大牧民群众栽培高产燕麦、解决牲畜冬春补饲、防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制定适合在科尔沁沙地种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灌溉制度,本试验设2个单因素处理,分别为5个灌溉定额和4个灌溉频率处理,通过分析其产量、品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以期制定最合适的灌溉制度。结果表明:不同灌溉定额对紫花苜蓿粗蛋白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当灌溉定额为546 mm时,土壤的相对含水量为39.43%,苜蓿的年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最佳灌溉定额。不同灌溉频率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2 d灌水1次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42.45%左右,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为最佳灌溉频率。可以通过0~2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来判断是否缺水,该地区土壤的最佳相对含水量应保持在40%左右。  相似文献   

12.
施氮量对科尔沁沙地燕麦生物量及物质分配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阳  赵力兴  朱铁霞  王琳  高凯 《草地学报》2018,26(5):1168-1172
在科尔沁沙地研究不同施氮条件下燕麦(Avena sativa L.)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以及根冠比、茎叶比、叶片贡献率、茎秆贡献率、根系贡献率和穗贡献率等相关指标,探讨沙壤土条件下不同施氮量对燕麦的影响,为科尔沁沙地燕麦氮肥管理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燕麦株高、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均在N3(375 kg·hm-2)达到最高值,值分别为:90.6 cm,1 878.6 g·m-2,2 341.2 g·m-2;不同施肥梯度之间叶片贡献率、穗贡献率、根系贡献率、茎叶比、根冠比均表现出一定差异,而茎秆贡献率差异不显著;其中,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叶片贡献率和穗贡献率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建议本试验条件下,燕麦最佳追施氮肥量375 kg·hm-2,追施氮肥范围300~450 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13.
青海燕麦农家品种的醇溶蛋白电泳分析(简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燕麦(Avena)是粮草兼用作物,适合在高海拔地区种植,是我国"老、少、边、穷"地区的特有作物.燕麦遗传资源的收集与鉴定工作对燕麦的遗传育种有重要意义.我国的燕麦遗传资源征集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成效显著,已入编和待入编<中国燕麦品种资源目录>的燕麦种质资源数共有4 400~4 500份[1].  相似文献   

14.
科尔沁沙地灌溉与施肥对退化草地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科尔沁沙地典型退化草地上开展了裂区组合设计的灌溉与施肥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退化草地土壤储水量受降水量的影响强烈。由于受到干旱气候和灌溉量的影响,灌水仅对地表0~30 cm的土壤含水量变化有作用,对深层土壤的含水量没有作用。灌溉和施肥对沙地退化草地的植物生物量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灌溉处理中,灌溉90 mm试验区的植被生物量为最高(128.3 g/m2),施肥处理中,每hm2施600 kg氮肥试验区的植被生物量为最高(147.3 g/m2)。灌溉90,60,30 mm和对照试验区的植被耗水量分别为379.00,349.90,313.20和293.50 mm。与其相应的水分利用率分别为0.28,0.38,0.34和0.35 kg/(mm.hm2)。综合分析认为科尔沁沙地退化草地的基本耗水量为294 mm。  相似文献   

15.
科尔沁沙地人工固沙群落草本植物种群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计测分析了科尔沁沙地流动沙丘以及山竹子Hedysarum fruticosum、柠条锦鸡儿Caragana korshinskii、黄柳Salix gordejevii和小叶锦鸡儿C. microphylla人工固沙群落内草本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生境条件下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存在差异,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在流动沙丘上的生态位宽度最大,狗尾草Setaria viridis、毛马唐Digitaria ciliaris分别在山竹子群落和黄柳群落中的生态位宽度最大,烛台虫实Corispermum candelabrum在柠条锦鸡儿群落和小叶锦鸡儿群落中占据着最宽的生态位。各群落中生态位宽的物种对生态位重叠值较大,但有些较窄的生态位物种对之间也出现较大的生态位重叠,这种现象从另外的角度表明各群落内环境资源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不同固沙群落中相同物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群落内不同的区域环境特征。  相似文献   

16.
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降雨截留特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研究于2009年6-9月,在科尔沁沙地选择主要固沙灌木——小叶锦鸡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灌丛的穿透雨和树干茎流的观测,确定了截留量、穿透雨量和茎流量在降雨分配中的比例,分析了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对该灌丛的降雨截留量、穿透量的影响。试验期间,完整观测了穿透雨和茎流量的降雨总共为103.1mm,其中的穿透雨量、茎流量和截留量分别为73.1,4.1和25.9mm,分别占降雨的百分比为70.9%,4.0%和25.1%。回归分析表明该灌丛的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截留量都与降雨量呈正相关关系,而穿透百分比和截留百分比则与降雨量的指数函数拟合较好;穿透百分比与1h最大降雨强度呈指数相关关系,而截留百分比和1h最大降雨强度与幂函数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7.
周立业  张玉霞  杨秀梅  田迅  姜健 《草地学报》2014,22(6):1381-1384
对科尔沁沙地2个典型人工固沙林小叶杨(Populus simonii)和黄柳(Salix gordejevii)群落中优势种少花蒺藜草(Cenchrus pauciflorus)生境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少花蒺藜草2生境地中土壤pH 值在7.35~7.80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在4.86~5.90 mg·kg-1之间,碱解氮含量在21.4~59.07 mg·kg-1之间,有效磷含量范围为 1.13~2.22 mg·kg-1,速效钾含量在78.24~173.20 mg·kg-1之间.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随着少花蒺藜草生长期的变化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入侵地土壤沙化加重.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科尔沁不同沙地类型植被动态特征及其与凋落物的关系,本试验以科尔沁沙地不同类型样地(流动沙丘、固定沙丘和封育草地)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05-2016年生长季高峰期(8月中旬)植被特征和整个生长季(4-9月)凋落物量的动态,分析了二者的年际动态及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样地植被特征差异极显著,植被密度、盖度和生物量均有明显的年际动态,且年际动态和样地类型间存在显著交互效应;凋落物量受样地类型、年、月3因素及其交互效应的影响;回归分析表明,植被特征与凋落物量呈极显著线性关系,但小区域范围内,植被特征与凋落物量关系不显著。综上,植被生长显著影响凋落物产生,但植被特征与凋落物量关系不显著,凋落物量可能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沙生牧草和盐生牧草抗氧化特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以在科尔沁沙地和盐碱地生长的羊草、芦苇、苔草、扁蓿豆四种多年生牧草为材料,检测其膜质过氧化程度和抗氧化酶活性。结果表明,盐碱地生境对四种牧草的伤害较沙地严重,四种牧草对两种逆境的适应表现是芦苇>羊草>苔草>扁蓿豆。由抗氧化酶活性测定可知,沙生牧草主要通过增强POD酶活性,盐生牧草主要通过增强SOD和CAT酶活性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四种牧草的抗氧化酶活性之间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科尔沁沙地不同恢复年限退化植被的物种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10,他引:4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封育0年的流动沙丘、封育11年的沙丘(流动、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和封育20年的沙丘(流动、半流动、半固定和固定沙丘)的群落组成及其物种多样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沙丘的固定和封育年限的增加,植被丰富度、盖度和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加,优势度逐渐减小。沙地退化植被恢复演替模式为:先锋植物沙蓬为主的一年生植物群落(流动沙丘阶段)→灌木差巴嘎蒿和一、二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的群落(半流动和半固定沙丘阶段)→一、二年生草本和多年生草本为主的杂草群落(固定沙丘阶段)。在沙地退化植被恢复过程中,群落物种组成结构存在递进性和渐变性;禾本科植物和多年生草本逐渐增加,植物群落结构趋于复杂、草本质量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