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陕西土壤有机质与全氮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表明,陕西省9类主要农林土壤有机质与全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两者间的回归方程及换算系数均可用于由有机质含量来较准确地估测全氮量。  相似文献   

2.
森林土壤有机质与氮素供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森林土壤有机质与氮素供应状况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增强氮素供应能力,提高林分的生产力提供科学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提高土壤肥力,应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调节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入手.人工杉木林连栽引起土壤地力衰退,建议营造阔叶树种,特别是落叶阔叶树种及豆科或非豆科固氮树种,其枯枝落叶等凋落物回归地表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富集,是提高土壤有机质的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供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薇 《绿色科技》2014,(5):10-12
选取了我国西南部抚仙湖流域典型流域尖山河小流域为试验区,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径流小区作为试验对象,对径流小区内土壤不同土层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剖面有机质及全氮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即0~20cm20~40cm40~60cm,且随深度增加含量差距减小;在同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全氮含量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在4种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有机质含量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坡耕地,全氮含量表现为灌草丛坡耕地人工林次生林,说明在土地利用类型不同且人为干扰严重的情况下,土壤全氮含量随有机质含量变化的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土壤有机质全氮与机械组成之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析了土壤不同粒径含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土壤各粒级含量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含量的相对贡献,以期为土壤培肥及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正> 氮素是蛋白质的基本成份,高等植物组织平均含有氮素2-4%。植物从土壤吸收的养分中,以氮素为最多。当土壤缺氮时,植物碳素同化能力降低,生长明显受抑,并提前衰老。而且,充足的氮素还可提高植物对磷、钾、钙的吸收。但过多的氮素会降低植物的抗逆性。因此,土壤的氮素供应状况,对于林木生长至关重要。所以,研究土壤氮素供应,对林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土壤的氮素供应,决定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与分解的状况。然而,到目前为止,还未见到这方面的实证。本文根据林业区划中的土壤调查资料,对土壤有机质与氮素供应的相关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豫北太行山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海拔1500m 以下,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海拔升高而平缓增加,由2.69%增加到2.95%;在海拔1500m 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迅即增加到4.23%;不同母岩发育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也不同,花岗岩、片麻岩、安山岩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平均4.07%,石灰岩次之,平均3.79%,黄土母质最低,平均1.53%。  相似文献   

7.
土壤氮素矿化研究对生态系统氮素平衡和环境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从总结现阶段土壤中有机氮矿化的研究成果入手,阐述了影响土壤氮素矿化的因素,提出土壤氮素矿化的深入研究应当弄清影响因子相互作用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化学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其含量水平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化学氧化法在测定土壤有机质研究领域中应用普遍。本文综述化学氧化法测定土壤有机质的改进方法,讨论各方法利弊及一些干扰因子的去除,并对新的研究方向加以展望,对于研究出更简便、快捷、准确的有机质测定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土壤有机质测定方法比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静 《绿色大世界》2012,(5):203-204
土壤有机质(OM)测定中普遍采用方法有重铬酸钾(K2Cr2O7)容量法、干烧法(测定CO2)、灼烧法等。通过对不同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比对,分析各种方法的优劣。研究表明:当前我国测定土壤有机质的国家标准方法为重铬酸钾容量法,该方法在测定操作时,数据结果准确,但费时费力,容易产生误差。干烧法可获得比较准确的结果,但该法运行成本高。灼烧法快速、简便,适于大批量土样的分析,但其应用领域受到限制。比对测定土壤有机质常用方法对于明确各法优劣,保证测定准确性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森林土壤是氮最重要的贮藏库,且发挥着重要的氮源、汇和库的功能,而其氮素贮存和输入过程也显著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显著改变了全球的氮素输入,造成了森林衰退及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森林土壤氮贮量及氮输入过程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文中综述了森林土壤氮贮量和生物固氮、大气氮沉降、凋落物归还、施肥等氮素输入途径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争论焦点问题进行了提纯、分析.最后,归纳出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森林土壤是氮最重要的贮藏库,且发挥着重要的氮源、汇和库的功能,而其氮素贮存和输入过程也显著影响着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已经显著改变了全球的氮素输入,造成了森林衰退及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所以森林土壤氮贮量及氮输入过程的研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文中综述了森林土壤氮贮量和生物固氮、大气氮沉降、凋落物归还、施肥等氮素输入途径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和争论焦点问题进行了提纯、分析。最后,归纳出该领域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大气氮沉降日益增加,已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而土壤酶活性反映了土壤肥力及土壤环境质量,因而可以用来评价氮沉降对森林土壤造成的影响。关于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酶活性的影响已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然而尚缺少系统总结。文中从森林土壤酶种类和林分类型角度总结了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并从氮沉降水平、氮种类形态、氮沉降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等方面探讨了土壤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提出未来研究热点是氮沉降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土壤酶影响、不同森林类型土壤酶的氮沉降临界值、氮沉降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长期定位研究以及氮沉降与CO2浓度、温度、降雨、磷添加的交互作用对土壤酶活性影响,以期为未来森林土壤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钙与硼、氮配施对酸性土壤上柚木无性系苗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311-A混合最优回归设计,以强酸性赤红壤为培养基质,开展柚木苗期Ca,B,N营养元素配比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配比处理对柚木无性系幼苗高和地径生长,叶、茎、根生物量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Ca是促进酸性赤红壤柚木苗木高、地径生长和叶、茎、根部器官生物量积累的营养因子,也是柚木苗木生长的限制因子。B对苗木生长影响不显著,Ca与B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苗木对N反应敏感,在低Ca量和不施Ca的情况下,随追施N量的增加,苗高、地径生长和总生物量积累受到抑制。贫瘠强酸性赤红壤上培育柚木,应适当增加Ca(氧化钙)和减少N(尿素)的用量。柚木苗期最适Ca,B,N配比为:Ca∶B∶N=1.2g·kg-1∶0.4mg·kg-1∶0.3g·kg-1,相应最佳营养物质配比为:CaO∶H3BO3∶(NH2)2CO=1.68g·kg-1∶2.3mg·kg-1∶0.65g·kg-1。  相似文献   

15.
森林土壤氮转化与循环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是植物生长必需的矿质元素, 土壤中N的迁移转化既影响土壤的供N能力和林地生产力, 也与环境污染紧密相关, 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领域.文中综述了土壤N的来源和转化问题, 重点介绍了凋落物归还、施肥、大气沉降和生物固N等4个来源以及矿化与固持、反硝化、氨挥发和硝态N淋溶等4个转化, 讨论了需进一步加强的研究领域, 以期为以后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野外估测森林土壤N有效性的常用方法,包括埋袋法、PVC顶盖埋管法、离子交换树脂袋法、树脂芯法、^15N同位素法和生态系统N收支估算法。同时指出,传统的以土壤N矿化为N循环核心的理论受到挑战,新的理论体系中,把解聚合、植物-微生物竞争、微环境的作用作为N有效性估测的关键,为此,以上研究方法均存在局限性,N有效性的研究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17.
氮磷沉降对森林土壤生化特性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活动引起的氮磷沉降给土壤带来严重影响。外源性氮可以直接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的含量,提高土壤磷的有效性,减少全磷含量;外源性磷可以促进树木对土壤氮的吸收,可能造成土壤全氮含量下降。外源性氮对微生物群落存在促进、抑制和没有影响3种情况。外源性磷通常可增加微生物生物量,改变原有的森林微生物群落组成;氮沉降可以提高、降低或无影响土壤酶的活性。氮磷沉降对不同土壤酶种类的影响效果各异。氮沉降的影响也与土壤深度及酶的种类有关。对磷沉降影响土壤酶的研究甚少。未来氮磷沉降的研究热点包括热带氮磷沉降、土壤氮磷比和氮磷沉降交互作用对土壤的影响,不同地形、森林类型、林龄条件下氮磷沉降的对比分析,生态系统中缓冲氮磷沉降作用的关键因子及全球气候变化下氮磷沉降对土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河岸带落叶松林土壤氮素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庞泉沟河岸带落叶松林的土壤氮素空间格局进行分析,了解河岸带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储量以及氮素的空间格局,为河岸带对河流氮素的净化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土壤表层氮素含量较高,土壤中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空间异质性明显,并且氮素在土壤层之间、高地连续体上存在不规则的垂直格局和水平格局。2)在高地连续体上,河岸带土壤全氮与硝态氮呈显著正相关(r=0.613),全氮与铵态氮呈正相关(r=0.114),全氮与与河岸带宽度呈负相关(r=-0.075),铵态氮与硝态氮呈负相关(r=-0.004)。土壤氮素格局受多因素影响,氮素的形态与含量主要受地形、林分、降水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寒温带森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为揭示森林土壤碳氮养分利用机制和碳氮循环提供参考,为研究区森林保护与合理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我国寒温带针阔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选择主要组成树种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和山杨,采用抖落法采集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样品,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动态特征进行研究,探讨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富集程度、差异性和生长季变化以及其对土壤营养库的贡献率。【结果】不同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月际变化差异显著,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波动范围为114.14~451.05 mg ·kg -1 ,氮含量波动范围为40.38~185.00 mg ·kg -1 。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富集率依次为樟子松(87.99%)>白桦(78.22%)>兴安落叶松(73.14%)>山杨(56.96%),微生物量氮富集率依次为山杨(81.50%)>白桦(77.63%)>樟子松(76.42%)>兴安落叶松(51.40%)。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为1.42~5.24,樟子松、兴安落叶松、白桦、山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比生长季变幅分别为1.42~5.24、1.57~3.79、1.67~4.55、1.55~2.59和1.79~3.53,其均值分别为2.64、2.63、2.81、2.11和2.36。根际微生物量碳对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率为0.83%~0.95%,微生物量氮对土壤有机氮库的贡献率为3.63%~5.08%。【结论】寒温带针阔混交林主要树种生长季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显著高于非根际,根际效应显著;在生长季末期,针叶树种根际效应相比阔叶树种更为强烈;针叶树种根际土壤微生物量对土壤结构和功能的影响高于阔叶树种。  相似文献   

20.
森林土壤碳氮过程研究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土壤是碳和氮的重要贮存库,土壤碳氮转化是陆地上最为重要的生态系统过程之一。森林土壤中碳、氮过程是森林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的关键。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森林土壤碳氮的矿化是森林土壤最主要的碳氮过程。在微生物作用下,土壤与大气交换含碳氮物质,则是土壤碳氮过程的直接反应,也是影响尹土壤碳氮过程和土壤碳氮库动态的主要方面。然而。从大尺度上探讨森林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氮过程的分异机理,研究典型植物群落土壤碳氮过程特征及探索森林土壤碳氮过程与植被的互动机制及关键植物种君l对土壤碳氮过程的影响,研究土壤碳氮过程有关的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及其与全球变化的关系等内容还未见报道,认为这些内容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的技术如3S技术和电子午专感器技术等将会很快应用于森林土壤碳氮过程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