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黄杨绢野螟发生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杨绢野螟危害小叶黄杨,可造成植株光杆枯死。在江西宜春市一年发生3代。各代幼虫发生期依次为:6月初至7月初、7月中旬至9月上旬、8月初至9月中、下旬。化学防治宜在1-2龄幼虫期,用40%乐斯本1500倍防效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
瓜子黄杨上黄杨绢野螟在上海地区1年发生3~4代,以第3代低龄幼虫越冬,1年中分别在5月、7月和8月出现一次幼虫危害高峰。该虫可采取摘除茧、虫苞和用药防治,选用20%杀灭菊酯、2.5%功夫菊酯、20%除虫脲、1.8%阿维菌素等药剂10d后对黄杨绢野防治效果87.54%以上。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黄杨绢野螟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生活史及综合防治措施。重点要求检疫预防,加强抚育、养护管理,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和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通过综合防治措施,能有效地控制黄杨绢野螟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4.
黄杨绢野螟是小叶黄杨的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影响其观赏效果。文章介绍了该虫的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提出了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黄杨绢野螟专危害瓜子黄杨、雀舌黄杨、小叶黄杨及珍珠杨的叶片,影响其生长和观赏,严重时,造成整株枯死。防治最佳时期为3月中、下旬或5月中、下旬的越冬代或第1代幼虫期,一般杀虫剂均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黄杨绢野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随着瓜子黄杨、雀舌黄杨等黄杨类绿化树种的引进与普及,黄杨绢野螟在多地严重暴发,使绿化工作蒙受重大损失,城市环境受到污染,需引起高度重视,加强对其防治,控制其进一步扩散蔓延.  相似文献   

7.
黄杨绢野螟在信阳地区1年发生3代,世代重叠现象严重,常年7、8月份发生较重,以2~3龄幼虫在寄主两张叶片构成的巢内越冬.采取园林技术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可有效地控制该虫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城市黄杨绢野螟的生物学及综合治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 (Walker)在四川南充年发生5代,以3龄幼虫越冬,各代幼虫多为6个龄期,部分有7个龄期。成虫弱趋光性,需补充营养,两性生殖,产卵多数成块状,少数散产。可采用人工捕捉法彻底清除越冬代以及第1代幼虫和蛹。  相似文献   

9.
黄杨绢野螟是黄杨类植物一种危险性害虫,近两年黄杨绢野螟在延安造成重大危害和损失,文章简述其形态特点、生活习性,总结了该虫具有寄主范围窄、转移危害性强、突发性和暴食性危害特点,调查观察了它的大发生还与气候、栽培管理有密切关系。最后,根据危害特点和生活习性,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摘要本文阐述了黄杨绢野螟[Diaphania perspectalis(Walker)]在上海地区年发生3代,并以3~4龄幼虫在黄杨木叶片上结苞越冬。翌年3月中下旬开始活动为害;经过2个世代后,第三代幼虫于9月中旬起陆续结茧越冬。同时对该虫的各虫态发育历期、生物学特性等进行了研究,为指导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2001~2002年在上海地区研究了黄杨绢野螟的生物学特性。该虫一年发生3代,以幼虫越冬。幼虫期总食叶量9172.37±191.96mm2,总取食叶片数45±0.96张。1龄、2龄、3龄、4龄、5龄、6龄幼虫头壳宽度分别为0.32±0.01、0.61±0.03、1.22±0.05、1.65±0.08、2.46±0.11、3.93±0.12mm。室内卵平均孵化率为62.31%,用25%蜂蜜饲育,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8.02±0.18d和8.69±0.12d。雌雄性比为1.11:1。从室内药剂防治试验的结果来看,幼虫取食20%氰戊菊酯2000倍液、40%氧化乐果500倍液、30%乙酰甲胺磷1500倍液的喷雾叶片,6天后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95.65%、100%、100%;生物农药中25%灭幼脲3号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相对较差,6天校正死亡率为56.52%。  相似文献   

12.
黄杨绢野螟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杨绢野螟主要危害雀舌黄杨、瓜子黄杨、锦熟黄杨等黄杨类绿化植物。危害轻则影响生长,重则整株叶被食殆尽,植株上仅剩丝网、残叶和碎片,极大地影响了其观赏价值及绿化效果。本文综述了黄杨绢野螟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及其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黄杨绢野螟发生特点及幼虫空间分布型,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保定市朝阳街两旁的绿篱带小叶黄杨进行调查,记录黄杨绢野螟幼虫的虫口密度,研究该虫的发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并根据所调查的369个样方的虫口密度,采用概率分布型比较X2检验的方法和若干聚集度指标的方法,确定幼虫空间的分布型。[结果]3种概率分布型与X2检验比较结果表明,3种分布型均有差别,但Possion分布X2检验值与X20.05差别最大,故黄杨绢野螟幼虫极不符合Poission分布 负二型分布差别最小,比较符合负二项分布。各种聚集度指标的计算结果表明,黄杨绢野螟幼虫呈聚集分布。[结论]黄杨绢野螟幼虫空间分布型与环境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提出了对该幼虫的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4.
茶树假眼小绿叶蝉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苏州地区茶园假眼小绿叶蝉的发生规律,开展了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假眼小绿叶蝉在苏州洞庭山地区茶园中每年出现2个发生高峰,第1个高峰出现在6月中下旬,第2个高峰出现在9月上中旬,第1个发生高峰高于第2发生高峰;防虫网覆盖的物理防治方法,对假眼小绿叶蝉防治效果显著;茶树采后不修剪的农业防治方法,可减少农药防治次数;植物源农药1.1%百部·楝·烟乳油药后3 d的校正防效达87.9%,可与吡虫啉等常规药剂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5.
对斜纹夜蛾的生活习性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室内外药效试验研究表明,10%虫螨腈悬浮剂1 000倍液、1.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微乳剂2 000倍液、15%阿维·毒死蜱1 000倍液、48%毒死蜱乳油1 000倍液等对斜纹夜蛾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陆良县桑园面积不断扩大,原来的次要害虫桑毛虫、桑尺蠖全面暴发,危害猖獗,造成桑园减产,蚕农减收.陆良县蚕桑站技术人员开展了桑毛虫、桑尺蠖的田间虫口密度调查、室内饲养、室内药效、田间药效试验,有效地控制桑毛虫、桑尺蠖的发生和危害.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室外盆栽法研究野慈姑球茎发生规律和化学控制技术,探讨野慈姑防除方法。研究表明,球茎繁殖野慈姑结球盛期在8月中旬~9月中上旬。当抽薹数为6个·株-1时,发生新球茎概率最大为83.00%;种子繁殖野慈姑结球盛期在8月末到9月中上旬。当抽薹数为3个·株-1时,发生新球茎概率最大为66.70%;五氟磺草胺土壤处理对当年野慈姑球茎抑制效果最好,丙嗪嘧磺隆对次年球茎出苗控制最好。茎叶处理对野慈姑球茎抑制作用顺序依次为氯氟吡啶酯2-甲-4-氯钠盐2-甲·灭草松嘧肟·丙草胺灭草松。文章填补国内野慈姑球茎防除效果研究空白,为多年生杂草营养繁殖器官防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生物药剂防治两色绿刺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炜东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5):190-192
应用浸渍法选用5种不同浓度的白僵菌和苏云金杆菌,分别对两色绿刺蛾2龄初幼虫进行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白僵菌对2龄初幼虫致病力回归线方程为y=3.2363+0.2729x,其LC50为2.90×106孢子.ml-1,且5×10^6、5×10^7、5×10^8、5×10^9、5×10^10孢子.ml-1不同浓度的LT50分别为8.62d、7.72d、7.25d、6.07d和5.66d。苏云金杆菌对2龄初幼虫致病力回归线方程为y=3.2889+0.2919x,其LC50为7.28105伴孢晶体.ml-1,且8×106、8×107、8×108、8×109、8×1010伴孢晶体.ml-1不同浓度的LT50分别为7.62d、5.87d、4.84d、4.33d和4.21d。根据正交试验均值最大值的组合原理,混合生物药剂的最佳组合为c1b2a3,即1%阿维菌素5000倍液+白僵菌20倍液+苏云金杆菌3000倍液;而混合生物与化学药剂的最佳组合为A1C2B2,即20%杀灭菊酯8000倍液+1%阿维菌素10000倍液+白僵菌20倍液,经林间应用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9.
番茄晚疫病的发生规律与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我国番茄晚疫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病主要危害番茄叶片、叶柄、茎和果实,以叶片和青果受害最重,苗期、成株期均可发病,较低的温度和高湿是决定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在防治上采取农业生态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措施,化学防治适期在发病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