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近年,采用扦插育苗加快栽桑步伐,已成趋势。为探索和扩大扦插桑品种,1989年、1990年我们运用杂交桑枝进行扦插育苗试验,获得成功。现将试验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被称为我国内陆“金三角”的攀枝花,是特殊自然生态区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的代表。具有发展蚕桑生产的独特自然优势,被列为全国“星火”示范县(仁和)。由于这里年气温高,空气干燥,土壤水份蒸发迅速,虽有养蚕优势,可育苗很困难,采用种子育苗,成苗率低,见效慢,引进了扦插雅周桑技术,但一次性嫁接量大。我们于1991—1992年利用  相似文献   

3.
杂交桑沙二×伦109、沙二×草桑插条具有较强的发根能力,发根率80%以上,一月中、下旬扦插发根率高达90%以上.在扦插前,用0.04—0.1ppm三十烷醇液浸渍插穗6小时左右;或用50—100ppm吲哚丁酸液浸渍6—12小时;或用500ppm吲哚丁酸酒精(50%)液速浸10秒均有提高插条发根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利用杂交桑杂交优势强,扦插生根力强,易成活的特点.采用杂交桑嫁接扦插繁育桑苗,具有繁苗快,成活率高,苗木质量好的特点,是改造杂交桑,就地繁殖良桑苗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从102个三倍体桑交组合中,经三年小区调查选出比对照(塘10×伦109)桑叶增产10%以上,万头蚕产茧层量,万头蚕收茧量,五龄担桑产茧量均增产6%以上的优良组合七个。自从1986年诱导广东桑获得四倍体植株成功后,随之开展了桑树三倍体杂交组合选育的研究,曾先后选取了102个组合参加选择试验,初步选出优良的三倍体杂交组合一批,现将试验结果整理报导。  相似文献   

6.
我省从1987年开始大面积引进广东杂交桑,现有栽培面积达万亩之多,分布在赣南、赣中、赣北蚕区。广东杂交桑不需要无性繁殖,栽培容易,投产早,产叶量高,深受蚕农欢迎。为探讨广东杂交桑在赣中北蚕区的栽培技术,笔者作了一些调研。现将栽培技术综述如下,供参考。一、广东杂交桑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宝应县于1990~1992年引种广东杂交桑(塘10×伦教109、沙2×伦教109)249.43公顷。引种试验结果,二年生杂交桑比湖桑32号每公顷产叶量增产14~28%,肥水条件愈好,增产幅度愈大。营养钵育苗,播种时期以4月20日左右为宜,移栽时期以6月10日左右为宜,每公顷栽植密度以37500株的产叶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正> 目前,我县桑天牛等为害十分严重,已成为蚕桑生产亟待解决的问题,今年我县使用西南农业大学蚕桑系教授许恩远研制的“桑蛀膏”进行了防治桑天牛效应的试验。现将本次试验结果叙述于后:  相似文献   

9.
运用杂交桑养蚕制种效果如何,对我省来说是一个新课题。由于栽植杂交桑投资少,成园快,产量高,至今新发展的杂交桑桑园面积已达50余万亩,占我省目前整个桑园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左右,这对于推动我省“蚕桑工程”的实施以及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起了积极的作用。与此同时,面对蚕桑生产的迅猛发展,蚕种的需求量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增加,以嫁接桑为主体的专业蚕种场的制种能力,难以满足金省当前的蚕种需  相似文献   

10.
采用前文[1]报道的广东桑转基因技术方法,由叶盘法将人工合成柞蚕抗菌肽D基因导入广东桑。抗菌肽基因由根癌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Ti质粒携带,对桑树叶盘进行感染和转化,并通过施加Km选择压力,经过诱导和分化,得到了Km~R表型的桑树转化苗。通过桑树叶片胭脂碱合成酶活性电泳检测及其DNA与α—~(32)P—dCTP标记的含抗菌肽基因的探针作点杂交,初步判断柞蚕抗菌肽D基因已在转化细胞中整合,为培育桑树抗青枯病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正> 插桑是武胜县王吉如同志1920年从南充职业高中(今四川省蚕丝学校)引回的一种桑树。其形态特征与鸡桑相似,因扦插易生根成活,故被群众称为“插桑”。1982年南充地区蚕桑局组织专人对其生根特性和培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后在武胜县开始推广插桑扦插育苗。现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一、一九七八年对桑树品种进行抗青枯病能力的试验。参加试验品种:试11、602、育2、育151、1号、4号、伦40、145、越2、普通荆桑。试验地点:华南农学院桑园。试验方法:选择发生桑青枯病严重地,并用牛犁耙均匀。将该地分为九个试验重复区,每个区均栽有参试品种,但各区各品种  相似文献   

13.
<正> 今年夏天进行了湖桑绿枝扦插试验,采用芽片、单节、双节和多节四种插穗扦插后,均能发根成活,以单节与双节扦插效果较好。试验中同样证实了一根湖桑绿枝中,枝条上、中部各节的扦插成活率高于枝条下部,因此,选用中上部枝条作插穗,可以提高扦插成活率,但腋芽绿色的嫩梢部分应剪除不用。试验中用锯木屑、黄沙与泥土配制的插壤,具有保温、保湿、透气性好,有利于插穗发根。(经试验:以一份锯木屑、一份黄沙与三到四份泥土混合作插壤,扦插效果较  相似文献   

14.
实行品种或品系间杂交,利用杂种优势,是提高养猪生产水平,增加经济收益的有效措施。从五十年代开始,国外采用多品种杂交的方法,选择和培育具有不同性能的高产品系、综合品系间的优点,生产商品“杂优猪”。近年来,国内也在开始做这方面的尝试。我省经过10年左右的杂交和培育杂种猪的实践,己经形  相似文献   

15.
为发展肉羊生产,探讨引用不同品种杂交改良效果,找出适合本地区自然条件和生产性能高的组合,为培育肉羊类群奠定基础,我们在一九七九年秋季配种时,先后用德国美利奴(简称德美)阿勒太大尾羊(简称大尾羊)等品种分别与整群后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桑螟越冬老熟幼虫控温试验和第6代桑螟不同温度下的生长发育状况的观察得知:桑螟越冬是休眼性越冬,在20℃、25℃和30℃下,越冬老熟幼虫可迅速恢复正常发育,化蛹和羽化,而且以25℃为最适发育温度;在条件适宜时第6代桑螟老熟幼虫可不越冬,继续发育,完成世代;在自然条件下,当气温下降至16℃以下,未越冬的幼虫均停止生长发育而逐渐死亡,翌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6℃以上,越冬老熟幼虫结束休眠而化蛹。  相似文献   

17.
<正> 湖桑的扦插育苗,在应用间歇喷雾方法后,一年内可进行多次扦插繁殖,特别能使扦插较难生根的桑品种发根成活。但是,扦插苗开始萌发的新根,非常幼嫩脆弱,稍一触碰即会折断、脱落,这是扦插苗移栽不易成活的主要原因。为此,我们于1981~1982年进行了焦糠营养钵扦插桑苗的研究,借以探索提高扦插苗移栽成活率的途径。初步得出:用这种方法所得扦插苗的移栽成活率,平均可以达到80%左右。  相似文献   

18.
<正> 为了简化绿枝土钵扦插技术,我们从83年10月开始研究设计了不需要特制的设备和工具的“泥块简易扦插”方法,84年在湖边乡双桥、闸口、浪圩三个村的四户蚕农进行试验,获得了成功。这是绿枝土钵扦插的改进和简化,使绿枝扦插这一快速育苗技术更趋于实用,现将情况汇报于下。  相似文献   

19.
自八十年代开始推广杂交桑养蚕以来,近年已在粤赣等省地大面积推广应用,而我省(浙江)只在局部地区进行试点。因杂交桑具有育苗方法简单、投资省、见效快、产量高、效益好等特点,但对我市(江山市)的气候环境是否适宜,尤其是养蚕效益如何,尚不了解。为此在91年春期和早秋期我们对杂交桑与嫁接桑分别进行了养蚕对比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一、试验材料和方法供试桑品种,杂交桑系广东的塘10×伦教109;嫁接桑为湖桑类。均为三年生桑树  相似文献   

20.
《蚕桑茶叶通讯》1990年第2期、第3期刊登了彭蔚文、徐红玳、杜明衍等同志阐述广东杂交桑塘10×伦109(沙_2×伦109)的性状、生产技术、经济效益、推广体会的文章。我参考他们的意见,结合个人的体会,从生产的角度出发,谈谈广东杂交桑塘10×伦109比湖桑类具有的“五个优势”。从而我认为它是一个值得推广的优良杂交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