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桦褐孔菌菌株JL01及经JL01诱变后的3个菌株(JLZ1、JLZ2、JLC1)的菌丝体过氧化物同工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JLZ1、JLZ2、JLC1比JL01多4条酶带且酶带颜色深浅不同,4个菌株间的相似系数在0.60~1.00,说明诱变菌株较出发菌株遗传基因有所改变,3个诱变菌株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2.
赵丽  陈艳秋  李玉 《食用菌》2010,(6):20-21
试验通过对来自不同国家的四个桦褐孔菌菌株栽培试验比较,结果表明中国菌株和芬兰菌株有菌核产生,但存在明显差异;采用17cm×33cm的栽培袋菌丝生长及菌核形成情况优于其他处理。  相似文献   

3.
利用RAPD技术研究了JL01及经JL01诱变后的3个菌株(JLZ1、JLZ2、JLC1)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JLZ1、JLZ2、JLC1与JL01在DNA条带数上均有所不同,证实诱变菌株遗传基因有所改变。  相似文献   

4.
采用以棉籽皮或阔叶木屑为主料的混合培养基实现桦褐孔菌菌株JS-1的人工栽培.预结实试验证明了人工栽培桦褐孔菌具有可行性;研究了菌丝体由营养生长转为生殖生长的条件选择与控制,证明采用V配方,在温差10℃条件下,经过菌丝体后熟期和转色可形成菌核;且菌核在20~25℃范围内生长良好;发现控制通气是关键技术环节,菌株JS-1菌核形成和生长具有"限氧"的特性,氧气充足反不利于菌核生长.上述条件下,以棉籽皮为主料,一茬菇生物学效率可达到47%左右,干品得率8%.  相似文献   

5.
桦褐孔菌菌株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谱及其模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试验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采自6个不同地区的桦褐孔菌菌核分离得到的纯菌丝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有菌株酶带数目在2~8条,在Rf=0.75、Rf=0.98处所有菌株的酶带都较宽且着色较深,此为桦褐孔菌菌株的特征酶带。进一步采用Fuzzy聚类法进行数量分析表明,菌株间隶属度在[0.250,1.000],当隶属度为0.330时将8个菌株分类。结果显示,同一培养时期的各菌株间同工酶酶谱存在一定的种内及地理分布差异,部分菌株间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应用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技术对21株不同来源的桦褐孔菌(Inonotusobliquus)菌株进行DNA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明:从60条引物中筛选出11条ISSR引物对桦褐孔菌基因组DNA进行了ISSR-PCR扩增,共扩增出DNA谱带183条,其中多态性谱带169条,多态位点百分率为92.3%,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605~0.880。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763时,可将21个桦褐孔菌菌株划为6大类群,菌株聚类结果与菌株的地理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7.
桦褐孔菌不同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晓帆  陈艳秋 《食用菌》2007,29(1):14-16
试验对8个桦褐孔菌菌株间的拈抗性、菌丝的生长特性及菌核形成条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桦褐孔菌各菌株间差异属于种内或地理分布差异,其中,菌株h_7与h_8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h_4与h_1,h_2。经方差分析表明:菌株h_2的菌丝生长速度、满管时间均明显优于其它菌株,且生长旺盛,抗杂能力强,日均生长速度可达0.72 cm;无光条件有利于菌核形成,栽培袋最适宜的含水量是60%。  相似文献   

8.
周丽洁  陈艳秋  李玉 《食用菌》2010,32(4):20-21
对6个桦褐孔菌菌株进行栽培比较试验,试验结果表明:6个桦褐孔菌菌株的特性各不相同,菌核形成时间、鲜重、干重及生物学效率等存在明显差异。JL01菌核形成快、齐,颜色呈现黄褐色,直径最大1.52cm,新鲜菌核与烘干菌核产量分别为138.94g和37.25g,菌核数为100个,单个菌核干重最高达0.37g。  相似文献   

9.
采用显微鉴定和理化检识的方法对栽培桦褐孔菌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进行生药学的比较。结果显示显微鉴定中栽培与野生桦褐孔菌菌核差别在于前者菌丝松散,分枝较少;后者相反。理化检识方面,薄层层析比较得到二者均含有白桦酯醇;GC-MS联用分析鉴定出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8个化合物,占总量的70.31%;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石油醚提取物中4个化合物,占总量的16.04%,并且二者没有共同的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出栽培桦褐孔菌的粗水提取物和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的粗水提物在相同条件下,栽培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取物明显的峰有2个,保留时间分别为85.026 min和107.920 min;野生桦褐孔菌菌核粗水提物明显的峰有4个,保留时间分别为76.310 min、77.130 min、87.546 min和97.423 min。可以看出,相同条件下二者比较,并未发现相同的成分。  相似文献   

10.
对桦褐孔菌(lnonotus obliquus)发酵菌粉中的各种成分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菌粉中营养成分较丰富,其中粗蛋白、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25.73%和15.18%.菌粉中不饱和脂肪酸是优势脂肪酸,以亚油酸和油酸为主,还含有丰富的甾醇、酚类物质和多种矿质元素.用桦褐孔菌发酵菌粉提取粗多糖,得率为28.55%、多糖的分子量主要集中在2~40 kDa,单糖组成为阿拉伯糖、甘露糖、葡萄糖、半乳糖,摩尔比为:1.3:1.0:20.4:2.1,多糖产品中含有酸性多糖,糖苷键主要是a型.  相似文献   

11.
桦褐孔菌醇是从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quus)中分离得到的一种羊毛脂烷型三萜类化合物,具有抗肿瘤、抗突变、抗炎、抗病毒等多种药理作用。笔者综述了桦褐孔菌醇的提取分离、药理作用、生物合成以及结构修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为其今后的临床应用与新药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21株香菇菌株的酯酶同工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同工酶是指催化相同生化反应,而结构及理化性质不同的酶分子形式。同工酶是基因的直接产物,它的电泳表型是基因型的反映,所以它不仅是生理生化指标,而且是可靠的遗传标记。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对香菇同工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美国宾州大学Royse 等,根据11个生化位点上的同工酶变异对香菇菌株鉴定与遗传关系分析进行了研究。日本Okunish等对香菇不同部位的酯酶同工酶、酪氨酸酶、苹果酸脱  相似文献   

13.
郭晓帆  陈艳秋  杜萍 《食用菌》2006,28(6):9-10
采用Tris-HCl(pH6.9)、TBE、Tris-甘氨酸(pH8.3)、磷酸缓冲液(pH6.4)、Tris-HCl(pH8.0)、Tris-HCl(pH8.8)为提取剂,在同一条件下提取桦褐孔菌过氧化物酶。通过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桦褐孔菌菌丝体的过氧化物酶同工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Tris-HCl(pH6.9)做为提取剂制备的样品液经电泳后,在图谱中条带丰富,带形清晰,提取效果最好。Tris-甘氨酸(pH8、3)提取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4.
周丽洁  陈艳秋 《食用菌》2007,29(4):15-16
试验采用不同时间、不同次数对桦褐孔菌菌丝进行紫外线照射处理。结果表明紫外线照射3次、照射时间20min处理的桦褐孔菌菌丝多糖含量显著高于出发菌株;并显著高于其它处理,菌丝多糖含量达5.17%。  相似文献   

15.
孙勇  蒋继宏  陈凤美 《食用菌》2007,29(4):44-45
采用不同培养基对桦褐孔菌进行人工驯化栽培,其中3种配方可得到其菌核,并以桦木屑培养基产量最高,平均干重为17.24g,生物学效率为3.83%,同时对人工菌核和野生菌核的体外抗肺癌细胞NCI-H460的活性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16.
本文应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不连续电泳,对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12个栽培菌株的菌丝体和其中9个菌株的子实体进行酯酶同工酶比较;并对金针菇子实体发育不同时期和不同部位酯酶同工酶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金针菇菌株间酯酶同工酶谱变化较大,且在子实体阶段比菌丝体阶段表现更为明显;同一菌株在于实体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部位酶带数量稳定,但显色强弱有明显的变化.子实体伸长期和成熟阶段的菌盖部位酶带显色最深.  相似文献   

17.
冀宏  陈文杰  马允莉  霍红 《食用菌》2008,30(3):20-21
由采自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野生桦褐孔菌分离获得品质稳定的纯菌株JS-1.采用"液体摇瓶培养法"对其营养生理条件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利于桦褐孔菌生长的微量元素最适添加量分别:MgSO<,4>.·7H<,2>O为0.15%;KH<,2>PO<,4>为0.3%;VB<,1>为20 mg/L;金属离子Mn<'2 >和Cu<'2 >对菌丝生长有促进作用,Fe<'2 >和Zn<'2 >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试验表明,桦褐孔菌最适生长酸碱度为pH6~7;在"微氧"环境中,菌丝生长速度明显快于常态,具有限氧生长的特性.  相似文献   

18.
桦褐孔菌菌丝营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不同的碳源、氮源、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桦褐孔菌菌丝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表明桦褐孔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麦芽糖和葡萄糖,氮源的不同处理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最适微量元素为ZnSO4与MnSO4,维生素对菌丝生长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抗过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IgE诱导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实验、细胞毒性试验、IgE诱导肥大细胞组胺释放、钙摄入量实验、Western blot试验,来研究桦褐孔菌(Inonotus oblipuus)乙醇提取物EEIO的抗过敏作用.试验发现,EEIO明显抑制了大鼠皮肤伊文思蓝渗出,对IgE诱导肥大细胞的细胞内钙摄入、组胺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释放有剂量依赖抑制作用.表明,桦褐孔菌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抗过敏作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液体培养的方法,探讨不同碳、氮源对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对碳源利用比较广泛,单糖、双糖、多糖、醇类均可利用,但利用效果有所不同。通过对菌球生长性状的观察,pH、菌球干重、发酵液多糖含量等的测定及方差分析,明确葡萄糖和甘薯淀粉是桦褐孔菌F1菌株液体培养较适宜的碳源。桦褐孔菌F1菌株菌丝体对氮源利用也比较广泛,有机氮、无机氮均可利用,但利用效果以蛋白胨为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