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利用PCR—RFLPs标记技术,对中国地方猪种雅南猪、大河猪、培育品种大河乌猪以及三元杂交群体DLY共113头个体的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内含子Ⅰ区域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BsmⅠ酶切位点具有多态性,并分为3种基因型(即AA、BB和AB型),通过构建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基因型与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基因型从的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的高于基因型AB和BB(P〈0.01)。  相似文献   

2.
猪H-FABP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旨在研究猪H-FABP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利用PCR-RFLP(HinfⅠ、MspⅠ、HaeⅢ、Hinf*Ⅰ4种限制性内切酶)分子标记技术检测了中国地方猪种雅南猪、大河猪,培育品种大河乌猪以及杜洛克与长白和约克三元杂交商业群体共148头猪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基因5′-上游区和第二内含子的遗传变异,并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了H-FABP基因在杜洛克与长白和约克三元杂交商业群体中对肌内脂肪含量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1)在HinfⅠ和MspⅠ位点上,所有4个猪群都存在多态;在HaeⅢ位点上,除雅南猪只出现单态外,其余3个猪群都出现多态;在Hinf*Ⅰ位点上,除杜洛克与长白和约克三元杂交商业群体出现多态外,其余3个猪群只表现单态。(2)4个位点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各基因型肌内脂肪含量最小二乘均值关系即HhHH,bbBbBB,AaAA,DDDddd。结合H-FABP基因的生理功能和已有的研究结果来看,可在特定的群体中将其作为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3.
本综述了影响猪肌内脂肪酸候选基因,如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MI基因、钙蛋白酶抑制蛋白基因、过氧化氢酶体激活增殖受体基因,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猪肉肌内脂肪是决定肉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利用DNA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MAS)来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主基因、候选基因及PPARv基因的当前研究状况,及其与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旨在为猪肌内脂肪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脂肪不仅是动物能量的主要来源,而且还与肉品的风味品质及食用价值有很大的关系.猪肌内脂肪的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肉的嫩度、系水力、剪切力值、风味和多汁性.肌内脂肪的沉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营养、环境等因素.该文首先介绍肌内脂肪对猪肉品质的影响,其次,再从基因水平阐述各种基因对肌内脂肪调控的相关研究进展,以期通过调控肌内脂肪含量获得更高品质的猪肉产品.  相似文献   

6.
猪钙蛋白酶抑制蛋白基因的多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钙蛋白酶抑制蛋白的638位氨基酸由丝氨酸(Ser)突变为精氨酸(Arg)可改善猪的肉质,是一个有重要育种应用前景的分子标记。本研究采用PCR-RFLP技术对47头莱芜猪,53头大白猪,45头杜洛克和60头商品杂交猪共205个个体钙蛋白酶抑制蛋白Ser638Arg突变的多态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4个猪群均检测到AA、CA和CC3种基因型。其中莱芜猪突变等位基因A频率最低,为0.415;大白猪、杜洛克和商品杂交猪A的频率分别为0.632、0.800和0.750。莱芜猪A的基因频率极显著低于其他4个猪种(P<0.01)。所检测的4个猪群在该突变位点均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  相似文献   

7.
营养水平对荣昌猪肌内脂肪、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84头10 kg左右荣昌阉公猪,随机分成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7头猪,在参照中国瘦肉型猪饲养标准(高营养水平组)、荣昌猪(GB 7223—1987)饲养标准(低营养水平组)配制的2种日粮饲喂条件下,研究日粮营养水平对生长肥育期荣昌阉公猪肌内脂肪、脂肪酸含量及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本试验条件下,营养水平对生长育肥阶段荣昌猪肌内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高营养水平组显著提高荣昌猪35 kg时硬脂酸含量(P0.05)和20 kg时亚麻酸含量(P0.05);荣昌猪的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高低营养水平组在各个体重阶段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肉质性状与肌内脂肪含量紧密相关。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作为影响肌内脂肪含量的候选基因之一,成为布莱凯特黑牛分子育种改善肉质性状的研究重点。作者就H-FABP对脂肪酸转运的调控机理、H-FABP基因定位和结构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在不同畜禽上的研究进展进行比较分析,为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培育布莱凯特黑牛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60周龄和自繁后的12周龄的如皋鸡作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技术对细胞外脂肪酸结合蛋白(EX-FABP)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及遗传特异性分析。结果检测到2个SNP突变,分别为4271 G/A、4281 G/A突变,有3种基因型。最小二乘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在60周龄时,AA型含量最高,显著高于AB型(P<0.05);12周龄时,AB型含量最高,BB型最低;60周龄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12周龄时的含量(P<0.05)。  相似文献   

10.
以60周龄和自繁后的12周龄的如皋鸡作为试验材料,采用PCR-SSCP技术对细胞外脂肪酸结合蛋白(EX-FABP)基因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及遗传特异性分析。结果检测到2个SNP突变,分别为4271 G/A、4281 G/A突变,有3种基因型。最小二乘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在60周龄时,AA型含量最高,显著高于AB型(P<0.05);12周龄时,AB型含量最高,BB型最低;60周龄的肌内脂肪含量显著低于12周龄时的含量(P<0.05)。  相似文献   

11.
鸡H-FABP基因多态性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根据GenBank发表的鸡H-FABP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广东省农科院畜牧研究所提供的4个地方优质肉鸡品种,2个培育品种和1个引进的肉鸡品种为试验材料,通过测序和PCR-SSCP的方法进行SNP检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H-FABP基因多态性与肌内脂肪含量(IMF)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H-FABP基因260 bp和675 bp处存在T/C和G/A的突变位点,对2个突变位点在研究群体中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产生3种基因型。基因型与IMF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T260C位点上,所有品种中AA基因型的IMF含量显著(P<0.05)高于BB基因型个体,但对于不同的品种来说,AA和BB基因型只对封开杏花鸡和岭南黄鸡II号的IMF含量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其他各鸡种均无显著影响(P>0.05);在G675A位点上,所有品种中AA型和AB型肌内脂肪含量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猪肉肌内脂肪是决定肉质的一个重要指标,主要由遗传因素控制,利用DNA标记进行标记辅助选择(MAS)来改良猪肌内脂肪含量应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基于此,本文简要介绍了影响猪肌内脂肪含量的主基因、候选基因及PPARγ基因的当前研究状况,及其与猪肌内脂肪含量的关系,旨在为猪肌内脂肪的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猪肌内脂肪的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着肉的嫩度、系水力、剪切力值、风味和多汁性。猪肉肌内脂肪的调控机制很复杂,主要受营养、环境和基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其中,营养调控和基因调控是改善猪肌内脂肪沉积的根本途径。综述了猪肌内脂肪的形成以及营养和基因对其调控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猪肌内脂肪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猪肌内脂肪的含量是影响猪肉品质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影响着肉的嫩度、系水力、剪切力值、风味和多汁性.猪肉肌内脂肪的调控机制很复杂,主要受营养、环境和基因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其中,营养调控和基因调控是改善猪肌内脂肪沉积的根本途径.综述了猪肌内脂肪的形成以及营养和基因对其调控作用和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选取健康、体重接近10 kg的杜洛克×长白×大约克去势公猪36头,体重达10,20,35,50,80,110 kg时各屠宰6头。从背最长肌提取总RNA,反转录为cDNA,以猪β-actin基因作为内参,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对各阶段LPL mRNA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合IMF含量及大理石纹评分,分析LPL基因表达水平对IMF含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LPL mRNA、IMF含量及大理石纹评分随体重增加均呈上升趋势,其中LPL mRNA表达量80 kg阶段显著高于10~50 kg阶段(P<0.05),肌内脂肪和大理石纹评分110 kg均高于10~50 kg阶段(P<0.01);IMF含量与大理石纹评分和LPL基因表达水平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16.
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及其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IMF)被认为与肉质及口感呈正相关,因为它影响肉质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特别是肉的多汁性。当肌束和肌纤维间沉积一定脂肪时,肉的断面大理石状评分较高,不仅鲜嫩.而且柔软多汁,是理想的鲜食肉品。Patricai等人对丹麦商品猪肉质研究发现:肉的风味和多汁性随IMF含量的增加而持续改善,增高IMF将会产生肉质嫩度和多汁性的相应改进。众多的研究结果认为2.5%~3%的IMF含量是新鲜猪肉产品的一个理想标准。近20年来,IMF含量受到许多猪育种专家的广泛关注,各国学者就IMF形成的细胞学、组织化学及影响IMF的基因等方面作了深人研究。因此,寻找影响IMF含量的数量性状位点(QTL)主效基因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国外育种专家研究发现,猪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binding protein,H-FABP)基因是IMF的候选基因。因此,研究H-FABP基因对猪肉质品质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7.
猪H-FABP基因遗传多态性及与肌内脂肪含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PCR-RFLP的方法分析了松辽黑猪、军牧1号白猪、PIC猪、长白猪、大白猪、杜洛克猪和松野杂交猪共计127头猪H-FABP基因的遗传多态性。结果表明:(1)在5′-上游区的HinfⅠ多态位点上,所有试验猪种中均发现了多态性,在第二内含子的HaeⅢ多态位点上,所有被测猪种也都存在变异,在第二内含子的MspI多态位点上,松辽黑猪、长白猪和松野杂交猪仅表现为AA型,其他猪种均表现出多态性;(2)7个猪群的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都达到了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3)松辽黑猪遗传变异对肌内脂肪含量的影响:HH基因型极显著高于Hh基因型(P〈0.01),而Hh基因型又极显著高于hh基因型(P〈0.01),最小二乘均值为:2.760〉2.598〉2.335,dd和Dd基因型分别极显著高于DD基因型(P〈0.01),最小二乘均值为:2.763〉2.732〉2.347,结果提示:可通过提高“HH-dd”基因型的频率来增加松辽黑猪肌内脂肪含量,从而改善松辽黑猪的肉质。  相似文献   

18.
肌内脂肪酸影响因素和侯选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肌内脂肪酸的分布与组成以及饲料、添加剂、饲养模式、年龄、性别、加工储藏等影响肌内脂肪酸的因素和主要侯选基因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过氧化氢酶体激活增殖受体γ等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据Gerbens(2001)等报道,肌内脂肪(IMF)含量与肉质及口感呈正相关,可影响肉质的嫩度、风味和多汁性。当肌束和肌纤维间沉积一定脂肪时,肉的断面大理石状评分较高,不仅鲜嫩,而且柔软多汁,是理想的鲜食肉品。众多研究认为,2.5%~3%IMF含量是新鲜猪肉产品的理想标准。近20年来,IMF含  相似文献   

20.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测定了莱芜猪、大约克和杜洛克猪背最长肌肌苷酸含量,按照NY/T821-2004的方法测定肌内脂肪含量。结果表明,与杜洛克和大约克相比,莱芜猪肌肉肌苷酸含量显著提高58.96%-57.09%(P〈0.05),肌内脂肪含量极显著提高(P〈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