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一、蒸青绿茶概述蒸青绿茶具有汤色嫩绿、叶底清绿、干茶色泽翠绿和口感鲜爽、回味甘醇、苦涩味低、保质期长的品质特点,深受茶叶界人士和消费者青睐.日本人称蒸青绿茶为具有真色、真香、真味的纯真天然风味茶.蒸青绿茶是我国一个古老绿茶品种,盛于唐宋时期,但由于其加工工艺复杂,劳动强度大,自元明以后逐步被炒青绿茶所取代,在国内长期处于濒绝状态.我国茶种和蒸青绿茶加工技术传入日本以后,蒸青绿茶在日本得到了发展,并成为日本的主要茶类,50年代末日本发明了滚网筒式蒸汽杀青机,把蒸青绿茶生产推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2.
杀青是名优绿茶加工的关键工序之一.锅炒杀青一直是名优绿茶杀青的主要方式,具有茶叶香气高、滋味鲜醇的特点,但生产上容易出现茶叶烟焦的现象,影响了名茶的品质.近年来,蒸青茶因其色泽绿,汤色稳定的特点受到许多厂家和消费者的青睐. 日本对蒸青茶的研究偏重于煎茶品类,煎茶原料多以一芽三四叶为主,一般杀青时间掌握在40~50s.国内齐桂年、刘勤晋选用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初展为原料对其研制的加压式滚筒连续蒸汽杀青机轴转速、筒转速和筒倾角的优化组合工艺参数进行了研究.梁咏诚对云南大叶种绿茶蒸汽杀青工艺进行了研究,所用蒸汽杀青机由当地民间蒸米粉机改进而成.欧丽兰对四川和重庆两地蒸青生产线的工艺参数进行了对比研究,确定最佳的工艺组合.进一步的研究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不同茶树品种一芽二叶蒸青固样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其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不同蒸青时间对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的影响差异显著,而对咖啡碱的影响不明显,蒸青时间控制在60秒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保留量最大。分析表明:茶叶蒸青固样时间宜控制在60秒。  相似文献   

4.
蒸青绿茶杀青工艺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霖 《福建茶叶》2003,(4):28-28
蒸青绿茶,是古老的茶叶种类之一。自唐代即盛行蒸青制作茶叶,随着中华文化的传播,蒸青绿茶制作工艺传至日本,日本制茶业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碾茶、煎茶、玉露茶等种类,并在栽培、加工、制作方面取得发展,煎茶成了日本绿茶的当家茶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引进了许多条煎茶生产线,蒸青绿茶生产在我国悄然兴起。蒸青绿茶讲求三绿(干茶色泽绿、浸泡汤色绿,泡后叶底绿),讲求茶的滋味甘醇、鲜爽,带海藻味的绿豆香。要达到这一质量要求,就必须在茶叶采摘、鲜叶贮存、杀青、温度控制、加工工艺掌握等方面予以重视。蒸青绿茶加工过程的各个环节对茶叶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不同茶树品种标准一芽二叶蒸青固样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茶树品种,其主要生化成分及水浸出物等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性。不同蒸青时间对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的影响差异显著。而对咖啡碱的影响不明显;蒸青时间控制在60秒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的保留量最大,分析表明,茶叶蒸青固样时间宜控制在60秒。  相似文献   

6.
蒸青绿茶加工工艺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地区生产的蒸青绿茶存在色泽偏黄、偏黑,条索不紧、不直等问题,经济效益较低.本文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一套适合重庆地区蒸青绿茶的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7.
蒸青绿茶制作的温度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霖 《福建茶叶》1999,(1):30-31
色泽绿,是蒸青绿茶的产品质量标准之一。要达到色绿要求,加工过程温度控制是至关重要的。蒸青绿茶生产流程温度控制示意如下:茶育保管30℃以下(室温)──杀青100~120℃(蒸气)──粗揉95~110℃(室温)──中揉50~80℃(热气)──精揉90~100℃(火烤)──烘焙70~90℃(热风)──筛分、匀堆(室温)──成品。鲜叶保管是蒸青绿茶质量保障的第一关。正常情况下鲜叶保管的温度控制在30℃以下,采取的措施有两种,经常的翻动鲜叶以散热;增加堆场通风排气。杀育工序是蒸青绿茶生产的第一工序。温度的控制通过蒸气流量调节来实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广东省华海糖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蒸青绿茶为例,研究了HACCP在云南大叶种蒸青绿茶生产中的应用,通过对绿茶加工过程中各工艺环节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和关键限值,并建立监测方法和纠偏措施,从而为绿茶产品质量安全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9.
本论文研究了覆盖遮荫处理和生产季节对蒸青绿茶主要滋味和香气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遮荫能有效提高深度蒸青绿茶的游离氨基酸总含量,但对茶多酚含量影响不明显,酚氨比值显著下降,挥发性香气物质总含量有所提高,明显增加的挥发性物质有(E,E)-2,4-庚二烯醛,正己醛,β-紫罗酮,吲哚和芳樟醇.生产季节对覆盖遮荫蒸青绿茶品质成分有明显影响,主要体现在夏秋季所制蒸青绿茶的游离氨基酸总含量较春季所制蒸青绿茶低,而茶多酚含量则略有提高,酚氨比值明显提高;春、秋季所制遮荫蒸青绿茶的挥发性物质总含量较夏季高.可见,春季(4月、5月)生产的覆盖遮荫蒸青绿茶的滋味和香气俱佳,而秋季(8月)生产的覆盖遮荫蒸青绿茶的香气较高.  相似文献   

10.
桃源县产茶历史悠久.据著名茶学专家施兆鹏教授考证,自前秦时期桃源就有饮茶除疾的例证.两千多年以来,桃源茶农不断探索和总结茶树栽培技术与加工工艺,形成了茶叶生产上独特的地域特色,特别是自唐代起改蒸青绿茶制法为炒青绿茶制法,使茶叶品质得到了质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采用单因素试验探寻不同摊青、青锅、辉锅工艺处理对大佛龙井茶成品茶的品质影响,以筛选各工序中最佳的工艺方法。试验表明,摊青方式对茶叶品质影响较为明显,以自然摊放的青锅叶品质最优,摊青效率以摊青槽间隙鼓热风效率最高;投叶量对青锅时间和品质影响较大,以投叶量150 g的处理青锅叶品质最优,生产中应尽量延长青锅的时间;5种辉锅方式中以理条机理条加滚筒炒制的处理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12.
谢锋  张宏杰  朱华 《茶叶通讯》2021,48(3):514-518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提取时间、料液比和提取温度条件为考察因素,以茶多酚含量为考察指标进行浓茶汁制备工艺优选;制备茶汁制三十六荡炮制品,测定其炮制前后的LD50,比较其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浓茶汁制备方法为回流提取优于浸泡提取,三种茶叶茶多酚提取率为绿茶>黑茶>红茶;浓茶汁提取工艺为50 g茶叶加水量400 mL,提取时间为40 min,温度为95℃;三十六荡经浓茶汁炮制前后的急性毒性有差异,其毒性大小依次为红茶炮制品>原药材>绿茶炮制品.三十六荡经绿茶炮制后毒性明显降低,研究结果可为茶汁解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炒青绿茶干燥工艺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炒青绿茶的干燥作业是散发水分,炒紧茶条,促进香气、滋味等内含成分转化的重要过程,不同的干燥工艺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很大。为提高炒青绿茶品质,探明干燥工艺与茶叶色、香、味、形的关系,笔者对中、下档绿茶进行了试验。 材料与方法 试验材料:选用大生产上的二级鲜叶(代表中档原料)、四级鲜叶(代表低档原料)。 试验方法:将两种供试鲜叶分别按相应的常规工艺予以贮青、杀青、摊凉和揉捻,然后分别进行烘—炒—烘、炒—烘—炒、烘—炒—炒三种组合方式的干燥工艺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14.
以'福鼎大白茶'、'黄金芽'和'白叶1号'的一芽二叶鲜叶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厌氧时间(0、2、4、8 h)富集γ-氨基丁酸(GABA)的方式,结合绿茶和红茶工艺制备样品,探讨不同厌氧时间对绿茶与红茶工艺茶叶的GABA及主要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厌氧时间延长,两种工艺茶叶的GABA含量均呈极显著增加趋势,游离氨基酸含量显著增加,茶多酚和水浸出物含量下降,咖啡碱含量变化不大.相同厌氧时间内,红茶工艺茶叶GABA富集量显著高于绿茶工艺茶叶,且高氨基酸茶树品种的GABA富集效果较好,黄金芽在绿茶和红茶工艺中GABA含量最高,分别为2.64 mg·g-1、2.69 mg·g-1.以厌氧温度为25℃、真空度为0.09 Mpa,厌氧时间为4 h的条件,分别结合杀青锅温为180℃,投叶量300 g,杀青时间为2min的绿茶工艺和以发酵温度为28℃,湿度为90%,发酵时间为4 h的红茶工艺,所制得的绿茶清香浓郁、滋味清爽,红茶香气高长、滋味醇厚,综合品质最佳,且达GABA茶标准.  相似文献   

15.
邹兴 《茶叶通讯》2001,(4):42-42
茶叶蒸青工艺源于我国 ,目前盛行于日本。我国现代茶叶以炒青为主 ,蒸青制作不多。蒸青与炒青各具特色 ,炒青香味较好 ,但颜色暗淡些 ,在制作过程中容易产生焦边爆点 ,而蒸青茶颜色翠绿 ,成束成朵 ,但有苦涩、青草味 ,许多人因此不太习惯。长期以来 ,茶业界人士都在寻找途径克服炒青与蒸青的缺点 ,把两者的优点结合起来。炒青为什么在制作中会产生焦边、爆点或者红梗现象呢 ?主要在杀青过程中产生 ,炒青是采用滚筒杀青 ,筒壁温度很难控制 ,温度过高则产生焦边、爆点现象 ,温度过低茶叶杀不透 ,同时投叶量也难以掌握 ,量大杀不透、量小则产生…  相似文献   

16.
β-葡萄糖苷酶对绿茶汤香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其富  梁月荣  陆建良 《茶叶》2007,33(4):211-213
利用风味酶对茶饮料增香是改善茶饮料品质的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采用GC/MS分析了酶解温度、时间和加酶量对绿茶茶汤糖苷类香气组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酶解处理对绿茶茶汤具有明显的增香作用,绿茶茶汤酶解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加酶量15u/L、50℃、酶解时间100~140min。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生姜和绿茶浸提液为原料,将生姜汁和绿茶浸提液按比例调配后,加入一定比例的蔗糖和柠檬酸调味制成生姜绿茶饮品。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究姜汁添加量、绿茶浸提时的茶水比、绿茶浸提液添加量、蔗糖添加量、柠檬酸添加量对姜汁绿茶品质的影响,确定了该饮料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姜汁添加量为5.0%、茶水比为1:50、茶叶浸提液添加量为60%、糖添加量为7%、酸添加量为0.12%时,茶饮料的口感最佳。  相似文献   

18.
茶叶加工中的热处理包括杀青和干燥两大工序 ,均以制止酶活性和固定与发挥茶叶品质为目的。但是传统杀青与干燥技术都不能充分满足这些要求 ,如传统炒青绿茶常产生红梗红叶、黄闷、烟焦等弊病。如今 ,微波杀青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它与蒸气杀青一样已基本实现了绿茶“三绿”的品质要求 ,涩味也较轻。然而 ,在一般情况下 ,微波和蒸气杀青的茶叶香气较低 ,带青草气 ,不及锅炒杀青绿茶那样鲜爽。本试验的目的是寻求一种较为合理的制茶方法 ,妥善地解决茶叶汤色与香气之间的矛盾。以四川中小叶种 ,采摘标准为 1芽 2、3叶的原料作试验…  相似文献   

19.
抹茶是以特殊覆盖栽培的茶叶制成的蒸青绿茶为原料,经研磨而成的超微细粉。本文简述抹茶与绿茶粉的区别,介绍了抹茶原料茶园的品种选择与建设管理,抹茶加工工艺和保存方法。  相似文献   

20.
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绿茶和白茶中茶多酚提取工艺,采用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抗氧化能力评价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绿茶中的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温度60℃、料液比为1:50 g/mL、乙醇浓度70%、超声时间110 min,提取率为19.68%;白茶中的茶多酚最佳提取工艺为超声温度70℃、料液比为1:60 g/mL、乙醇浓度80%、超声时间90 min,提取率12.07%.对羟基自由基的IC50值为:绿茶76.76μg/mL、白茶101.29μg/mL、Vc 145.17μg/mL;对DPPH自由基的IC50值为:绿茶47.53μg/mL、白茶69.55μg/mL、Vc 156.12μg/mL.两种茶均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且绿茶强于白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