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对粮食生产的增产、增效作用,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提高良种的覆盖率,帮助农民选择良种,应用良种,保障品种种植安全。江西省芦溪县银河镇以品种示范为切入点,引进甬优 1538、隆两优 97、Y 两优 900、隆两优华占、徽两优华占、深两优 865 和Y 两优 1998 等 20 个中稻品种进行试验对比,从而筛选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种植习惯及市场需求的主导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充分发挥优良品种对粮食生产的增产、增效作用,加快良种、良法推广,提高良种的覆盖率,帮助农民选择良种,应用良种,保障品种种植安全。江西省芦溪县银河镇以品种示范为切入点,引进甬优 1538、隆两优 97、Y 两优 900、隆两优华占、徽两优华占、深两优 865 和Y 两优 1998 等 20 个中稻品种进行试验对比,从而筛选出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种植习惯及市场需求的主导品种。  相似文献   

3.
为掌握衡南县主要中稻品种种性安全,评价品种在种性安全方面存在的缺陷,为衡南县品种退出、良种推广提供科学依据,2018—2019年对近几年审定的17个中稻品种进行了种性安全评价试验。结果表明:Y两优800、隆两优1988、隆两优1308、隆两优1377、隆两优华占、隆两优1319、晶两优华占这7个品种可作为中稻栽培品种在衡南县大面积推广;Y两优900、Y两优957、Y两优17、梦两优534这4个品种可在稻瘟病轻发区作中稻种植;梦两优华占、Y两优9918、兆优5455、C两优651这4个品种建议在有相应配套栽培技术措施情况下作中稻谨慎推广种植;湘两优900不宜在衡南县推广。  相似文献   

4.
水稻种植要实现高产优质高效,一是具备高稳产土壤肥力和基础设施健全的良田;二是具备高稳产潜力的良种;三是具备高稳产技术集成的良法,只有良田、良种、良法有机配套,才能实现水稻高产。隆阳区"九五"以来,积极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建设高标准和高稳产农田取得了初步成效;高产水稻良种的选育达到推广一批、示范一批、储备一批的良好衔接机制;栽培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得到重点突破,2006年以来,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增产显著,2013年隆阳区1.493万hm2一季中稻平均单产超10.56 t/hm2,整县制一季中稻单产水平居全国之首。  相似文献   

5.
杂交中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中稻是重庆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该市的粮食总产和农民增收。根据中稻生长规律进行全程控制,从整地施底肥、选用良种并适时早播、培育壮秧、合理移栽、科学田管、施肥及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阐述了栽培技术要点,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对10个中稻新品种进行品种对比种植试验,评述其特征特性及适宜性,试图为良种推广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探索良种+良法配套的中稻直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采用菜—稻—菜轮作模式,引进杂交稻韵两优332,开展直播中稻栽培技术研究。结果表明,杂交稻韵两优332作中稻直播栽培,植株长势好,抗倒伏性较强,结实率高,丰产稳产,可减少农民种植水稻的人工成本,省工、省时,经济效益好,为福建省永安市中稻直播实现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技术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8.
D奇宝优527系尤溪县良种生化所和福建省种子总站共同选育的晚汕三系杂交稻组合(品种来源于D奇宝A×蜀恢527),200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开始在我省大面积推广。该组合表现高产、抗病、米质优等特点,深受群众的好评。近几年我县大面积生产该组合.平均产量达200公斤/亩.最高产量达300公斤/亩以上。通过近几年的中稻制种及亲本观察.总结出中稻高产制种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
国营邓家埠农场,位于江西余江县,是该省特约的良种专业繁育场。全场有耕地面积7,036.87亩,其中水稻面积为5,216.22亩,占耕地面积的74.1%。在良种繁育上也是以水稻为主,早稻“南特号”占的比重达90%以上;其他有中稻解放籼,一季晚籼黄禾子等。 该场自1951年起就开始了良种繁育工作,由于当时的任务轻,经验少,因而良种繁育工作没有得到正规的发展。但所有水稻品种都进行了分播、分  相似文献   

10.
根据和县2006年和2007年连续2年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行动项目中,开展一季中稻10.5t/hm2以上超高产"攻关田"栽培技术研究,总结出一季中稻10.5t/hm2以上超高产配套栽培技术,即选用良种、培育壮秧、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加强田管、病虫害综合防治、适期收获等。  相似文献   

11.
<正>本报讯重庆市通过连续5年的科技攻关,集成了优质中稻-再生稻亩产1000公斤生产技术规范,形成了重庆市地方标准《优质再生稻生产技术规范》,涌现了一批优质中稻+再生稻千亩片、百亩片平均亩产1100—1200公斤的高产高效典范,实现了优质中稻-再生稻规模生产高产高效目标。带动了全市再生稻蓄留成功率、单产水平、品质和生产效益提升,推进了稻米供给侧结构调整。今年,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分析中稻花期高温的变化及其对中稻产量的影响,利用1991-2005年气象统计数据及对7个省份中稻生产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建立了中稻生产定量分析函数模型,每个方程中除了包含传统的生产投入变量、技术进步变量等外,还分别包含7种类型的气温变量.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长江流域中稻花期的极端高温呈升高趋势,并伴随较大幅度的波动,且各地区增长幅度存在较大差异;当极端高温处于35℃到39℃之间,中稻的平均产量与35℃以下情况无显著差异,但当极端高温达39℃以上时,平均产量会显著降低13%.  相似文献   

13.
长汀县中稻常年种植1.95万亩,近年推广的良种有天优3301、Ⅱ优3301、宜优673、Ⅱ优沈98等,为长汀中稻的增产增收奠定了基础。为了探索后续中稻良种,我站2012年从福建农丰种业有限公司引进试种杂交稻新组合中浙优8号。该组合是由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勿忘农种业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优质、高产、迟熟杂交中籼组合。通过我县中稻区的濯田镇升平村、四都镇溪口村、红山乡腊溪村3个区试点试种,表现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  相似文献   

14.
<正> 一、育种概况建国以来,我省水稻育种工作,大体经历了四个时期: 第一时期:从1949年至1955年,一季稻为主时期,重点整理了4,700份农家品种,鉴定和推广其中比较早熟、高产的早稻五十子、六十子,中稻三扎齐、天生稻、鸡爪籼、大叶稻、靠山黄(滁县地区)、齐头白(沿淮两岸),晚稻小冬稻、小红稻、小麻稻、麻籼晚等品种,引进鉴定推广了一些良种,如中籼胜利籼、中农4号等.当时的高秆良种,一般亩产400~500斤.全省中稻单产高于早、晚稻,呈现"中高、早晚低"的情况.  相似文献   

15.
<正>2015年四川省水稻生产由于各级农业部门以水稻高产高效创建为抓手,积极主动,抢时抓早,大力推广水稻良种和旱育秧、机插秧、强化栽培等高产栽培技术,不仅夺取了头季中稻的丰收,头季稻成熟期普遍提前5~7d,也为再生稻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全省今年再生稻蓄留面积达29.34万hm2,比去年扩大7267hm2,预计有收面积达26.41万hm2,比去年增加1.55万hm2。预计总产量将超过4500  相似文献   

16.
介绍杂交中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包括选用良种、大田整地施肥、播种、水分管理、间苗补苗、化学除草、防止倒伏、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内容,以促进水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正> 目前适宜我省作中稻杂交栽培的主要品种有汕优63、金优63、丝优63、冈优725、冈优151、Ⅱ优501、Ⅱ优838、马协63、两优培九、金优桂99、金优928、鄂籼杂1号等,针对这样多的品种,在种植结构上怎样根据本地的生产条件,因地制宜的选好既能高产高质,又能增效的优良品种,把良种良法配合好,是一项值得注意的农事安排,下面就笔者在农村调查时的所见所闻谈点看法,以供生产中参考。  相似文献   

18.
湖南粮食生产单产的总体水平还不高,地区之间、县与县之间相差50~100kg/667m^2,同时湖南稻米的总体品质还不优。因此,湖南当前要着重抓好低产地域、低产丘块的增产工作,突出提高早稻单产,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作用,积极防灾避灾,促稳产高产。在发展优质稻方面,要继续扩大种植面积,力争突破200万hm^2,加强优质稻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强新品种选育,争取在全省组建3~5家年加工稻米过50万t的大型强势企业。在此基此上,要重点选育超级早稻和超级晚稻良种,着重在中稻区推广第一代超级稻,加强种子生产和经营,突出良种良法配套。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肥西县为代表,分析了江淮丘陵地区推广中稻避灾生产技术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从品种选用、育秧、移栽、田管及收获等全过程将中稻避灾生产技术做了详实介绍.本技术适用于安徽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中稻生产区,也可供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中稻生产区参考.  相似文献   

20.
<正>适宜湖南省种植的2014~2015年中稻、一季稻(国审)良种补贴品种,现介绍如下。C两优6 0 8(国审稻2010015,见第24页图4)湖南隆平种业有限公司和湖南农业大学联合选育,属籼型两系杂交水稻。在长江中下游作中稻或一季稻种植,全生育期133.5天。株型紧凑,长势繁茂,叶姿挺直,熟期转色好,稃尖紫色。株高110.8厘米,每667平方米有效穗数16.9万穗,穗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