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元谋干热河谷退化坡地罗望子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元谋干热河谷典型区具有北热带温度条件和长达半年以上的干季时间 ,植被生态系统具有破坏容易恢复难的特点。经广泛的资源调查 ,选择罗望子作为治理退化坡地的先锋树种进行人工栽培。结果表明 :罗望子不仅是一种经济林木 ,而且具有水土保持、改良土壤、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功能。  相似文献   

2.
元谋干热河谷水保林营造技术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元谋干热河谷现有水土保持植物的试验观测及水土保持林营造技术的试验研究,初步选出适宜于当地气候特点的水土保持林草种11个,总结出90 ̄100d为袋苗移栽的最佳洁龄,0.6m×0.6m水平沟整地,6月下旬-7月上旬定植为最佳时节的水土保持林营造技术。  相似文献   

3.
元谋干热河谷区旱坡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元谋干热河谷区4种旱坡地生态农业模式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模式“罗望子+裸地”相比,建立的4种模式均体现了良好的水土保持效果,其中.“罗望子+木豆+柱花草”模式截持降雨。增加地表盖度.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提高蓄水保水能力,防治水土流失效果最佳,其余3种模式均有明显的生态效益。根据需要.若重新对套入模式的主栽灌草层作物进行科学合理的搭配,重建后的优化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无论是生态效益,还是经济和社会效益都将得到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部亚热带区域内特殊的一类自然地理景观,主要分布于怒江、金沙江、元江及其支流流域,"干"和"热"是其典型气候特征。干热河谷区的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劣,植物种类少,植被覆盖率低。对干热河谷的水土流失特征及植被特点进行了概括,并总结了多年来选育的适合干热河谷生长的植物种类、种植模式及新技术,以期为水土保持植物在干热河谷及其他地区的推广与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元谋干热河谷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基础,选择降雨侵蚀力(R)、土壤质地(K)、坡度坡长(LS)和地表覆盖(C)4个自然因子作为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的指标,根据生态功能区划技术导则制定的评价指标分级标准,在G IS和RS技术支持下,将元谋干热河谷土壤侵蚀敏感性分为不敏感区、轻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高度敏感区和极敏感区5个等级区域,并介绍了不同土壤侵蚀敏感区的空间分布,提出了控制土壤侵蚀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的土壤系统分类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何毓蓉  黄成敏 《山地研究》1995,13(2):73-78,T001
应用土壤系统分类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了元谋干热河谷主要土壤的土壤铁铝特性、弱腐殖质化(层)特性、变性特征、岩性特征等诊断特性。据此提出了当地高级分类单元的土壤系统分类(草案)。分析了主要土壤的剖面特征和理化性状,并对亚类以下分类问题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7.
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黄成敏  何毓蓉 《山地研究》1997,15(4):234-238
用波谱分析法的研究结果表明,当地旱雨季土壤含水量差异较大:旱季土壤含水量〈凋萎湿度,土壤水分严重亏缺。因受降水量的影响,土壤含水量呈周期为la的波动变化。用谐波分析法还计算了各层土壤含水量的谐波展开式。由此可预报土壤含土壤含水量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元谋干热河谷旱坡地复合生态农业模式效益研究初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元谋干热河谷区4种旱坡地生态农业模式进行连续2a的定位监测,研究各种模式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结果表明:与对照模式罗望子+自然草被相比,建立的4种模式均有一定的培肥、改土效果,其中,以豆科牧草为主的罗望子+木豆、罗望子+木豆+柱花草、罗望子+木豆+绿肥3种模式的效果明显优于以禾本科牧草为主的罗望子+象草模式;4种模式均能在旱季提高土壤含水量,明显改善局地小气候;同时,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9.
在元谋干热河谷地带分别布设水平阶整地径流小区与对照径流小区,观测两个小区在2009年雨季的产流量、产沙量以及N、P输出浓度和输出量。定点野外监测与实验室试验研究结果显示:水平阶的应用拦蓄了大量的地表径流和泥沙,对径流的拦截率和对泥沙的削减率分别为69.74%和76.67%,起到了良好的保持水土作用;N、P的流失量也分别减少了45.26%和65.11%,水平阶整地对控制面源污染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元谋干热河谷的第四纪植被演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周麟 《山地研究》1996,14(4):239-243
元谋干热河谷植被呈多顶极分布的格局。稀树灌草丛是一具次生性的河谷气候顶极群落,但在发生上也有一定的古老性。扭黄茅+车桑子群落是在现代自然-人为因素强烈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亚顶极群落。  相似文献   

11.
北京市门头沟地区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栋 《水土保持通报》2015,35(4):107-110
[目的]评价北京市门头沟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为区域水土保持措施的环境效益评估和土壤侵蚀预报参数选择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5—2009年北京市门头沟区龙凤岭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内8个径流小区的产流产沙数据,对不同水保措施的蓄水减沙效益进行分析。[结果]坡长不同的径流小区年径流深和土壤侵蚀模数差异显著;梯田和树盘都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效益,其减水效益分别达到77.6%和81.0%,减沙效益分别达到84.3%和77.4%;梯田和树盘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17和0.23,玉米、大豆和京白梨的影响因子分别为0.97,0.35和0.85。[结论]研究区内工程措施较植物措施具有更好的水土保持效益,且两者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12.
通过设在天山天池的实地径流小区试验观测,分析了天山天池自然保护区草地覆被变化和雨强对产流和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1)植被覆盖度对产沙的影响大于对产流的影响.植被覆盖度为35%的退化草地径流场内的总径流深和总侵蚀量分别是50%,55%,75%.这3种植被盖度场地内总径流深的1.4,1.5,2.2和4,6,10倍;总的径流深、总的侵蚀量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可分别用指数函数表示.(2)降雨强度对于产沙的影响大于对产流的影响.在下垫面条件一定时,降雨强度越大,径流量、侵蚀量也越大;径流量、侵蚀量与降雨强度之间的关系可以分别用多项式表示.(3)径流系数与植被覆盖度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指数函数关系表示.  相似文献   

13.
以系统生态学原理,探讨了湖南省邵东县红壤上3种不同类型水土保持林的保护水土功能。结果表明:每公顷水土保持林的植被层的持水能力是相同面积的荒坡地的植被层持水能力的7.55~7.93倍;20 cm深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比荒坡地多23.53%~43.82%,总孔隙度大17.20%~25.27%;20 cm深土层土壤含水率比荒坡地高10.55%~15.60%;土壤毛管持水量是荒坡地1.11~1.21倍;荒坡地最大持水量只有水土保持林的82.83%~92.69%;水土保持林地表径流系数只有荒坡地的51.49%~59.41%,土壤侵蚀模数比荒坡地减少了33.78%~46.35%;水土保持林都具有较好的水土保持功能,相互比较,阔叶树种混交林的水土保持功能优于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4.
为详细了解干热河谷地区的土壤侵蚀状况,通过对径流小区资料的广泛收集、整理和标准化分析,对干热河谷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侵蚀模数和水土保持措施效益进行定量评价,并将当地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平均坡度下的土壤侵蚀模数与容许土壤流失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灌草地、农地、园地和裸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标准坡长坡度条件下的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110.88,389.58,320.66,507.87 t/(km2·a),呈现出裸地最大,农地和园地次之,灌草地最低的特点。(2)封禁、水平阶整地、梯田和植物篱等水土保持措施均能较好地发挥水土保持效益,平均可以减少72%的土壤侵蚀量。(3)各流域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特别是农地和园地在当地平均坡度下的土壤侵蚀模数明显高于容许土壤流失量,说明该地区土壤侵蚀状况仍相当严峻。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干热河谷地区土壤侵蚀规律的认识,并为后续水土流失治理和水土保持措施优化配置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南方坡耕地种植苎麻水土保持效果和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坡耕地不同利用方式下种植苎麻的水土保持效果。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以25°自然坡面,选种植玉米为对照,研究坡耕地种植苎麻收获纤维(每年收获3次)、饲料(株高60cm时收获)、不收获(在生长季内不收获产品)三种方式下坡耕地径流和产沙规律。结果表明:各处理间土壤侵蚀模数和平均径流系数变化规律为,饲料用处理>玉米小区(CK)>纤维用处理>不利用处理;经济效益纤维用处理最大为32 040.8元/hm2、不利用处理为7 466.9元/hm2、饲料用处理为15 489.6元/hm2、玉米处理为19 748元/hm2。由此表明,南方坡耕地种植苎麻可以达到水土保持效果,且苎麻不收获方式和收获纤维方式可以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6.
太行山低山区刺槐人工林水土保持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利用小型径流观测场对比观测了不同林地降雨、径流过程以及全年的土壤侵蚀量。结果表明 ,与裸地相比刺槐林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 ,能明显地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侵蚀。3 0 mm左右降雨量 ,有林地减少地表径流的能力是无林地的 3倍以上。2 0 0 0年径流观测场有林地土壤流失量为 179.4 2 g/ m2 ,无林地土壤流失量为 980 .1g/m2 。无林地土壤侵蚀量随降雨量的不同约是有林地的 3~ 5倍 ,有林地年度总侵蚀量较无林地减少 5倍以上。  相似文献   

17.
黑土坡耕地不同水土保持措施的土壤水蚀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北方干旱地区坡耕地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采取垄向区田、深松、横坡种植、免耕播种等水土保持耕作措施,于2010年,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兴村5°坡耕地径流场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耕作措施对地表径流、土壤侵蚀和降雨入渗的影响。结果表明,这几种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均有不同程度的减流减沙作用,其中横坡种植效果最为明显,地表径流量和土壤流失量较常规耕作分别减少了92%和90%,稳定入渗率较常规耕作提高了41.2%。不同耕作措施的径流系数过程线的变化、径流含沙率变化以及产流量、产沙量的变化均符合横坡免耕>横坡种植>深松+区田>垄向区田>少耕深松>免耕>常规耕作>裸地这一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水土保持措施及其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总被引:20,自引:17,他引:20  
水土流失已经和正在蚕食着人们赖以生存的宝贵的水土资源,如何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和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中国在水土保持方面创造了许多颇具特色的水土保持措施,如:生物林草措施、耕作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该文总结了目前所采用的主要水土保持措施类型。采用坡度、坡长校正公式将数据转化为具有可比性的量值(标准小区),定量分析了各种水土保持措施对于减少径流和土壤侵蚀产沙的效果,即治理措施的减水减沙效益,为小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水土保持措施的优化及合理配置、优化土地利用结构等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不同林地类型水土保持效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研究黄土高原北部水蚀风蚀交错区——陕西吴起县退耕还林以来各林地的水土保持效益,对油松沙棘混交林(Pinus tabuliformis+Hippophae rhamnoides)、沙棘林地(Hippophae rhamnoides)、油松林地(Pinus tabuliformis)、达呼里胡枝子+赖草地(Lespedez...  相似文献   

20.
干热河谷区耕作侵蚀作用下坡面水力侵蚀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耕作侵蚀对坡面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选择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的坡耕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放水冲刷的试验方法,探讨耕作侵蚀影响侵蚀区土层厚度和作为侵蚀物源传输纽带这2种耕作侵蚀形式作用下坡面水动力参数的变化与分布规律,并分析坡面水动力参数与坡面产流和土壤剥离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耕作侵蚀区不同耕作侵蚀强度处理中,随着耕作侵蚀强度的增大,坡面产流速率和土壤剥离速率均呈现增大趋势;0~35年耕作侵蚀强度处理下坡面水流流态主要表现为紊状缓流,耕作侵蚀强度达到40年时则为紊状急流;阻力系数呈现随耕作侵蚀强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剪切力则呈增大的趋势。在耕作沉积区不同耕作位移处理中,随着耕作位移量的增大,坡面产流速率呈减小趋势,而土壤剥离速率呈增大趋势;0,12 kg/m的耕作位移处理下坡面水流流态主要表现为紊状急流,当耕作位移量达到21 kg/m,即下坡部位的细沟因土壤耕作位移被完全填充时,水流流态则为紊状缓流;随着耕作位移量的增大,阻力系数表现为增大趋势,剪切力则呈减小趋势。将坡面产流速率、土壤剥离速率与水动力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雷诺数能够较好的描述耕作侵蚀作用下坡面水力侵蚀状态。研究结果为干热河谷区坡耕地土壤侵蚀机理及治理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