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徽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与方法,计算分析了1978~1998年安徽省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动态变化过程。研究表明:①无论是与全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还是西部不发达地区相比,安徽省的综合承载力都处于超载状态;②安徽省自然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占较高比例,是安徽省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1991年以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率逐渐上升,但对综合承载力的提高作用不大;③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开发自然资源、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等是安徽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白银市相对资源承载力演化过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弄清白银市的资源承载能力水平,运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分别以全国、甘肃省和兰州市作为参照区,动态分析了该区域1996-2005年各种资源的相对承载力以及综合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①与全国或兰州市相比,白银市的综合资源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但近年来超载程度有所下降。2005年末,综合资源承载力均约为163万人,尚超载12万人。②与甘肃省相比,白银市的综合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且有上升的态势。2005年末,综合资源承载力为231万人,富余56万人。③白银市自然资源对其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都最大,均在42%以上,是综合资源承载力的主要贡献源。以全国为参照区,社会资源对资源承载力增长的贡献最大,自然资源最小;以甘肃省为参照区,经济资源对资源承载力增长的的贡献最大,自然资源最小;以兰州市为参照区,自然资源对资源承载力增长的贡献最大,社会资源贡献最小。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格局的时空演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粮关系为基础,构建了土地资源承载指数(LCCI)模型,从时间和空间2个尺度定量评价了1985-2010年甘肃省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并以1985、1990、2000、2010年为代表年份,讨论了全省14地州(市)、86县(区)近26年来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1985-2010年全省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逐年降低,土地资源承载力略有增强,但全省人粮关系总体形势依然严峻.②河西走廊绿洲农业区是全省主要粮食盈余区,土地资源承载力稳居全省之首;陇东高原区以低水平的人粮平衡为主,土地资源承载力年际变化较大;人口压力较大的陇中高原以及粮食生产水平较低的陇南山地、甘南高原区主要表现为粮食短缺,人口超载,土地承载力状况不容乐观.③河西走廊和陇东高原区所辖县域中,粮食盈余县域在增加,人口超载县域在减少,局部区域人粮矛盾得到缓解;陇中高原和陇南山地所辖各县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在逐年降低,土地资源承载力在逐步增强,但绝大部分县域仍然处于不同程度的人口超载状态.④1985-2010年全省土地资源承载力格局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显著变化,但是基于自然、经济层面的区域人粮关系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无法扭转和改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粮食短缺地区的人粮矛盾会进一步加剧,粮食调配和贸易趋势也就会越发明显,此时粮食主产区的空间集聚效应对本区域和全省的人粮平衡作用也就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4.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山东省主体功能区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依据。从相关资源承载力的内涵考虑,采用算术平均模型并综合考虑人口与经济两种承载因素构建出主体功能区划分标准。以山东省作为研究区域,以该省的17地市为基本评价单元,将全国和整个山东省作为参照区分别划分出3类不同的主体功能区: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限制开发区,并根据不同功能区提出了相关发展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将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应用于主体功能区划能够取得良好效果,对区域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广东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在总结广东省耕地资源毛重的基础上,分析预测了2010年广东人口的发展趋势和消费水平,广东耕地资源的现实生产力,潜在生产力,以及0年耕地的发展规模和粮食生产力。分析得出结论,2010年7广东人口突破8300万人的可能性较大,届时人均消费的有较大的提高,广东粮食自给率为70%时,将会出现耕地功力严重超载力严重超载。本文最后邮提高耕地资源的人口承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张静  秦公伟 《水土保持研究》2014,21(5):106-110,115
从粮食、耕地、人口的角度出发,利用土地承载模型、土地承载指数和趋势分析法,借助GIS技术,研究了汉中市县域尺度土地承载力的时空变化特征,并预测了该市2020年耕地资源承载潜力。结果表明:(1)从时间上来看,20世纪90年代汉中市土地承载处于人粮基本平衡状态,2000年以后土地承载指数开始上升,人粮关系出现紧张,截至2010年表现为土地过载现象。(2)空间来看,宁强、略阳、西乡自20世纪90年代始人口就略显超载,山区县由农业生产粗放的经营转为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区域粮食安全隐患。(3)对比2020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为5 370~5 810 kg/hm2,加快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强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可在区域范围内保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土地利用角度开展甘肃省白龙江流域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研究,为该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生态足迹理论,利用1990,2002,2010,2014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与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近25a来该流域生态承载力时空变化进行空间可视化表达和定量分析。[结果](1)时间尺度上,25a来流域生态承载力呈现"降—升—降"的波动变化趋势,各地类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不同。(2)空间尺度上,流域生态承载力总体呈现西北与西南部高,东北部低,随海拔和坡度增加而递增的不均匀分布格局;随时间推移,流域不同区域和坡度范围的生态承载力变化趋势各异。(3)1990—2002年,2002—2010年,2010—2014年间流域各地类生态承载力转换频繁,转变趋势明显,导致近25a来流域生态承载力及其内部组成变化较大。[结论]近25a来流域生态承载力在波动中上升,流域生态质量有所改善;受地形地貌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影响,流域生态承载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退耕还林还草政策是流域生态承载力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1忻州市有机肥资源及利用现状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北中部.总人口295.027万人.农业人口214.54万人。总耕地面积70.8万hm2,播种面积49.3万hm2,种植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莜麦、胡麻、糜黍、水稻、豆类、马铃薯等。2007年全市有机肥总量为1943.94万t,(不包括城市垃圾及人粪尿),其中农家肥1664.9万t(包括畜禽粪539万t、人粪尿及堆沤肥1000万t、土杂肥125.9万t),农作物秸秆227.34万t,绿肥51.7万t。  相似文献   

9.
1忻州市有机肥资源及利用现状 忻州市位于山西省中北部,总人口295.027万人,农业人口214.54万人。总耕地面积70.8万hm2,播种面积49.3万hm2,种植作物主要有玉米、高粱、谷子、莜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鄂豫35个地市2000—2015年耕地资源利用变化影响因素的空间分异特征,为保护耕地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提供管理参考。[方法]基于鄂豫各地市耕地资源统计数据,分析耕地资源相对变化动态;采用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鄂豫地区耕地资源变化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特征,并侧重对残差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果]①从空间格局看,耕地资源变化减少区主要分布在东部和西南部区域;耕地资源变化平衡区集中分布在中北部区域;耕地资源变化增加区大部分分布在东南部区域。②人口、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机械水平在空间上与耕地资源呈正相关;地区生产总值在空间上与耕地资源呈负相关。③残差高值区出现在耕地资源变化的平衡区和增加区,低值区分布在耕地资源变化的减少区和平衡区中相对变化较小的地区。[结论]保护耕地应根据影响因素的空间特征,在不同地区采取相应的适应性措施。  相似文献   

11.
榆林市地处于我国生态脆弱带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带,属重度缺水地区,其能源化工产业的迸发式增长造成用水需求和水污染的巨大压力。水资源已经成为决定其人口和产业发展规模的刚性约束条件。针对这类资源性缺水的能源型地区,开展水资源人口承载能力评价已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研究工作。通过对1956—2010年的水文资料与1980年以来的人口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未来人口和需水量进行预测,基于城市人口适度发展规模模型,结合GIS技术,利用超载度的指标衡量并预测了榆林市2020年人口规模及承载状态。结果表明:榆林市水资源的人口规模现处于轻度超载状态,超载人口8.14万人,超载度为1.02,超载度随时间逐渐加重,超载人口数量成倍数增长;到2015年,水资源能够承载的人口适度规模与预测结果相比,超载人口达15.99万人,超载度达到1.04;到2020年,超载人口约30.93万人,超载度增加为1.08;超载人口主要以城镇人口超载为主,2015年、2020年的超载度分别为1.89和1.73,农村人口处于可承载状态,并呈现递减趋势。由此可见,在现有的人口集聚模式下,城镇人口的增长势必加重人水矛盾,城镇化与水资源相互制约的作用会更加突显。  相似文献   

12.
土地资源承载力反映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利用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多因素加权叠加法,以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侵蚀、距离条件、生态敏感区5类因子进行了生态敏感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其土地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1)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所占比例分别为11.61%,25.70%,37.80%和24.80%,乌海市以不敏感区和低度敏感区为主,占总面积的62.6%。(2)土地利用在生态敏感性评价中最为敏感,区域内土地资源承载了86.03%的城镇村及工矿用地、93.18%的交通运输用地。研究结果将对乌海市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肥城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负荷值或期望负荷值之间的矛盾。由于水资源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在分析区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的基础上,采用基于极大熵原理的水资源承载力模糊评价模型可有效的明确区域水资源承载力,最终目的是研究提高水资源承载力的途径及措施。  相似文献   

14.
2004-2013年忻州市生态足迹和承载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2004-2013年忻州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模型中增加了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科目的污染排放账户和水资源账户,重新确定了忻州各项生物账户全球平均产量与生产性土地均衡因子.测算了各帐户的生态足迹与承载力.结果显示:(1)忻州人均生态足迹增长较为明显,由2004年的2.098 8 hm2/人增长至2013年的5.388 9 hm2/人,人均生态承载力维持在1.28 hm2/人左右,人均生态盈亏全部表现为生态赤字从0.800 9 hm2/人上升至4.103 8 hm2/人.(2)生态足迹帐户上表现出差异性:近10年间均表现为生态盈余的有耕地、林地、建筑用地、水资源共4类,除水资源外,其余3类生态盈余呈下降趋势;而草地、水域、能源用地、污染消纳地均表现为生态赤字,除污染生态赤字稳定在一定范围内外,草地、水域、能源用地均表现为快速增加趋势,导致了生态赤字的增加.(3)全市生态压力指数从2004年的1.62增长到2013年的4.19,生态多样性指数从1.261减少到0.855,万元GDP生态足迹从4.355 hm2/万元降至2.563 hm2/万元,表明生态足迹分配越来越失衡,生态系统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时资源利用率正在逐步提高,发展能力指数由2.646增加到4.609的事实也说明了全市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相似文献   

15.
王晟 《水土保持通报》2018,38(3):307-311
[目的]评价浙江省杭州市的水资源承载力,分析不同区域出现超载问题的原因,并研究破解超载问题的对策和提升承载力的路径。[方法]在国家试行的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兼顾水量、水质并考虑上游来水情况的承载力评价方法和超载成因分析指标体系,对杭州市8个评价单元(包括主城区和7个县、市、区)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分析超载成因。[结果]近3a(2013—2015年)杭州市水资源承载力趋向改善,超载和临界超载单元数量逐年下降,从7个下降到2个。超载和临界超载问题主要是由于快速城市化导致的用水总量区域差异拉大,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对水资源需求明显增大,平原河网地区环境自净能力不足,部分流域上游县市水资源利用效率偏低等原因造成的。[结论]建议针对水资源超载区域和主要问题,从保障、整治、限制、监管4个方面完善水资源管理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基于土地综合承载力的西安市适度人口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度和分析西安市2001—2011年的适度人口及其变化情况,探讨人口承载力变化的特征与原因,提出优化对策。[方法]食品承载力模型、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的经济承载力模型和改进的综合承载力模型。[结果]2001—2011年,西安市的适度人口数量及结构呈现出阶段性变化;2004年开始,西安市人口承载赤字一直存在,并在经历一个快速增长阶段后出现缓和趋势;西安市经济人口承载力较强,而食品和生态人口承载力不足。[结论]提高区域综合承载力,土地承载是基础,经济承载是关键,生态承载是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