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水土保持通报》2017,37(3):334-336
水土资源的不当管理或滥用是影响土壤安全,进而导致人类文明衰落甚至毁灭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系根据大量文献归纳而成的综述文章,旨在从世界历史上人与肥沃土壤的关系角度分析水土保持对土壤安全及文明衰落的影响.有关结论目前还主要是基于逻辑推理,而不是已知的事实.但是我们认为其基本的观点都是成立的,结论也合理正确.  相似文献   

2.
水土保持与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析了土壤侵蚀、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的概念和内涵。分析了水土保持与土壤质量的关系,认为水土流失会造成土壤的土层薄化、养分循环失衡、劣质化和贫瘠化、以及砂质化和砾质化,反之,土壤质量下降会降低土壤抗冲性和抗蚀性,进一步加剧水土流失,水土保持可以有效地改良和保持土壤质量。综述了土壤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提出水土保持需要从保持土壤质与量的角度,在进一步弄清楚土壤质量演变过程与机理的基础上,尝试选择和建立适合的土壤质量指标与评价方法,并进行土壤质量动态监测与预测预警及对策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土壤质量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因素。基于国内外土壤质量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的研究文献,将产地土壤质量评价与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相结合,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角度出发,筛选出27个便于进行土壤质量现场评价的描述性指标,并提出了各项指标的量化方法,以便能够快速地、相对量化地了解产地土壤质量状况,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一种源头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土壤对污染物的缓冲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土壤缓冲性概念的演变,提出从缓冲性角度研究土壤污染的思路及体系。通过几种土壤对Cu、Pb、Cd、F缓冲性测定,分析了影响因素;由土壤pH值、粘粒、碳酸钙、有机质、腐殖酸、外源镉等一系列单因素试验,研究了各因素与缓冲性量变规律;通过等温吸附、络合特性、溶解性、形态分布,吸附动力学试验,研究了缓冲机制;还进行了各因素综合影响试验及通径分析。在试验研究基础上,为土壤污染的防治、调控、预测预报提出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经济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大,矿山大规模的开采,以及开采产生的大量废弃物使原有的地形、地貌和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对矿区及周边的生态安全构成威胁,矿山废弃地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已成为矿区环境治理和发展绿色矿山不可或缺的一项任务。通过对矿山废弃地的环境特点和生态恢复与重建影响因素及对策进行分析,指出加强对土壤基质改良和先锋植物种类选择的研究是今后矿山废弃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工作重点,同时开展土壤-植被系统长期的定位监测研究,探寻土壤与植物群落的演替规律与作用机制,为矿山废弃地水土保持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对侵蚀土壤发育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土保持工程及植被措施实施,对土壤形成条件、土壤特征及土壤发育产生一定影响,而侵蚀土壤发育程度是评价土壤质量变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重要基础。研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对侵蚀土壤理化性质、发育和功能的影响,可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提供依据。评述长期定位试验的方法及以空间代替时间的原理,研究了在实施不同水土保持措施后,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措施实施年限的增加,土壤的水分环境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发生了明显改善,对土壤结构和功能产生了影响。证明水土保持措施对侵蚀土壤的发育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建设的环境效应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水土保持是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和重建的基础,但在有效拦蓄径流和泥沙的同时,水土保持建设改变了水分和养分的静态分布格局和动态循环过程,并由此对区域的环境产生影响。分析了水土保持建设对水文环境和土壤环境的影响及其研究动态。不同水保措施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和控制水文过程,改善流域的水质,提高土壤的质量,提高土壤的含水率;而人工林草植被不同程度地减少了土壤含水率。同时对黄河断流以及土壤干层与水土保持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病毒在不同环境介质中去向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炳梓  张辉  沈林林  蒋艳 《土壤学报》2013,50(2):405-412
来自污水污泥等源头的病毒进入土壤和水环境后对人畜健康构成威胁,因而阐明病毒在不同环境中的去向是建立安全、高效病毒防治技术的基础.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综述了病毒在水体、土壤中的去向,及病毒去除材料的去除效率和机制;明确了气-水界面、本土微生物、有机质含量及其组成等因素对病毒去向有显著影响;比较分析了基于高吸附性和铁铝氧化物致死性的活性炭和富铁铝材料等的病毒去除效率.最后从研究介质选择、病毒去除材料的潜在应用前景、及本土微生物组成对病毒去向影响角度提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太湖地区表层土壤养分空间变异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赵莉敏  史学正  黄耀  徐茂  于东升  王洪杰  张黎明  张勇 《土壤》2008,40(6):1008-1012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分析了太湖地区表层(0~15cm)土壤养分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太湖平原地区全N、全P、全K和速效P含量均较高;而低山丘陵地区全P、速效P及速效K含量均较低,属于缺P、缺K水平。土壤类型对太湖地区土壤全N、速效K空间变异的影响要大于母质和地形;地形影响全P和速效P空间变异较母质和土壤类型更为明显;而母质是影响全K的主导因素,对其空间变异的影响比土壤类型和地形大。三者引起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从而证实了土壤调查采样时按成土母质、土壤类型或地形布设样点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不同地貌区的角度探索新疆北疆地区土壤多样性分布特征,以及不同成土因素对土壤多样性特征的影响程度,为新疆地区土壤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引入中国二级地貌区划作为研究区划分依据,通过计算丰富度指数(Pa)、多样性指数(H)、均匀度指数(E)分析北疆地区土壤多样性分布特征;利用地理探测器、种-面积曲线模型,分析不同地貌区的母质、植被、地形地貌、气温和降水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强度。【结果】棕漠土、棕钙土、灰棕漠土为北疆地区主要土壤类型,不同地貌区面积与相应的Pa呈显著正相关;土壤H表现为天山高山盆地>阿尔泰亚高山>准噶尔盆地>新甘蒙丘陵平原,其中新甘蒙丘陵平原土壤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均为最低。北疆地区影响因素分析显示,阿尔泰亚高山的降水、新甘蒙丘陵平原、准噶尔盆地和天山高山盆地的母质是影响土壤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结论】北疆地区土壤沙漠化严重,土壤分布较为零散,各土壤类型面积差别较大,土壤环境和生态系统受到少数几种土壤影响;不同地貌区的母质、植被、地形地貌、气温和降水对土壤多样性的影响强度有所差异,但主要影响因素并未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1.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在全球碳循环中占有重要地位,而土地利用变化是估测陆地生态系统碳储存与释放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植被和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两大碳库,是碳循环中的两个重要纽带,土地利用变化影响陆地生态系统土壤和植被碳的固定、积累与释放,从而影响整个碳循环过程。本文主要从土壤和植被碳库的角度出发,综述了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影响及其机理,以及研究方法进展,着重分析了模型在此方面的应用;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12.
基于植物篱和稻草覆盖控制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以花生常规等高种植为对照(CK),研究红壤缓坡地香根草篱(H)、稻草覆盖(M)、稻草覆盖+香根草篱(HM)3种水保措施下旱、雨季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水保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草覆盖、香根草篱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p0.05),其中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相结合效果最佳,且在旱季提升效果优于雨季;而稻草覆盖是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2)稻草覆盖和稻草覆盖+香根草篱2种水土保持措施均能显著提高雨季土壤酶活性(p0.05),其中稻草覆盖起决定作用;各水土保持措施对旱季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小。(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呈现良好的相关性(p0.05),对于评价红壤缓坡地水土保持措施土壤环境质量功能、指导实际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加强水土保持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战略措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土流失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也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特征。土地沙化、荒漠化、石漠化是土壤侵蚀毁坏土壤和土地资源的恶果。土壤本身即是巨大的蓄水库 ,土壤大量流失 ,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总贮水量均随之减少 ,造成农业干旱或洪涝灾害。水土保持是生态体系建设的主体工程 ,在西部开发中 ,应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法和有关生态环境建设的法律法规 ,确保开发中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4.
酸沉降对土壤团聚体及土壤可蚀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土壤团聚体的角度探讨了酸沉降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根据已有的资料分析表明 ,酸沉降主要通过改变土壤的酸碱条件、土壤胶体的稳定性以及土壤胶结物质的数量和性质来影响土粒团聚和有机无机复合 ;其结果是团聚作用降低而黏粒含量增加 ,最终导致土壤的可蚀性加大。由此可见 ,长期的酸沉降在土壤侵蚀退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进行深入而广泛的有关酸沉降对土壤结构体的影响研究 ,可为从土壤结构管理的角度防治土壤侵蚀退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水土保持角度提出山区景观生态建设中应遵守的治理原则和适用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为今后山区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参考。[方法]以云南省保山市东山生态建设工程为例,系统地剖析了山区景观建设及生态建设中的水土流失及其影响因素。[结果]针对山区项目建设水土流失产生特点,制定出一套从坡面(如拦水埂、梯田整地、水平阶整地和鱼鳞坑整地等)到沟道适用于山区景观项目建设的水土流失治理常见技术,并初步计算工程实施水土保持技术措施后可减少的年土壤侵蚀量为5 200 t以上。[结论]在山区景观生态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优先,安全先行,统筹兼顾为原则,在考虑施工材料经济性和生态性的同时,还要考虑景观美学因素,以制定完整的山区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16.
桑树根系对紫色土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重庆市忠县石宝镇选择桑树林地,每隔10 cm分层采集土壤样品,分离桑树根系与土壤,利用根系分析系统WinRHIZO分析根系的长度、体积和表面积等指标,同时测定紫色土土壤抗剪强度、紧实度、水分含量和容重等指标,利用逐步回归分析从形态学角度评价桑树根系对紫色土土壤抗剪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桑树根系根长密度总体上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中根及小根根体积密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细根及极细根表面积密度则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桑树林地土壤抗剪强度总体上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10—40 cm层林地土壤抗剪强度显著高于同层对照;紫色土土壤抗剪强度增加值主要来源于桑树平均根体积密度和土壤水分增加值的贡献,且前者是主要贡献者,桑树根系可以有效提高紫色土土壤抗剪强度。  相似文献   

17.
龙山县植烟土壤有效硼含量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研究龙山县植烟土壤有效硼分布状况及影响因素,以期为龙山县植烟土壤硼素的养分管理及特色优质烟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在龙山县采集植烟土壤样本294个,采用地统计学、多元统计学方法研究植烟土壤有效硼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从描述性统计结果来看,龙山县植烟土壤有效硼含量总体丰富,平均值为0.792mg/kg,但变异较大,适宜样本比例为33.33%;从地统计分析结果来看,龙山县北部及东南部有效硼含量丰富,西部较为缺乏;影响因素研究的结果显示,随着海拔高度上升土壤有效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土壤有效硼与交换性钙及交换性镁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有效硼含量随土壤有机质含量升高而升高;土壤有效硼含量随土壤pH值升高而升高。龙山县植烟土壤有效硼含量较为丰富,海拔高度、土壤质地和类型、有机质、pH值、交换性钙镁都影响土壤有效硼含量,土壤有效硼区域差异较大,建议在西部缺硼区域适当增施硼肥。  相似文献   

18.
根据试验小区观测资料,本文分析了降雨量,雨强,土壤渗透及植物对水土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雨强是影响径流强度的主导因子,雨量是决定径流量的关键。建立植被,增强土壤入渗能力是防止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冬小麦磷肥利用率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在大量田间试验及土壤、植株分析测定基础上,建立影响磷肥利用率的各个主要因子变化规律的函数模型,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影响磷肥利用率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施磷量越大,磷利用率越低;土壤速效磷高,磷的利用率也低。只有合理地搭配氮肥、钾肥实现平衡施肥,才能使磷的利用率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脆弱性的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叶正伟 《水土保持通报》2007,27(3):141-145156
水土流失是淮河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分析了淮河流域生态脆弱性的影响因素,认为流域两侧地形和水系严重不对称的基底性脆弱,南北气候过渡带的交错性脆弱,暴雨降水及径流的波动性脆弱,植被覆盖、土壤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动态性脆弱和黄河夺淮导致的历史遗传性脆弱是淮河流域水土流失的主要成因。针对淮河流域脆弱性成因,提出了该区水土保持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