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3 毫秒
1.
[目的]探索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耦合关系和耦合联动内容,为优化面向美丽乡村建设的土地综合整治模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南京市11个项目区为例,首先建立起土地整治项目评价和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用相对系数评价法对基础数据计算出各自分值,然后引入SPSS软件中的11种曲线估计回归模型,探究土地整治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耦合关系,最后通过相关系数R~2和耦合曲线走势分析土地整治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南京市土地整治各项目与与美丽乡村建设中村社环境的耦合关系相对不明显,与管理民主的耦合度有待提高。[结论]在今后的土地整治工作中要更加重视保护环境,提高项目的民众参与度,进而提高两者之间的耦合关系,最终实现两系统之间的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耦合关系及变化机理,为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靖边县11个农村土地整治项目为例,首先建立起农村土地整治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和美丽乡村建设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用相对系数评价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并计算出各自分值,然后引入Sigmaplot 10.0软件中的相关性分析曲线估计回归模型。[结果](1)经济效益与村容村貌、生活水平、乡风文明和生产发展耦合关系的大小顺序为:生活水平>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村貌。经济效益与村容村貌耦合关系不显著;(2)粮食产能与村容村貌、生活水平、乡风文明和生产发展耦合关系大小顺序为:生产发展>生活水平>乡风文明>村容村貌。粮食产能随着分值增加,村容村貌分值出现先增加后降低,最后增加的趋势,但波动范围较窄,介于50~70之间。粮食产能与生活水平、乡风文明之间变化趋势均随着粮食产能分值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出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3)耕地等别与村容村貌、生活水平、乡风文明和生产发展耦合关系大小顺序为:生产发展>生活水平>乡风...  相似文献   

3.
随着土地整改力度和范围的不断加大,对社会的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其中对区域内生态环境也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今后农村土地的整治要把关注建设生态文明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保护环境不能为了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基于此,重点论述了在加大农村土地整改的同时,给区域内生态系统带来的风险及管理问题。通过对土地整治生态风险的特点,提出将提高生态系统的环境作为生态风险管理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生态景观建设策略   总被引:40,自引:15,他引:25  
该文针对中国农村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和农村生态景观建设需求,通过对国内外土地整治目标、技术发展趋势的研究,并结合相关调查,对中国农村土地整治中生态景观建设战略需求进行了探讨。总结了以农村综合发展为目标的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提出了土地整治相关建设战略和技术需求。主要结论包括:土地整治应重视乡村景观特征研究,维系并提高乡村景观文化和美学价值;加强土地多功能性研究,在大尺度上重视生态网络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在小尺度上应提高生境质量和景观多样性,提高土地整治生产力、生态景观服务能力和碳汇能力;加强流域水文生态过程研究,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和应对气候变化极端事件;加强土地整治工程生态景观化技术研究,完善土地整治技术规程;拓宽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机制,提高土地整治的参与性。  相似文献   

5.
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时空分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分析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程度及其时空规律,以广西为研究对象,采用TOPSIS模型开展2008-2017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综合评分,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了两者耦合协调水平。结果表明:(1)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综合评分呈波动式上升趋势,城市之间差异明显;(2)广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性逐渐提高,各市由中低度协调发展转向中高度协调发展并以中度协调发展为主,协调类型呈现由片状分布向线性排列的空间演变特征;(3)广西各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以同步发展型为主,部分城市两个子系统之间发展差异呈逐步缩小态势;(4)广西城市间的协调性呈弱相似随机分布状态,空间集聚效应不断减弱,空间分异愈加突出,桂林市和梧州市成为区域极化两翼。协同推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自然生态修复工作是实现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生态文明建设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程文仕  乔蕻强  刘志  黄鑫 《水土保持通报》2016,36(4):257-261,268
[目的]对甘肃省庆阳市2012—2013年实施完成的15个土地整治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价,以期为庆阳市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与管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投影寻踪方法(PP)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实数编码加速遗传算法的投影寻踪分类模型(RAGA-PPC模型),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选取12个评价指标对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进行评价。[结果]15个土地整治项目中宁县和正宁县的两个项目的综合效益为优,西峰区项目为良,合水县等的11个项目为中,华池县城壕乡项目最差。[结论]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实施效益整体较好,但是还需要在制定和优化土地整治工程建设内容和管理时更加合理、平衡。  相似文献   

7.
国土综合整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依靠科学的综合整治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生产力,实现资源的再配置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通过简述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现状及其相互关系,分析国内外土地资源综合整治的现状和问题,探索国土综合整治需要坚持的原则,进而提出推进我国国土综合整治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领域与基本方向   总被引:27,自引:14,他引:13  
该文以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发展为切入点,探讨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面临的宏观背景和现实需求,进一步梳理和明确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基本方向、战略重点。结果表明,当前中国社会经济转型将进入较为剧烈、各类矛盾较为突出的关键时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应立足农村、联动城乡,搭建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新平台。以农用地整治及宜耕土地开发为先导,以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为战略重心是当前中国土地整治研究重点领域和核心内容。同时,基于农村土地整治多功能性,开展土地综合整治的多区域、多尺度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影响过程及其效应研究。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农村土地整治的全过程,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和适应现代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要求为目标,以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为前提,以集中连片推进为手段,开展多目标土地综合整治是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整治的基本方向。并应加强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过程涉及的资金筹措与权益分配、资源环境效应及其整治模式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土地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发展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需要,探究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有利于统筹经济发展和土地保护.从广东省宏观角度出发,收集2000—2018年的数据,在借鉴文献的基础上,构建土地生态安全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建立耦合模型测算耦合协调度,分析和探讨经济发展及其各...  相似文献   

10.
生态景观视角下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科学地评价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对农业生态保护和农业景观建设有积极影响。在生态景观视角下,结合土地整治的特点及工程实践,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基本功能、生态功能、景观功能3个方面展开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价体系,并确定了各层次的权重系数。以衢江万亩水田项目及白鹤滩土地整治项目为实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初步评价结果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相应的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训练和检验使其应用于实例。结果表明:白鹤滩(云南),白鹤滩(四川),衢江万亩水田项目的基本、生态、景观功能和生态效益评价值分别为57.73,82.63,85.43;61.62,57.11,65.08;40.83,43.29,52.11;52.92,56.84,64.10。分析可知,无论从整体的生态效益还是从各功能的角度来看,衢江万亩水田项目都相对优于白鹤滩两地。AHP—BP模型结合了主观优选和客观映射的特点,可以对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进行系统、科学的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相符,表明该方法可行有效并能为不同区域土地整治的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诊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建立基于PSR模型的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模型诊断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结果]江苏省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具有区域差异,其中苏州市最高,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节能环保公共财政支出、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数量比例、单位耕地农药负荷、每万人口卫生机构床位数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结论]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准确地反映农村生态文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灰色关联模型能有效挖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合用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诊断。  相似文献   

12.
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其应用   总被引:33,自引:3,他引:33  
开展土地整理是协调人地关系、实现耕地保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针对当前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研究及应用需要,该文从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入手,尝试构建了由8个经济效益指标、6个社会效益指标和8个生态效益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指数和法计算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得分,确定评价标准。结合山东宁阳县的土地整理项目进行了评价应用和检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该研究为土地整理效益的定量化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理工程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为了促进土地整理工程学术交流与科技创新,《农业工程学报》自2002年开始开设"土地整理工程"专栏,随着土地整理工程研究领域和内涵的不断拓展,2020年5月第9期开始,"土地整理工程"专栏更名为"土地保障与生态安全"。该文基于文献计量方法对《农业工程学报》"土地整理工程"专栏2002—2020年期间刊发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并对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提出未来土地资源保障与国土生态安全领域的研究重点,以期为中国的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战略提供支撑。研究发现:土地整理工程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土地利用、土地评价、农地整理、耕地质量与安全、3S和土地信息技术、工矿废弃地复垦、农村居民点整理、土地生态、土地修复、基本农田建设与保护、节约用地、乡村空间格局与发展、耕地开发、市地整理等方向;土地评价、农地整理和耕地质量与安全是学者们比较关注的热点,发文量分别占比10.52%、10.16%和8.51%;围绕土地评价、农地整理、耕地质量与安全、3S和土地信息技术和工矿废弃地复垦等方向,"土地整理工程专栏"形成了10个在全国处于领先研究地位的作者合作网络组团,以及5个关键词聚类;"土地整理工程专栏"刊发论文覆盖了土地整理工程的各个方向,近年来学者们更加关注生态化土地整治,基于景观生态学等理论来构建土地利用安全格局、分析土地整治的生态效应,同时关注土地整治单项工程的生态化设计与修复技术、农村居民点的格局演变与布局优化等内容。未来土地资源保障与国土生态安全研究将更注重"系统化、生态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研究区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理论、方法和机理,实现"山-水-林-田-湖-草"的"整体保护、统一修复、综合治理";借助基础信息大数据,开展自然资源一张图智能化管理研究,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治工作中生态建设问题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5,自引:8,他引:5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期和生态文明建设初期,土地整治生态转型是国家战略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土地整治发展的趋势。当前土地整治仍存在生态系统思维不足、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不完善、生态化新材料和新工艺欠缺与实践应用不足以及对乡村文化关注不够等问题。为促进土地整治维护粮食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功能的实现,该文针对目前土地整治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实现土地整治生态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1)强化土地整治的生态系统认知,推进"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建设;2)完善土地生态整治的理论与技术体系;3)加快生态化新材料和新工艺的研发;4)强化公众参与,注重乡村景观保护和乡土技法应用。  相似文献   

15.
大都市郊区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模式设计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5  
开展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规划,是实现土地整治多功能发展战略的迫切需求。以上海市金泽镇土地整治项目为例,评价项目区景观格局与污染风险,提出江南水乡景观重建的土地整治目标。依据不同类型景观基底及生态功能需求设计景观调整优化模式:水系景观整治模式通过河网贯通、圩堤建设与堤边绿化,提高湖、河、塘的景观连通度;点源污染整治设置"乔灌草"缓冲带,提高隔离防护功能;基本农田整治模式强调田块撤并与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田景观生产功能;村庄整治模式建设生活基础服务与休闲观光设施,改善村庄景观的生活休闲功能。景观生态型土地整治与传统的农地整治,在模式设计的思路与工程设置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矿区耕地整治潜力评价与整治分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探索矿区耕地整治潜力评价方法,为新时期矿区耕地整治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以山西省长河流域为例,从耕地的利用低效利用度、生态脆弱度和土地损毁度3个维度构建矿区耕地整治潜力指标体系,在进行分项测度的基础上,结合地形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修正,集成测算了耕地整治潜力,并利用自组织双重聚类和DB指数(Davies-Bouldin Index)确定耕地整治分区和整治策略。结果表明:1)长河流域耕地低效利用度、生态脆弱度、土地损毁度及整治潜力的空间分异显著;2)长河流域划分为健康利用提升区、耕地资源整理区、重点生态修复区、损毁土地复垦区、土地治理优配区和综合土地整治区6类分区,并据此制订差异化的整治策略;3)基于自组织双重聚类划定的耕地整治项目区空间连片性较高,利于耕地整治的全域覆盖,研究为同类区域开展耕地整治潜力评价提供借鉴,也为新时期矿区土地整治规划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尺度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潜力、整理能力,为类似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甘肃省渭源县清源镇的25个行政村为研究对象,以2010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库数据为基础,采用Yaaph层次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结合ArcGIS软件,对清源镇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潜力、整理能力进行测算。[结果]清源镇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潜力为330.063hm~2;选取生态条件、生产条件和生活条件等3方面的8个指标,构建修正指标体系,得出其整理能力为186.561hm~2,潜力释放水平为56.52%。25个村中,上磨村整理潜力最大,北关村、柯寨村和秦王村3个村不具备整理潜力,结合修正系数,将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分为4级。[结论]根据整理潜力、整理能力及潜力修正系数,提出保留模式、并点模式、缩减模式和集聚模式等4种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18.
湖北县域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加强对湖北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数量时空格局的认识,以2001-2010年批复实施的土地整治项目为基础,以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区位基尼系数、地理集中度和地理探测器模型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全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数量的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和土地整治资金、技术的持续投入,2001-2010年湖北省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总量呈显著增长趋势,地理分布上表现为高度集聚;2001-2010年县域新增耕地数量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其地理重心呈现了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偏移的运动轨迹;县域新增耕地来源结构以整理来源型、开发-整理来源型和综合来源型为主,区域差异特征明显,鄂西南山地区、鄂中平原区和鄂东丘陵区的新增耕地主要为整理来源型,鄂北岗地区主要为开发-整理来源型,鄂西北山地区以及黄石、随州、孝感等地多为综合来源型;2010年县域新增耕地数量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影响力为耕地面积(24.26%)、地貌类型(23.65%)、项目投资(19.94%)、建设规模(18.16%)和人均GDP(11.05%),自然条件和土地整治政策为主要影响要素,社会经济要素对2010年新增耕地数量空间分异的影响偏小。该研究为湖北省土地整治战略制定和重大工程布局安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社会风险水平,以弥补已有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社会风险诊断中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的不足。[方法]在界定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社会风险内涵的基础上,从环境、制度、经济和社会4个方面构建了社会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赋权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南京市江宁区良田建设工程社会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江宁区良田建设工程总体社会风险介于第三级"风险中等"和第四级"风险较小"之间,但更接近第三级,说明工程开展的社会风险程度不高,在当地不会造成大的社会不稳定,但对于存在的社会风险仍然需要加以防范。[结论]为了进一步规避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带来的社会风险,应该从完善整治目标、健全公众参与、强化工程监管和科学评估风险4个方面采取措施,促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事业的健康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