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江华苦茶的历史江华苦茶原名“苦茶(音涂)”。约在二千五百年的《尔雅、释木》中记载:“槚)音古,后世读假),苦茶”,源以味苦著名。在长沙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的135号竹简办有“楕——笋”的记载,据周世荣考订,“槚”由“楕”字演变而成,当时的“茶陵”亦作“荼陵”,证明“槚、苦荼”确系指苦  相似文献   

2.
1茶之起源 中国古代在西汉之前,只有荼字,没有茶字。《诗经》所载邶地的民歌《谷风》说:“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西汉编成的我国最早的辞书《尔雅》中有槚字,并解释说:“槚(jiǎ),苦荼也。”东晋学者郭璞注解说:“这种树矮矮的如栀(Zhi)子,冬天不落叶,春天的叶子可煮来饮用。现在(东晋)称早采的为荼,迟采的为茗,又名荈(chuǎn),就是蜀(四川)人所说的苦荼。  相似文献   

3.
有关茶史或茶文化的论著,经典的引文必是:"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支撑这一论点引用的论据是:"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尔雅》:"槚,苦荼"。《华阳国志.巴志》:"茶"纳贡;"园有芳蒻、香茗"。《尚书.顾命》:"王三诧"。剖析这四则论据,不能佐证西周时期茶已成为日常之饮。  相似文献   

4.
有关茶史或茶文化的论著,经典的引文必是:"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支撑这一论点引用的论据是:"神农尝百萆,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尔雅》:"槚,苦荼"。《华阳国志·巴志》:"茶"纳贡;"园有芳蒻、香茗"。《尚书·顾命》:"王三诧"。剖析这四则论据,不能佐证西周时期茶已成为日常之饮。  相似文献   

5.
生活在古於中地区的土著先民,在辨识、采集、利用“药”的过程中,积累了对“槚或苦荼”的药用价值的认识,又因“槚”能缓解熬盐环境对人产生的痛楚,增加了对“槚”的需求。二者相得益彰,奠定了后世“槚”由药饮衍变为茶饮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外普通茶叶的市场均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对荼产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为了保证荼产业持续、稳定地发展,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年老体弱的特殊群体对食品的迫切需求,必须加大对名茶的培育和更新普通茶的提质及加工深度,同时还要加大对茶叶健康知识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学荼、知荼、得茶、爱茶、宣传茶,更多的人在“茶杯”中找到健康。  相似文献   

7.
正近读2013《中国茶叶》3~6期关于《神农本草经》的考证结论:出自汉或后编辑的《神农本草经》中未收录"茶",仅有荼,苦菜,列菜部;且没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的记录;"神农得荼"的传说首见于康熙二十四年(1717年)刊印陈元龙编《格致镜原·饮食类·茶》:《本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毒,得荼而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陈氏所引《本草》可能是宋以后的版本,信证度  相似文献   

8.
茶的原始语音与茶在国内的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人称呼茶的原始语音是cha,蜀西南人呼茶的语音变异为sha或she,蜀人变异为jia mang,分别假借汉字苴、蔎、葭萌指喻茶。秦人取蜀后,《尔雅》按依声假借法则,用檟(jia),苦荼(cha)作为音符描述茶树和茶的滋味,茶的利用广为传播。葭萌、荈诧、苦荼是假借指茶的双声或迭韵联绵词,分开使用时易产生歧义。荼字的假借音义多,用以指茶与荼字的本义易混淆。汉代篆书印章雕刻因笔画省减出现茶的字形,后《广韵》、《开元文字音义》作为俗字收录,陆羽著《茶经》促进了茶字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9.
东白茶     
浙江省东阳县东白茶,以其历史悠久品质优异而著称。早在南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诸太傅初渡江,尝入东……敕左右多与茗汁”。(据考证诸系南北朝人,长期隐居东白山不仕)唐·陆羽《荼经》中就有“婺州东阳县东白山与荆州同”的记载。(湖北荆州茶为当时名茶之一种)。唐·李肇《国外讣》中,将婺州东白茶与蒙顶石花,顾绪紫笋等十五种名茶列为唐代名茶。《浙江通志》中《东阳山水记》载:“唐、宋时有司常治茶于此,设茶院”。以上资料说明,在唐代东白茶就闻名于世。明·《隆庆续志》载:“茶产东白山者佳,今充贡。明朝岁进新芽茶肆觔”。足见明代已列入负品。  相似文献   

10.
《新华文摘》一九八六年第六期转载《自然与人》发表的“说茶”一文,有人指出该文三个错误论点:一是荼不是茶;二是茶树原产地在印度阿萨姆;三是茶中有单宁,请我写文章予以澄清。我约略看一遍,觉得这篇文章观点争论与国计民生和祖国科学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匆促写出以下三点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茶的发现与利用已有数千年历史。最早的用途是药用和食用 ,以后才作为饮品。随着饮茶方法的不断改变 ,茶具也随之不断发展。现将各朝代饮茶及其茶具的演变过程分述如下 :1 唐朝以前的饮茶及其茶具东汉的《神农本草经》说 :“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荼而解之。”反映了四、五千年前 ,神农氏就发现茶叶具有解毒的作用。到了商周时期 ,这种食用茶叶的习惯得到继承和发展 ,还给茶叶取名“荼” ,《诗经·七月》就有“采荼”的记载。因茶味苦涩 ,故又称“苦荼”。东晋《华阳国志·巴志》记载 :“周武王伐纣 ,实得巴蜀……  相似文献   

12.
福建省茶叶学会印发的《乌龙茶史话》、《中国茶叶》、《茶叶》1979年第四期发表“乌龙茶在先红茶在后”,“乌龙茶是红茶的始祖”。题目不同,内容不差;循读大作(以下简称乌史话),尚有不明之处,提出商榷。研究茶史:一要按照历史面目,忌用现在条件臆测当时的情况;二要实事求是地按照量质变化规律和茶类技术特点;三研究茶史不是消遣和欣赏,而是总结历史经验,剔糟粕取其精华,为现在发展生产服务。“当时的武夷岩茶就是乌龙茶”,“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乌史话》作者把地名、茶名、茶类和俗称以及简名等同混称。名茶除茶树品种内在因素外,自然地理条  相似文献   

13.
一、历史的回顾茶树品种资源,是国家的宝贵自然财富,也是育种工作者视为珍宝的物质基础,历来备受重视。唐代陆羽《茶经》以及在唐以前许多传说和唐宋诗词中都有记述。宋代的《东溪试茶录》(公元1041—1048年),是最早系统记叙茶树品种资源的著作,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宋沈括《梦溪笔谈》:“建茶皆乔木”,梅尧臣的“建溪茗株成大树,颇殊楚越所种茶”诗句,也描写了当时福建多乔木茶树与长江中下游的茶树有所不同。明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的祖国。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中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饮茶历史距今当有三、四千年,最初只作为药用,到春秋时代,有用茶叶作羹饮,西晋时张载《登成都楼诗》“芳荼冠六清,滋味播九区”之句,可知晋朝时茶叶已有药转为饮料。长期以来,茶成为一种文化而已入史册,不仅在中国,而且广  相似文献   

15.
饮茶与健康     
刘扬武 《茶业通报》2006,28(3):138-138
祖先以百草为药,茶亦居其中。《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几千年来,人们品茶、论茶,从未停止过对饮茶与健康的研究。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道:“茶之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心俭德之人,若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聊四王啜、与醍醐甘露抗衡也。”中医认为,茶叶性味甘苦而涩、微寒、无毒,具有清头目,除烦渴、治痢、降火化痰、消食利尿、解毒等功能。历代医书先后记载了茶叶有20项,219种药效。在古代就提倡:“以茶散郁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养身体”,把饮茶作为养…  相似文献   

16.
华再欣 《茶业通报》2002,24(4):47-48
《红楼梦》是清朝人写清朝人生活的宏篇巨著。作者曹雪芹,是一位才气横溢,见多识广的小说家。他用毕生的精力写成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深刻地反映出当时上层阶层的社会现实和习俗,所涉及的典章制度,穿着衣物和生活习惯等,面面俱到,可圈可点,对研究红学的人们来说,是一部巨著。曹雪芹又深谙茶道,根据统计,在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中,写到茶的地方就有280处之多,不夸张地说在读每回章节中都能闻到茶的清香,尝到茶的甘醇。所以,民间有谚语说:“读了红楼想喝茶”,其真实的描写确不为过。1《红楼梦》出现的茶类,品目繁多…  相似文献   

17.
近偶读清人张星焕之《皖游记闻》。中有一段关于霍山仙人茶的记述,文不长为免于湮没姑录之以飨同好:“仙人衡:霍山仙人衡以左元放故里得名。至今左姓最多,皆以为元放后裔也。其他地产石灰……亦产茶。贾人美其名曰仙人茶”。是书成于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距今一百二十多年了,今冲名依然,多左姓、产石灰及茶如故,然仙人茶之名目无矣。该书又云:“皖省产茶之区甚多,惟六安之名最著。其实皆产于霍山,故茶贡全归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茶人角度看《儒》,发现了明代广泛饮茶史的一个片段,全书共五十六回,有四十九回谈到茶,《儒》书从茶的饮用茶,具器皿的描绘,以及大量茶的专用名词的记载都生动反映当时茶的普及和人们对茶的欣赏饮用。今天特从各方面试图对《儒》书茶事记载略作分析。“茶之为饮,始于神农氏”,相传在四千年以前的神农时期就开始了茶的药用,从西汉王褒《僮约》的“烹茶尽具”,发展到明清,饮茶之风久兴不衰,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煮水煎茶为主向沸水冲泡发展,社会上不仅饮茶区域,人口日益扩大,而且烹茶与品茶方法  相似文献   

19.
巩志 《茶业通报》2003,25(1):46-46
“溪边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从古栽”。茶在道教未正式形成之前,便已和神仙结了缘。《云笈七签·洞天福地》列武夷为道教第十六真升元化玄洞天。据《神仙传》载:“昔有神仙降此曰:予武君也,统录地仙,受绾于此”。《武夷茶歌》开宗明义地指出:“相传老人初献茶,死为山神享庙祀”。这位神人便是“飘然自号武夷君”的山神。道教,乃是汉民族固有的宗教,形成于东汉。道教传入福建时间很早。据《后汉书·徐登传》载:泉州道士徐登,精医善巫,贵尚清俭。曾以茶济世,据传曾在莲花山摩崖石刻“莲花茶襟”,提出保护这一片的茶园。吴晋时,…  相似文献   

20.
北苑茶历史上产于建安郡北苑(今建瓯县内)。北苑茶始于唐季,为宋、元两朝的贡茶,当时是福建也是全国茶叶的魁首,曾有“名冠天下”之称。到了明朝以后,北苑茶渐渐地销声匿迹了,究其原因,诸多启发。 1、北苑茶制造精工,糜费极度.南宋时期发展到了极顶。北苑茶是饼茶(或团茶),宋时其品种花色日新月异,越制越精,一品胜一品,《宣和北苑贡茶录》有载北苑“初造研膏,继造腊面,既又制其佳者,号日京铤。…。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至道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