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原牦牛瘤胃积食的病因分析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26例青海高原牦牛瘤胃积食的诊治,分析了牦牛瘤胃积食的病因,总结了牦牛瘤胃积食临床症状,介绍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的饲养环境及日粮结构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的瘤胃菌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青海牦牛瘤胃液可见物种(Observed species)及Chao1指数(Chao1 index)与引进牦牛瘤胃液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ACE指数差异显著(P<0.05);青海牦牛菌群丰度显著高于引进牦牛,说明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瘤胃菌群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引进前后牦牛瘤胃液香浓指数(Shannon index)以及辛普森指数(Simpson index)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瘤胃菌群多样性未显著改变。测序数据表明,牦牛瘤胃液中丰度较高的菌群依次是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门、互养菌门、软壁菌门、纤维杆菌门;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菌群结构比例变化显著的门是浮霉菌门和装甲菌门(P<0.05),变化显著的属是颤杆菌克属和帕匹杆菌属(P<0.05)。数据分析得出,拟杆菌和理研菌科在青海牦牛瘤胃液中起重要作用,而普雷沃氏菌科、琥珀酸弧菌科和产气单胞菌在引进山东牦牛瘤胃液中起主要的作用,推测饲养环境及日粮结构的改变导致了瘤胃菌群及其相关功能的改变。本研究为地域和日粮结构的变化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牦牛是中国青藏高原地区的特有牛种,残酷的高原环境促使牦牛进化出独特的适应机制。瘤胃和肠道微生物对反刍动物的健康、生长、发育和繁殖具有重要影响。高通量测序技术可有效鉴定牦牛瘤胃和肠道内的微生物种类。该文回顾了现有牦牛瘤胃和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相关研究论文,阐述了牦牛瘤胃和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与饲料、饲养方式、年龄等因素的关系,以期为牦牛生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探究高海拔地区冷暖放牧季节的生长牦牛与成年牦牛瘤胃细菌区系组成及季节变化特征。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选取健康、体重相近的1.5岁公牦牛和3.5岁公牦牛各5头,根据牦牛年龄和采样时间不同分为4组,分别为BO组(暖季采集的1.5岁公牦牛瘤胃液)、BT组(冷季采集的1.5岁公牦牛瘤胃液)、DO组(暖季采集的3.5岁公牦牛瘤胃液)和DT组(冷季采集的3.5岁公牦牛瘤胃液)。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1.5岁和3.5岁公牦牛瘤胃中拟杆菌门、软壁菌门丰度在冷季明显高于暖季,而厚壁菌门和互养菌门的丰度在暖季明显高于冷季。在属水平上,1.5岁和3.5岁公牦牛瘤胃中产酸糖酵菌属、Papillibacter的菌属丰度在冷季明显高于暖季,而未分类-普雷沃氏菌属和欧氏菌属丰度明显降低。功能预测中显示,在冷季时期1.5岁和3.5岁公牦牛瘤胃微生物区系中的聚糖生物合成与代谢功能、酶家族和脂质代谢和运输和分解代谢功能等相关基因的表达量明显高于暖季,而翻译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量明显低于暖季。研究表明,暖季放牧牦牛瘤胃水解产物降解菌群在种类、数量、能量代谢等方面均高于冷季,表明暖季放牧更有利于牦牛瘤胃细菌区系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5.
瘤胃积食是高原牦牛常见的疾病,该病严重时会影响高原牦牛的正常发育,使高原牦牛养殖户遭受巨大损失.文章主要分析了引导高原牦牛瘤胃积食的病因、临床症状及诊断方法,然后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原牦牛瘤胃积食的方法,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调查了在中国西藏、四川的牦牛和在内蒙古异地饲养的牦牛瘤胃纤毛虫种类和组成。调查结果 :鉴定出了12属36种18型瘤胃纤毛虫。在不同的牦牛饲养地区 ,牦牛瘤胃纤毛虫种类组成略有差别 ,西藏牦牛瘤胃纤毛虫种类组成最少 ,相比之下 ,在内蒙古异地饲养的牦牛瘤胃纤毛虫种类组成最多 ,并与当地饲养的牛的瘤胃纤毛虫种类组成相似。这表明牦牛瘤胃纤毛虫组成受到是否与牛在一起或是否在邻近地区饲养牛的影响 ,西藏牦牛和野牦牛的纤毛虫组成最相似。从所检测地区的牦牛瘤胃液中都鉴别出了内毛属(Entodinium)的一个新种 ,且有高出现率 ,被命名为Entodiniummonuon.sp.。没有从与内蒙古牦牛一起饲养的牛瘤胃液中发现此新种。各地区饲养的牦牛瘤胃纤毛虫属组成彼此相似 ,内毛属是最主要的属 ,占51.9 %~61.0 %。各地区饲养的宿主动物纤毛虫平均密度约为105/ml。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总结了高原牦牛瘤胃积食的病因,如饲养不当、育肥发育以及牦牛自身原因都会导致牛瘤胃积食,并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有效防控牦牛瘤胃积食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高原牦牛瘤胃积食是由于瘤胃内积有大量的粗饲料引起的,患有瘤胃积食的高原牦牛胃体积会增大,导致瘤胃壁扩张,使高原牦牛瘤胃的正常消化系统紊乱,从而引发疾病。高原牦牛瘤胃积食对养殖户的影响也比较大。因此为了治疗以及预防高原牦牛瘤胃积食,所以掌握大量的临床资料,以及高原牦牛饲养方面的一些注意事项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针对高原牦牛瘤胃积食的病因进行分析,探讨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的临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试验旨在探究饲粮粗蛋白质水平对牦牛生长性能及瘤胃真菌菌群结构的影响。选取健康、平均体重为(107.54±4.72) kg的2岁母牦牛24头,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L组、ML组、MH组、H组牦牛饲喂代谢能相近,蛋白水平分别为9.64%、11.25%、12.48%、13.87%的饲粮。预试期15 d,正式试验期135 d。结果显示,MH组和H组牦牛的末重和平均日增重均显著高于L组和ML组(P<0.05)。牦牛瘤胃真菌菌群丰富度随饲粮蛋白水平升高而升高。牦牛瘤胃真菌优势菌门为新美鞭菌门、担子菌门和子囊菌门,且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随蛋白水平的升高明显提高,优势菌属为维希尼克氏酵母属和枝梗鞭毛菌属。研究表明,饲粮蛋白水平为12.48%时更有助于提高牦牛生长性能,改善牦牛瘤胃真菌菌群的丰富度,调节瘤胃微生物区系。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牦牛瘤胃酸中毒的发病情况、临床症状、诊断及治疗,以期为牦牛瘤胃酸中毒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牦牛具有耐高寒、适于粗牧、抗病力强等适应高原生活条件的优点。瘤胃积食是牛采食大量难以消化的饲草或容易膨胀的饲料,致使瘤胃壁扩张和停滞,瘤胃容积增大,从而导致瘤胃运动及消化功能紊乱的疾病。本病在放牧牦牛中比较少见,但在育肥牦牛是常见的多发病之一,临床上以严重的毒血症、脱水、瘤胃停滞、虚弱、卧地不起和高的死亡率为特征。笔者在数十年的临床工作中,共收治126例,治愈112例,死亡1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暖季补饲矿物质盐砖对放牧牦牛瘤胃发酵和微生物区系的影响,试验选取体重接近的2.5岁雄性牦牛12头,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对照组纯放牧,盐砖组则采用放牧+补饲矿物质盐砖的饲养方式。结果表明:盐砖组牦牛瘤胃乙酸、丁酸、异戊酸、戊酸、总挥发性脂肪酸以及氨态氮的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第30天对照组和盐砖组的瘤胃液pH差异不显著(P>0.05),试验第60天、90天盐砖组的瘤胃液pH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补饲矿物质盐砖能显著降低牦牛瘤胃甲烷杆菌、克里斯滕森菌科、克里斯滕森菌R-7等菌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提高了变形菌门、放线菌纲、红细菌科、纤维素单胞菌科等菌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所述,暖季补饲矿物质盐砖能改变牦牦牛瘤胃微生物群落的活性,促进瘤胃发酵,提高牦牛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放牧与舍饲2种饲养方式对大通牦牛瘤胃组织结构及瘤胃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的影响,以期为大通牦牛的生长发育和科学化养殖提供理论依据。选取30头体重[(213.50±13.12) kg]相近的2岁大通公牦牛,随机分为放牧组与舍饲组,每组15头牦牛,放牧组牦牛只进行自然放牧,舍饲组牦牛饲喂全混合日粮。试验预试期15 d,正试期190 d。试验结束后屠宰2组牦牛,采用瘤胃组织切片和16S rD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进行瘤胃组织结构和瘤胃菌群多样性测定。结果显示:1)舍饲组牦牛瘤胃乳头长度、乳头宽度、上皮厚度极显著高于放牧组牦牛(P<0.01),角质层厚度显著高于放牧组牦牛(P<0.05),肌层厚度极显著低于放牧组牦牛(P<0.01)。2)放牧组牦牛瘤胃菌群Chao1指数、ACE指数和Shannon指数极显著高于舍饲组牦牛(P<0.01),Simpson指数显著低于舍饲组牦牛(P<0.05);主坐标分析(PCA)显示,2种饲养方式之间瘤胃菌群Beta多样性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3)在门水平上,2种饲养方式的牦牛瘤胃菌群均以厚壁菌门(Fi...  相似文献   

14.
牦牛瘤胃代谢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瘤胃在反刍动物的消化代谢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牦牛作为一种反刍动物,其瘤胃代谢是牧草进入体内开始消化利用的关键环节.由于牦牛是一种常年生活在青藏高原特殊地域环境中的放牧家畜,因此牦牛的瘤胃代谢与其他反刍动物相比存在许多特异性.本文对牦牛瘤胃代谢的研究现状、影响因素以及评价指标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5.
高原牦牛(Bos mutus)是一种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重要畜牧动物,瘤胃积食是高原耗牛常见的疾病,严重影响了牦牛的生产力和健康状况。本研究探讨了高原牦牛瘤胃积食的主要病因,并针对这一疾病提出了中药治疗方案。通过对病因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了一系列影响因素,如饲料质量、摄食习惯、环境因素等。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提出了一套中药治疗方案,实验证明这套方案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为高原牦牛的健康饲养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测定了12头1—3岁阉牦牛(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在草原草场和草甸草场青草期放牧时的瘤胃消化代谢。结果表明:草原草场青草期牦牛瘤胃液的干物质、TVFA、TCA-P、NH_3-N的浓度和纤毛虫数均不同程度高于草甸草场青草期。因草原草场的植被质量好于草甸草场,白天放牧12小时左右的牦牛瘤胃内呈两次消化吸收过程。优质草场能为牦牛提供更多的TVFA和NH_3-N,而劣质草场牦牛瘤胃内的pH值升高。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牦牛、藏羊瘤胃纤毛虫春、夏、秋、冬四季种群密度变化及主要种属四季构成比例的分析发现:牦牛、藏羊瘤胃纤毛虫密度大于国内同行对其它地区牛及绵羊的研究结果,并且四季变化幅度大。另外牦牛、藏羊瘤胃毛虫种群优势属种的排序和构成比例的规律性变化呈现一致的现象,内毛属纤毛虫是四季优势属。而不同属别各季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旨在比较不同年龄牦牛瘤胃组织形态、转录组表达谱的变化,挖掘影响牦牛瘤胃发育的关键基因和信号通路,为进一步探讨牦牛瘤胃发育机制提供理论基础。本研究选取非反刍阶段(1日龄与20日龄)、过渡阶段(60日龄)和反刍阶段(15月龄与3岁龄)的健康牦牛作为研究对象,共5个年龄组,每组3个样本。测量样本的体重与瘤胃重量;采集瘤胃组织样品,切片观察组织形态,并统计肌层厚度、乳头高度与宽度;提取瘤胃组织总RNA进行测序,并以1日龄为对照进行转录组分析。选取差异表达基因进行荧光定量试验,关联其与转录组数据的表达趋势。组织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1日龄至3岁的牦牛瘤胃肌层与乳头形态有极大程度的发育与分化,15月龄和3岁牦牛瘤胃重量与指数显著增加(P<0.05);从20日龄开始,瘤胃的肌层厚度随着日龄的增加显著增加(P<0.05);20日龄后,瘤胃乳头高度和宽度随着日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转录组分析结果显示,20日龄组DEGs富集到胆固醇合成、丁酸代谢和PPAR信号通路等与VFA代谢相关的通路,富集到与免疫相关的免疫反应生物过程和Th17细胞分化通路,富集到与瘤胃上皮细胞异源物代谢相关的细胞色素P450外源性物质的代谢途径;60日龄组DEGs富集到脂肪酸代谢、丙酸代谢通路和丙酮酸代谢通路等与VFA代谢相关的通路,富集到与VFA吸收相关的矿物质吸收通路;15月龄与3岁组DEGs富集到维持瘤胃上皮的完整性和屏障功能的ECM受体相互作用途径。从富集通路中发现,HMGCS2、SLC26A3、PPARGPPARDCCL5等基因是与瘤胃营养吸收、代谢和免疫相关的候选基因。荧光定量结果显示,挑选的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与转录组测序结果一致。上述结果表明,牦牛瘤胃形态结构发育较早,20日龄是其发育的重要临界点;牦牛瘤胃肌层发育比瘤胃乳头更早,肌层厚度从20日龄时快速增加,瘤胃乳头从20日龄后快速发育;20日龄瘤胃开始VFA代谢,促进瘤胃快速健康的发育。  相似文献   

19.
野生牦牛具有耐高寒、抗病性强、适合粗等特点。在牦牛养殖期间,牦牛容易出现采食量过多,食入难消化或易膨胀的饲料在牦牛胃里过多累积,进而引起瘤胃积食。本文就牦牛瘤胃积食的治疗措施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探讨不同的饲养环境及日粮结构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的瘤胃菌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青海牦牛瘤胃液可见物种(Observed species)及Chao1指数(Chao1 index)与引进牦牛瘤胃液相比差异极显著(P0.01),ACE指数差异显著(P0.05);青海牦牛菌群丰度显著高于引进牦牛,说明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瘤胃菌群丰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引进前后牦牛瘤胃液香浓指数(Shannon index)以及辛普森指数(Simpson index)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瘤胃菌群多样性未显著改变。测序数据表明,牦牛瘤胃液中丰度较高的菌群依次是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疣微菌门、互养菌门、软壁菌门、纤维杆菌门;青海牦牛引进山东后菌群结构比例变化显著的门是浮霉菌门和装甲菌门(P0.05),变化显著的属是颤杆菌克属和帕匹杆菌属(P0.05)。数据分析得出,拟杆菌和理研菌科在青海牦牛瘤胃液中起重要作用,而普雷沃氏菌科、琥珀酸弧菌科和产气单胞菌在引进山东牦牛瘤胃液中起主要的作用,推测饲养环境及日粮结构的改变导致了瘤胃菌群及其相关功能的改变。本研究为地域和日粮结构的变化对牦牛瘤胃菌群结构的影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