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酮体是由3种物质组成:即β-羟丁酸(Beta-hydroxybutyric acid,BHBA)是酮体的主要成分,约占酮体的70%,在肝脏内合成,经肝外组织利用。由于β-羟丁酸在酮体中所占比例最大,可以代表酮体的含量。因此β-羟丁酸被认为是人糖尿病和奶牛酮病的重要诊断指标之一。目前国内外主要应用β  相似文献   

2.
奶牛酮病是奶牛体内碳水化合物及脂肪代谢紊乱,致使血糖浓度下降,酮体(乙酰乙酸、丙酮、β-羟丁酸)生成增多,而引起奶牛全身功能失调的代谢病,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机能紊乱、产奶量下降、酮血、酮尿、酮乳和低糖血症。  相似文献   

3.
<正>奶牛酮病(Ketosis)是高产奶牛围产期由于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代谢紊乱,导致脂肪酸代谢产物酮体在血液中的异常累积引起的一种代谢性疾病,又称为酮血症。酮体包括乙酰乙酸、β-羟丁酸以及丙酮酸。当酮体在血液达到一定浓度后,会出现酮乳和酮尿等症状,常见的症状还包括低血糖、消化机能紊乱、产奶量下降等,偶尔伴发神经症状[1-2]。据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奶牛酮病发病率为10%~40%[3-4],欧美国家奶牛酮病发病率为2%~20%[5]。  相似文献   

4.
β-羟丁酸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β-羟丁酸(β-hydroxybutyric acid,BHBA)是血液中酮体的重要组成成分,在禁食和能量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可作为大脑和其他组织的重要能量来源。推测BHBA可能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信号物质在能量和摄食行为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BHBA对神经元具有神经保护性作用,所以有可能成为治疗神经元疾病的有效物质。文章主要概述了BHBA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信号通路。  相似文献   

5.
<正>1发病机理脂肪在分解代谢过程中,甘油转化为磷酸甘油醛后生成乙酰辅酶A,脂肪酸经氧化也生成乙酰辅酶A。在生理情况下,部分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分解释能;部分进入再合成过程,合成脂肪和胆固醇;部分缩合水解为乙酰乙酸,乙酰乙酸能还原为β-羧丁酸,β-羧丁酸又能脱羧生成丙酮。乙酰乙酸,β-羧丁酸,丙酮合称酮体。在肝内生成,经血液运送,被肝外组织利用。酮体若生成太多,超过肝外组织的利用能力,  相似文献   

6.
酮病奶牛乳液与血液中β-羟丁酸浓度的相关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观察新疆荷斯坦酮病奶牛乳液和血清中β一羟丁酸(BHBA)浓度的相关性。以40头新疆荷斯坦酮病奶牛为试验动物,用酮粉法和改良的水杨醛检测法对其乳样和血清进行检测,将检测为阳性样本按照产奶量和产犊胎次分为2组,每组分别检测乳液和血液中β一羟丁酸浓度,应用磷钨酸沉淀法对乳液进行脱蛋白处理,采用酶荧光法测定乳中β-羟丁酸浓度,应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液中β-羟丁酸浓度。结果:酮病奶牛乳液中β-羟丁酸平均浓度为1.21±0.25 mmol/L;血液中β-羟丁酸平均浓度为2.19±0.35 mmol/L;二者的相关系数在0.7964~0.9105。表明随着产犊胎次的增加,酮病奶牛乳液中的BHBA浓度也逐渐升高,但血液中BHBA浓度变化不显著,其二者的相关系数较高;产奶量越高,乳样和血清中的BHBA含量也在逐渐增高,且二者的相关系数较高。  相似文献   

7.
奶牛酮病     
酮病是以酮体(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在体内蓄积并伴有内分泌系统、肝脏、心脏和其它器官的损害为特征的物质代谢障碍病。根据国内外学者的报导(K.Halse 等,1975),高产奶牛泌乳头1—2月酮病的发病率达12—80%,但也可发生于产犊之后和干奶期。  相似文献   

8.
奶牛酮病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致使组织中酮体(丙酮、乙酰乙酸、β羟丁酸)的浓度增高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临诊上以血液、尿、乳中的酮体含量增高,血糖浓度下降,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间断性的出现神经症状为特征。  相似文献   

9.
《畜牧与兽医》2016,(8):86-88
为检测在高温环境中不同防腐剂对乳尿素氮和β-羟丁酸的影响,在40℃高温环境保存牛奶7 d,通过Bentley红外线方法检测乳尿素氮及β-羟丁酸的含量变化,并与德国进口防腐剂比较。结果显示:牛群改良计划(DHI)测定专用防腐剂与进口防腐剂对尿素氮(MUN)、β-羟丁酸(BHBA)含量影响较小,能满足夏季DHI检测要求。重铬酸钾对MUN、BHBA含量检测影响较大,不适用于DHI检测。  相似文献   

10.
奶牛酮病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由于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功能失调的代谢性疾病。以血液、尿、乳中的酮体含量增高,血糖浓度降低,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出现间断性神经症状为特征。奶牛酮病分为临诊酮病和亚临诊酮病。健康牛血清中的酮体(指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含量一般在1.72mmol/L(100mg/L)以下,亚临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为1.72~3.44mmol/L(100~200mg/L),而临诊酮病母牛血清中的酮体含量一般都在3.44mmol/L(200mg/L)以上。  相似文献   

11.
1发病机理脂肪在分解代谢过程中,甘油转化为磷酸甘油醛后生成乙酰辅酶A,脂肪酸经β氧化也生成乙酰辅酶A。在生理情况下,部分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分解释能;部分进入再合成过程,合成脂肪和胆固醇;部分缩合水解为乙酰乙酸,乙酰乙酸能还原为β-羧丁酸,β-羧丁酸又能脱羧生成丙酮。乙酰乙酸,β-羧丁酸,丙酮合称酮体。在肝内生成,经血液输送,被肝外组织利用。  相似文献   

12.
1 发病机理 脂肪在分解代谢过程中,甘油转化为磷酸甘油醛后生成乙酰辅酶A,脂肪酸经β氧化也生成乙酰辅酶A。在生理情况下,部分乙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分解释能;部分进入再合成过程,合成脂肪和胆固醇;部分缩合水解为乙酰乙酸,乙酰乙酸能还原为β-羧丁酸,β-羧丁酸又能脱羧生成丙酮。乙酰乙酸,β-羧丁酸,丙酮合称酮体。在肝内生成,经血液输送,被肝外组织利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奶牛隐性酮病发生率与乳脂率及乳中体细胞数和β-羟丁酸含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本试验选取泌乳天数小于30d的奶牛,从产后7d开始检测奶牛隐性酮病,每周检测1次,连测4次,同时测定乳脂率和乳中体细胞数、β-羟丁酸含量,试验期为2年。结果显示,泌乳天数小于30d内,奶牛患有隐性酮病比例与乳脂率、乳中体细胞数和β-羟丁酸含量存在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正>奶牛酮病是奶牛泌乳早期的常见代谢病,其是奶牛产犊后几天至几周内由于体内碳水化合物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紊乱所引起的。病牛以血液、尿、乳中的酮体含量升高,血糖浓度下降,消化机能紊乱,体重减轻,产奶量下降,间断性出现神经症状为特征。根据临诊症状可将奶牛酮病分为临诊酮病和亚临诊酮病。健康牛血清中的酮体(指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含量一般在1.72 mmol/L(100 mg/L)以下,亚临诊酮病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中草药对奶牛酮病治疗效果以及对奶牛泌乳性能的影响,本实验室选用甘草、陈皮、藿香、半枝莲为组方,于每天投料前对试验奶牛灌服中草药500 mL,并监测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浆中酮体及葡萄糖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较,灌服中草药的奶牛泌乳量显著升高,β-羟丁酸含量降低,繁殖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中剂量组、高剂量试验组降低酮体效果最好(P0.05)。表明这四味中草药对提高围产期奶牛的产奶量,对降低奶牛血酮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酮病是由于脂肪等代谢紊乱,大量酮体(乙酸乙酸、-羟丁酸、丙酮)在体内蓄积,临床上以血液及尿内的酮体增多为特征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疾病,有些牛久治不愈或反复发病一直到淘汰。常见于经产而营养好的高产乳牛,称醋酮血症,一般于产后1~2周内,个别于产后2~3d内发生。据调查,奶牛年产量在4t左右无发病病例,  相似文献   

17.
用分别添加0、50和100mg/kg 左旋肉碱 (L—肉碱 )的饲粮 ,饲喂“杜大长”三元猪。试验结束屠宰收集十二指肠内容物、血液和肝脏等样品。实验结果表明 :与对照组相比 ,50、100mg/kg肉碱处理提高或趋向于提高十二指肠内容物总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力 ,其中100mg/kg肉碱组显著提高总蛋白酶63.49 % (P<0.05)、淀粉酶活力285.85 % (P<0.05)、脂肪酶活力360.86 % (P<0.01)。肉碱处理刺激肝脏酮体生成 ,促进脂肪酸β-氧化利用 ;50mg/kg和100mg/kg肉碱处理使血清β-羟丁酸分别趋向升高 (P>0.05)和升高27.80 % (P<0.05) ;肝β-羟丁酸浓度提高9.80 % (P<0.05)和16.95 % (P<0.01)。结论 :肉碱处理促进脂肪酸氧化 ,用利于机体蛋白质沉积 ,增加消化酶的分泌 ,提高消化酶活力 ,改善生长肥育猪的消化性能。  相似文献   

18.
为了建立测定奶牛血清中代谢产物β-羟丁酸含量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为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提供新途径。将奶牛血清样品用甲醇除蛋白,上清液经氮气吹干,残渣进行硅烷化衍生后,用GC-MS仪全扫描方式进行检测。结果测定血清中β-羟丁酸的线性范围为0.05 mmol/L~8 mmol/L,相关系数R=0.9995,检测限为0.03 mmol/L,定量限为0.05mmol/L,相对标准偏差RSD=5.79%,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5.10%~99.91%。表明该方法能简便、快速、有效地分离并定量检测血清中的β-羟丁酸,可以作为奶牛酮病的早期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选取高产奶牛20头,根据乳酮阳性,血浆β-羟丁酸和血糖浓度分为健康牛,亚临床酮病牛和临床型酮病牛。将试验奶牛分4组,每组5头,Ⅰ组为亚临床酮病给药组,Ⅱ组为临床酮病给药组,Ⅲ组为酮病未给药对照组,Ⅳ组为健康未给药对照组。再给“酮病制剂1号”前后测定各组奶牛泌乳量、血浆β-羟丁酸及血糖指标。结果表明:“酮病制剂1号”使产后酮病奶牛泌乳量增加不显著(P〉0.05);给药后,亚临床酮病Ⅰ组与临床酮病Ⅱ组奶牛血浆β-羟丁酸显著降低(P〈0.01),血糖浓度显著增加(P〈0.01);未给药酮病Ⅲ组和对照Ⅳ组奶牛血浆β-羟丁酸和血糖给药前后差异不显著。结论:“酮病制剂1号”通过降酮升糖的途径发挥防治奶牛酮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奶牛酮病又称奶牛醋酮血病,是由于大量饲喂高蛋白、高脂肪饲料,而碳水化合物饲料不足,以致脂肪代谢紊乱,使组织中酮体(丙酮、乙酰乙酸、β-羟丁酸)的浓度增高所致.临床上以呈现顽固性消化紊乱、呼出气放酮味和一定的神经症状为特征.生化特征为酮血、酮尿、酮乳及低血糖.本病主要发生于营养良好和缺乏运动的舍饲奶牛,尤其是3~6胎、产后3~6周的高产奶牛更容易发生本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