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小麦育种和种子提纯的目的是培育基因型纯合的栽培品种 ,然而 ,天然杂交、机械混杂和非整倍体状态可能降低品种的纯合性。本文主要研究半矮秆小麦品种中导致高秆变异类型的非整倍体的频率。 Rht1和 Rht2是最普遍存在的矮基因 ,分别位于 4 B和 4 D染色体上。本研究中的高秆变异类型的染色体结构依据表型和子代细胞遗传学分析来确定。带有 Rht1基因的 6个品种平均产生 0 .15%的4 B单体植株 ,这些单体植株平均比整倍体植株高 16 %~ 2 2 %。携带 Rht2的 5个品种平均产生 0 .0 6 %的4 D单体植株 ,其高度比整倍体植株平均高 12 %~ 18%。结果表明 ,4 B和 4 D单体导致高秆变异类型存在于数种半矮秆品种中 ,但是携带 Rht1的半矮秆品种出现高秆变异类型的频率和株高增加的程度均较高。因此 ,应用 Rht2产生半矮秆株型有助于使高秆变异类型的出现减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2.
小麦育种和种子提纯的目的是培育基因型纯合的栽培品种,然而,天然杂交、机械混杂和非整倍体状态可能降低品种的纯合性。本文主要研究半矮秆小麦品种中导致高秆变异类型的非整倍体的频率。Rht1和Rht2是最普遍存在的矮基因,分别位于4B和4D染色体上。本研究中的高秆变异类型的染色体结构依据表型和子代细胞遗传学分析来确定,带有Rht1基因的6个品种平均产生0.15%的4B单体植株,这些单体植株平均比整倍体植株 相似文献
3.
一、引言大姆指矮矮化基因Rht3阻碍α-淀粉酶在萌发种子中的释放(Gale和Marshall,1973),这一发现引起了人们对该基因在商用品种中潜在地位的重新估价.通常由穗发芽导致的麦类制粉用籽粒中所含的高水平淀粉分解酶,无论是在面包(Chamberlaim,1931)还是在面条商品加工过程中都会引起不良影响(Moss,1980).而Rht3则可为降低此种不良影响提供一个简单的遗传手段. 相似文献
4.
大麦单倍体系的选育方法基本上与常规品种的选育方法相同,但也有一些不同之处。现仅将其不同的方法介绍如下: (一)育种程序它比常规的系谱法省去了杂交后代分离的时间,第二年就可选得稳定的优系,选育时间缩短。第一年:种植亲本和杂交,产生F1种子;F1植株与球茎大麦杂交;用秋水仙碱处理单 相似文献
5.
6.
大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的建立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麦加倍单倍体(DH群体)建立的方法很多,目前在大麦遗传育种中运用较多的主要有球茎大麦法、花药培养法和小孢子培养法等三种。大麦DH群体不仅为遗传学、形态发生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基础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背景和遗传稳定的材料,而且对中体的育种实践也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综述大麦DH群体的建立方法及其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以期为大麦遗传育种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麦Rht3基因对萌发籽粒α—Amy1表达和抗穗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以小麦赤霉酸反应不敏感的Rht3矮秆基因近等基因系及其分离群体为材料,分析了Rht3对α-淀粉酶同功酶的影响。结果表明Rht3主要对α-Amy1的表达起作用,高矮亲本间α-Amy1等电聚焦同功酶谱带有明显差异,高秆轮回亲本在pH5.0-5.3区域具特异带,分离群体中高秆与矮秆之间的α-Amy1同功酶谱带差异明显,但酶谱较为复杂。Rht3主要通过影响α-Amy的表达而增强了穗发芽抗性。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单倍体二倍化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采用6种方法系统研究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品系(种)及杂种的小孢子再生苗单倍体染色体加倍技术。结果表明,单倍体苗接种含70-80mg/L秋水仙碱的培养基处理4-5d,植株染色体加倍率50%以上;单倍体小苗移栽前用1-2g/L秋水仙碱液浸泡处理3-6h,加倍率50%以上,由这些方法产生的加倍植株大多是可育花和不育花共生的嵌合体,每株产生的种子很少。分离的小孢子在含10-50mg/L秋水仙三的NLN培养基中处理48h后,接种无秋水仙碱NLN培养基诱导胚状体,再生植株加倍率80%以上,全株的花均能自交结籽,嵌合植株很少。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目的在于确定半矮秆与普通高度大麦(Hordeum vulgare L.)基因型的籽粒产量、产量组成、旗叶面积和收获指数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反应。1976和1977年用了4个半矮秆基因型和2个一般高度的高秆品种进行试验。随机完全区组,五次重复。1976年三种不同土壤的水分环境;A)、重粘土接受雨水;B)、粉砂壤土,播后40和56天各灌水50毫米;C)、粉砂壤土接受部分雨 相似文献
10.
生防菌BRF-1和BRF-2对大豆根腐病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RF-1和BRF-2是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农田分子生态学科组从大豆根际土壤筛选得到的2株革兰氏阳性生防细菌,为了检测它们对田间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2010年在沈阳军区龙镇农副业基地对BRF-1和BRF-2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株生防细菌均有效地抑制了大豆根腐病的发生,发病程度分别降低44.4%和8.8%,BRF-1菌株效果较好,在降低大豆根腐病病情指数的同时,能增加大豆植株花期、始粒期地上部和地下部干物重,提高大豆产量5.9%,是一株很有潜力的生防菌。 相似文献
11.
水稻半矮秆基因sd1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较了从7份半矮秆品种/高秆品种的B7F2中分离的高矮秆近等基因系,sd1基因抑制了节间伸长,从基部到倒第1节及穗长分别为高秆的38. 2%, 26. 0%, 48. 0%, 71. 1%和 92. 6%,缩短程度逐步减轻。sd1基因还可促进有效穗数、结实率和收获指数的提高而使矮秆类型的产量潜力高于高秆类型,但sd1基因并不影响抽穗天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对sd1基因的多效性以及秆高和穗数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13.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的检测及其对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黄淮麦区小麦品种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布和利用状况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关系,利用分子标记结合系谱分析对黄淮麦区20世纪及近年来新育成的129份小麦品种所含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进行检测,并结合田间株高、基部茎秆直径和壁厚、小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不同播期条件下的株高差等农艺性状的调查结果,分析比较了不同矮秆基因对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29份小麦品种中,含Rht-B1b基因的品种有37份,含Rht-D1b基因的品种有73份,含Rht8基因的品种有89份,不含这3个矮秆基因的品种有6份,所占比例分别为28.68%、56.59%、68.99%和4.65%。其中,同时含Rht-B1b和Rht-D1b的品种有1份,同时含Rht-B1b和Rht8的品种有29份,同时含Rht-D1b和Rht8的品种有44份,同时含Rht-B1b、Rht-D1b和Rht8的品种有1份。不同矮秆基因及其组合的品种,在小穗数、基部茎秆直径及基部茎秆壁厚等性状上无显著差异,但仅含Rht8基因的品种的千粒重、基部茎秆直径及壁厚均大于其他基因型,并且能够显著增加穗粒数。不同矮秆基因的降秆作用强度依次为Rht-D1bRht-B1bRht8,并具有累加效应。在不同播期条件下,除不含矮秆基因材料外仅含Rht8的品种的株高稳定性最佳,仅含Rht-B1b的品种株高稳定性最差。仅含Rht-B1b的品种小穗数最高,但千粒重却最低,并显著低于不含这3个矮秆基因的品种。以上结果表明,虽然矮秆基因Rht8的降秆作用较弱,但其对农艺性状的有利贡献较多,且在不同播期环境条件下株高稳定性较好,因此在未来小麦育种中应注重矮秆基因Rht8的利用。 相似文献
14.
灌浆期干旱对不同倍性小麦光合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揭示灌浆期水分亏缺对不同倍性小麦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选用二倍体野生一粒、栽培一粒小麦,四倍体野生二粒、栽培二粒小麦,六倍体小麦"长武134"和"陕253"等6个小麦品种作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控水方式,对不同倍性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供水、轻度干旱和严重干旱3种水分处理下,不同倍性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差异极显著.在灌浆过程中,水分亏缺对不同倍性小麦净光合速率变化趋势的影响不明显.而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随水分胁迫的加重而减小.六倍体小麦平均最大净光合速率为22.03 μmol CO2·m-2·s-1),高于二倍体和四倍体小麦.六倍体小麦平均最大水分利用效率约为7.12 μmol CO2/mmol H2O ,分别是四倍体和二倍体的1.63倍和2.05倍,并且在灌浆开始时就达到最大.因此,小麦长期进化过程中,六倍体小麦花后较强的光合能力和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是提高小麦产量的重要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16.
为了探讨适宜的茶叶采摘标准,作者在马拉维从采下的芽叶中,取样调查其中过小芽叶的数量,并估计这些小芽在长成大芽时的增产潜力(结果见附表)。表中数据为四次重复的平均产量。结果表明,5—10厘米 相似文献
17.
18.
小麦4D染色体上基因Ms2,Rht10和着丝点的连锁关系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2与显性矮秆基因Rht10在4D染色体上昌紧密连锁的,交换率仅为0.18%。不育基因Ms2距离着丝点31.56个交换单位,而矮秆基因Rht10距离着丝点31.74个交换单位。 相似文献
19.
具有外源抗虫基因的作物,产量与品质常会受到一定影响。孟什都(Monsanto)公司的科学家培育了九个转基因陆地棉品系,它们都具有1-2个苏云金芽孢杆菌(BT)中Kurstaki的毒素基因、cryIA(b)或cryIA(c),这类基因可编码合成对鳞翅目有毒性的毒蛋白。我们从事的本项研究目的是确定这些转基因品系是否具有某些不良的农艺或纤维品质性状。在亚利桑那州(AZ)Maricopa,我们分别于1990、1991、1882年种植了5、4、3个转基因品系,同时在每年试验中都以亲本品种柯字312(Coker312)和当地抗议的、无蜜腺型高纤维强度品系──“Md5lne”作对照。体细胞无性变异,具抗虫蛋白基因以抗虫性的表达总体上并未导致皮棉产量、产量组成与纤维品质性状的下降。转基因品系在所测试的每一项性状上都有所变化。三年平均皮棉产量是转基因系135.4±4.5g/m2;柯字312为115.1±7.7g/m2;MD5lne为141.2±11.4g/m2。九个转基因系中有六个皮棉产量较柯字312显著增产(13-30%)。同是这六个转基因系产量与MD5lne持平(-10%~十7%)。与柯字312相比,九个转基因系中有4个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