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园艺》2020,(3):175-176
在全球环境变化日益恶化的影响下,植物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通过科学的防治措施开展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保证植物稳定生长。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多选择生物防治措施,其是借助调节生态环境对病虫害进行预防与治理。阐述了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原则、森林植被生物防治的物质基础,以及森林植被属于人类研究与发挥生物防治作用的基因库,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森林中的灌层、乔层、草层、枯落物层、根层和盖度对水土的保持有一定的影响,枯落物层和矮草层在保持水土上起决定性作用。黄土高原上的水土保持效益并不好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完好的枯落物层和矮草层。本文在森林植被的水土保持功能和相关植被退化的问题上进行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3.
生物防治是通过生态调节(如引进以前没有的寄生物)以侵袭有害生物(如害虫),生物灾害的机理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森林植被物种多样是生物防治的物质基础;森林植被是人类研究、利用生物防治的实验场、基因库。  相似文献   

4.
占用征收林地是建设工程需要依法使用林地的用地形式。为解决在实施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过程中,各项建设工程对占用征收林地无序占用、粗放利用林地,减少的森林植被无法得到有效恢复,以及收费低、地类和林种协调差异大等问题,分析了根据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对森林植被恢复费征收标准进行调整的有关文件精神印发的桂财税[2016]42号文,有效加快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引导节约集约利用林地的约束机制的一项力举,对确保森林植被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保障生态安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杨咏梅 《花卉》2016,(24):61-62
明确森林植被利用现状和对绿化改造技术进行研究,是我国当前自然恢复和绿化改造工作中的重点内容。本文对我国森林植被利用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指出了当前我国森林植被自身以及绿化改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升绿化改造技术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当前城市园林绿化中由于缺乏生态学理论,尤其是植被生态学理论的指导,存在诸多问题,如群落结构单一、生物多样性较低、易遭病虫害、植物配置随意、城市绿化缺少特色、难以满足人亲近自然的要求等等。应用植被的分布与分区理论、演替理论、潜在植被及群落理论等可有效解决其中的不少问题。在城市生态公园、倡导广泛应用乡土植物及城市“近自然森林”的建设中更离不开植被生态学理论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森林植被保护和恢复的意义及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大力加强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公益林管护工程,系统保护和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新疆森林植被覆盖率。同时完成林区重点灾害区和水土流失严重区的泥石流、滑坡治理和水土保持治理,减少天山山区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正"方舟湿地"神农架大九湖湿地位于湖北西北端,坐落于长江和汉水的分水岭上,西与重庆、陕西接壤,北与十堰市为邻,东与恩施巴东县相连,素有"一脚踏三省六县"之说。大九湖湿地平均海拔1730m,在神农架群山的环绕中形成了独特的高山盆地和别具一格的盆地与山岳相间的自然景观,天然森林植被与湿地沼泽植被交相辉映,如同迷人的画卷。  相似文献   

9.
森林生物量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最基本数量特征,是研究许多森林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基础。建立森林生物量模型的目的是制定全国森林植被(包括乔木、灌木和草本)生物量的计量标准,为评价我国森林生产力和森林质量,以及监测我国的森林固碳释氧能力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
森林是我国自然资源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我国林业产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层次。但是由于森林病虫害问题的影响经常会出现大面积的植被死亡,直接影响到整个森林生态环境质量。基于此,本文以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工作为例展开研究,分析现阶段我国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控制策略,有效保证森林资源得到充分保护,避免产生大面积的植被死亡问题,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同时为后续类似工作开展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林业以自己的方式打造健康中国,森林康养作为新业态已经成为林业经济新的增长点。鉴于森林康养与森林疗养经常被混为一谈,尝试对其进行了一些有益分析与探讨。森林康养是指以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森林资源为依托,利用优质的森林环境、森林产品和森林文化,结合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的理论和技术,配备相应的基础设施和康体服务,开展包括森林游憩、度假、康复、疗养、运动、教育、养生、养老、休闲以及食疗、食补等一系列有益人类身心健康的活动。森林疗养是以森林医疗、森林医学为理论基础,将优质的森林资源与现代医学和传统医学有机结合起来,针对亚健康、老年和病体康复群体,通过森林环境的特质实现维持和增进健康、预防疾病目标的替代治疗方法。森林疗养只是森林康养的一项重要内容。森林康养的最终作用和效果可以借助森林疗养的一些技术手段予以量化,得到客观、直观的呈现。  相似文献   

12.
在北京大兴南海子公园内选取森林植被区,并分别对远离林带1、5、15、30、50m处的PM_(2.5)浓度进行全天连续监测,分析远离林带不同距离对PM_(2.5)浓度的影响及其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内及距林带不同距离处PM_(2.5)日变化趋势相同,从早到晚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PM_(2.5)浓度最小值出现在15:30左右,最大值出现在05:00—07:00;远离林带的距离对PM_(2.5)浓度有显著影响,随远离林带距离的增加,其浓度先降低而后增加,在距林带30m处PM_(2.5)浓度达到最低值,说明森林对颗粒物的削减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3.
张经伟 《现代园艺》2013,(22):158-158
森林公园是在较大面积的森林风景资源上建立起的公园,除了能为人们提供旅游休闲以及医疗等环境,还能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植被在森林公园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除了考虑环保效果和美观等因素,还应增强其总体艺术性,所以务必要按照科学的方法对植被进行合理规划,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4.
李艳玲  曾明 《花卉》2021,(4):204-205
构建以地带性乔木树种为主体、生态功能和景观功能优化配置的现代森林生态体系,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之一。本文以增城森林公园为例,探讨了生态景观林设计以生态学理论、森林群落演替、群落结构优化和景观功能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构建以地带性乡土树种为主、适当结合外来景观树种,形成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四川省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差异明显,由于位于亚热带范围且气候复杂,植被覆盖多样化,导致森林防火形势非常严峻。通过对四川省森林植被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该地区森林防火的现状和特点,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森林防火可行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有森林绝大部分为同龄的人工纯林,种类单一,植被贫乏,给森林病虫害创造了有利生息和感染的环境条件,有不少重大森林病虫害在我国相继发生,广泛传播。因此,搞好森林病虫害治理工作,保护森林速生丰产,已是我国营林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主要论述了造成森林病虫害频发的主要原因,提出森林病虫害的主要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17.
城市半自然植被是生长于城市中特殊的植被类型,其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保护意义.从半自然植被的定义、特点、受城市环境的影响、研究概况与前景等方面进行阐述,当前国内相关研究大多围绕群落结构及特征方面,侧重于探究其植被恢复及更新,以半自然植被为研究对象的研究相对较少,而国外侧重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植被恢...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具体的实地调查以及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概括得出九龙江森林公园的森林植被类型以及特征,为下一步的规划保护工作提供了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胡成云 《现代园艺》2014,(4):154-154
<正>封山育林是指对具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灌丛等封禁,保护植物的自然繁殖生长,并辅以人工促进手段,促使其恢复形成森林或灌草植被,以及对低质、低效有林地、灌木林地进行封禁,并辅以人工促进经营改造措施,以提高森林质量的一项技术措施。1封山育林的规划设计首先,林区工作人员应组织调查小组对封山育林地区进行全面的调研,了解当地的地质水文、地理结构、林分结构、树种结构、区域四至、树木年龄结构以及生长状况等,确定封  相似文献   

20.
以典型侧柏林火烧迹地为研究对象,以未过火林地为对照,对火烧迹地土壤养分进行测定,采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和Jaccard指数,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河南省济源市小寨村火烧迹地土壤性质的变化与植被恢复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火烧迹地土壤的土粒密度增加,p H值呈上升趋势,土壤有机质减少,全氮增加,有机质的C/N比值在15左右。(2)火烧迹地上的植被高于未过火林地,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更新层的物种丰富度相差不大,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则是火烧迹地上较高。(3)火烧迹地与未过火林地土壤性质的差异,导致了植被的差异,植被恢复也对土壤性质的变化产生了影响。本文将为侧柏林火烧迹地植被恢复和养分动态关系及其演替规律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可为火干扰模拟的粗粒景观结构森林经营管理方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