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州兔毫盏     
建州兔毫盏福建省武夷山市图书馆陈文兔毫盏,宋代著名茶具之一,是一种敞口、深腹、浅圈足的小茶碗,以其胎厚色黑,釉里有细丝状的银色结晶,在甜色于澜光中,其银白色之波纹如兔毫状,或作灰色之鹧鸪背状、又名兔毫盏或鹧鸪碗,宋代以建窑烧造者为佳,俗称“建盏”。建...  相似文献   

2.
唐代是茶具正式登上历史舞台的时期。这是因为饮茶到了唐代才风行全国,饮茶方式已经定型。它与饮酒有很大区别,酒器已不能满足煮茶技艺的需要,必然要产生一整套独立使用的茶具。陆羽《茶经》的诞生就是中国茶具走向成熟的标志。《茶经.四之器》完整地记述了唐代煮茶技艺所需要的一整套茶具,对以后茶具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中国的瓷器生产在唐代也高度发展,出现了几大名窑,纷纷生产茶具,如陆羽《茶经》中提到的越窑、邢窑、鼎州窑、婺州窑、岳州窑、寿州窑、洪州窑等。唐代饮茶用碗,故各地名窑都生产很多茶碗,有的还书写与茶…  相似文献   

3.
师旺 《农家顾问》2010,(9):57-58
贵阳碗耳糕 又名"娃儿糕",是贵阳的著名风味小吃,因用"碗耳糖"制作,故名。碗耳糕形状像一个小茶碗,呈金黄色(也有白色),有弹性,绵、香、甜、略带甜酒的发酵味,非常可口,小孩特别爱食。贵阳做碗耳糕的饭店很多,以四季春餐馆最受人们欢迎。  相似文献   

4.
井户茶碗是朝鲜市井人家吃饭用的碗,造型普通,产量巨大,价格低廉,为大量民众所熟知。但就是这样的普通饭碗,却被日本茶人奉为具有茶道灵魂的饮茶用具。冠以如此之名,原于井户茶碗的"无为而为之",是由制作者自由创造之心与观者无碍观赏之心共同作用的"无为之美"。  相似文献   

5.
壶艺──茶、陶文化的融合湖州市教师进修学院钱大宇唐代饮茶风气最盛,由于与文人雅士结缘,其文化意蕴更为浓郁了。因此对茶具美的追求也自然形成风气。唐代最流行的茶具是一种敞口瘦底的碗,还配有茶托,即洁白的瓷碗,细密坚薄,相当美观,当时以越州烧的为上品,陆羽...  相似文献   

6.
治痢疾方:取一个红石榴,将石榴籽一次吃光,并将其皮加一碗清水煮成半杯水(小茶碗),加适量红糖,一次喝光,当日见效。治白痢疾方:取一个白石榴将石榴籽一次吃光,并将其皮加一碗清水煮成半杯水(小茶碗),加适量白糖,一次喝光,当日见效。治耳朵底流脓方:取几根鲜生地根,用清水洗净,挤其汁向耳朵眼里滴几次,可根除。治急性腮腺炎方:取蒲公英5克,研成细末,加适量鸡蛋清调成糊状,平摊于纱布上敷患处,外用胶布固定好,每天换一次。治跌打扭伤方:蒲公英30克,生大黄10克,红花10克,三味药共研细粉,加适量白酒调匀,敷于伤处,外用纱布包扎固定,每天换一次。…  相似文献   

7.
宋朝,有一种黑亮如漆、厚实凝重的茶碗,风行一时,备受青睐,这就是黑釉茶盏。宋朝是我国尚茶之风极盛的一个时期,举国上下,盛行“斗茶”。斗茶又名“茗战”,它的方法是:先斗色,茶色贵白,以青白胜黄白;其次斗水痕,以茶汤沫先消退者为负。斗茶所用茶具中最主要的是茶盏。茶盏又称茶盅,敞口、斜壁、小底、圈足,像一顶倒置的尖顶草帽,因而俗称“斗笠碗”,实际上就是一种小碗。而黑釉茶盏因为底色较深,能较好地衬托出茶汤的颜色,尤其有利于清楚地分辨茶汤的白度,同时,黑釉盏大多胎厚器重,保温性能较好,这些都有利发挥茶叶的…  相似文献   

8.
孙锦宜 《农业考古》2002,(4):114-114
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瑞利有一次在家里见其母亲端茶招待客人时,观察到起先母亲手中的茶碗极易在茶碟内滑动,但当其母亲手一抖不小心将茶碗里的茶水洒出一点在茶碟里后,那……  相似文献   

9.
对矿区复垦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进行土地复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土地复垦研究的基础。以山西省宁武县孟家窑煤矿为例,对该矿拟损毁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结合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地形地貌、土壤图等相关资料,从损毁程度、有效土层厚度、地形坡度、有机质等因素对矿区损毁土地进行适宜性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对选取的指标赋予相应的权重,采用极限条件法和指数和法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将研究区的复垦土地划分为宜农用地、宜林用地、宜草用地,根据评价的结果,将各适宜地类划分为一等、二等、三等地类。其中,宜农一等地面积为134.41hm2、宜林一等地面积37.78hm2、宜草一等地面积96.34hm2。  相似文献   

10.
陆羽与越州     
陈郑 《农业考古》2021,(2):197-201
陆羽《茶经》第一次系统整理了茶事,建构了后世茶学著作的基本架构,为普及茶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陆羽也被尊称为"茶圣"。为考察茶事,陆羽走访了很多地方,其中包括越州。在越州,陆羽品鉴越茶,到会稽山祭祀,和越州结下了深厚的渊源。越州的考察经历也影响到陆羽的创作,在其创作的作品中,尤其是《茶经》中,也留下了与越州相关的素材。  相似文献   

11.
吕贵喜 《农友》2001,(10):16-16
1.青贮窑。这种窑多为圆形,上稍大、下稍小,一般采用半地下、半地上式,窑底须高出地下水位0.5米以上,以砖石或水泥结构的永久窑为理想。若建临时性土窑,应把窑壁、窑底捶夯结实。若是方形窑,四角要挖成半圆形。窑的直径与窑深之比为1:1.5~2为宜。  相似文献   

12.
三、育王的方法 1.蘸制蜡碗:将纯蜂蜡放入瓷杯加少量水,放入开水中加热,熔化后,放在75℃热水中,将蜡碗棒浸泡入冷水后,取出浸入蜡液9~10mm,立即提出,凝固后用手指旋动棒端,使其脱离蜡棒,即成与王台相似的蜡碗。 2.粘装蜡碗:用毛笔将热的蜡液滴在育王框的台基条上,立即将蜡碗底部粘上,每个台基条上粘8~12个蜡碗。将粘好蜡碗的育王框插入育王群,让工蜂清理3~4h。 3.移虫育王:移虫应在20℃以上气温,相对湿度75%的室内进行。先将育王群内的育王框和幼虫脾提出,用移虫针……  相似文献   

13.
提升茶叶品质是茶产业发展与茶叶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根据现代红茶主要品质特色要求,结合现代红茶发展趋势,通过规范越州红萎凋、揉捻、发酵、初烘、足烘、提香等生产工艺,提升加工设施条件,加强关键技术控制水平,确保越州红品质特色,探索越州红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在宋代的陶瓷窑中,有两个著名的窑口,它们以烧制黑釉茶盏(碗)而闻名于世。这就是福建的建阳窑和江西的吉州窑。其中,吉州窑以创烧了剪纸贴花及木叶纹黑釉茶盏而鹤立瓷坛。一、黑釉茶盏出现与茶文化的关联中国历史上,以茶汁当饮料,至少可以追溯到汉代;把饮茶作为一种社会时尚,则  相似文献   

15.
《斗茶图》     
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曾画过一幅《斗茶图》,这幅画不仅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也是中国饮茶史上的珍贵史料,对说明古代斗茶风俗有重要价值。《斗茶图》共绘四位人物,皆男性,每人身边都放置着几副茶担子,盛有茶具、茶炉。其中一位脚穿草鞋,坦胸露臂,手捧茶碗,正在夸耀自己茶品的优异,左侧一位男子,卷着衣袖,正提壶持碗,往茶碗中注入茶汤,对面两个人正聚精会神,听其讲述,自己也耀耀欲试,似乎在发表自己的斗茶意愿。唐代陆羽《茶经》讲究茶汤香和味,鉴别方法不是“干看”,而是“湿看”,即通过泡茶加以识别,“嚼味嗅香,非别也。”特别是从宋代开始,兴起一种“斗茶”风俗。宋代诗人范仲淹的《斗茶  相似文献   

16.
施用化肥对人参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根据当前人参生产中化肥的施用现状,对人参施用化肥后的产量、单支重、等级等主要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磷钾肥配合施用,人参可增产73.3%;磷、钾、铜、锰、锌肥配合施用,可增产87.7%;平均单支重分别增加21.4g和25.6g;平均等级达到2级;特等参和一等参率分别增加44.0%和46.0%;微量元素以混合施用效果最好,增产24.0%;其次为施锰处理,增产17.1%。  相似文献   

17.
《饲料博览》2008,(10):I0040-I0040
陶土经过无数次的揉捏,送窑烧制,终于变成了精美的青花瓷。出窑时,窑里的碳对瓷器说:“人们对你爱不释手,把你珍藏起来。千百年后,还有无数人为你痴狂,这是为什么?”  相似文献   

18.
1.春天治疗糖尿病良方:木瓜籽100粒、龙眼籽50粒、荔枝籽50粒压碎.一同下锅加入4碗水,沸后10分钟就好,掺一些盐。服用时间:下午5时、晚上11时各服用1碗,连续服用10天后,病情减轻,停10天后再继续服用10天。  相似文献   

19.
《新农村》2006,(4):F0004-F0004
德清县武康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是浙江省省级示范性成校。学校办学十几年来,始终奉行“求真、务实、创新”的办学宗旨,坚持“立一等品格,树一等服务,成一等事业”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色、行之有效的发展成人教育的路子,深受社会的信赖。  相似文献   

20.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霄盛沆瀣,共嵇中散年遗杯。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在他的这首《秘色越器》诗中对越窑茶具青莹素雅的釉色及制作的精美以一句“夺得千峰翠色来”加以形容,可谓传神之笔。茶圣陆羽也在其《茶经》一书中将越窑茶具评为第一等茶具“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寿州、洪州次。或以邢州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窑在我国古代众多窑场中是历史最悠久,影响最大的一个。它创烧于东汉,三国两晋为其兴盛期,唐代是其全盛期,到北宋中期则渐渐衰落,前后一千多年窑烟未断。其分布在包括浙江上虞、宁波、绍兴、余姚、鄞县等地在内的曹娥江中下游、甬江流域的宁绍平原的广大地域范围内。其产品除有“千峰翠色”之美外,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