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创伤常伴随增生性瘢痕的出现,一般认为这是组织过度修复的一种表现,其病机多为皮肤损伤后胶原蛋白、纤维连接蛋白等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而形成,最终导致瘢痕增生和瘢痕挛缩,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我们应用医学高分子生物材料,采用微创无痕缝合技术,从源头上预防较大疤痕形成,还对瘢痕组织采用物理因子结合手法干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病理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 (hypertrophic scar,HS)和瘢痕疙瘩 (keloid,K) ,是人体对创伤产生过度愈合反应的结果 ,它们都以成纤维细胞 (fibroblast,FB)增殖旺盛并分泌大量细胞外基质 ,导致胶原的过量合成和沉积为特征。虽然国内外在病理性瘢痕研究领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但其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近年来 ,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在瘢痕形成机理方面研究的深入 ,多数学者认为成纤维细胞在病理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 ,FB增殖异常是病理性瘢痕过度增生和持续存在的原因[1 ] 。FB为何在创伤已经修复后仍处于增殖及生…  相似文献   

3.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和瘢痕疙瘩(keloid,K),是皮肤对创伤、炎症、烧伤、外科或自发的一种过度的皮肤纤维增生性疾病。患者不仅有瘙痒、刺痛等症状,并常常影响美观和患者的肢体功能。目前有关研究已有大量报道,但形成机制尚未明了。近年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细胞因子在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这方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病理性瘢痕包括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S)和瘢痕疙瘩(keloid.K),一直是困扰着医学界的难题。病理性瘢痕是人类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所独有的现象,到目前为止尚无动物皮肤损伤自然愈合遗留病理性瘢痕的报道。因此,在创伤修复的实验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异常瘢痕形成的动物模型”。自20世纪50年代起,国内外学者努力摸索以建立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并利用这些模型对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的发病机理和预防诊疗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病理性瘢痕主要包括瘢痕疙瘩(Keliod,K)和增生性瘢痕(HYPertrophic scar,HTS)。它们的共同特征是过度的瘢痕形成,表现细胞外基质大量沉积特别是胶原的大量产生且胶原排列紊乱呈旋涡状。多种因素参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但目前尚无理想的解释。  相似文献   

6.
瘢痕子宫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剖宫产、子宫肌瘤剔除、子宫穿孔、输卵管间质部切除等,而剖宫产是其最主要的原因。随着剖宫产率的上升,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者也随之增加,为求正确处理瘢痕子宫再次分娩问题,提高妊娠的质量,现对1987年至1993年本院瘢痕子宫再次妊...  相似文献   

7.
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的治疗也未取得良好效果,而基因治疗有望从根本上治疗病理性瘢痕。本文从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调节细胞外胶原代谢、改善细胞外环境阐述病理性瘢痕基因治疗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阴切开取胚术在治疗剖宫产切口瘢痕妊娠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茂名妇幼保健院、信宜市丁堡镇卫生院住院治疗的经阴式超声检查确诊的12例子宫瘢痕切口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行经阴切开取胚术治疗。记录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阴道流血时间、住院时间、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恢复正常的时间及术后正常月经来潮时间,观察术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12例均手术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45.8±12.6)min,术中平均出血量(50.1±18.3)m L,术后均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病理检查示术中切除组织为瘢痕组织及部分坏死的胎盘绒毛、蜕膜组织。12例患者平均住院时间(5.4±2.0)d;平均术后阴道流血时间为(5.2±2.3)d;平均术后血-HCG恢复至正常水平为(14.6±6.2)d;平均术后正常月经来潮为(31.8±7.2)d。结论经阴切开取胚术治疗子宫瘢痕妊娠具有一次性清除病灶,微创,疗效确切的优点,可作为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瘢痕疙瘩皮损中抑制型SMAD mRNA的低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定量Real-time PCR(LightCycler)法分别检测了瘢痕疙瘩,正常瘢痕及正常皮肤组织中不同类型的SMADs(SMAD2、3、4、6、7)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抑制型SMADs(SMAD6、SMAD7)的mRNA水平在瘢痕疙瘩的组织中明显低于正常瘢痕(P<0.01,P<0.05)及正常皮肤组织(P<0.01,P<0.001).然而,其它类型的SMADs(SMAD2、3、4)mRNA的表达在瘢痕疙瘩,正常瘢痕以及正常皮肤组织中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瘢痕疙瘩的皮肤组织中存在有抑制型SMADs(SMAD6、SMAD7)的mRNA水平表达的下调,此结果提示缺乏抑制型SMAD的负反馈抑制在瘢痕疙瘩的发病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治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瘢痕疙瘩 (keloid,简称 K)和增生性瘢痕 (hypertrophic-scar,称简 HS)形成的机制仍未明了 ,目前所知与外伤、烧伤、手术、感染、异物、机体局部胶原代谢失调、遗传及局部免疫功能等多种因素有关。瘢痕治疗虽然类型与方法很多 ,但效果均不十分满意。本文就近年来对 K和 HS的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1 手术治疗单纯手术切除 K,复发率可高达 5 5 .0 % ,尽管如此 ,手术仍是目前治疗 K和 HS的主要方法。尤其在大面积增生性瘢痕有功能障碍或形态改变时 ,需切除瘢痕 ,充分松解 ,矫正畸形。小的 HS切除后 ,在皮肤张力小的情况下可直接缝合 ,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甲氨蝶呤全身用药、局部用药以及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效果。方法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妊娠患者36例,分为A、B、C 3组,每组12例。A组以甲氨蝶呤(MTX)进行全身用药治疗;B组以MTX局部用药治疗;C组以MTX局部用药并联合米非司酮治疗。结果 A、B、C 3组患者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时间分别为(73.2±58.4)、(41.7±11.5)、(12.9±6.8)d,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瘢痕部位包块消失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的总有效率优于A组(91.6%vs 41.7%,P〈0.05)。结论 MTX局部用药联合米非司酮治疗子宫瘢痕妊娠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CTGF)在人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与瘢痕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和 Western blot技术 ,检测了瘢痕组织原代培养的成纤维细胞中 CTGFm RNA及蛋白表达。结果 :CTGF m RNA及蛋白在人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高度表达 ,与正常皮肤组织的成纤维细胞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1)。结论 :CTGF在人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呈高度表达 ,提示其在增生性瘢痕的纤维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为临床上寻找安全、有效的治疗增生性瘢痕药物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瘢痕疙瘩术后放射治疗的最佳有效时机。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4篇公开发表且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作分析,按术后1~3d放疗组与术后4~7d放疗组进行统计。结果术后1~3d放疗组的瘢痕疙瘩患者有确切疗效,同术后4~7d放疗组比较,相对危险度0.0247~0.3103<1。结论放射治疗对于减少瘢痕疙瘩切除术后的复发疗效肯定,且宜早期进行放疗。  相似文献   

14.
增生性瘢痕组织内IL-24基因mRNA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人白介素24(IL-24)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组织内的表达,以探讨IL-24基因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意义。方法分别以普通瘢痕和正常皮肤作为对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测定IL-24基因在正常皮肤、普通瘢痕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在全部的正常皮肤、普通瘢痕及增生性瘢痕组织中,IL-24基因均有表达。IL-24基因在增生性瘢痕内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皮肤和普通瘢痕(P<0.01),在普通瘢痕组织中的表达与正常皮肤相比则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IL-24基因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增生性瘢痕的形成可能与IL-24基因在组织中的表达低下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半边旗5F对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动物模型,21d时瘢痕局部注射不同浓度(20,40,80 m g/L)的半边旗5F或生理盐水,28d时观察药物对瘢痕增生指数(H I)的影响及光镜下瘢痕变化情况。结果:各浓度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以及各浓度组之间H I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瘢痕抑制效果与半边旗5F浓度呈剂量依赖性关系;光镜下见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及降低胶原纤维的含量。结论:半边旗5F可抑制兔耳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腹部结合经阴道彩色B超在瘢痕子宫妊娠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将50例疑似瘢痕子宫妊娠的患者分别经腹部彩色B超和经阴道彩色B超进行检查,并将其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作比较。同时,在B超引导下行注药杀胚灭活术或刮宫术。结果 50例经病理检查,均确诊为瘢痕子宫妊娠。经阴道彩色B超诊断瘢痕子宫妊娠的符合率高2于经腹部彩色B超(92.0%vs 78.0%,χ=3.843,P〈0.05)。经彩色B超检查分析,46例瘢痕子宫妊娠患者中妊娠物大小为0.8 cm×0.7 cm×0.5 cm~6.4 cm×5.7 cm×6.0 cm;妊娠物周边血流阻力指数(RI)为0.33~0.65;子宫下段瘢痕处肌层厚度为0.14~0.57 cm,距宫颈内口1.5~6.5 cm。18例肌注甲氨蝶呤与口服米菲司酮联合应用,17例行B超监视下清宫术,15例行局部穿刺治疗。结论经阴道彩色B超诊断瘢痕子宫妊娠的符合率高于经腹部彩色B超;二者联合检查则可获取更加全面、清晰的图像,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cyclinD1在增生性瘢痕不同时期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cyclinD1在增生性瘢痕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SP法检测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和正常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中cyclinD1的表达。结果:随着增生性瘢痕的发展.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中的cyclinD1表达呈由强至弱的变化;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中cyclinD1的表达呈阴性。结论:cyclinD1可能在增生性瘢痕形成的早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石榴皮多酚软膏抗增生性痤疮瘢痕形成的机制。方法 SD大鼠36只,于烫伤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阴性对照组及石榴皮软膏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超高剂量组6组,每组6只。模型组给予生理盐水湿敷,阴性对照组涂1 mL基质,石榴皮软膏组按低、中、高、超高剂量组每日分别给予1 mL的相应浓度的石榴皮多酚软膏1次。自造模日起观察创面情况,并于造模后第7、14、21天分别取各组大鼠创面皮肤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测及免疫组化检测TGF-β1、Smad4水平。结果 石榴皮多酚软膏中剂量组能降低TGF-β1、Smad4表达(P<0.05),抑制瘢痕形成。结论 石榴皮多酚软膏可以通过调控TGF-β/Smad信号通路抗增生性痤疮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宫腔镜联合口服避孕药在剖宫产子宫瘢痕憩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88例剖宫产术后子宫瘢痕憩室病患者根据是否有生育要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行宫腔镜检查后给予避孕药治疗;观察组利用宫腔镜行瘢痕憩室电切术,术后联合口服避孕药治疗.观察及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经量、经期时长、月经周期及满意度.结果 治疗后...  相似文献   

20.
以小鼠为研究对象,探讨创伤条件下热应激蛋白Bag家族基因在创伤愈合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选用巴比西小鼠,建立创伤应激模型,提取创伤愈合组织RNA,经Real-Time PCR检测其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创伤应激时Bag家族基因表达全部下调,其中Bag3、Bag4下调差异显著(P<0.05);对Bag家族各基因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Bag3与Bag4可聚为一类。说明Bag家族基因在创伤愈合过程中的表达差异可能与细胞凋亡与炎症反应存在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