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养鸡多采用散养的形式,鸡成活率普遍较低,针对这个问题,笔者经过调查分析,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饲养管理方面 1、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雏鸡出壳后,由于绒毛稀短,抗寒能力差,所以适宜的温度是保证雏鸡成活的首要条件.农家育雏多采用纸箱、滕条或芦苇秸编制的箩筐作为育雏保温设备,条件稍好的则将上述育雏设备放入被窝或火坑以保证温度,没有电热伞,不能自动调  相似文献   

2.
刘青春 《中国家禽》2001,23(10):28-28
1原因分析 1.1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 农家育雏一般采用自然温度育雏,有的用纸箱、箩筐等做育雏保温设施,条件好的在育雏舍内用炉火保温或用红外灯保温,很难控制育雏室的温度,常引起室温偏高或偏低。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外层的雏鸡将头钻入雏鸡堆中,俗称雏鸡“打堆”,由于相互挤压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若温度长期过低则影响雏鸡生长发育,造成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升高,死亡率升高。 1.2鸡舍卫…  相似文献   

3.
1.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   农家育雏一般采用纸箱、箩筐等作为育雏保温设备,很难掌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会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  相似文献   

4.
1.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 农家育雏一般采用纸箱、箩筐等作为育雏保温设备,很难掌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会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5.
《饲料工业》2002,23(8):55-55
1育雏期温度过高或过低掌握适宜的育雏温度是保证育雏成功的首要环节。农家育雏一般采用纸箱、箩筐等作为育雏保温设备,条件好些的在育雏舍内采用火炕保温、红外线保温、煤炉保温等,因此,很难掌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拥挤打堆,由于相互挤压,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温度如长期过低,则影响鸡的正常生长和发育,鸡体抵抗力下降,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发病率升高。2疾病预防工作不力雏鸡的各…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广大的农村中,养鸡专业户和重点户正在蓬勃兴起。为了提高专业户养鸡的经济效益,对农村饲养雏鸡死亡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调查,现提出当前农村饲养雏鸡应注意的问题供参考。一、育雏温度过高或过低农家饲养雏鸡,绝大多数由于没有条件建造育雏室,一般采用硬纸箱、塑料脚盆、  相似文献   

7.
农村养鸡,往往育雏很多,可是到成鸡时所剩无几。因此,雏鸡死亡率高是困扰广大农村养鸡户的一大难题。1农家养鸡成活率低的原因1.1育雏期温度不合理农村养鸡户育雏很难把握合适的育雏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发育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体温平衡,相互挤堆,导致部分雏鸡呼吸困难甚至死亡。1.2饲养密度不合适由于密度过大,饲槽和饮水器数量少,再加之放置的位置不当,或者环境突变、有异物刺激等,常导致鸡群互相挤压。一般农家饲养鸡只较为合适的密度是每平方米鸡舍面积的养鸡…  相似文献   

8.
<正>为了提高雏鸡成活率,摸清雏鸡死亡的原因,本人结合实际工作,分析了养殖户饲养雏鸡死亡原因。供读者参考。1育雏期温度养殖户育雏一般采取用纸箱或竹笼作为育雏的保温设备。在育雏期间要注意温度的调整,因为温度过高或或低都会给雏鸡生  相似文献   

9.
目前,养鸡专业户的队伍日益壮大,散养户越来越少,究其原因主要是育雏效果不理想,雏鸡的死亡率高。为了提高农村养鸡户的养殖效益,笔者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农家养鸡育雏的特点,现针对农家饲养雏鸡死亡原因略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谭文君 《水禽世界》2006,(10):18-18
1提供优质均衡的健雏优质的雏鸡是养好肉用鸡的根本,也是保证肉雏鸡均衡生长的首要条件。所以,最好选用同一批种鸡所产种蛋或种鸡的周龄相近的种蛋孵化的鸡苗。这样鸡苗大小均匀,便于管理。2加强育雏期的管理育雏期的管理是提高均匀度的关键,特别是要做好育雏阶段的保温工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雏鸡的均衡生长,在做好保温的同时应注意通风换气,勤换垫料等,以免育雏室内有害气体浓度过高,影响雏鸡的生长发育。断喙是育雏阶段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断喙不当,直接影响采食,造成雏鸡生长不均匀。所以,应由专业人员进行操作。提高育雏阶段均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由于养鸡效益好,养鸡生产不断升温,但由于部分专业户在育雏管理上粗放,致使育雏阶段死亡率高,影响养鸡生产效益。现就农户育雏死亡原因分析如下: 一、运输不当,导致死亡农户从孵房接鸡一般用纸箱装,冬季用无棚车运输,途中因保温不好或保温材料被风吹掉,使雏鸡突然  相似文献   

12.
雏鸡是指从出壳至6周龄的小鸡。在养鸡生产的各个环节中,小鸡的育雏期是养鸡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育雏好坏直接关系到育成鸡的整齐度和合格率。育雏的关键在于温度,人工育雏中常用的方法有:热辐射(红外线)保温伞式育雏和热风炉或煤炉加温式育雏。用这种方式育雏的小鸡,羽毛生长较长,皮下脂肪生长慢,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温度稍有降低抵抗力就会下降,往往挤成一堆,甚至压死。  相似文献   

13.
农村养鸡以分散饲养为主要形式。由于饲养粗放,不便管理,对疫病的防治带来极大的难度。造成农户养鸡死亡率高,效益低下。现就对我地农村养鸡存在的几个问题的调查结果简述如下:1问题1.1育雏温度低。这是造成死亡率高的原因之一,农村养鸡(育雏)不注意保温,由于雏鸡自身体温调节能力差,不易适应外界的气候(大多在春季),加上舍温低(一般只有12-15℃),从而导致雏鸡怕冷,打堆,压死,或患病造成大量死亡.1.2栏舍卫生条件差,湿度大。农村育雏栏舍大多以难杂物房为多,未进行消毒清扫,同时由于喂水条件所限,造成满地水湿,使…  相似文献   

14.
石绍庆 《水禽世界》2003,(12):42-42
农户鸡舍大多是非密闭式的,外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效果普遍较差,尤其是一些由旧房改为养鸡舍的,育雏期温度更难达到要求,且燃料供暖成本高。因此,一些养鸡户摸索采用了鸡舍内再搭建塑料大棚的方法进行育雏,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1适应性本法主要适宜于农村养鸡户,从雏鸡直到淘汰或出栏不转舍的一阶段制鸡舍的育雏保温期。由于实行一阶段制饲养方式,势必出现雏鸡阶段时舍内空间过剩,而此时育雏升温,就只有将整个舍内温度都升高,才能达到雏鸡所需温度,这就造成热能大大浪费,生产成本加大。加上有时由于房舍密闭结构上的问题,而使舍内很难达到所需…  相似文献   

15.
一、发病情况 我市一养鸡专业户饲养的600只肉雏鸡在进入育雏室第3天后开始陆续发病,育雏保温措施采用红外线灯保温伞,室温达到28℃,保温性能较好,垫料使用钢木家具厂的下角料——木荷屑。在进入育雏室第3天后开始陆续  相似文献   

16.
1 育雏温度不能过高或过低 在农村养鸩中,育雏时很难掌握合适的温度.温度过高,雏鸡的体热和水分散失受到影响,食欲减退,易患呼吸道疾病,生长缓慢,死亡率升高;温度过低,雏鸡不能维持正常体温平衡,会导致部分雏鸡相互扎堆,呼吸闲难,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7.
怎样提高育雏期鸡的成活率,是决定育雏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而提高雏鸡成活率必须清楚雏鸡死亡的原因,现就养殖户饲养雏鸡死亡原因分析如下:一、育雏期的温度不适宜养殖户育雏一般采用纸箱或竹笼作为育雏的保温设备,抓鸡多的养殖户大多都是火炕+煤炉保暖,室内温度难以控制,因此很难  相似文献   

18.
1温度湿度平稳,加强通风换气 育雏时保温不好,温度偏低,雏鸡较长时间内难以维持体温平衡,严重者冻死;若室内温度过高,偶尔打开门窗通风换气,也容易发生感冒。室内空气污浊,通风换气不够,温度急剧变化;使用潮湿、污染的垫料和霉变的饲料等是导致幼雏发生肺炎的原因。有的养殖者强调保温,而空气不流通,导致雏鸡闷死;有的用高功率灯泡供温,因湿度过高,雏鸡热死;温度过高、湿度不够可导致雏鸡脱水,脚爪干瘪。  相似文献   

19.
雏鸡的饲养管理是一件重要又比较细致的工作。养鸡是否成功,养好雏鸡是关键,若雏鸡饲养不良,不但成活率低,而且幸存雏鸡生长发育不良,势必影响经济效益。为做好育雏工作,提高雏鸡成活率,应采取几项关键措施: 1.过好保温关。雏鸡在前三周,体温调节机能尚未健全,所以开始育雏时,温度应保持在32~35℃之间,以后每周下降2~3℃。温度是否合适,除查看温度计外,应根据雏鸡的活动情况去判断,如果温度合适,雏鸡分布均匀,活泼好动,食欲旺盛,两翅紧贴,休息时分散安静,否则为不合适,  相似文献   

20.
正肉鸡育雏成败的首要条件在于给予适当的温度。春季气候变化异常,昼夜温差大,早晚气温低。如果育雏温度过低,肉鸡容易受凉而引起拉稀或产生呼吸道疾病等;肉雏鸡为了取暖相互挤压,容易造成扎堆现象,影响采食和活动,造成伤残,严重时会造成大量死亡。因此,春季肉鸡育雏一定要重视肉雏鸡的保温工作。根据肉鸡育雏需温特点,严格温度指标。肉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