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正水体是鱼虾蟹贝等水产动物生存生长所必须依赖的环境,水质好坏是水产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长期以来,我国水产养殖的面积和产量都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随着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水环境的水质污染也越来越严重。有效地修复受污染的养殖水环境,是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和水产品质量安全的关键保障。一、生物修复技术的由来与概念环境修复技术有物理修复、化学修复及生物修复。物理修复主要是通过清淤、沉淀、过滤等物理过程去除污染物。化学修复主要是施用化学试剂(如强氧化剂)使污染物质发生一定的化学变化转化为无害物质。物理修复、化学修复速度快但费用较高,且二次污染的  相似文献   

2.
正文国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虾蟹创新团队养殖水环境调控与尾水处理岗位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养殖技术,养殖水环境调控与修复,养殖工程优化。"养虾先养水"。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文国樑近日接受《海洋与渔业》记者采访时表示,在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养殖尾水排放问题日益凸显。大量的养殖尾水若未能得到科学处理,会严重污染周围水环境,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最终也会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文章介绍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处理等3种常见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并分类叙述了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技术的进展情况,可为水产养殖尾水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高山 《内陆水产》2007,32(8):41-42
根据网箱水产养殖特点,分析了养殖过程各种因素对水环境的影响。就实现淡水网箱养殖健康发展,降低水产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从营养物污染、药物污染、底泥富集污染等方面介绍了我国淡水养殖存在的自身污染问题,从微生物修复、水生植物修复和水生动物修复等3个方面总结了主要生物修复技术,从微生物的有效性、生物入侵、二次污染和水生植物的数量等方面提出生物修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养殖水体氮素污染日益突出,硝化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环境氮循环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综述我国淡水养殖环境中硝化微生物的多样性、作用机理、厌氧氨氧化过程和机理等研究进展,并展望今后的研究工作:(1)淡水养殖水域硝化作用和氨氧化微生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子;(2)淡水养殖环境氨氧化微生物及其他氮素转化关键微生物的过程与机理;(3)深入研究特定生态系统中如池塘生态系统、氮循环的各个过程,构建相关氮素转化和氮素平衡模型,为完善淡水池塘生态系统氮循环理论、水产养殖环境的氮素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许冠良 《中国水产》2010,(10):58-59
我国是水产养殖大国,工厂化养殖、网箱养殖等集约化、现代化养殖方式也已逐渐推广。随着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及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需要无药物残留、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供应市场。推广和实行无公害健康水产养殖,成为我们广大从事水产业人员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利用有益微生物的生理功能,净化调整和修复被污染的养殖水体,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尽可能少使用或不使用化学药物和抗生素,已成为了无公害健康水产养殖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   

8.
通过生物修复技术,促进C、N、P在养殖水体中循环,保持了水产环境的动态平衡,修复受损的养殖水体生态系统,加速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循环,增加水体溶氧,减少水产养殖的污染,改善水质和养殖水体自净能力,提高水产养殖产量和品质,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生物膜的材料结构、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如何高效率地附着微生物、生物膜对水环境调控的效果、生物膜在水产养殖上的一些应用等,并对生物膜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重点探讨了生物膜如何高效率地附着微生物,生物膜在水环境治理上的调控效果及其在淡水水产养殖生产上的一些应用。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水产养殖技术的提高,集约化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水产养殖种类不断增多,养殖水环境也进一步恶化,发病率的明显升高给水产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目前,在水产养殖中激素、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等应用普遍。但由于渔药的不合理使用,尤其是抗生素类药物的滥用,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养殖鱼类免疫力降低和环境受到污  相似文献   

11.
浅析渔药滥用原因与药物残留的危害(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水产养殖中滥用药物的原因1.养殖环境恶劣,规范用药困难随着水产养殖业竞争的加剧,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养殖种类的逐渐增多,养殖密度也不断加大,工农业对养殖水域的污染以及养殖业自身产生的污染日益严重,导致养殖水环境急剧恶化。在恶劣的养殖水环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水产养殖产量增长迅猛,目前的产量占了全世界养殖产量的约70%,成了水产养殖的超级大国。然而,水产养殖一方面需要良好的水源,另一方面也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而水质恶化导致鱼病多发,养殖风险加大,效益滑坡,鱼药滥用,使水产品安全问题也成了食品安全事件中发生概率最高的事件。水产养殖污染主要来源是饲料,减少饲料投入,保证投入的饲料被养殖动物有效摄食,不仅是养殖效益的需要,也是削减养殖污染的需要。本文主要介绍不为广泛关注的提高饲料效率、降低投饲量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一、微生物调控的水产健康养殖新技术 在水产养殖中引入本项技术,可有效降解、转化养殖生产自身污染,促进养殖生态良性循环,营造良好养殖环境,防治病害,从而改进、革新养殖技术,实行封闭与半封闭养殖,减少药物使用,减少排换水,达到防控外源污染、消除药害、节水节能、保护环境的目的,指导开展健康、无公害养殖生产,促进水产养殖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作为一种生态调节剂,它不仅能改善机体微生态平衡,还能改善水产动物的代谢并无致病性,且对水环境中致病微生物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微生物在水产养殖环境中的生物修复作用主要是利用微生物(细菌、真菌、酵母菌或提取物)对水体环境污染物的吸收、代谢、降解等功能,在环境中对污染物的降解起催化作用,从而去除或消除环境污染的一个受控或自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正>一、半滑舌鳎在养殖管理中的问题半滑舌鳎的养殖业已成为我国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但也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其中水产养殖中的质量管理控制问题已成为当前制约水产养殖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养殖水环境方面水产养殖外部环境污染加剧,水产养殖水源污染范围扩大。由于工业排污和城镇生活排污等方面的影响,水产养殖区域水质日趋恶化,一些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化合物在养殖用水和水产品的检出率和含量也日趋升高,这些都使得养殖环境污染对水产品  相似文献   

16.
<正>集约化的水产养殖暴露出的问题越来越多,水体的富营养化、水环境的污染、尾水的排放、违禁药物的使用、水产品质量的下降、养殖风险的增加等,所有这些都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了生态环境、危及到食品安全、增加了养殖成本、提高了水产养殖亏损的可能性。本文所述的鱼、虾、蟹、贝等多品种混养的生态养殖模式,在某种程度上部分解决了集约化水产养殖存在的问题,其中,利用菊黄东方鲀防控虾蟹等病害,是值得引起水产养殖者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生态修复技术在养殖池塘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期以来,传统的养殖水质管理主要是通过清淤、沉淀、过滤等物理方法去除污染物或化学试剂等。虽然处理方法的速度较快,但处理成本较高,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缺陷。在日益提倡节能减排、生态健康养殖的背景之下,积极探索池塘养殖污染治理技术,尤其是生态修复技术是当前水产养殖业污染控制研究的热点,也是发展生态健康养殖、实现内陆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笔者就养殖池塘水体污染的生态修复原理与方法及其相关技术进行综述,供广大水产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8.
《科学养鱼》2003,(10):67-67
农业部于1990年提出并实施了开发绿色水产,提倡在水产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上树立“水产品安全”的思想,生产没有公害、没有污染的水产品。这是功在当今、利在千秋、造福人类的宏伟事业。 开发绿色水产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水产养殖过程中,自始至终要保持有良好的水环境。最近我们新开发的超级微生物Ⅰ号就属于高科技水环境改良产品。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在水产养殖业中,微生态制剂作为绿色饲料添加剂、水质改良剂以及对鱼类健康、预防疾病、促进生长和品质改善所起的显著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并以其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无残留污染,效果显著等特点逐渐得到广大水产养殖者的认可。近年来,微生物技术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利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水产健康养殖,实现无公害养殖,已成为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水产养殖业的集约化发展加大了人工饵料的需求量,大量残饵、渔用肥料、养殖动物粪便等排泄物和生物残骸等所含的营养物质氮、磷以及悬浮物和耗氧有机物等直接进入水体,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直接污染源。研究表明,人工配合饵料每生产1kg鱼约有800g有机物、70g氮和14g磷通过各种形式进入水体,为富营养化提供了便利。磷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限制性因子,因此减少水体中磷含量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举措。生物修复技术以其低投资、高效益、没有二次污染的特点,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而微生物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分解者,其对环境中污染物的代谢作用是生物修复的技术基础。本文以微生物修复为基础,采用不同的方法,研究了聚磷菌群处理水产养殖水体磷污染的效果,为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