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早熟高粱品种绥杂7号的合理种植密度,须构建良好群体结构,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以绥杂7号为试验对象,研究每hm2种植20万、25万、30万、35万、40万株5种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株高呈增加趋势,穗长、穗粗逐渐下降;对于生物产量而言,高密度高于低密度,千粒重和单穗重对产量影响最大,二者与产量均呈负相关关系,且对产量形成具有较高协调性。绥杂7号在佳木斯地区,通过加大种植密度可显著提高子粒产量,种植密度在35万株/hm2时,子粒产量最大,为8416.67kg/m2。该密度在高粱生产中形成了良好的群体结构,充分发挥了光能利用效率,高粱群体与个体得到协调生长,使生物产量和子粒产量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2.
在种植过程中,为了明确种植密度、高粱产量、产量构成与群体光合生理指标的关联,采用大田试验方式,随机区组设计,进行比对研究。研究得出,随着种植密度的提升,籽粒产量会明显改变。研究结论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便于后续开展科学合理的种植工作。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种期对高粱红缨子生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红缨子”高粱为研究材料,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研究了5个不同播种期对其生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种期对“红缨子”出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株高、单稳粒重、千粒重及产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生育期基本按规律缩短,生育期最长139d,最短的为108d.各处理中以5月15日播种的产量最高,达到261.35kg/667m2,其它处理间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单穗粒重、千粒重和产量都呈下降趋势.通过试验结果比较,“红缨子”高粱的适宜播种期可以考虑在4月15日前后. 相似文献
4.
种植密度对棉花生育动态、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为冀中南棉区棉花高产栽培群体调控和品种审定设置合理的品比试验提供理论依据。以衡棉4号、冀棉958和快育66为供试材料,于2012-2013年在冀中南棉区(河北深州)设置密度试验(37500,52500,67500株/hm2),研究种植密度对陆地棉株高、果枝数、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叶面积指数增高、果枝数减少;产量构成因子单铃重和衣分降低,不同时期单株蕾花铃数也降低。群体产量随密度增加而提高,52500~67500株/hm2是冀中南地区棉花适宜种植的密度范围,可作为高产栽培群体调控和区域品比试验安排的参考密度。密度对棉铃纤维品质存在一定影响,随密度的增加,棉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呈增加的趋势,马克隆值呈降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不同栽培密度对高粱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适宜开阳县高粱栽培的适宜密度,试验设置种植5000株/667 m2、6000株/667m2、8000株/667m2、10000株/667m2,进行4个水平的种植密度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在8000株/667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也有所增加,但数量超过8000株/667m2,单位面积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试验得出,8000株/667m2为高粱的适宜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适宜机械化栽培高粱品种产量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适宜机械化种植的高粱品种辽杂37和晋杂34为试验材料,分别对6个密度处理的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及群体透光率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辽杂37和晋杂34均在密度为13.5万株/hm 2时产量最高,分别可达10 551.0和10 324.5kg/hm 2。其中辽杂37在12.0万~15.0万株/hm 2、晋杂34在12.0万~13.5万株/hm 2密度时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协调效果较好,可保持较高产量水平。当密度达到15.0万株/hm 2时,随着密度的继续增加将导致群体光合速率和透光率大幅度下降,影响干物质积累和产量形成。 相似文献
7.
8.
9.
种植密度对‘云荞1号’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播条件下为了实现‘云荞1号’的不同种植密度对苦荞产量及相关性状的影响,以目前该地区种植面积最大的‘云荞1号’为材料,采用4个不同密度(70万株/hm2、95万株/hm2、120万株/hm2、145万株/hm2),研究了苦荞晚播条件下,密度对苦荞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晚播条件下种植密度对株高、一级分枝数、主茎节数等植物学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对产量有显著差异;在145万株/h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达2424.17 kg/hm2。晚播的‘云荞1号’在云南秋播区最适宜的播种密度是14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0.
玉米栽培技术所涉及的方面较为广泛,在品种选择以及种植管理方面有很高的要求.对于玉米种植,若不能及时对玉米的种植密度进行管理,会直接影响玉米的质量以及产量.文章将围绕玉米种植密度对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进行研究,利用试验对玉米种植密度进行观察与分析,以此在提升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提高玉米种植的质量和产量. 相似文献
11.
试验在滴灌条件下,苜蓿行距30cm,通过设置5、10、15、20、25、30cm 等株距,研究其对苜蓿种子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苜蓿的种子产量等影响较大,其中,结荚率较高的是10cm的处理,高达59.66%,但其种子产量最低,仅为572.83 kg·hm-2;种子产量较高的是5cm的处理,为1050.20kg·hm-2,30cm的处理次之,为1002.15 kg·hm-2;种子发芽率最高的是5cm和15cm的处理,均为91.33%。苜蓿种子产量与分枝数、单序荚果数、单荚种子数、种子千粒重等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4、0.523、0.474、0.507。综合分析认为,苜蓿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受密度的影响比较明显,适宜的高/低密度均能够提高苜蓿种子产量,但密度不同,不同种子产量构成因子的贡献率不同。 相似文献
12.
13.
不同施肥水平与抛栽密度对优质稻玉美占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3个施肥水平处理和3个不同抛栽密度处理。结果表明:玉美占在低、中氮肥水平条件下,有效穗数和产量随着抛栽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在高氮水平条件下,高密度却会导致群体的恶化和产量的下降;玉美占要获得良好的群体结构、较高的产量,其适宜施氮水平为210kg/hm2,适宜抛栽密度为30万穴/hm2,低氮水平下其密度可增加至36万穴/hm2。 相似文献
14.
稀植与密植型玉米品种对密度反应的差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稀植高秆大穗型品种东单60、丹玉39和矮秆密植型品种郑单958、辽单565为试材。研究了6个密度条件下两类品种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密植型品种的产量和经济系数高于稀植型品种。空秆率、粒重、穗粒数受密度影响相对较小、耐密性好:密植型品种的最大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均低于稀植型品种;低密度下,密植品种的光合速率低于稀植品种,但高密度条件下却高于稀植品种;密植型品种在高密度压力下.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下降幅度小于稀植型品种;两个密植型品种群体在高密度下仍能保持良好的透光性和田间通透性.增密增产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以玉米新品种M103为材料,设置5个水平的种植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的种植密度下,玉米的产量和农艺性状都有明显的差别,玉米的株高、稳住高、空秆率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穗夹角则随着密度的增加呈现下降的趋势.产量性状中,穗粗、穗长、行粒数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虚尖长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升高;千粒重和穗行数受密度的影响较小;玉米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到一定幅度后又随着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向下的抛物线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乌鲁木齐北郊饲草玉米玉草3号的适宜施氮量,研究了3种栽培密度和4种施氮水平下玉草3号的饲草产量和主要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表明,玉草3号的鲜草产量最佳密度和施氮量组合为低密度(50000株/hm~2)和低氮水平(100kg/hm~2纯氮),此时鲜草产量最高,为112320kg/hm~2,而该密度下不施氮(0kg/hm~2纯氮)鲜草产量为109155kg/hm~2,与最佳密度和施氮量组合无显著差异。低密度有利于分蘖型玉草3号发挥其生产潜能。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粗蛋白含量总体呈略微增加的趋势,但不同施氮量间无显著差异。玉草3号饲草品质(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不受密度和施氮量的影响,饲草主要营养成分在各处理下表现稳定。玉草3号在低密度50000株/hm~2和施氮100kg/hm~2(纯氮)水平下生产,可以获得较高的生物产量并不降低饲草营养水平,是该区域推荐的密度和施氮量水平。 相似文献
17.
18.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冠层光能截获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Yan-Wen BAI Yong-Hong YANG Ya-Li ZHU Hong-Jie LI Ji-Quan XUE Ren-He ZHANG 《作物学报》2019,45(12):1868-1879
为了明确密植栽培中不同株型玉米的冠层光能截获、物质生产与产量的关系,以不同株型玉米陕单609 (紧凑型)、秦龙14 (中间型)和陕单8806 (平展型)为试验材料,设置4个种植密度(4.5×104、6.0×104、7.5×104和9.0×104株hm–2),于2016—2017年开展大田试验,研究密度对形态特性、冠层光分布、灌浆参数以及干物质积累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陕单609、秦龙14和陕单8806两年平均产量依次为12,176、9624和8533 kg hm–2,分别在9.0×104、7.5×104和6.0×104株hm–2达到高产,产量较低密度分别提高了26.9%、20.4%和19.7%;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叶面积降低,LAI和叶向值增加,在高密度下陕单609中间层由于较大的叶片和叶向值能截获更多的光能,秦龙14次之;灌浆速率达到最大时的天数(Dmax)、粒重(Wmax)、籽粒最大灌浆速率(Gmax)、平均灌浆速率(Gave)、籽粒活跃灌浆期(P)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下陕单609的Dmax分别较秦龙14和陕单8806早1.4 d和3.0 d, Wmax和P分别高于秦龙14 (0.3g和3.3 d)和陕单8806 (1.1 g和5.4 d);吐丝后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随密度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高密度下,陕单609花后干物质积累量、花后干物质转运量和干物质转移对籽粒的贡献高于秦龙14 (5.1%、36.0%、33.5%)和陕单8806 (26.6%、46.7%、59.1%)。穗位层光能截获与产量(r=0.631)显著正相关(P0.05),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r=0.661)和平均灌浆速率(r=0.859)极显著相关(P0.01)。可见,与秦龙14和陕单8806相比,紧凑型品种陕单609密植下调控穗上部叶片直立,改善冠层中下部光分布,维持较高的光合绿叶面积,延缓冠层叶片衰老,增加花后营养器官光合产物的积累以及籽粒灌浆速率,实现了增产。 相似文献
19.
冬季高产优质马铃薯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省的低热漕坝区如蒙自、个旧、元江河谷、金沙江及其支流流域、南盘江流域、怒江及澜沧江河谷地带、富宁至西双版纳至德宏州沿线不太适宜在春、秋两季种植马铃薯,属于低地马铃薯不太适宜区.根据近两年来笔者对上述部分地区的调查和冬季马铃薯试验研究结果,认为这些地区具有冬季生产马铃薯的反季栽培优势. 相似文献
20.
种植密度是影响青稞抗倒伏和秸秆饲用特性的重要因子。以抗倒伏品种昆仑14号和倒伏品种门源亮蓝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种植密度对这2个品种生长发育、抗倒伏特性和秸秆饲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对2个品种的抗倒伏和秸秆饲用特性的影响存在差异。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昆仑14号根长、根体积、根数和根干重先增后降,茎粗和壁厚依次下降;门源亮蓝根系和茎秆相关指标则随种植密度增大而下降。昆仑14号抗倒伏相关指标先增后降,但整个生育期未发生倒伏;门源亮蓝各指标均显著降低,诱发倒伏现象提前发生,致使倒伏率增大、倒伏程度加剧。昆仑14号茎秆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木质素等化学成分含量随密度增加先增后降,门源亮蓝各成分含量呈下降趋势,相对饲喂价值随密度增加呈现增高的趋势。综合抗倒伏特性与秸秆饲用特性,昆仑14号最佳种植密度为375×104株hm-2,门源亮蓝粮饲兼用时适宜密度为300×104~375×104株hm-2。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