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2种不同精粗比日粮对蒙古羔羊瘤胃内环境及血液中尿素氮(BUN)和肌酐的影响,试验选择6月龄健康蒙古公羔羊10只,随机分为2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5∶5的青干草精料日粮(CH组)和7∶3的秸秆精料日粮(CM组),试验期60 d。分别测定饲养30 d和60 d羔羊血清中尿素氮和肌酐的浓度以及饲养末期瘤胃内环境的变化。结果表明:饲喂不同精粗比日粮的蒙古羔羊瘤胃p H值、氨氮、菌体蛋白、丙酸、丁酸、异丁酸、戊酸、异戊酸无显著差异(P0.05);CM组的乙酸、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乙酸∶丙酸均显著降低(P0.05);第30,60天CM组羔羊血液中尿素氮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第30天时CH组与CM组羔羊血液中肌酐浓度无显著差异(P0.05),第60天时CM组羔羊血液中肌酐浓度显著升高(P0.05)。说明不同精粗比日粮对瘤胃内环境及血液中尿素氮和肌酐均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旨在研究营养限制与补偿对蒙古羔羊机体脂肪代谢和血液氧化应激指标的影响。试验选用30只4月龄蒙古公羔羊,随机分为限制组(21.29±3.00)kg与对照组(20.26±3.63)kg,限制期60 d,其中限制组羔羊维持水平饲养,限制饲养结束后进入补偿期60 d,2组饲喂相同日粮。分别于试验第30天、第60天、第90天和第120天从各组试验羊颈静脉采血,应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的三酰甘油、非酯化脂肪酸、丙二醛、过氧化氢和总抗氧化能力指标。结果表明:限制期第30和第60天限制组羔羊血清三酰甘油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非酯化脂肪酸和丙二醛浓度在第30天显著升高(P0.05)。限制组羔羊血清过氧化氢浓度在第60天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限制组羔羊总抗氧化能力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补偿期所检测的血清各项指标2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因此,营养限制早期(30 d)机体由于体脂的动员造成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浓度的升高,而随限制时间的延长,代谢水平降低,氧化应激指标过氧化氢浓度降低。维持水平限饲对血清总抗氧化能力无显著影响,营养恢复后羔羊能够健康补偿生长。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BC)对绵羊羔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2×2双因子完全随机设计,2个因素分别为精粗比[40∶60(低精料)、70∶30(高精料)]和BC[不添加和添加1.0×1010CFU/kg BC]。选取48只体重相近的4月龄杜泊×小尾寒羊F1代公羔,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饲喂低精料饲粮(LD组)、添加BC的低精料饲粮(LD+BC组)、高精料饲粮(HD组)、添加BC的高精料饲粮(HD+BC组),每组12只。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显示:1)24只饲喂高精料饲粮的羔羊瘤胃内pH,氨态氮、乙酸、异丁酸浓度以及乙丙比值显著低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的羔羊(P<0.05),丙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的羔羊(P<0.05);24只饲喂添加BC饲粮的羔羊瘤胃内丙酸浓度显著高于24只饲喂未添加BC饲粮的羔羊(P<0.05)。饲粮精粗比和BC之间在瘤胃发酵参数上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24只饲喂高精料饲粮的羔羊瘤胃内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的...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早期营养限饲与后期快速补偿对蒙古羔羊体重、血清生化指标及胸脂脂肪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选用30只4月龄健康蒙古公羔羊,随机分为对照组(20.26 kg±3.63 kg)与限制组(21.29 kg±3.00 kg)。对照组羔羊自由采食,限制组羔羊维持水平饲养,限制期60 d,限制饲养结束后立刻进入60 d补偿期,补偿期两组饲喂相同日粮。于试验第30、60、90和120天从各组试验羊颈静脉采血,用试剂盒检测血清中甘油三酯(TG)、非酯化脂肪酸(NEFA)、总胆固醇(TC)浓度;并在限制和补偿末期屠宰羔羊,采集胸部脂肪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脂联素(Adiponectin)、内脂素(Visfatin)、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基因表达量。结果表明:①限制期,限制组羔羊体重保持维持水平而对照组羔羊体重呈升高趋势;补偿期,限制组羔羊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②限制期,限制组羔羊血清中TG浓度在第30和60天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而NEFA在第30天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补偿期,限制组TC浓度在第90天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而TG与NEFA两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 >0.05)。③限制期,限制组羔羊胸脂PPAR-γ和ACC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补偿期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 >0.05)。限制期和补偿期两组羔羊胸脂AdiponectinVisfatin基因表达均无显著变化(P >0.05)。由此可知,营养限制时胸脂脂肪合成与脂肪细胞分化能力减弱,脂肪组织水解动员参与机体能量代谢,补偿时总胆固醇参与机体恢复生长。补偿期限制组羔羊快速增重,但ACC与PPAR-γ基因显著低于对照组。早期的生长限制与后期的补偿生长对羔羊胸脂Adiponectin与Visfatin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研究饲料中过瘤胃蛋氨酸添加水平对刚断奶羔羊增重性能、营养物质消化率、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择30只萨寒杂交一代(萨福克×小尾寒羊)断奶羔羊,采用单因素试验设计,随机分为3组(n=10),各试验组每只羔羊每天饲喂0、4、8 g的过瘤胃蛋氨酸,预试期为10 d,正式期为60 d。试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对断奶羔羊的生长性能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P0.05),其中4 g/d的添加量显著提高了断奶羔羊的体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了料肉比。饲粮中添加4 g/d的过瘤胃蛋氨酸显著提高了断奶羔羊干物质、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P0.05),而对粗脂肪和酸性洗涤纤维表观消化率无显著影响(P0.05)。4 g/d的过瘤胃蛋氨酸组羔羊的血糖含量和总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血液尿素氮含量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因此,断奶羔羊饲粮中添加过瘤胃蛋氨酸可以显著改善断奶羔羊的生长性能,以4 g/d的添加量具有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酵母甘露寡糖对蒙古绵羊生长性能、血清免疫和炎症及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体况良好、体重[(28.91±1.81)kg]相近的18只蒙古绵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6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甘露寡糖组和瘤胃素组在对照组饲粮的基础上在精料中分别添加0.1%酵母甘露寡糖和0.015%的瘤胃素。试验期为7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第1~30天,饲粮精粗比为4∶6,第31~60天饲粮精粗比逐步过渡到7∶3。于正试期第1天、第30天和第60天空腹称重并采集血清,检测血清免疫球蛋白M(IgM)、脂多糖结合蛋白(LBP)、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和一氧化氮(NO)的浓度,以及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添加甘露寡糖和瘤胃素均能显著提高高精料饲养模式下蒙古绵羊的生长性能,表现为体重(第60天)、平均日增重显著增加(P0.05),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且甘露寡糖组在第1~30天的阶段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瘤胃素组(P0.05),第31~60天,瘤胃素组的阶段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第30天,甘露寡糖组绵羊血清中的IgM浓度、LBP浓度和T-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60天,与对照组相比,甘露寡糖组绵羊血清中SAA浓度显著升高(P0.05),血清T-AOC和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5),瘤胃素组血清T-AOC也显著降低(P0.05)。综合得出,添加酵母甘露寡糖能改善饲喂高精料饲粮蒙古绵羊的生长性能、血清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与添加瘤胃素有相似的效果,且在精粗比4∶6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试验选用80只自然断奶的3月龄健康蒙古羔羊,平均体质量(14.72±1.10)kg,试验羊按各组体质量差异不显著的原则随机分为4个试验组。试验分为限饲期和补偿期,限饲期8周,各组日粮分别为:对照组(ME 10.88 MJ/kg,CP 15%)、低蛋白组(ME 10.88 MJ/kg,CP 10%)、低能量组(ME 9.41 MJ/kg,CP 15%)和双低组(ME 8.62 MJ/kg,CP 5.7%);限饲结束后进入补偿期,为期13周,各组日粮能氮水平相同(ME 9.75 MJ/kg,CP 12%)。试验结果表明:限制期及补偿期结束时,低能量组和对照组各内环境指标无显著差异。低蛋白组限制期氨态氮(NH3-N)质量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乙酸、丙酸及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补偿期结束时,乙酸及TVFA质量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双低组限制期乙酸、丙酸、TVFA质量浓度和NH3-N质量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瘤胃菌体蛋白质量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补偿期乙酸、丙酸、TVFA质量浓度和NH3-N质量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在试验日粮限制条件下,蛋白营养限制和能量蛋白同时限制显著影响了瘤胃内环境,而能量限制对瘤胃内环境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在干物质采食量一致条件下,改变精料补充料与饲草比例调控妊娠后期母羊饲粮营养水平,旨在研究其对产后羔羊生长性能、器官发育和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健康、年龄[(11.0±1.0)月龄]和体重[(44.43±2.20)kg]相近、妊娠90 d的怀双羔初产湖羊母羊66只,分为3组,每组22只。以干物质为基础按照精料补充料与饲草比例分别为5∶5(5∶5组)、4∶6(4∶6组)和3∶7(3∶7组)饲喂至产羔,产羔后各组母羊饲喂相同的全混合日粮,自由采食。出生10、60 d屠宰羔羊测定各组织器官重量,出生20、60 d采集羔羊血清测定血清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妊娠后期母羊饲粮营养水平对羔羊初生重、哺乳期(出生0~60 d)羔羊体重均无显著影响(P0.05),但随营养水平降低,羔羊初生重有降低趋势(0.05≤P0.10),出生40和50 d体重有增加趋势(0.05≤P0.10)。2)出生0 d,随着妊娠后期母羊饲粮营养水平的降低,羔羊的胸深极显著提高(P0.01),体斜长显著降低(P0.05);出生60 d,随着妊娠后期母羊饲粮营养水平的降低,羔羊的胸深、曲冠臀长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3)出生10 d,羔羊的肝脏、肺脏的重量随妊娠后期母羊饲粮营养水平的降低而显著降低(P0.05);出生60 d,各组羔羊的组织器官重量差异不显著(P0.05)。4)出生20和60 d,随着妊娠后期母羊饲粮营养水平的降低,羔羊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T-AO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含量显著或极显著提高(P0.05或P0.01),丙二醛(MDA)含量极显著降低(P0.01)。妊娠后期通过精料补充料与饲草比例调控母羊饲粮营养水平时发现,低营养水平(低精料补充料比例)能够降低羔羊初生重,但经补偿生长作用,羔羊血清抗氧化能力得到提高,生长性能也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补饲日龄对湖羊羔羊瘤胃形态发育以及瘤胃表皮生长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本试验采用两因素试验设计,设补饲日龄和羔羊日龄两个因子。选择初生重((3.41±0.27)kg)接近的78只双羔湖羊,0日龄时随机屠宰6只,按照同质性原则将剩余72只湖羊分为7d补饲组((3.36±0.15)kg)和42d补饲组((3.44±0.44)kg)。7d补饲组的羔羊从7日龄补饲开食料1,42d补饲组的羔羊42日龄补饲开食料1,两组羔羊56日龄断奶,60日龄时开始逐步换开食料2,过渡期10d。分别在14、28、42、56、70和84日龄从两组中各随机挑选6只羔羊进行屠宰,迅速采集瘤胃腹囊,采用Real-time qPCR方法分析瘤胃表皮生长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发育性变化,并制备切片以观察瘤胃发育。试验结果表明,7d补饲组羔羊瘤胃乳头宽度显著高于42d补饲组羔羊(P0.05),但瘤胃肌层厚度显著低于42d补饲组羔羊(P0.05)。7d补饲组羔羊瘤胃上皮IGFBP3表达量显著低于42d补饲组羔羊(P0.05),瘤胃上皮IGFBP5表达量显著高于42d补饲组羔羊(P0.05)。7d补饲组羔羊瘤胃乳头长度和宽度与瘤胃上皮TGFβ1和IGFBP3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507,P0.001;R=0.444,P0.001;R=0.465,P0.001;R=0.299,P=0.011),与瘤胃上皮IGFBP6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R=-0.443,P0.001;R=-0.447,P0.001);42d补饲组羔羊瘤胃乳头长度与IGFBP5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227,P=0.018),瘤胃乳头宽度与瘤胃上皮IGFBP3和IGFBP5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R=0.338,P=0.005;R=0.293,P=0.002)。湖羊羔羊7日龄补饲开食料能促进瘤胃乳头发育,瘤胃乳头生长相关基因调控其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究海带粉作为饲料原料对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瘤胃发酵参数及菌群结构的影响。试验选用体重为(605±36)kg的健康泌乳中后期荷斯坦奶牛15头,随机分为3组,每组5头。采用随机试验设计,3组奶牛分别饲喂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和55%高精料+5%海带粉饲粮。试验期为35d,于试验末对晨饲前奶牛经口腔采集瘤胃液,测定其pH,氨态氮、微生物蛋白、挥发性脂肪酸浓度和菌群结构。结果显示:1)相比55%高精料饲粮,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pH显著升高(P<0.05),氨态氮和微生物蛋白的浓度显著降低(P<0.05),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以及挥发性脂肪酸中丁酸、异丁酸和异戊酸的比例显著增加(P<0.05)。2)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降低了样本独有的操作分类单元(OUT)数量,但对瘤胃细菌α多样性的影响不显著(P>0.05)。在门水平上,与44%低精料饲粮相比,55%高精料饲粮显著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SR1_Absconditabacteria的相对丰度(P<0.05);而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瘤胃中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瘤胃中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进一步显著增加了瘤胃中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P<0.05)。在属水平上,相对于45%低精料饲粮,55%高精料饲粮显著增加了瘤胃中瘤胃球菌属2(Ruminococcus_2)和毛螺菌科NK3A20类群(Lachnospiraceae_NK3A20_group)的相对丰度(P<0.05),显著降低了瘤胃中普雷沃氏菌属1(Prevotella_1)和普雷沃氏菌科UCG-003(Prevotellaceae_UCG-003)的相对丰度(P<0.05);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海带粉后,进一步显著降低了瘤胃中Prevotella_1的相对丰度(P<0.05),并显著增加了瘤胃中Ruminococcus_2的相对丰度(P<0.05)。综上可见,在55%高精料饲粮中添加5%的海带粉可以改善饲喂高精料饲粮奶牛的瘤胃发酵环境,调整瘤胃菌群结构,对瘤胃细菌多样性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研究牧区冬春季低质粗饲料供给下,补饲不同钙、磷水平的精料补充料对断奶羔羊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骨成分的影响。选取(30±2)日龄、体重为(12.50±1.21)kg的断奶乌珠穆沁羔羊96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32只,公母各占1/2。3组羔羊分别补饲相同钙磷比及不同钙、磷水平的3种精料补充料,分别为A组(钙0.40%、磷0.38%)、B组(钙0.50%、磷0.48%)和C组(钙0.68%、磷0.65%),试验期55 d,其中预试期5 d,正试期50 d。结果表明:随着精料补充料钙、磷水平的增加,羔羊总采食量、平均日增重没有显著变化(P0.05),平均日增重接近200 g/d;试验第50天,各组羔羊血清钙、甲状旁腺素含量及碱性磷酸酶活性也无显著性差异(P0.05),C组羔羊血清磷含量显著高于A组和B组(P0.05);C组羔羊胫骨钙含量显著高于A组(P0.05),与B组差异不显著(P0.05),各组羔羊胫骨磷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在牧区冬春季枯草期,不同钙、磷水平的精料补充料未对乌珠穆沁羔羊的生长性能、部分血清生化指标及胫骨磷含量产生显著影响,精料补充料中钙0.40%、磷0.38%的水平即可满足羔羊生长需求,加入过量的钙、磷,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精料饲粮添加槲皮素对山羊瘤胃发酵、瘤胃菌群数量及血清指标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12头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波杂山羊(波尔山羊×长江三角洲白山羊)随机分为对照组(不添加槲皮素)和试验组(槲皮素添加量为100 mg/kg BW),每组6头。试验期42 d,分别在第35、38和41天晨饲后0(08:00)、2、4和8 h采集瘤胃液;在第36、39和42天晨饲后0、6 h采集颈静脉血液。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高精料饲粮添加槲皮素,显著提高了瘤胃液p H(P=0.047)及异丁酸(P=0.001)和戊酸(P=0.034)浓度;显著提高了血清总抗氧化能力(P=0.031)、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P=0.002)和尿素氮浓度(P=0.006),同时显著降低了血清钾离子浓度(P=0.042);对瘤胃液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细菌数量无显著影响(P0.10)。结果提示,高精料饲粮条件下,添加槲皮素可提高山羊瘤胃液p H,增强机体抗氧化能力,对山羊健康具有潜在的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条件下饲粮添加凝结芽孢杆菌(BC)对绵羊羔羊生长性能和消化代谢的影响。试验采用2×2因子完全随机设计,2个因素分别为精粗比[40∶60(低精料)、70∶30(高精料)]和BC[不添加和添加1.0×1010CFU/kg BC]。选取48只4月龄的杜泊×小尾寒羊F1代公羔,按体重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饲喂低精料饲粮(LD组)、添加BC低精料饲粮(LD+BC组)、高精料饲粮(HD组)、添加BC高精料饲粮(HD+BC组),每组12只。生长性能试验共计70 d,其中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消化代谢试验共计7 d,其中适应期4 d,取样期3 d。结果显示:1)24只饲喂高精料饲粮羔羊的末重(FBW)和平均日增重(ADG)显著或极显著高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羔羊(P<0.05或P<0.01),并且料重比(F/G)极显著低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羔羊(P<0.01);24只饲喂添加BC饲粮羔羊的ADG显著高于24只饲喂不添加BC饲粮羔羊(P<0.05)。2)24只饲喂高精料饲粮羔羊对干物质(DM)、有机物(OM)、中性洗涤纤维(NDF)的表观消化率极...  相似文献   

14.
试验研究不同能氮水平的营养限制与补偿对蒙古羔羊体重和血液生长相关的激素影响。选用内蒙古草原上健康的、平均体重15 kg左右的蒙古羔羊64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G)、限制1组(RG1)和限制2组(RG2)三个组,营养限制期(60 d)分别饲喂ME 10.88 MJ/kg、CP 13.0%(CG),ME10.88 MJ/kg、CP 8.9%(RG1),ME 8.62 MJ/kg、CP 5.7%(RG2)三个营养水平的日粮;营养补偿期(90 d)各组饲喂同一能氮水平饲粮(ME 9.75 MJ/kg,CP 12%)。结果表明:①随着营养水平的逐步降低,在限制末期,RG1组和RG2组羔羊的平均体重显著低于CG组(P<0.05),在补偿期,RG2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CG组(P<0.05)。②在限制末期RG2组血液中GHRH及RG1、RG2组血液中GH浓度显著高于CG组(P<0.05),而RG2组血液中SS、IGF-I浓度显著低于CG组(P<0.05)。在补偿期,RG1、RG2组血液中IGF-I浓度有升高的趋势(P>0.05)。结果提示,营养限制所导致的羔羊血液中GHRH浓度升高和SS浓度降低可能是其在限制期血液中GH浓度升高及其在补偿期快速生长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旨在研究饲粮营养限制对断奶湖羊羔羊生长性能、屠宰性能以及器官发育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出生日期、体重相近的60日龄断奶湖羊羔羊64只,根据体重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CON)、20%蛋白质限制组(PR)、20%能量限制组(ER)和20%蛋白质能量同时限制组(BR),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只羔羊,公母各半。称取羔羊60和120日龄体重,记录羔羊采食量;试验结束时对羔羊进行屠宰,称取羔羊器官重量、胴体重以及测定羔羊GR值和眼肌面积。结果表明:1)PR、ER组的断奶羔羊末重、日增重以及饲料转化率与CON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BR组末重显著低于CON组(P0.05);2)BR组羔羊屠宰率显著低于CON组(P0.05)。PR、ER和BR组羔羊眼肌面积、GR值显著低于CON组(P0.05);3)PR、ER、BR组羔羊肝重和瘤胃重显著低于CON组(P0.05),同时ER、BR组肝重占宰前活重的比例显著低于CON组(P0.05),但是瘤胃重占宰前活重的比例4个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能量和蛋白质同时限制降低了羔羊生长以及屠宰性能,营养限制对断奶羔羊肝发育有显著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旨在研究限饲及不同方式补饲对蒙古羔羊公羔结肠组织学结构的影响。选用30只4月龄健康、体况中等的蒙古羔羊公羔,平均体重为(20.70±3.51)kg,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CG)、限制组(RG),限制饲养60 d后补偿饲养60 d。试验动物均处于同一饲养环境下。限制期结束,从2组中随机选5只羔羊屠宰采样。补偿期将对照组(CG)、限制组(RG)剩余的试验动物分成羊草组(CH组和RH组)和秸秆组(CM组和RM组)2组,CH组、RH组饲喂精粗比为5∶5的青干草,CM组、RM组饲喂精粗比7∶3的秸秆,补偿饲养60 d后,全部屠宰,采集结肠3 cm左右,收集于甲醛磷酸缓冲液(40 g/L,pH值为7.4)固定,制作石蜡切片,进行H·E染色。在显微镜下测量结肠黏膜层、黏膜下层、内环肌层和外纵肌层的厚度(结肠浆膜层容易移位、脱落和损伤,会造成试验结果误差,该试验不对结肠浆膜层进行研究)。利用SPSS 21.0统计软件分析及处理数据。结果发现,该试验条件下,蒙古羔羊受到60 d营养限制后,结肠黏膜层厚度差异显著(P0.05);黏膜下层、内环肌层、外纵肌层厚度差异不显著(P0.05)。羊草组蒙古羔羊受到60 d营养补偿后,结肠黏膜层、黏膜下层、内环肌层、外纵肌层厚度差异不显著(P0.05);秸秆组蒙古羔羊受到60 d营养补偿后,结肠黏膜下层厚度差异显著(P0.05),结肠黏膜层、内环肌层、外纵肌层厚度差异不显著(P0.05)。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营养限制一段时间后,蒙古羔羊公羔结肠黏膜层厚度升高。  相似文献   

17.
本试验旨在探讨不同过瘤胃脂肪源对安格斯牛育肥性能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选用18头平均体重为(448.00±3.13)kg的安格斯阉牛,随机分为3组,每组6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在基础饲粮基础上分别按照干物质采食量的4%添加过瘤胃不饱和脂肪(UPF组)和过瘤胃饱和脂肪(SPF组),预试期10 d,正试期分前期(27 d)和后期(40 d)2个阶段。结果表明:试验前期UPF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后期SPF组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全期UPF组和SPF组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前期耗料增重比显著高于UPF组(P0.05),3组之间全期耗料增重比差异不显著(P0.05);UPF组和SPF组血清中胰高血糖素(GC)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前期UPF组瘦素(LE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PF组(P0.05),试验后期SPF组LE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和UPF组(P0.05);试验前期UPF组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AACase)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前期SPF组的总蛋白(TP)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后期UPF组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SPF组(P0.05),全期UPF组和SPF组的丙二醛(MDA)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饲粮添加不同过瘤胃脂肪源可提高安格斯牛日增重,有利于体脂肪合成,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兽医学报》2019,(9):1850-1857
高精料日粮会引起瘤胃代谢机能异常,引发机体内分泌紊乱。本试验旨在研究高精料日粮对湖羊发情、孕酮水平及黄体组织围脂滴蛋白(PLINs)家族成员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选用5月龄雌性湖羊20只,分为低精料组(LC,精粗比2∶8,n=10)和高精料组(HC,精粗比6∶4,n=10)。于正试期第20 d进行同期发情处理,在正试期的第58天采集卵巢,分离黄体,采集血液检测孕酮(P_4)和脂多糖(LPS)的含量,统计平均日增重(ADG)及干物质采食量(DMI)。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黄体PLINs基因的表达量,并对LPS浓度、卵巢重、黄体数量、孕酮水平及PLINs基因表达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高精料组ADG显著高于低精料组(P0.05),DMI显著低于低精料组(P0.05)。高精料组血清LPS浓度显著高于低精料组(P0.05)。高精料和低精料组母羊自然发情率分别为30%和70%(P=0.089)。2组母羊黄体期血清P_4浓度、卵巢重和黄体数量均无显著差异(P0.05)。PLINs家族成员mRNA在黄体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其中PLIN2 mRNA表达量最高,且低精料组PLIN2 mRNA表达量显著高于高精料组(P0.05),而PLIN3、PLIN4和PLIN5的mRNA表达量则显著低于高精料组(P0.05)。LPS浓度与PLIN2 mRNA表达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PLIN3 mRNA表达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PLIN3 mRNA表达量与PLIN4、PLIN5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PLIN2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果表明,高精料日粮饲喂使湖羊血清LPS浓度升高,可能不利于母羊的发情。黄体组织PLINs基因在高精料组和低精料组之间的表达差异,提示PLINs基因表达可能受LPS及饲料中精粗比的影响,同时为进一步研究营养与繁殖的关系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本试验旨在研究羔羊营养限制期(第1~60天)和营养补偿期(第61~150天)体重和外周血液中CD4+和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规律.选用80只体况中等、平均体重为(14.72±1.10)kg的3月龄乌珠穆沁羔羊,随机分为对照组(CG)、限制组Ⅰ(RG Ⅰ)、限制组Ⅱ(RGⅡ)和限制组Ⅲ(RG Ⅲ)4个组.营养限制期4组饲粮能氮水平分别为代谢能(ME):10.88、10.88、9.41和8.62 MJ/kg;粗蛋白质(CP):15%、10%、10%和5.7%.营养补偿期各组饲喂同一能氮水平饲粮(ME:9.75 MJ/kg;CP:12%).在试验期每周称重并在第1天、第30天、第60天、第90天和第150天饲喂前从各组羊颈静脉采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羔羊血液中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比例.结果表明:1)营养限制结束,RG Ⅰ组、RG Ⅱ组和RG Ⅲ组平均体重均显著低于CG组(P<0.05).补偿期RGⅢ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CG组(P<0.05).2)营养限制前期(第1~30天)各组CD4+和CD8+T淋巴细胞浓度均呈上升趋势.补偿期结束时CD4+T淋巴细胞浓度RG Ⅰ组最低RGⅡ组最高,CD8+T淋巴浓度RGⅡ组最低RG Ⅰ组最高,差异均不显著(P>0.05).结果提示,乌珠穆沁羔羊受不同能氮营养水平限制后体重和免疫机能有补偿效应,而且低能高氮比高能低氮限饲后得到的补偿效果较好,表明限饲蛋白质比限饲能量对补偿生长的负影响更大.蛋白质和能量同时限饲补偿生长最差.  相似文献   

20.
选择经同期发情且同期受孕,在妊娠90d时健康的苏尼特母羊27只,以4种营养水平(ME:0.20、0.33、0.44、0.86MJ/(kgW0.75·d)分组饲养。分娩后,其27只羔羊在原来4组的基础上,各组又分为补料组( ′、 ′、 ′、 ′组)和不补料组( 、 、 、 组),进行补偿生长试验,研究妊娠后期不同营养水平限制饲养母羊对其羔羊补偿生长期血中胰岛素、T3、T4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补料各限制组羔羊( ′、 ′、 ′)在出生后90d时血中胰岛素浓度超过对照组( ′)水平。不补料各限制组羔羊( 、 、 )血中胰岛素在出生后150d时超过对照组( )水平。在90~180d,补料组和不补料各组羔羊血中胰岛素浓度变化平稳,而且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无论是补料组还是不补料组羔羊从出生后40~120d,血中T3、T4浓度都维持在较低水平,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120d后,补料组T3、T4浓度比不补料组上升缓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