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集自胰腺发黄或出血的雏番鸭病料经RT-PCR检测为鸭1型甲肝病毒阳性后,接种11日龄非免疫番鸭胚获得一株病毒(命名为MPZJ1206)。该株病毒在不同温度下均不凝集鸡、鸭和绵羊红细胞;鸭胚中和试验表明蚀斑纯化毒可被经典的鸭1型甲肝病毒高免血清特异性所中和。该株病毒对7日龄雏番鸭的致死率为38.5%,病死鸭剖检病变与临床发病鸭相同,且从病死鸭脏器中回收分离到的病毒经鉴定仍为鸭1型甲肝病毒。应用鸭1型甲肝病毒VP1基因特异性引物从该株病毒克隆获得的714bp的基因片段,与经典鸭1型甲肝病毒分离株Du/CH/LGD/111239VP1基因的同源性最高,为99.1%,经遗传进化分析表明该株病毒属鸭1型甲肝病毒谱系。以上结果表明,雏番鸭胰腺炎是由鸭1型甲肝病毒感染所致,这一新病型明显不同于经典的鸭1型甲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出血,鉴于此,建议将本试验分离株命名为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DHAV-1)和经典型DHAV-1对不同品种雏鸭的致病性,以胰腺型DHAV-1和经典型DHAV-1分别感染7、14、21、28、35 d番鸭、半番鸭、樱桃谷鸭和麻鸭,结果表明番鸭对胰腺型DHAV-1最易感,半番鸭和樱桃谷鸭次之,麻鸭最不易感;而樱桃谷鸭对经典型DHAV-1最易感,番鸭次之;感染胰腺型DHAV-1的番鸭、半番鸭胰腺出血、明显发黄,肝脏未见出血。表明胰腺型鸭1型甲肝病毒、经典DHAV-1在易感宿主、组织嗜性和特征肉眼病变上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从呼吸困难、肠道粘膜出血、胰腺大量白色坏死点为特征的7日龄病死雏番鸭的肝脏中分离到1株病毒。经电镜观察发现该病毒为多形性有囊膜病毒,表面有呈辐射状分布的纤突;血清学鉴定表明,能在4℃下凝集鸡和鸽红细胞,其血凝活性能被NDV标准阳性血清特异性抑制。该病毒对10日龄SPF鸡胚的半数致死量(ELD50)和平均致死时间(MDT)分别为10^-8.5/0.1mL和63.2h,对番鸭胚成纤维细胞的TCID。为10^-6/0.1mL。经静脉和腿部肌肉两种途径分别接种10日龄雏番鸭和非免疫雏鸡,均可引起发病死亡,并从死亡雏番鸭和雏鸡中可回收到原攻击病毒。依据以上结果表明所分离病毒为中等偏强毒力的禽副黏病毒1型。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鸭肠炎病毒(DEV)人工感染雏鸭引发的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以DEV GZ株人工感染90只15日龄健康雏鸭,分别在感染后3、6、10、18、30、48、72、96、108 h剖杀,通过观察其临床症状和解剖病变初步研究其致病机理.结果显示,感染的雏鸭48h后开始出现临床症状,72 h出现死亡,均在108 h内死亡,且随感染时间表现出精神沉郁、呼吸急促、排白色或绿色稀粪、眼部、鼻腔及口腔周围有分泌物附着等临床症状;剖杀雏鸭后发现各组织器官均18h后出现病变,且随着感染时间延长病变越发严重,主要以出血和坏死为特征.说明已成功复制了 DVE动物感染模型,明确了DEV致雏鸭临床症状及各器官解剖病变特点,为该病的诊断初步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6.
自胰腺泛黄的雏半番鸭中分离获得1株病毒(命名为FJ1605株),经RT-PCR检测为鸭1型甲肝病毒,通过鸭胚中和试验发现该株病毒可被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DHAV-1a)高免血清特异性中和,确定该株病毒为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对该株病毒VP1基因进行分子特征分析,发现其核苷酸大小为714bp,与GenBank登录的DHAV-1a同源性为98.1%~99.7%,与DHAV-1FJ1220毒株同源性最高达99.7%;而与鸭2型甲肝病毒(DHAV-2)、鸭3型甲肝病毒(DHAV-3)VP1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仅分别为65.7%和68.3%左右。基于VP1基因的遗传进化分析表明,FJ1605分离株属鸭1型甲肝病毒亚型谱系。以该株病毒对7日龄雏半番鸭进行人工感染试验,可完全复制出同于临床病例的病变。以上结果显示,雏半番鸭也可感染DHAV-1a,且表现为胰腺泛黄。 相似文献
7.
试验感染鸭病毒性肝炎雏鸭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试验感染Ⅰ型鸭肝炎病毒雏鸭的组织病理变化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接毒后12h肝、脾、肾及胰等器官组织主要表现为变性性变化;接毒后24h,则呈现明显的坏死性变化;接毒后72h及168h,则出现较为明显的增生性反应。脑表现为非化脓性脑炎变化。肝、肾、脾及胰的超微结构研究表明,主要是组织细胞的膜系统及核结构的损伤。在肝细胞和脾细胞中有脂滴。在肾小管上皮细胞胞浆中有晶格状排列的类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8.
雏鸭细小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2004年4月福州市郊城门镇某养鸭场饲养的一批半番鸭,3日龄出现病死鸭,经笔者诊治,诊断为雏鸭病毒性肝炎病,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主要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发病率高、致死率高。2003年4月城门某养鸭场饲养的一批1200只半番鸭,3日龄出现病死鸭,经笔者诊治,诊断为雏鸭病毒性肝炎病,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从自然发病的三角帆蚌病蚌中分离出4株致病菌,人工感染健康三角帆蚌.通过组织切片和HE染色,观察由细菌性疾病引起的病蚌肝脏、肠道、闭壳肌、外套膜、鳃和斧足等组织的病理学变化.解剖观察结果显示,病蚌肠黏膜上皮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变性和坏死,肠道中空泡结构变得小而稀疏;肝脏细胞排列不整齐,细胞核深染,且细胞的连接变得松散;鳃组织糜烂,细胞排列疏松;闭壳肌纤维变得膨大;外套膜细胞大面积坏死,丧失了细胞形态;直肠和斧足的变化不明显.表明肝脏、肠道和鳃组织是三角帆蚌发病时的主要典型病变器官. 相似文献
11.
番鸭感染番鸭呼肠孤病毒后,在感染早期(15 d内),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率比对照显著下降(P<0.01),外周血T淋巴细胞ANAE阳性率比对照显著下降(P<0.01),IL-2含量也比对照组显著下降(P<0.01);但在感染后期(特别是感染后20 d)各指标均有所回升,但仍显著低于对照.由此可见,番鸭呼肠孤病毒感染早期机体细胞免疫功能受到严重影响,感染后期功能逐渐恢复. 相似文献
12.
13.
为对1株鸽源鸭甲肝病毒1型(DHAV-1)进行分离与鉴定,通过细菌分离排除法和病毒分离方法获得致鸭胚死亡病毒(暂命名为FJ-12-20株)。该病毒无血凝活性,可被DHAV-1引物所扩增,但不能被鸭坦布苏病毒、番鸭呼肠孤病毒、番鸭细小病毒和鹅细小病毒特异引物所扩增,病毒液攻击樱桃谷鸭和番鸭可引起死亡,并出现了典型的鸭肝炎病变,重新分离获得病毒株。将DHAV-1特异性扩增产物回收后克隆,序列分析表明FJ-12-20株与参考株DHAV-1的同源率为93.5%~99%,与DHAV-2和DHAV-3参考株的同源率均为78.4%。遗传进化分析表明FJ-12-20株与DHAV-1关系密切,它们在进化树中共处一分支。 相似文献
14.
《上海农业学报》2017,(4)
为了探究猪流性腹泻病毒(PEDV)感染对小型猪组织脏器的影响,将PEDV流行株SHpd/2012经口服感染5日龄小型猪,待其出现明显临床症状且濒临死亡时剖杀,并采集小肠、肠系膜淋巴结、脾、肾、肝等组织脏器制作病理切片进行显微观察,同时利用抗PEDV特异性单抗对各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显示:小型猪在攻毒后24 h即出现猪流行性腹泻的典型临床症状,猪只表现出明显的水样腹泻,同时伴随有呕吐、脱水等症状,甚至出现身体衰竭。解剖观察攻毒组小型猪内脏,可见肠腔内充满黄白色内容物和气体,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肠系膜淋巴结显著肿大,其他组织脏器未发现肉眼可见的病理变化。组织病理学观察显示攻毒组小型猪小肠组织病变最为严重,主要表现为小肠绒毛脱落、崩解、萎缩。此外,肠系膜淋巴结出血、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脾脏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脾小梁溶解消失,红髓白髓界限不清;肾脏肾小球变性坏死,肾单位结构崩解,模糊不清。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攻毒组试验猪的小肠组织中可检测到大量病毒感染的细胞,而在肺脏、肝脏、肾脏、脾脏等组织中均未检测到PEDV分布。这一结果表明SHpd/2012株与经典毒株相比病变范围有所扩大,为深入研究PEDV致病机制积累了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15.
16.
对一只突然死亡朱鹮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该朱鹮与禽类感染沙门氏菌的病理变化相似。眼观显著的病变是肝脏、肺脏、脾、肾脏肿胀、出血、淤血;输卵管出血并与多数脏器粘连。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肝细胞颗粒变性,肿胀,坏死,有炎性细胞浸润;肝窦隙扩张,淤血明显;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部分坏死、脱落。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部分地方有出血现象;肺脏严重出血,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肠黏膜脱落,黏膜下层血管扩张、充血,有炎性细胞浸润。微生物学诊断为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卵黄性腹膜炎。 相似文献
17.
18.
用兔出血症病毒(RHDV)分别感染5,15和25日龄家兔,接种后72h扑杀,对其肝,脾,肺,肾,胸腺,骨髓等作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观察,发现幼兔感染RHDV与成年兔病毒性出血症不同,其主要病变是血管内皮细胞,网状细胞的增生和肝,肾等脏器实质细胞的变性,RHDV对一月龄以内幼兔抗亦具有感染性,并对其肝,肾等造成一定程度的病理损伤,病理损伤程度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提高犬细小病毒病的治疗成功率,减少临床治疗的盲目性。[方法]以自然感染犬细小病毒病死犬为研究对象,对其脏器的形态学进行研究。用CPV试纸对病犬进行确诊,观察病犬的外部病变,进行尸体剖检,观察各个脏器的病理变化。[结果]结果表明,其主要组织学病变为肠粘膜坏死、脱落、崩解,肠绒毛结构被破坏,肝脏淤血,支气管肺炎,脾脏坏死,出血性淋巴结炎,脑水肿及非化脓性脑炎。对以上病变进行分析,发现该病主要损伤肠壁结构、损坏淋巴系统,同时出现一定的神经症状。[结论]该研究对动物临床上犬细小病毒病的诊断与治疗具有较好地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江苏农业科学》2017,(16)
为了解鸭瘟病毒(DPV)人工感染雏鸭后的组织器官病变规律、感染后病毒分布情况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试验以DPV GZ强毒株人工感染90羽15日龄健康雏鸭,分别在感染后3、6、10、18、30、48、72、96、108 h剖杀,采用PCR技术进行病原鉴定,并通过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进行病理组织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人工感染3 h后即可通过PCR技术检测出DPV核酸;透射电镜观察表明感染后10 h可在脾脏中首先观察到少量的病毒,30 h后胸腺开始发现病毒,病毒的数量随感染时间增加逐渐增加;感染18 h后,中枢免疫器官胸腺表现为淋巴细胞数量降低,组织间隙增大;脾脏组织病变严重,其余器官组织结构均出现程度较轻的组织损伤;感染后30 h,中枢免疫器官的淋巴细胞极度减少,器官组织结构模糊不清,出血较为严重;一些器官则出现细胞肿胀,肠道等器官组织也有细胞变性、出血等病理变化;在死亡鸭的肝脏、脾脏、十二指肠、胸腺发现数量极多的病毒。对照组鸭组织中未发现病理变化。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鸭瘟病毒的致病机制研究和鸭瘟的病理学诊断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