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林分起源对立木生物量模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杉木和马尾松604株样木的地上生物量和212株样木的地下生物量实测数据为基础,利用非线性混合模型和哑变量模型方法,建立了包含林分起源的立木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模型,分析了林分起源对模型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起源的立木地上生物量模型没有明显差异,而地下生物量模型则存在显著差异,相同直径和树高天然林木的地下生物量明显高于人工林木;杉木天然林木的地下生物量比人工林木大近30%,而马尾松天然林木的地下生物量比人工林木要大约45%。  相似文献   

2.
将次生阔叶林改建为短轮伐期菇木林是解决林茵矛盾的主要途径之一。通过对闽北常绿次生阔叶林改建为短轮伐期菇木林后群落物种多样性恢复与地力维护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择伐或皆伐人促方式,将次生阔叶林改建为短轮伐期菇木林,经7a恢复后,其群落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及土壤肥力水平明显高于炼山造林群落,并接近于邻近天然次生阔叶林。  相似文献   

3.
基于森林生物量相容性模型长白山天然林生物量估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中国第四次(1997年)二类森林调查数据,借助长白山天然林森林生物量相容性模型,以汪清天然林区为例,对阔叶林、针叶林及针阔混交林等不同森林群落进行森林生物量及其分量的估测,研究区森林生物量密度及碳密度估测值分别为110.06 t/hm2和51.73 t/hm2,碳库估测值为0.0119 Gt C.阔叶林生物量占总森林生物量的59%,在该研究区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在福建省不同年龄、立地、密度并且生长正常的杉木人工林中采集生物量样木218株,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采用胸径与树高或者二者的组合作为生物量模型的自变量,考虑材积因子的影响,选定W=f(D,H)·V作为生物量模型的一般结构形式。采用二级非线形模型联合估计的方法解决总量与分量模型不相容的问题,构建杉木人工林立木相容性生物量模型,为福建省杉木人工林碳汇能力的计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4~2013年福建省8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成果数据,选用生物量扩展因子(BEF)方程估算地上生物量,采用根冠比估算地下生物量,选取碳含率估算乔木层碳储量,估算森林资源清查间隔期天然阔叶林碳汇值,分析碳储量、碳汇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74~2013年福建省8次森林资源清查的天然阔叶林乔木层碳储量分别为8 252.39万t、7 489.70万t、7 599.11万t、8 751.12万t、9 51.16万t、10 882.78万t、11 703.32万t、13 903.42万t。1979~1988年2次复查碳储量较第1次有所减少。1983~2013年连续6次复查碳储量呈递增态势,其中2009~2013年碳储量增幅最大。1979~2013年福建省7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期间的天然阔叶林乔木层碳汇分别为-2 796.51万t、401.15万t、4 224.05万t、2 566.81万t、5 249.27万t、3 008.67万t、8 067.00万t,其中1979~1983年碳汇为负值,1984~2013年碳汇为正值。  相似文献   

6.
应用最大密度模型和半峰宽原理研究闽北天然阔叶林各林层的合理密度 ,结果表明 :各林层的平均胸径与最大密度、平均冠幅与平均胸径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各林层的合理密度分别为 ,第一层 0 .76 1~ 1.2 2 4N1max,第二层 0 .30 8~ 1.6 12N2max,第三层 0 .80 5 ~ 1.187N3max,并拟合出密度与蓄积量的关系 ,为合理经营天然阔叶林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缺乏阔叶树种生物量模型是影响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碳库估测精度的重要原因,过去采用其他地区生物量模型估测亚热带常见阔叶林生物碳库,但其是否适用于本地区的阔叶林生物碳库估计仍存在争议。本研究在三明米槠林样地采用标准木结合相对生长方程法建立31株树的生物量模型,收集亚热带其他地区136株阔叶树生物量数据建立亚热带区域生物量模型,并与其他地区生物量模型比较。结果表明:亚热带区域阔叶林生物量模型为ln(AGB)=-1.982+1.209ln(D~2)和ln(AGB)=-2.907+0.932ln(D~2H),树高和胸径关系模型为ln(H)=0.469+1.082ln(d)-0.106ln(D)~2。Chave等建立的以胸径-树高为变量的湿润热带雨林生物量回归模型估算中亚热带森林生物量相对误差小于以胸径为变量建立的模型。Basuki、Brown、Chan、Ketterings和Kenzo等建立的生物量模型对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量估测精度不高,Ogawa的泰国常绿阔叶天然林生物量回归模型精度最高。该研究表明在利用区域生物量模型来估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物碳库应该检验其适用性,特别要考虑到模型的树种样本数量和胸径范围。  相似文献   

8.
福建天然阔叶林保护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要论述天然阔叶林生态功能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关系的基础上,对福建省天然阔叶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福建省天然阔叶林经营管理措施及对策,旨在提高天然阔叶林分质量,保护自然生态,维护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9.
大兴安岭南段阔叶次生林生物量遥感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应用遥感技术对大兴安岭南段次生阔叶林生物量进行估测,融合2009年8月的SPOT及同期TM影像,结合DEM等资料,利用多源信息复合处理方法,在ENVI软件中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比值植被指数,同时引入海拔、坡度、坡向与阔叶林生物量估测相关的因子,依据地面森林样地生物量实测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建立阔叶林生物量遥感估测模型B=13220.418-(254.645S+7.218A+46.679RVI)。经过模型检验,各统计量均在合理范围之内,建立的多元回归生物量遥感估测值与实测值平均相对误差≤17.14%,模型预测结果合理精度较高,可用于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阔叶林生物量预测,同时为大兴安岭南段阔叶次生林生物量的遥感估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林业资源管理》2015,(4):39-44
以景谷县思茅松天然乔木林为研究对象,以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DEM为信息源,在前期实测120株思茅松单木生物量建立思茅松单木生物量估测模型基础上,对研究区思茅松天然林乔木生物量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思茅松单木生物量模型以幂函数模型精度最高,决定系数R2=0.952 8,估测精度p=85.4%,均方根误差RMSE=14.81kg,可用来进行思茅松天然林生物量估测;在空间分异上,研究区思茅松天然林乔木生物量集中分布于海拔1 000~2 000 m,在海拔1 500~2 000 m时生物量密度最大,为73.33 t/hm2;坡度对生物量影响主要集中在陡坡、缓坡和斜坡上,其中,在急坡上生物量密度达到最大,为76.17 t/hm2;生物量在各个坡向上的分布相对较均匀,生物量密度在阴坡上最大,为74.13 t/hm2,在阳坡上最小,为70.42 t/hm2。  相似文献   

11.
以福建省国有来舟林业试验场24年生的峦大杉与1.5代杉木对比试验的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选取样木进行分层取样测定不同器官生物量,对峦大杉与杉木的生物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峦大杉和杉木样木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差异极显著或显著。生物量模型W=a DbHc对峦大杉和杉木生物量模拟效果较好。峦大杉和杉木各器官生物量在垂直结构分布上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树干、树皮各区分段的生物量随树干高度的升高而呈明显减小的趋势,树枝、树叶各区分段的生物量随高度的升高呈现出先增加而后又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在相同的立地质量条件下,峦大杉林分生物量为185.20 t·hm-2,杉木林分生物量为133.73 t·hm-2,峦大杉林分表现出的生产力高于1.5代杉木林分的生产力。通过研究初步揭示峦大杉生物量的分布规律,为峦大杉人工林的科学经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福建省范围内收集到的1 907套阔叶树样木为建模数据,选择Korf生长方程,应用改进单纯形法,构建阔叶树多形地位(级)指数曲线模型。研究表明:所建立的阔叶树人工林、天然林多形地位(级)指数曲线模型误差较小、精度较高,可在林业生产活动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森林生物量的精确测定,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东北林业大学城市林业示范基地为研究区域,首先利用无人机平台获取整个研究区域的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然后在研究区域四种人工林样地中分别选取20 m×20 m的4块建模样方和4块测试样方,通过每木检尺法实测建模样方内林木的树高和胸径数据,建立H-DBH(树高-胸径)估算模型,并结合已有的DBH-SB(胸径-树干生物量)模型得到测试样方的森林生物量数据;在处理后的数字冠层高度模型(DCHM)基础上利用局部最大值法提取树高与树冠中心点位置,建立一种结合无人机影像提取树高与H-SB(树高-树干生物量)经验模型的森林生物量制图方法。【结果】不同样方的H-DBH模型R2均大于0.70,测试样方的总地上生物量平均值为6915.85 kg,总的估测精度为87%。通过ArcGIS软件结合本研究提出的方法快速得到了整个研究区域的地上生物量分布图,估测总地上生物量为4396.18 t。【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快速准确的进行森林生物量的估测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亚热带地区的江西省内不同森林类型、林分类型林内倒木的生物量、碳储量及其数量特征分布格局,为该区域森林生态系统功能评估积累基础数据。[方法]以亚热带典型森林133个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实测法对样方内直径≧1 cm,长度≧1 m的倒木逐一测量其中央直径和长度,并记录其分解程度和树种组成。[结果]表明:杉木林和马尾松林倒木生物量和碳储量分别为0.684 t·hm~(-2)、0.279 tc·hm~(-2)和0.553 t·hm~(-2)、0.207 tc·hm~(-2),常绿阔叶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分别为11.293 t·hm~(-2)、4.781 tc·hm~(-2)和1.888 t·hm~(-2)、0.812 tc·hm~(-2),松阔混交林和杉阔混交林分别为1.248 t·hm~(-2)、0.521 tc·hm~(-2)和1.28 t·hm~(-2)、0.432 tc·hm~(-2);针叶林中Ⅱ、Ⅲ径级倒木生物量较大且与其他两个径级差异显著,针阔混交林中Ⅱ径级倒木与Ⅰ、Ⅲ径级倒木生物量差异显著,常绿阔叶林林内Ⅰ径级倒木生物量与Ⅱ、Ⅲ、Ⅳ和Ⅴ径级差异显著。杉木林和马尾松林中度分解倒木生物量最大分别为0.332 t·hm~(-2)、0.321 t·hm~(-2),且分别显著大于相应林分类型中的轻度和重度分解倒木;常绿阔叶林表现出同样的变化规律。[结论]中亚热带地区典型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中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倒木生物量差异显著,而针阔混交林差异不显著。3种森林类型(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不同林分类型之间倒木碳储量差异显著。江西森林倒木主要分布在5 10 cm和10 15 cm的Ⅱ、Ⅲ径级,且主要处于中度分解等级。针阔混交林(松阔和杉阔)倒木主要分布在海拔700 m以下,常绿阔叶林倒木分布在海拔650 m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倒木由于其较大的生物量和碳储量可能会在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和碳循环中扮演重要的作用,且在未来的森林经营和管理中应该重视倒木对森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西藏自治区森林碳密度及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实测样地及样木数据,结合相对树高曲线,构建生物量-蓄积量模型,解决了模型与各类森林资源调查数据的衔接问题,可应用于西藏自治区森林资源连续清查的目测与遥感样地生物量估算及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小班生物量估算等。根据计算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各样地生物量密度,结合树种面积数据及含碳率,估算全区森林碳密度,并初步探讨了森林碳库地带性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6.
福建尤溪县毛竹种群生物量及其能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尤溪县毛竹林为研究对象,应用生物量优化模型对毛竹林生物量、能量现存量的分配规律进行研究,以期为福建省毛竹林的科学研究及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了构建胡杨冠幅及地上生物量估测模型,在胡杨分布区设置的样地中选取328株样木,以无人机遥感数据提取的胡杨冠幅为自变量,以胡杨生物量模型获取的地上鲜生物量为因变量,通过相关及回归分析方法,构建不同函数形式的估测模型并进行精度分析。结果显示,墨玉县、巴楚县、轮台县,以无人机遥感估测胡杨生物量的最优模型均为三次曲线函数形式,精度分别为94.93%,95.63%,92.24%。研究确定了处于不同林龄胡杨样地的地上生物量的最优估测模型。可见,运用无人机遥感估测生物量是可行的,可为胡杨林的经营管理和生态价值评估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林业资源管理》2017,(1):75-81
为实现森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年度监测,准确把握森林资源的消长动态,研究探讨了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样地数据标准化和归一化的技术方法和路线,对以省为单位的最新两期或多期(1999—2015年)森林资源清查地面样地数据进行标准化和时间归一化,获取目标年度的森林资源样地和样木数据,建立了全国范围的2005,2012和2014年3个年度样地和样木数据库,为我国森林资源数据分析、森林蓄积量和生物量估算等多项工作提供有效地面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闽北地区天然常绿阔叶林中的栲树群落植物多样性进行系统调查,结果表明:闽北地区天然常绿阔叶林中的栲树群落植物物种繁多,多样性丰富。调查统计共有79种植物,其中乔木层20种,灌木层38种,草本层及层间植物21种。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均匀度指数(J)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优势度指数(C)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综合分析表明该区的栲树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高,栲树在闽北地区适生性较好。  相似文献   

20.
基于遥感信息的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遥感数据结合地面调查建立模型是定量评价森林生物量、碳储量的重要手段、以遥感数据及GIS易于获取的地学因子为主要信息源,应用逐步回归方法选取与森林生物量相关的7个遥感及地学因子为自变量,利用地面样地每木胸径调查数据结合生物量相对生长式获取样地生物量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用于估测森林生物量.森林碳储量通过森林生物量结合碳转换系数获取、经方差分析检验,模型达到极显著相关水平.研究结果袁明,这一方法是获取较大尺度森林生物量、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监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