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氮素缓解春小麦花后高温早衰的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研究高温条件下氮素对春小麦荧光特性影响机制,阐明氮素调控光反应中心的内在机理,从而制定缓解高温危害的氮肥运筹措施。【方法】 于2019年和2020年开展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5个施氮量,依次为0(N0)、75 kg·hm-2(N1)、150 kg·hm-2(N2)、225 kg·hm-2(N3)、300 kg·hm-2(N4),副区为温度,分别为25℃±2℃(CK)和35℃±2℃(HT)。分析花后不同温度处理下施氮量与叶片含氮量、叶绿素、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活性参数、PSⅡJ相可变荧光(VJ)、PSⅡ能量分配率、PI、Fv/F0Fv/Fm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施氮量与温度对叶片含氮量、叶绿素a、叶绿素b、ABS/RC、DI0/RC、VJ、φE0、φD0和产量的影响显著。2年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且在施氮量为N3(225 kg·hm-2)时产量最高,2年平均产量分别为9.51t·hm-2(CK)和8.73 t·hm-2(HT)。同一氮肥处理下,高温与常温间各指标差异明显,高温处理后叶绿素a、ABS/RC、ET0/RC、TR0/RC、PI、Fv/F0Fv/Fm和产量均有所降低,说明高温对荧光参数和PSⅡ活性的影响具有负效应。同一温度处理下,随着施氮量增加,春小麦叶绿素含量、ABS/RC、ET0/RC、PI、Fv/F0Fv/Fm等均呈先增后降趋势,DI0/RC和VJ呈先降后增趋势,且在N3时达到峰值,说明施氮量对叶绿素荧光参数和PSⅡ活性的影响具有补偿效应,适宜的施氮量可以有效增强其活性。温度对ABS/RC、TR0/RC、ET0/RC、Fv/F0Fv/Fm的影响不显著,而施氮量与温度对ABS/RC、TR0/RC、ET0/RC、Fv/F0Fv/Fm的交互影响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水平。【结论】 施氮量和温度对春小麦荧光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其中主导因素为温度,而施氮量对其存在补偿效应。合理的施氮量能有效增加小麦旗叶氮含量、叶绿素含量和PSⅡ反应中心活性,提高植物对光能的捕获、吸收、转化及最大光化学效率,并降低能量耗散率,从而抵御高温胁迫对春小麦光合系统造成的损伤。本试验条件下,选用宁春50号,采用N3(225 kg·hm-2)的施氮量能有效抵御高温胁迫,并提高春小麦的产量,可为当地春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科尔沁沙地生境下不同饲用燕麦品种的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利用效率对氮素水平的响应,为该地区饲用燕麦高产栽培及氮肥利用率的提高提供依据。【方法】以燕王、牧王、甜燕1号和牧乐思4个饲用燕麦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施氮水平(0,100,200,300 kg/hm2,依次用N0、N100、N200、N300表示)对其生物量、氮素吸收和分配以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燕王和牧王茎、叶、穗及全株干物质积累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以N200处理燕麦干物质积累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甜燕1号和牧乐思茎、叶、穗及全株干物质积累则逐渐增加,均以N300处理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氮肥处理。2)随着施氮量的增加,4个饲用燕麦品种茎、叶、穗及全株的氮素含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且均在N200处理下氮素含量最高。3)燕王和牧王茎、叶、穗和全株及甜燕1号茎、叶、穗的氮素积累量均在N200处理下最高。4)在N200处理下,甜燕1号和牧乐思的氮素干物质生产率(NDMPE)高于燕王和牧王,但其干物质生产效率(DMPE)、氮素农艺效率(NAE)、氮素表观回收率(NRE)均低于燕王和牧王,在N300处理下,甜燕1号和牧乐思的DMPE和NAE则高于燕王和牧王。【结论】燕王和牧王属于低氮高效型饲用燕麦品种,甜燕1号和牧乐思属于高氮高效型饲用燕麦品种。在科尔沁沙地生境下,燕王和牧王的氮肥适宜施用量为200 kg/hm2,甜燕1号和牧乐思的氮肥适宜施用量为300 kg/hm2。  相似文献   

3.
【目的】叶绿素荧光可反映盐胁迫下植物光合机构防御机制的受害程度和抗逆性。通过分析盐胁迫对不同耐盐性粳稻种质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揭示其诱导动力学特征,初步阐明叶绿素荧光相关基因调控粳稻种质苗期耐盐性的机制,为耐盐水稻品种筛选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8份耐盐、8份盐敏感粳稻种质为试验材料,于苗期在水培条件下分别测定两组种质0 mmol·L-1和125 mmol·L-1 NaCl胁迫3 d、6 d的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通过主成分分析筛选关键指标,利用隶属函数和标准差系数赋予权重法综合评价各种质资源耐盐性,获得典型耐(敏)盐种质开展叶绿素荧光相关基因OsHCF222OsABCI7的表达特异性分析。【结果】与对照(CK,0 mmol·L-1 NaCl 3 d、6 d)相比,盐胁迫(125 mmol·L-1 NaCl 3 d、6 d)可显著降低粳稻种质的最大荧光产量(Fm)、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v/Fm)。与CK相比,耐盐种质的非光化学荧光淬灭系数(NPQ)和可变荧光的非光化学猝灭系数(qN)在盐胁迫3 d时显著降低,初始荧光产量(Fo)在盐胁迫6 d显著升高;盐敏感种质的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qN在盐胁迫3 d时显著降低,实际光化学量子产量(Y)、NPQ、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在盐胁迫3 d、6 d时极显著降低。盐胁迫下FmFv/Fm、Y、NPQ和ETR与耐盐级别(STS)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且在耐、敏盐种质间差异显著。通过主成分分析将8个叶绿素荧光参数转换为2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88.018%;结合各因子载荷大小筛选出FmFv/Fm、Y、NPQ和ETR 5个关键指标,可将16份粳稻种质明确划分为耐盐组和盐敏感组两类。以两个主成分的隶属函数结合权重处理并累加计算盐胁迫下叶绿素荧光特性综合评价值DDCF),并依此获得16份粳稻种质排名。采用Kinetic模式测定盐胁迫和正常生长(CK)条件下耐盐种质Cigalon、Bertone和盐敏感种质新竹8号、幸实的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在CK条件下,4份粳稻种质表现为相似的曲线形状,斜率较大,P峰出现时间基本相同;盐胁迫下,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盐敏感种质的P峰迅速降低,M峰和曲线斜率逐渐变小;耐盐种质仍维持较高的P峰,M峰和曲线斜率与CK相比无明显变化。通过对综合排名第1的耐盐种质Cigalon和排名第16的盐敏感种质幸实NaCl胁迫不同时间叶绿素荧光相关基因OsHCF222OsABCI7的qPCR分析,结合叶绿素含量、耐盐相关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动态变化和相关分析,初步明确了OsHCF222OsABCI7的差异表达与粳稻种质苗期耐盐性的关系。【结论】不同耐盐性粳稻种质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对盐胁迫的响应不尽相同,FmFv/Fm、Y、NPQ和ETR与水稻苗期耐盐性密切相关;OsHCF222OsABCI7的表达量直接影响了粳稻种质苗期耐盐性;在耐盐粳稻中,NPQ和Fv/Fm起关键作用,Fm可能在调节盐敏感粳稻耐盐性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密度下化学调控和氮肥对玉米光合特性、籽粒灌浆及光热水利用效率的影响,为玉米密植抗逆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哈尔滨区域玉米生长季,在大田高密度种植下(90 000株/hm2),设置3个不同氮肥水平N100(100 kg·hm-2)、N200(200 kg·hm-2)和N300(300 kg·hm-2),7叶期喷施化控剂(玉黄金,30%胺鲜酯·乙烯利水剂),研究化控和氮肥对高密度种植下玉米生长发育和光热水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籽粒内源激素含量、灌浆速率、光热水利用效率(RUE、HUE和WUE)及产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施氮量200 kg·hm-2下达到最大。与单施氮肥处理相比,化控和氮肥共同作用显著提高了叶片PnFv/Fm,提高了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和灌浆速率,RUE、HUE和WUE显著提高,使产量得到进一步增加。相关分析表明,灌浆速率与籽粒内源激素生长素(IAA)、细胞分裂素(CTK)、赤霉素(GA)和脱落酸(ABA)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产量与RUE、HUE和WUE显著正相关。【结论】高种植密度下,200 kg·hm-2施氮量和化控显著改善玉米的光合特性,促进了籽粒灌浆进程,提高了光热水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了产量。  相似文献   

5.
通过2018—2019年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钾量对宁夏春玉米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天赐19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6个梯度钾肥量处理,K0(0 kg· hm-2)、K1(60 kg·hm-2)、K2(120 kg·hm-2)、K3(180 kg·hm-2)、K4(240 kg·hm-2)、K5(300 kg·hm-2)。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可增强玉米的荧光特性,提高宁夏春玉米产量,施钾180 kg·hm-2时,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最大荧光(Fm)、PSⅡ潜在活性(Fv/Fo)、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综合性能指数(PI)、单位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ABS/RC)等指标均达到最优;施钾量为0~180 kg·hm-2时,玉米产量随着施钾量的增加而增加,当施钾量超过180 kg·hm-2,春玉米产量开始下降。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SPAD、Fm、最小荧光(Fo)、Fv/FoFv/Fm、PI、ABS/RC均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关系,因此,施钾量180 kg·hm-2是该区最佳的钾肥施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明确不同施氮量下春玉米产量形成的光合机制,分析不同施氮量对氮肥利用率、土壤氮素盈余量等的影响,为当地合理施用氮肥,促进春玉米高产高效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玉米品种仲玉3号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019、2020年在四川农业大学雅安试验农场的肥效长期定位试验地进行田间试验,设置5个供氮水平,分别为0(不施氮)、90 kg·hm-2(低氮)、180 kg·hm-2(适量氮)、270 kg·hm-2(农民习惯施氮)、360 kg·hm-2(高氮),记为N0、N1、N2、N3、N4。于拔节期、吐丝期和灌浆期测定叶面积,分别计算叶面积指数、光合势;于灌浆期测定穗位叶净光合速率等光合参数以及吐丝期、灌浆期测定叶绿素含量;吐丝期、灌浆期、收获期测定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时测定产量,分析各部位氮含量,计算土壤氮素盈余量、春玉米氮素利用效率和施氮经济效益。【结果】(1)春玉米产量随施氮量增加先升后持平,2019、2020两年都是N2处理的产量最高,平均为9 746 kg·hm-2,相较于N0、N1处理分别增产179%、28.7%(P<0.05),而N2与N3、N4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两年产量经线性+平台拟合,平台施氮量为134.8 kg·hm-2,平台产量为9 604 kg·hm-2,此时产投比也最高(12.6)。(2)适量施氮(N2)相比不施氮均显著提高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以及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等,继续增施氮肥上述指标无显著差异甚至显著降低。(3)结合光合特性与收获期产量的相关性分析及偏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春玉米光合势、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叶面积指数、叶绿素a+b与产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且影响春玉米产量的主导因素是叶绿素a+b。(4)收获期籽粒氮素积累量和地上部氮总积累量两年都是随施氮量增加先显著上升,在N2处理后(超过180 kg·hm-2)微弱上升或基本持平;经拟合表明土壤氮素盈余量为0时施氮量为139 kg·hm-2;春玉米氮肥表观利用率两年都是N2处理最高,平均达73.7%,较N1处理提高10.8%(P<0.05),继续增施氮肥,氮肥表观利用率则显著下降,N3、N4处理氮肥表观利用率相较于N2处理分别降低32.9%和48.1%(P<0.05)。【结论】适量施氮能明显提高春玉米叶片光合性能,延缓穗位叶总叶绿素的降解,延长光合作用持续期,优化总叶绿素、叶面积指数和光合势在春玉米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同时,适量施氮能显著增加地上部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促进玉米对氮素的吸收与积累,降低土壤氮素残留,提高氮肥表观利用率。综合产量、施肥经济效益、氮肥表观利用率和氮素盈余量等因素,试验区(四川雅安)氮素投入量为139—180 kg·hm-2能维持春玉米的高产高效目标。  相似文献   

7.
郑伟  师筝  龙美  廖允成 《中国农业科学》2021,54(21):4539-4551
【目的】叶色突变体是研究叶绿素合成、叶绿体发育和光合作用的理想材料,探索小麦黄绿叶突变体的光合生理特性,旨在阐明其光合作用调控机理,为小麦黄绿叶突变体的进一步利用奠定基础。【方法】以野生型冀麦5265和突变体冀麦5265yg为试验材料,对叶色表型进行观察,采用分光光度计和试剂盒法测定色素含量和酶活性,并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仪和PAM100叶绿素荧光仪进行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结果】表型观察和色素含量结果表明,突变体苗期叶片表现为黄绿色,抽穗后叶片逐渐转变为淡绿色。遮阴处理可以使叶片颜色部分复绿,但比野生型略浅,属于光诱导转绿型突变体。突变体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显著低于野生型,叶绿素a/b的比值升高,为典型的叶绿素缺乏型突变体;光响应曲线和CO2响应曲线显示,突变体的表观量子效率(AQY)、光饱和点(LSP)、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补偿点(LCP)、暗呼吸速率(Rd)、羧化效率(CE)和饱和CO2浓度(I-sat)显著高于野生型,说明突变体叶片的光合机构稳定,强光下光合速率更高;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表明,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光化学量子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II)和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著高于野生型,说明其具有较强的光能转化和CO2固定能力;突变体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高于野生型,丙二醛(MDA)含量下降,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升高,说明抗氧化酶系统通过清除氧自由基降低了氧化损伤,突变体叶片细胞膜损害减轻,抗逆性增强;突变体的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显著低于野生型,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C)活性显著高于野生型,推测C4 途径光合酶PEPC活性的升高可能是突变体具有较高净光合速率的原因之一。花后遮阴以及外源喷施抗坏血酸AsA和二硫苏糖醇DTT处理表明,突变体对光强变化更敏感、叶片内AsA含量及叶黄素循环效率更高。【结论】黄绿叶突变体冀麦5265yg叶片气孔导度明显改善、热耗散降低、C4途径光合酶活性升高,是其光合速率提高的主要原因。该结果为小麦叶色突变体高光合特性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草甸草原区退耕地的牧草-水分-氮肥耦合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在呼伦贝尔建植不同种植模式的人工草地,研究补水、施氮和牧草类型3个因素对人工草地群落生物量、植物营养成分和土壤质量的影响,旨在揭示呼伦贝尔地区退耕地人工草地的水肥耦合机制,筛选建植管理的最优模式。【方法】 试验在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行,2016年6月6日试验开始,设置3个因素试验,即牧草类型(Pasture)、施氮水平(Nitrogen)和补水处理(Irrigation)。牧草类型设紫花苜蓿单播(P1)、无芒雀麦单播(P2)、紫花苜蓿无芒雀麦1﹕1混播(P3)3个处理;施氮水平设不施氮(N0)、低氮(N1:75 kgN·hm-2·a-1)和高氮(N2:150 kgN·hm-2·a-1)3个水平,每年追施氮肥(化学纯尿素)两次分别于成苗(返青)期和分蘖期撒施;补水设不补水(I0)和补水(I1)两个水平,每年6、7、8月补水3次,补水20 mm·m-2。重复4次,共计72个试验小区,每个试验小区面积7 m×10 m,行距1 m。在2016、2017年测定草地生物量、营养成分(植物粗蛋白、中性洗涤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以及土壤养分(土壤全氮、有机碳和pH)。【结果】 (1)播种当年(2016年)的产量对(N)、(I)、(P)和(P×I)等试验因素的响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2017年两次测定的产量对(N)、(P)、(P×I)、(P×N)、(N×I×P)等试验因素的响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并且混播(P3)在不补水(I0)条件下低氮(N1)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组(P<0.05),平均达到17 801.19 kg·hm-2。(2)2016年和2017年的粗蛋白(CP)含量均表现为P1处理>P3处理>P2处理,2016年P1、P2和P3处理在补水条件相同时均表现为CP含量随着氮水平增加而增加,其中P1N2I0显著高于P1N0I0、P1N1I0 、P1N1I1P<0.05),达到最大(19.08%);2017年P3在I0条件下N1水平的粗蛋白(CP)含量(15.12%)显著高于N0P<0.05)。(3)施氮和补水均倾向于促使土壤有机碳(SOC)含量负增长,全氮(TN)含量正增长,pH值负增长,其中表层土壤SOC增长量苜蓿和无芒雀麦显著高于混播(P<0.05),表层土壤全氮(TN)增长量苜蓿显著高于无芒雀麦和混播(P<0.05)。2016年表层和亚表层的土壤碳氮比(C/N)均高于2017年,表层平均高出17.39%,亚表层平均高出15.18%,表层土壤碳氮比的变化更为明显,其中表层土壤碳氮比2016年P1N0I1处理最高,为8.15,2017年P1N2I0处理最高,为5.67,亚表层土壤碳氮比2016年P1N2I1处理最高,为6.36,2017年P3N2I1处理最高,为5.67。【结论】 在呼伦贝尔退耕人工草地在播种第二年,牧草-水分-氮肥的耦合作用对草地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水氮耦合具有一定促进牧草的养分积累的协同效应,其中建植豆-禾混播草地最有利于提高牧草的生物量与营养品质。人工草地的建植会导致C/N降低,土壤品质下降,在不同牧草类型、补水及施氮水平下均会表现出0-20 cm土层SOC含量、pH值的降低以及土壤TN含量的上升,表明土壤出现酸化现象,豆-禾混播土壤pH值降低幅度小于单播,而高氮和补水会明显加剧土壤pH值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适合新疆南疆设施番茄黄沙无土栽培种植模式的水肥运筹选择。【方法】 以不同灌水量、氮肥、磷肥和钾肥为因素,每个因素设定5个水平,采用四元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的1/2,进行沙培番茄温室栽培试验。测定株高、茎粗、叶厚、叶面积、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干重、地上部鲜重、地下部干重、地下部鲜重、根系活力、产量、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有机酸、糖酸比、VC、番茄红素等17项指标,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 (1)中肥低水或中水低肥有助于促进番茄植株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生长,增加同化物积累,并提高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及根系活力。其中,T9处理地上部干鲜重较重,分别为72.30和616.70 g,根系活力较大,为917.09 μg/(g·h)。(2)高水高肥或低水高肥时可有效提高产量,改善番茄果实品质。其中,T3处理产量较高,为8 102.72 kg/667m2;T5处理有机酸含量较多,为0.65%;T14处理番茄红素含量较高,为15.80 mg/kg。(3)各指标与产量和品质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叶厚与番茄红素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有机酸含量与叶面积极显著相关(P<0.01);地上部干重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地下部干重与VC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4)提取7个主成分,通过主成分的特征值加权计算17个性状主成分因子的综合得分。其中,T9处理的综合得分最高,为0.695,T15处理的综合得分最低,为0.295。【结论】 T9处理即灌水量310 mm、施氮量570 kg/hm2,施磷量438 kg/hm2、施钾量738 kg/hm2,可以有效促进沙培番茄生长发育并改善品质。  相似文献   

10.
以亚热带森林退化植被"标志种"之一的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为研究材料,采取盆栽控制实验,设置不同光强[透光率35.96%(L1)、13.00%(L2)和4.75%(L3)]和氮素水平[施氮(N1)和不施氮(N0)],探究盆栽芒萁对光强和氮素的光响应,分析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结果表明:光强对光响应特征参数有显著影响(P < 0.05)。未施氮组,L2处理下盆栽芒萁最大净光合速率(Pnmax)、光饱和点(PLS)最大,光补偿点(PLC)、暗呼吸速率(Rd)和表观量子效率(AQY)最小;施氮提高了3种光强下盆栽芒萁的Pnmax,但差异不显著(P>0.05)。未施氮组,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大小变化顺序为L2 > L1 >对照> L3,气孔导度(GS)为L1 >对照>L3 > L2,施氮组均为L1 > L2 > L3;2种氮素水平下,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大小顺序均为对照> L1 > L2 > L3。未施氮组,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随光强减弱而增加,叶绿素a/b随光强减弱而降低,且差异显著(P < 0.05)。L1光强下光合色素质量分数施氮组显著高于未施氮组(P < 0.05),其他光强下施氮组均降低。未施氮组盆栽芒萁叶绿素荧光参数随光强增加而下降;施氮组盆栽芒萁的初始荧光(F0)显著低于同等光强未施氮组,最大荧光(Fm)L1和L3光强低于未施氮组,L2则高于未施氮组;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PSⅡ潜在活性(Fv/F0)和以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数(Piabs)L1和L2光强高于未施氮组,但差异不显著。由此认为:施氮一定程度上提高各光强盆栽芒萁的净光合速率,有利于缓解强光光抑制作用,但不利于L2和L3光强下光合色素的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为阐明樱桃番茄整枝方式对冠层内光合有效辐射截获和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影响,以香妃3号为试验品种,设置4种整枝方式,测定樱桃番茄冠层光截获特性、荧光特性、冠层微环境以及植株生长状态和最终产量.结果显示,针对群体冠层光截获,三杆整枝处理的光合有效辐射(IPAR)和光截获率(CaR)显著(P<0.05)高于其他处理,光透射率(P...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长期叶面降尘对阿克苏地区主栽果树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于6—8月以苹果(Malus pumila)、核桃(Juglans regia)、枣(Ziziphus jujube)3种果树为试验材料,分别选择自然状态下接受降尘影响的样树5株为降尘处理,以每7 d用清水冲洗一次叶片的样树5株为对照处理,对比分析叶片滞尘量、光合参数、荧光参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果树叶片滞尘能力为苹果>枣>核桃。3种果树降尘处理植株的叶片叶绿素含量(Chl)、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均显著(P<0.05)低于对照植株,胞间CO2浓度(Ci)则显著(P<0.05)高于对照植株,并且降尘处理时间越久,对果树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参数的影响越大。此外,3种果树降尘处理植株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化学淬灭系数(qP)显著低于对照植株,最小荧光(Fo)、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油菜幼苗叶绿素荧光响应低温胁迫的生理机制,将油菜幼苗进行低温胁迫处理,研究低温胁迫处理下油菜幼苗叶片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及其光响应曲线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胁迫处理后油菜幼苗叶片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与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较对照显著降低;实际光化学效率(F’q/F’m)在低温胁迫5~10 d后较对照显著降低,光化学淬灭(F’q/F’v)在低温处理1、3和10 d后较对照无显著变化,由此表明,低温胁迫使PSⅡ反应中心受损,导致反应中心捕获激发能的效率降低;此时虽然反应中心吸收的光能中用于光合电子传递的份额未发生显著变化,但光能转化效率在低温胁迫5和10 d后较对照显著降低。此外,F’q/F’v光响应曲线较对照变幅较小;但低温胁迫5~10 d后,F’v/F’m与F’q/F’m<...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适宜新疆石河子地区种植的优质青贮燕麦品种及其最佳收获期,5个燕麦品种的营养品质及青贮发酵品质。【方法】分析鲜草的各项指标并青贮,60 d开袋测定其各项指标。【结果】对比2收获期燕麦原料品质,乳熟期YF、DM和WSC均显著高于抽穗期(P<0.05),CP显著低于抽穗期(P<0.05);NDF和ADF除青引1号NDF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品种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青引1号、陇燕2号和陇燕3号2收获期pH值存在显著差异的(P<0.05);领袖、陇燕3号和魅力2个收获期LA存在显著差异(P<0.05);NH3-N/TN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2个收获期燕麦青贮品质,乳熟期DM显著高于抽穗期(P<0.05);抽穗期NDF、ADF及CP均显著高于乳熟期(P<0.05)。经60 d青贮发酵,供试燕麦的DM、NDF、ADF及WSC均显著下降(P<0.05),CP显著上升(P<0.05),pH显著下降(P<0.05);LA、AA、PA显著上升(P<0.05)。【结论】各品种燕麦青贮品质乳熟期均优于抽穗期;5个品种中领袖(Souris)综合评价最高;以乳熟期收获为燕麦青贮生产的主要方式。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沙地蛋白桑叶片光合特性、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而探索适合沙地蛋白桑生长的最优肥料配比模式。以适应性较强的沙地蛋白桑‘榆引桑-1’3年生幼苗为材料,设置8个不同氮、磷、钾施肥处理(T0、T1、T2、T3、T4、T5、T6和T7),通过测定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等,综合分析并筛选出陕北风沙草滩区沙地蛋白桑种植的最优施肥量。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施肥处理对沙地蛋白桑光合特性影响显著,随着施肥量的逐渐增加,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且在T5处理各生理特性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不同施肥处理对蛋白桑株高和单株茎杆重无显著影响(P>0.05),而对单株干叶重、单株生物学产量和总产量产生较大影响(P<0.05);粗蛋白含量随着施肥量的增加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在T4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连续3年施用磷肥后对紫花苜蓿叶片养分吸收量、光合色素含量、气孔开度及抗氧化系统的影响,为紫花苜蓿高效生产提供科学施肥方法。【方法】2019—2021年,以‘WL366HQ’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在石河子大学牧草试验站连续开展为期3年的田间试验。试验设置磷肥添加量分别为0(对照,CK)、50 kg·hm-2(低磷,LP)、100 kg·hm-2(中磷,MP)和150 kg·hm-2(高磷,HP),共4个磷肥处理。于苜蓿初花期进行取样,测定干草产量、叶片氮磷含量、色素含量、气孔开度、抗氧化酶活性以及氧化物质等指标。【结果】连续施加磷肥3年后,叶片的氮磷含量、光合色素含量及气孔开度显著增加(P<0.05),其中叶片氮磷含量在中磷处理下最高,分别为54.74和2.99 g·kg-1;叶绿素a和叶绿素b的含量均在中磷处理下最高,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低磷或中磷处理下最高,且均在CK最低;气孔开度在中磷处理下达到最大,且显著高于CK(P<0.05)。因此,磷肥对苜蓿叶片的形态和生理特性有不同的影...  相似文献   

17.
为探明基质栽培黄瓜适宜的灌水下限,实现农艺节水,以黄瓜品种博特209为试材,采用基质盆栽,共设置4个灌水下限处理,即田间持水量的50%、60%、70%、80%,用A、B、C、D表示,灌水上限统一设定为田间持水量的90%,采用TDR350水分速测仪控制基质的水分含量,研究不同灌水下限对基质栽培黄瓜叶片水分状况、光合日变化及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灌水下限的提高,叶片的相对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及自由水/束缚水的比值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水分饱和亏、叶片细胞汁液浓度及束缚水含量则呈下降趋势,处理C、D的相对含水量、自由水含量均显著(P<0.05)高于处理A、B,处理A细胞汁液浓度显著高于处理C、D,处理A、B束缚水含量显著(P<0.05)高于处理C、D。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a+b的含量均随灌水下限的升高呈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类胡萝卜素含量则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处理C叶绿素a、叶绿素a+b含量显著(P<0.05)高于处理A、B;处理C、D黄瓜叶片的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的变化趋势基本呈“V”型,而处理A、B的Ci的变化趋势基本呈“W”型;处理A、B、C、D的蒸腾速率(Tr)日变化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处理B、C、D的Tr在14:00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而处理A在12:00后就呈快速下降的趋势;处理B、C、D的气孔导度(Gs)日变化大致呈“M”型的双峰曲线,处理A则呈单峰曲线;处理A、B、C、D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Gs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整个日变化过程中,处理C、D的Pn始终高于处理A、B。Fv/FmΦPSⅡqP随灌水下限的提高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NPQ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灌水下限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基质栽培黄瓜叶片的水分状况良好、光合色素含量高、净光合速率大,有利于黄瓜的光合作用,促进黄瓜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