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刀鲚的生物学特性及资源现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刀鲚的生物学特性和长江中下游刀鲚的资源现状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其生物学特性和资源现状,提出了对刀鲚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3.
我国刀鲚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刀鲚(Coilia ectenes),属鲱形目、鲲科、鲚属,俗称刀鱼、毛刀鱼、毛花鱼、胡子鱼、鲚鱼等.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和东海一带,凡通海的江河如辽河、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等均能见到[1].  相似文献   

4.
2020年刀鲚(Coilia nasus)繁殖高峰期4—6月,在鄱阳湖湖口县、濂溪区、庐山市、都昌县和永修县等水域设调查区,用网目约2 cm的单层丝网(网长约300 m,网宽约1 m,每次捕捞约10 h/网次)获得909尾鄱阳湖刀鲚样本,测量分析刀鲚的生长和繁殖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鄱阳湖刀鲚平均体长为(26.2±3.0)cm,平均体质量为(55.6±26.2)g,平均丰满度为(0.29±0.06)(0.08~1.35),体长和体质量关系式W=0.0007L3.4416(R2=0.872)。禁捕后鄱阳湖刀鲚体长、体质量均有所增加,说明禁捕对鄱阳湖刀鲚资源量的恢复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与历史资料相比,刀鲚个体小型化仍然明显。关于禁捕后鄱阳湖刀鲚资源的恢复情况,仍需长期跟踪监测和评估。  相似文献   

5.
鄱阳湖刀鲚繁殖群体生物学参数及生长特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渔业资源调查数据,运用软件FiSATⅡ分析了鄱阳湖刀鲚繁殖群体的生物学参数及生长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刀鲚体长16.0~38.1cm;体长和体质量的关系式为m=0.002L3.139(r=0.949;P0.05;n=1014),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的各参数为:渐近体长为40.95cm,生长系数为0.240,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0.568。鄱阳湖刀鲚的拐点体质量为67.94g,平均丰满度为0.29±0.04(0.14~0.49),总死亡系数为1.36a-1,自然死亡系数为0.52a-1,捕捞死亡系数为0.84a-1。鄱阳湖刀鲚开发率为0.61,处于资源过度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6.
刀鲚精子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刀鲚精子超微结构,并对精子各部分长度进行测定。研究表明,刀鲚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鞭毛)组成。头部在光学显微镜下近梭形,透射电镜下纵切则近圆形。头部无顶体,由细胞核组成,核内染色质致密,空隙少,几乎无细胞质。头部后端偏一侧处有一植入窝,内有中心粒复合体。精子中段位于核后端,由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组成。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组成,两者基本位于一直线上。袖套肥厚的一侧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囊泡。尾部分为主段和末段,无侧鳍。主段具典型的“9+2”的轴丝结构,末段很短,无典型轴丝结构。通过光学显微镜测定,精子头部为(2.34±0.16)μm,中段(1.49±0.18)μm,头宽(1.29±0.21)μm,尾部长(34.07±4.31)μm,全长(37.77±4.21)μm。  相似文献   

7.
马春艳  刘敏 《海洋渔业》2004,26(2):152-155
以刀鲚基因组DNA为模板,对刀鲚RAPD分析中的DNA模板浓度、镁离子浓度,dNTPs浓度、引物浓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初步确定了适用于刀鲚遗传多样性分析的RAPD反应体系为:25μl反应体系中,含10×PCR缓冲液2.5μl,模板DNA20ng, dNTPs0.1m mol/L,Mg~(2+)2.5m mol/L,引物0.4μ mol/L,Taq DNA聚合酶1U。  相似文献   

8.
在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刀鲚精子超微结构,并对精子各部分长度进行测定。研究表明,刀鲚精子由头部、中段和尾部(鞭毛)组成。头部在光学显微镜下近梭形,透射电镜下纵切则近圆形。头部无顶体,由细胞核组成,核内染色质致密,空隙少,几乎无细胞质。头部后端偏一侧处有一植入窝,内有中心粒复合体。精子中段位于核后端,由中心粒复合体和袖套组成。中心粒复合体由近端中心粒和远端中心粒组成,两者基本位于一直线上。袖套肥厚的一侧有较多的线粒体和囊泡。尾部分为主段和末段,无侧鳍。主段具典型的9+2的轴丝结构,末段很短,无典型轴丝结构。通过光学显微镜测定,精子头部为(2.34±0.16)μm,中段(1.49±0.18)μm,头宽(1.29±0.21)μm,尾部长(34.07±4.31)μm,全长(37.77±4.21)μm。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刀鲚生殖群体特征及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鄱阳湖刀鲚群体的生殖特征和条件状况,为制定开发利用渔业资源的政策提供基础资料,以实现鄱阳湖刀鲚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和保护。2013、2014年4-7月,分别在鄱阳湖及湖口八里江段进行了实地渔业资源调查,随机抽样定置网、流刺网和拖网采集的鄱阳湖刀鲚样本共658尾,测量了体长、体重、净重、性腺重和性别。雌性287尾、雄性371尾,体长18.6~38.1 cm、体重16.3~198.2 g。雌性刀鲚的体长和体重均大于雄性(P0.01),雌、雄个体的体长和体重差异均为极显著(P0.01)。随着体长的增加,雌雄体重差异越大;同等体长的雌性体重大于雄性。6月中旬、下旬的刀鲚卵巢发育仍参差不齐,有些可挤出卵粒,已发育到Ⅳ期末和Ⅴ期,有些还处在Ⅳ期初,但成熟系数在2.0以下的个体数量已显著减少。绝对繁殖力为960~13 820粒,相对繁殖力为123.4~753粒/g。平均丰满度为0.30±0.03(0.19~0.45)。鄱阳湖刀鲚雌雄比在1∶1.25~1.44,表现出雄多雌少的现象;刀鲚繁殖种群已呈现出逐渐变小的趋势,资源已出现严重的过度利用。  相似文献   

10.
周辉明  方春林  傅培峰 《水产科技情报》2015,42(3):140-141, 145
为了解鄱阳湖刀鲚产卵场的现实情况,于2014年5~7月,通过实地走访渔民、现场GPS定位并查询历史资料,对鄱阳湖刀鲚产卵场的状况进行了调查,利用ArcMap软件绘制和计算了刀鲚产卵场的分布和面积,建立了鄱阳湖刀鲚产卵场的动态数据库,旨在为鄱阳湖名贵鱼类资源保护和动态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水域主要渔业生物资源状况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长江口水域20世纪90年代的拖网生产资料以及生物学测定数据,分析该水域拖网生产的渔获种类及优势种的资源变化状况。结果表明:20世纪90年代各时期长江口水域拖网生产的渔获物中,鱼类占92%以上,头足类和甲壳类所占的百分比较小,分别在8%和1%以下。每个时期的拖网生产的种类数基本相当,都为40种左右;同一时期的不同季节和各季节的不同时期间的种类数均有明显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长江口水域拖网渔获物优势种类的组成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从90年代初期到末期,大部分传统优势种的渔获比例相对稳定,某些优势种的渔获比例有较大的波动或急剧减少,小型低质鱼种的渔获比例和种数增加。对带鱼、小黄鱼的体长组成结构分析表明它们的群体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趋于明显的小型化,当前的小型化程度已经相当严重;而在此期间黄鲫的体长组成结构变化不大。该水域的优势种类组成和主要优势种类体长组成结构的变化是和逐渐增加的捕捞力量以及水域环境变化相关联的。  相似文献   

12.
探究珠江河口洄游性鱼类凤鲚 (Coilia mystus) 的生境适宜度,可为其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根据2019年冬季和2020年夏季在珠江河口进行的底拖网调查数据,选取水深、底层盐度、底层水温、底层溶解氧等作为指示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计算各指示因子的权重,采用算数平均法 (Arithmetic Mean Model, AMM) 和几何平均法 (Geometric Mean Model, GMM) 计算栖息地适宜度指数 (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 HSI),验证发现基于GMM且赋予权重的HSI模型精确度较高,能较好地反映珠江河口凤鲚的栖息地分布。最优模型结果显示,珠江河口冬季和夏季凤鲚适宜的底层盐度分别为21.03‰~30.55‰和20.25‰~25.82‰,溶解氧质量浓度分别为6.79~7.28和3.85~4.01 mg·L−1,水深分别为11.69~20.10和7.80~9.23 m,底层水温分别为19.84~19.95和28.36~29.44 ℃。珠江河口凤鲚HSI大于0.5的站点仅占总调查站点的17.39%,表明其栖息地适宜性较低,目前珠江河口适宜凤鲚的栖息地主要位于内伶仃海域的中华白海豚自然保护区。  相似文献   

13.
瓯江口夏秋季渔场浮性鱼卵和仔鱼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徐兆礼  陈华  陈庆辉 《水产学报》2008,32(5):733-739
利用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海域鱼卵、仔鱼调查资料,分析瓯江口渔场鱼卵、仔鱼种类组成、数量分布、产卵场位置和产卵期特征.结果表明,调查期间瓯江口鱼卵、仔鱼共出现6目11科18种(包括1种未定种),其中鲈形目种类最多,鲱形目次之.6月是瓯江口鱼类的产卵期,产卵场位于洞头大门岛周围水域,主要是规格较小的地区性物种,也是大型经济鱼类的饵料,例如小公鱼和虾虎鱼等;9月产卵场主要位于洞头群岛水域外侧,主要是一些经济鱼类,如白姑鱼等.瓯江口海域所处纬度、海域地形地貌和水文环境特征以及瓯江径流的综合影响,使大门岛附近成为瓯江口海域的主要产卵场.  相似文献   

14.
潘澎  赖子尼 《海洋渔业》2016,38(6):616-622
以2011~2015年间以及2001年度珠江口水域渔业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为基础,选取pH、溶解氧、总氮、总磷4个监测指标,分析研究了近5年来的变化趋势特点及其年代间差异。结果表明:2011~2015年间,珠江口水域pH值指标尚处于相对合理范围内,但呈现波动上升趋势;溶解氧指标仅2015年符合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从中长期来看呈逐步下降趋势;总氮含量显著超标、总磷含量超标幅度略低,但均较2001年水平有大幅上升。目前,珠江口水域生活污水对渔业生态环境影响整体仍处于重污染状态。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建议相关管理和执法部门强化珠江口水域及整个珠江流域的生活污水排放与处理监管,以期逐步改善和提高珠江口水域渔业生态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凤鲚繁殖群体年龄与生长之间的关系,于2018年5月、6月和7月以及2019年5月在长江口水域采集凤鲚(Coilia mystus)繁殖群体,从渔获物中获得样品194尾,研究了其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结果显示,年龄结构为1~3龄,其中1、2龄为优势群体,占样品总数的82.48%。体长范围为69~192 mm,体质量范围为1.5~30.3 g,平均体长(128.87±25.26) mm,平均体质量(9.90±6.61) g。体长与体质量关系式中参数a为2×10-6,参数b为3.17。体长和体质量生长方程中渐进体长L和渐进体质量W分别为212.33 mm和48.22 g,生长系数k为0.43,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为-0.88。长江口凤鲚雄性个体趋向于匀速生长(b=2.87),而雌性个体为异速生长(b=3.31)。体质量生长曲线拐点年龄为1.81龄,拐点年龄对应的体长和体质量分别为145.44 mm和14.52 g。与之前的研究结果相比,近年来长江口凤鲚拐点年龄和渐进体长均有所增大,表明其小型化趋...  相似文献   

16.
珠江口南沙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5年11月珠江口南沙海域的渔业资源调查资料,对该海域秋季渔业资源群落组成、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渔业生物40种,以鱼类和甲壳类为主。其中,底层鱼类21种,中上层鱼类3种,甲壳类16种。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可用来度量物种的生态优势度,秋季优势种类有亨氏仿对虾(Parapenaeopsis hungerfordi)和锐齿(Charybdis acuta)2种(IRI≥1 000)。该区域内各站位质量渔获率为0.63~11.15 kg·h~(-1),平均为4.23 kg·h~(-1);尾数渔获率为84~885尾·h~(-1),平均为433尾·h~(-1)。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07,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1.64,Peilou均匀度指数(J')为0.59。分析表明,该海域渔获物以小型经济甲壳动物和经济幼鱼为主,渔获个体偏小,总体上多样性空间差异不大。与该区域2002年同月份的调查数据相比,目前渔获物多样性下降明显,群落结构相对简单。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的遴选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群是研究海洋牧场生态系统结构和能量流动的基础.实验以2016年和2017年对珠江口万山海域渔业资源调查数据为基础,结合珠江口海域渔业资源历史资料,通过渔业资源优势度、生物量和渔获率指标排序分析,首次提出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概念及其顶级经济物种遴选原则,以食物链营养级为基础构造海洋牧场渔业资源关键功能群.结果 ...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九段沙水域中华绒螯蟹汛期特征及影响因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长江口九段沙水域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洄游群体渔获规格及汛期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2006—2011年单船全汛期捕捞量为93.3~769.5 kg,年均值为481.5 kg;日均捕捞量为6.2~26.5 kg,均值为18.5 kg;总捕蟹个数为984~7547只,均值为4129只;平均体质量为89.5~114.5 g/ind,均值为100.7 g/ind;雄蟹比例为65.80%~80.54%,均值为74.35%;2006—2011年单船全汛期捕捞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峰值出现于2010年;平均体质量则先升后降,峰值出现于2008年.各年汛期内最高日捕捞量基本出现于12月初,其中最早出现于11月24日(2009年),最晚出现于12月12日(2010年).初汛期、旺汛期和尾汛期捕捞量比例分别为4.25%~38.48%、37.92%~72.81%和1.77%~34.00%.各年汛期内初汛期渔获物中大规格个体所占比例较高,雄蟹比例显著高于雌蟹;随着汛期后延,小规格个体的数量逐渐增多,总体渔获规格呈下降趋势,同时雌蟹比例逐渐增加,雌雄比例相对接近.水温和潮汛与捕捞量关系密切,通常水温降至13℃附近时开始进入旺汛期,各年份最高日捕捞量对应的水温介于10℃至13.5℃之间,平均为11.7;℃调查期间小潮期捕捞量占汛期总捕捞量的比例显著高于大潮期,其中小潮期捕捞量比例最高为95.79%(2008年),最低为73.41%(2010年).  相似文献   

19.
瓯江口水域夏、秋季浮游动物数量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依据2007年6月和9月瓯江口水域浮游动物调查资料,研究了瓯江口水域夏季与秋季浮游动物总丰度和总生物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优势种组成特点,同时探讨了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及其优势种对总丰度的贡献率.结果表明,两个季节优势种具有明显更替现象,夏季(6月)主要优势种为背针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Acartia pacifica)和肥胖箭虫(Sagitta enflata);秋季(9月)主要优势种是针刺拟哲水蚤(Paracalanus aculeatus)、太平洋纺锤水蚤和强额拟哲水蚤(Paracalanus crassirostris).夏季和秋季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分别为82.05 nag·m-3和649.10mg·m-3,丰度分别为47.0 ind·m-3和298.3 ind·m-3.就水平分布而言,生物量与丰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调查水域北部高于南部的特点.就季节变化而言,秋季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显著高于夏季.瓯江径流的季节变化、瓯江南口和北口冲淡水势力差异、台湾暖流和浙闽沿岸流势力的强弱是影响瓯江口水域浮游动物优势种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通过进一步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温度和盐度是影响浮游动物丰度季节变化的重要因素,其中盐度是决定浮游动物丰度水平变化的关键因子.瓯江口水域浮游动物丰度的变化来源于主要优势种丰度的变化对总丰度的回归贡献.  相似文献   

20.
长江口青草沙水库刀鲚食性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胃内含物法并结合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探讨长江口青草沙水库刀鲚(Coilia nasus)食物组成及其食性转变。基于胃内含物数据的聚类分析表明,刀鲚食物重量百分比(W%)在小个体(<99 mm)、中等个体(100~150 mm)和大个体(>150 mm)间两两差异显著;出现率(F%)和相对重要性指数百分比(IRI%)大个体与其他 2 个体长组差异显著,后两者无显著差异;数量百分比(N%)各体长组间均无显著差异。以上 4 种指数综合显示,小个体和大个体刀鲚分别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虾鱼类,中等大小个体刀鲚主要摄食浮游动物(F%、N%和 IRI%占优势)和鱼类(W%占优势);碳氮双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亦表明,虾类和鱼类对大个体刀鲚有较大的食物贡献率。刀鲚的δ15N 随体长线性增加,δ13C 与体长呈二次多项函数关系,大个体的δ15N[(15.18±0.79)‰]和营养级(TL: 3.63±0.23)显著高于中等个体的δ15N[(13.87±0.68)‰]和 TL (3.26±0.20)(P<0.01),δ13C 差异不显著(P>0.05)。胃内含物法结合稳定同位素分析表明,刀鲚在生长发育中发生了食性转变,转变前后分别以水层和底层生物为主要食物来源,推测其作为优势种对该水库底层和水层食物网的营养耦合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