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意大利耐抽薹生菜为试材,采用水培法,设置不同光周期(12 h/12 h、16 h/8 h、20 h/4 h)和外源锌浓度(0、0.5、1 mg/L ZnSO4·7H2O),研究不同光周期下外源锌对水培生菜生长和品质特性的调控效应。试验结果表明,16 h/8 h光周期处理有利于生菜地上部的生长以及维生素C、类黄酮和总酚含量的增加,而20 h/4 h光周期处理有利于生菜地下部的生长及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增加,但20 h/4 h光周期处理会对生菜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影响干物质的积累。从光周期与锌互作效果看,光周期对生菜生长和品质的影响起主导作用,外源锌起调节作用。综上所述,16 h/8 h光周期下根施0.5 mg/L Zn对促进生菜生长、提升品质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盐泽螺旋藻多糖的最佳获取条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光  马宇翔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3):108-111
本文考察了生物量,培养时间,光照强度及光周期,不同浓度的C 、N、P,不同浓度的NaCl对盐泽螺旋藻多糖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强为4000 lux以上,光暗周期为14 h/10h,NaHCO3为5 g/L,NaNO3为2.5 g/L,K2HPO4为0.38 g/L,NaCl为4 g/L,稳定后期收获藻体为盐泽螺旋藻多糖最佳获取条件。  相似文献   

3.
北京地区早熟禾褐斑病菌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北京地区早熟禾褐斑病分离到的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Kuhn)进行了7个温度(12,16,20,24,28,32,36℃)、两种光照条件(全黑暗和12 h光暗交替)下的菌丝生长速率测定、菌核产生量比较,温度对发病的影响,10种杀菌剂的抑菌试验和几种杀菌剂的田间药效试验。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4~32℃;12 h光/暗交替条件下,菌丝生长速率加快;32℃下菌核产生量显著多于其他温度;20~30℃下早熟禾发病严重。多菌灵、扑海因、坪安1号和多氧霉素等杀菌剂的抑菌效果好。田间药效试验表明,扑海因、井岗霉素、坪安1号和多菌灵对褐斑病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4.
薛光行  申岳正 《作物学报》1991,17(5):362-368
感光性不同的4个光敏感雄性不育粳稻经受14小时光周期下的31/27℃、31/22℃、31/17℃、27/22℃和27/17℃ 5种光期温度/暗期温度组合处理。考察其花粉育性的结果表明:1,在试验设计的光、温条件下,参试的不育品系都表现高度的光敏感雄性不育。但是,不同温度处理引起了败育水平的显著变化。2,光期温度下降4℃、暗期温度相同时,花  相似文献   

5.
采用光周期和GA对京水菜幼株进行了处理,研究光周期和GA处理对其花芽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日照诱导或夜间光中断均可以加快京水菜花芽分化进程。对于花芽分化而言,每天光照24 h或夜间光中断120 m in,可以极显著地加快京水菜花芽分化进程,比如处理I(24 h,连续处理5 d)、处理J(每天光照24 h,连续处理10 d)、处理G(每天光中断120 m in,连续处理5 d)、处理H(每天光中断120 m in,连续处理10 d),均可以极显著地加快京水菜花芽分化进程;GA处理具有与长日照相似的生理效应,以处理C(300 mg/L连续喷3次)和处理D(300 mg/L连续喷5次)效果最好。与光周期处理相比,GA处理更具有耗能低、易于管理、可操作性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6.
MiniMax是从美国引进的一个生育期短、植株矮、籽粒小的大豆遗传资源,具有成为大豆基础研究模式材料的潜力。本文从3个方面对MiniMax的形态特征和生长发育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 (1)参照DUS测试指南,观察、记载了该品系的植物学特性;(2)设置短日照(12 h)和长日照(16 h)两种光周期处理,结合不同播期试验(春播模拟低温、夏播模拟高温),观察不同光、温条件对其生育期、株高、籽粒大小的影响;(3)利用与生育期、株高、籽粒大小等性状相关SSR标记,解析该品系在这些位点的等位变异特点。结果表明,MiniMax在北京夏播自然光照条件下,生育期63.1 d,株高39.0 cm,百粒重4.6 g。不同光、温处理对其籽粒大小影响较小,而对株高和生育期影响较大。MiniMax的光周期敏感度和光温综合敏感度接近于中国北方春大豆早熟品种,而温度敏感度与黄淮夏大豆品种相当。在短日+高温条件下,MiniMax的营养生长期及全生育期短、植株矮、籽粒小,可作为生长周期短、占地面积小的研究材料;而在长日+高温条件下,其生育期长、植株高、占用空间大。在MiniMax中检测到与生育期相关的QTL 5个(FT 2-1、Pod mat 13-3、R7 2-2、R3 1-3和R7 1-3),与株高相关的QTL 5个(Pl ht 13-3、Pl ht 17-2、Pl ht 13-2、Pl ht 7-2和Pl ht 11-3),与籽粒大小相关的QTL 5个(Sd wt 6-4、Sd wt 7-3、Sd wt 10-1、Sd wt 12-3和Sd wt 13-8)。作者认为,MiniMax籽粒小,在适宜的光温条件下具有生育期较短、株高矮、占用空间小等特点,可作为大豆研究模式材料使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光周期条件下大豆生育期主基因的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大豆生育期近等基因系为材料, 比较12 h短日照(SD)及16 h长日照(LD)条件下E1/e1、E2/e2、E3/e3、E4/e4、E5/e5、E7/e7等6对生育期相关主基因的效应。结果表明, 在大多数生育期基因型中, 显性位点延迟大豆的开花期和成熟期, 隐性位点提早开花期和成熟期。同一基因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效应值不同, 显性位点可增强其他基因的效应, 说明各基因间存在互作。生育期基因的效应受光周期影响很大, 长日照可增强大豆生育期相关基因的效应, 短日照则相反。此外, 光周期对基因效应的影响因发育阶段不同而变化, 其中, E1基因在大豆营养生长阶段、E4基因在生殖生长阶段受光周期影响较大, 而E3基因在营养生长和生殖发育阶段均受光周期的严格调控。不同光照条件下生育期基因效应的分析结果, 可为不同生态区大豆品种生育期性状的定量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舒娜  潘晓曦  马琳  张亚玉 《种子》2016,(11):91-93
为了探讨鹅不食草种子的萌发特性,研究了光暗周期、光强和光质对种子发芽率及幼苗状态的影响.研究表明,鹅不食草种子在黑暗中不萌发.光照(白光)强度增加种子的最终发芽率,30℃下,4 170 lx的白光处理能获得较高的发芽率.持续光照处理也能促进种子在随后的连续黑暗中萌发,白光光照发芽率随着连续光照时间的延长而增加,而红光光照发芽率随处理时间的增加先增加后降低.光暗周期处理促进种子的萌发,种子的发芽率随光期长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光期长度与发芽率r2=0.970 7)、芽长(r2=0.932 5)、根长(r2 =0.930 7)存在相关性.鹅不食草通常在裸地上大面积生长,这可能与其种子需光萌发有关,是对生境长期适应的结果.鹅不食草通过种子繁殖时可以考虑从光周期、光强角度提高种子发蒡率.  相似文献   

9.
温度与光周期对樟子松实生苗针叶抗寒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研究温度和光周期对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 var. mongolica Litv.)抗寒发育的影响及两因子对抗寒性的影响是否呈加性,本实验对秋季停长了的2年生樟子松实生苗进行了4个不同温度+光周期处理:长光周期高温(16h/8h,15℃)(LDHT),长光周期低温(16h/8h,3℃)(LDLT),短光周期高温(8h/16h,15℃)(SDHT),短光周期低温(8h/16h,3℃)(SDLT)。处理时间为三个月。每隔2或3周取一次样,共取样5次。每次取样分别用电导法(EL)、褐变法(VSD)和荧光法(CF)测定针叶的抗寒性。结果表明:在给定的光周期与温度条件下,针叶的抗寒性达到相应的抗寒性固定水平;经不同处理的2年生樟子松苗其针叶抗寒锻炼速率不同,但不支持加性理论;三种方法测定的针叶的抗寒性有差异,但有较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培矮64S育性对温度与光周期的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徐孟亮  周广洽 《作物学报》1999,25(6):772-776
在自然条件、自然温度控制光长条件及控制温度与光长条件下,研究了培矮640.0育性对温度与光周期的反应,结果表明:培矮64S在育性转换敏感期感受人工日均温21.8~24.0℃(光期23.9~24.0℃/暗期19.5~24.0℃)或自然平均日均温31.3℃(平均日最高温36.1℃,平均日最低温27.5℃)的温度,无论长日还是短日处理均表现不育,花粉可染率  相似文献   

11.
旨在为江苏淮北地区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参考,以优质强筋品种‘瑞华麦506’为材料,研究了播期(10月5日、15日、25日、11月4日和14日)和密度(2.1×106、2.7×106和3.3×106/hm2)对温光利用、籽粒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延迟减少了出苗至越冬始期累积积温和日照时数以及花后累积日照时数。迟播显著降低了茎蘖数和穗数,但不同程度增加了每穗粒数和千粒重,籽粒产量以10月15日播种最高。每晚播种10天,生育期、积温、日照时数和穗数分别减少8.5天、108℃、38 h和3.85×105/hm2,产量损失700 kg/hm2。推迟播期降低了面粉吸水率,但增加了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增加密度对籽粒品质影响不显著。综合而言,10月15日播种、采用2.7×106/hm2密度是江苏淮北强筋小麦协同高产优质的适宜组合。  相似文献   

12.
光敏色素与光敏感雌性不育苎麻育性转换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恒蔚  周瑞阳  徐俐 《作物学报》2006,32(4):597-600
利用红光(R)/远红光(FR)逆转的标准试验技术,对光周期敏感雌性不育苎麻(PFSR)进行长暗期(14 h/d)光间断处理。结果表明R间断诱导雌性败育,延迟现蕾和开花;而FR可以逆转R的效应,使雌性可育;暗间断对雄性的育性没有明显影响。暗示光敏色素是PFSR雌性育性光敏性的光受体。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冬小麦采用宽幅条播技术的增产及优质机理,于2017-2018年在黄淮海流域西部开展不同播种密度对宽幅条播冬小麦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水分利用效率及品质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播种密度为480万株/hm2时,提高了植株各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增加了花前作物耗水量及生育期总耗水,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增幅达3.5%~16.2%,提高水分利用效率1.3%~11.8%;显著提高了籽粒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总蛋白提高2.5%~11.8%,提高了谷/醇值;显著提高了淀粉、湿面筋和干面筋含量;提高了淀粉糊化特性,其中峰值黏度、保持黏度、最终黏度和糊化温度均达显著水平。较其他播种密度处理,小麦吸水率和面团形成时间以播种密度为240万株/hm2时最高;240万和480万株/hm2处理的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数高于其他处理;弱化度以360万株/hm2处理最高。宽幅条播冬小麦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拔节―开花阶段耗水量与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谷/醇值、淀粉含量、湿面筋含量、干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均呈显著正相关。总之,宽幅条播冬小麦采用480万株/hm2播种密度有利于提高植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花前作物耗水,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籽粒营养品质和面粉加工品质,实现了冬小麦优质增产增效。  相似文献   

14.
不同保藏温度及光照条件对北冬虫夏草菌种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实验模拟常见自然条件,以白昼散射光、夜晚黑暗,10/5℃、15/10℃、20/15℃、25/20℃等不同昼夜温度,30天、60天、90天等不同保藏时间为实验组,以4℃恒温、昼夜黑暗及30天、60天、90天为对照组,比较观察各菌种在平板培养基上萌发速度、菌丝生长状况、菌落形态及角变率、转扩液体菌种、栽培出草等情况。结果表明,菌种质量保藏较好的条件依次为10/5℃ 30天>15/10℃ 30天>4℃(黑暗)30天>20/15℃ 30天>4℃(黑暗)60天>10/5℃ 60天>25/20℃ 30天;说明一定条件下采用白昼散射光、昼夜10/5℃及15/10℃、保藏30天优于传统冰箱保藏。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在化肥减量条件下不同水溶肥对青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选择5种水溶型肥料,以施用常规肥料为对照,在化肥总养分减少34.5%的条件下,以水溶肥品种为因素,针对青菜生育表现、缺棵情况、产量体现、生产效益和产品品质等,开展水溶肥应用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化肥减量条件下,在青菜上搭配施用(15-6-9)和(9-6-15)的“沃土”系列氨基酸水溶肥,上述指标综合表现较优,既能实现15.79%的增产,同时又能较大幅度地提高产品品质,适合在当地进行推广应用;施用“优多收益”大量元素水溶肥(20-20-20+Te),增产幅度最高,达17.64%,但产品品质大幅下降,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仅为CK的70.77%;施用“力亨”大量元素水溶肥(31-10-10+Te),增产12.97%,但营养品质表现差;施用“美农”(20-10-20+Te)水溶肥和“费尔诺”(25-5-10)和(10-7.5-20)海藻肥,增产和节本增效均不理想,分别增产5.01%和2.91%,营养品质表现为一般或差。通过试验研究表明:在青菜作物上,施用水溶型肥料,其氮磷钾养分投入比例以1:0.45~0.5:0.75为宜,既能保证在化肥减量条件下获得较大幅度的增产,同时又可取得较好的产品品质,实现生产效益的最佳化。  相似文献   

16.
光温耦合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根区温度与LED补光耦合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试验设置了根区加温、2种光照强度与2种光质配比3因素裂区试验,另外设置了根区不加温与不补光对照,共10种组合处理。结果表明:根区加温与补光都能显著促进番茄的生长发育,提早番茄上市时期与提高番茄的营养品质,其中补光密度为40 μmol/(m2·s)更能显著提高番茄的生长与产量以及果实品质;而补光光质红蓝比为3:2时更能促进番茄生长以及提高番茄的产量,但光质红蓝比为1:1时,更有利于提早番茄果实前期转色日期,且能增加番茄果实的糖度。另外,根区加温与光强耦合相比于根区加温与光质耦合效应更能促进番茄生长以及提高番茄的产量。总体表明,根区加温与光密度为40 μmol/(m2·s)及光质为红蓝比3:2的耦合处理更符合日光温室番茄生产需要。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合理密植条件下调亏灌溉的节水增产效果,在新疆干旱区大田研究了灌溉量(饱和灌溉、正常灌溉、调亏灌溉)和种植密度(12万、18万、24万株·hm-2)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量和种植密度对棉花生物产量、经济系数、经济产量有显著的互作效应,但对纤维品质没有影响。调亏灌溉显著抑制营养生长,但提高了收获指数;调亏灌溉下适当提高密度,显著提高了生物产量和单位面积铃数。调亏灌溉下高密度处理组合在用水量减少20%的情况下,棉花产量与正常灌溉下中、高密度以及饱和灌溉下低密度等高产组合的产量相当。调亏灌溉配合合理密植是旱区棉花节水增产的有效栽培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8.
氮肥基追比和调亏灌溉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优化水肥管理对提高小麦生产效率,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在防雨棚下,采用桶栽土培法研究氮肥基追比和调亏灌溉对小麦水分利用效率、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为优化小麦水氮运筹模式提供依据。设置4种氮肥基追比(播前和拔节期施氮比例)处理,分别为10:0、7:3、5:5和3:7,记为N10:0、N7:3、N5:5和N3:7。2种水分处理:水分调亏(返青-拔节期)—复水—调亏(灌浆-成熟期),记为D;全生育期正常供水,记为N。结果表明,拔节期追施氮肥显著提高小麦灌浆期的单茎叶面积;相同水分条件下,N7:3、N5:5和N3:7灌浆期单茎叶面积递增且显著高于N10:0处理。水分调亏显著降低拔节期N10:0处理小麦最上部展开叶的光合速率,对其他氮肥处理小麦光合速率的影响则未达显著水平;相同水分条件下,N5:5处理拔节期和灌浆期均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随追氮比例的增加,小麦叶片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氮肥基追比和水分调亏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且两者对小麦产量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综合考虑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等因素,水分调亏配合氮肥基追比处理比例为5:5是最合理的水氮运筹模式。  相似文献   

19.
水分是限制小麦产量和品质提高的关键因素。为探究不同时期灌水对冬小麦产量、农艺性状、籽粒品质及光合性能的影响,在自动防雨水肥控制池中设置4个春季水分处理:不灌水(对照,W1)、仅拔节期灌水1050m3/hm2(W2)、仅开花期灌水1050m3/hm2(W3)和拔节期525m3/hm2+开花期525m3/hm2(W4)。结果表明,W1处理籽粒蛋白质含量最高,W2处理蛋白质产量最高,W3处理籽粒产量最高,W4处理光合性能最稳定。与W1处理相比,灌水影响小麦旗叶的光合性能,使其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增大;拔节期灌水可增加叶片叶绿素含量,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提高籽粒蛋白质产量,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而增加生物产量;开花期灌水促进籽粒长、宽增大,增大库容量,通过增加粒重而提高籽粒产量。通过比较拔节期灌水后至开花期未灌水前W1、W4和W2处理发现,灌水使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