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浙江近海棘头梅童鱼的分布生物学与资源变动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正> 棘头梅童鱼 Collichthylueidus(Richard-son)属鲈形目、石首鱼科、梅童鱼属。沿海渔民把它与黑鳃梅童 Collichthy niveatus(Jordan & Starks)统称为梅童鱼,俗称大头梅童、圆头梅童。有人把它误称为梅子,其实梅童与梅子并非同物异名,后者应为大黄鱼、小黄鱼幼体的别称。棘头梅童鱼为近海常见的小型鱼类,肉质鲜美,浙江沿  相似文献   

2.
文章根据1986-1987年和2018-2019年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 lucidus)的调查数据,对其群体结构、生长、摄食等主要生物学特征的年代际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2个调查时间段内棘头梅童鱼群体优势体长组均为90~110 mm,平均体长分别为(95±13)mm和(93±18)mm.2个年...  相似文献   

3.
以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为实验材料,经胸腔注射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和秋水仙素,取其头肾组织,进行低渗、固定,采用空气干燥法制片,吉姆萨染液染色,观察棘头梅童鱼染色体核型和特征。结果显示,棘头梅童鱼染色体数目为2n=48,占所观察分裂相的83.3%;核型公式为2n=48t,染色体臂数NF为48,染色体相对长度范围为(5.694±0.514)~(3.039±0.161),属于鲈形目原始核型,且符合典型的高位类鱼类核型特征。研究中未发现与性别相关的异型染色体、次缢痕及随体等。本研究为棘头梅童鱼的细胞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并为其种质鉴定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珠江河口棘头梅童鱼的资源评估   总被引:22,自引:6,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何宝全  李辉权 《水产学报》1988,12(2):124-134
本文应用ELEFANⅠ和ELEFANⅡ技术分析了1986年珠江河口区棘头梅童鱼每月的体长资料,推算了生长参数K、L∞、自然死亡系数M、总死亡系数Z和利用率E。单位补充量的产量Y/R和单位补充量的产值YV/R的分析表明,该群体未出现过度渔捞现象.如果适当放大开捕体长Lc,则可相应地增加产量和产值,但是调整捕捞死亡水平,则收效不明显。本文还应用ELEFANⅡ技术分析了珠江河口区棘头梅童鱼的补充类型,并讨论它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支持棘头梅童鱼基因组学和细胞遗传学研究的发展,本研究采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首次估测了棘头梅童鱼基因组的大小,并利用碘化丙啶染色与图像分析软件测定棘头梅童鱼24对染色体的相对面积、相对长度以及相对累积荧光强度,估算了染色体的物理长度。结果显示,雌性和雄性棘头梅童鱼的基因组大小分别为(802.91±2.19) Mb和(786.52±1.95) Mb。雌性基因组显著大于雄性基因组(约16.39 Mb)。雌性的核型公式为2n=48=48t,臂数NF=48,染色体估测物理长度为(22.17±0.72)~(46.30±1.06) Mb。雄性的核型公式为2n=47=1m+46t,臂数NF=48。其中,雄性特有的m染色体为Y染色体,其估测物理长度为(62.95±2.89) Mb。染色体的估测物理长度与相对面积、相对长度均成正线性相关。研究结果为棘头梅童鱼染色体的识别、配对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为棘头梅童鱼Y染色体的组装及石首鱼科鱼类染色体进化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6.
为保护和利用棘头梅童鱼种质资源,以常用无机盐及葡萄糖配制的5种溶液(依次编号A、B、C、D、E)作为稀释液,不同体积分数的DMSO作为抗冻剂,采用2 mL冻存管和两步降温的方式,对棘头梅童鱼精子的超低温冷冻保存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利用人工养殖黄姑鱼的成熟卵子对冻存3年的棘头梅童鱼冷冻精子的授精能力进行检验。结果表明,以E溶液为稀释液、10%DMSO为抗冻剂、两步降温方式冷冻保存的棘头梅童鱼精子在37℃水浴解冻后复活率较高,为(76.67±10.41)%82.33±4.62%;以上述方法冻存3年的棘头梅童鱼冷冻精子与人工养殖黄姑鱼的成熟卵子杂交,受精率达到(20.26±4.12)%。  相似文献   

7.
浙南飞云江口棘头梅童鱼的资源调查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浙南瑞安飞云江口海域的棘头梅童鱼的繁殖习性、资源变化、生长、食性等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每年5~6月,棘头梅童鱼向飞云江口海域产卵场集中进行产卵活动,未见有秋季产卵现象,产卵水温19~25℃,产卵多在大潮水的几天里,产卵一般持续3个潮水。  相似文献   

8.
珠江口海区系东经113°30’~114°00’、北纬22°10’-22°45’,面积约3,400平方公里,是东、西、北江的汇集口,海淡水交汇水域,自然条件优越,水质肥沃,饵料生物丰富,是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cla(Richardson)、七丝鲚Coilia grayii Richardson的优良繁育场。  相似文献   

9.
采用生理生化方法,对野生和养殖棘头梅童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棘头梅童鱼相比,养殖棘头梅童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较低,水分含量较高,且差异显著(P<0.05),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氨基酸方面,野生和养殖棘头梅童鱼肌肉中均检出18种氨基酸,其中养殖组的酪...  相似文献   

10.
在繁殖季节测定分析了闽东海域30尾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肌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肌肉(鲜重)中粗蛋白含量为(17.21±0.27)%,粗脂肪含量为(0.56±0.05)%,水分含量为(77.70±0.21)%,粗灰分含量为(1.49±0.59)%.肌肉中含有17种氨基酸,占肌肉...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海捕低值鱼加工利用率,合理利用鱼糜及鱼糜制品加工中的副产物,充分利用鱼类自身内源酶,寻求低值鱼精深加工的低碳高效利用,以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为研究对象,利用鱼类自身的内源蛋白酶将鱼体内的蛋白质酶解,在自然p H条件下,观察了液料比、自溶温度、时间对梅童鱼蛋白水解的影响,以可溶性蛋白/总蛋白的值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分析优化自溶条件。通过求解回归方程得到的最优自溶条件为:液料比3.4,温度53℃,时间267 min。经过验证,可溶性蛋白/总蛋白的值为18.35%,与回归方程的预测值18.55%相比,相对误差1.1%,说明模型能较好地预测自溶过程中可溶性蛋白/总蛋白的值。在此条件下,测得水解度为15.84%,过0.45μm微滤膜蛋白质量比为9.83%。研究表明,该水解工艺可为生产鱼露、活性肽、氨基酸等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捕捞自闽东海域的209尾体质量7.70~66.09 g、体长79.88~150.70 mm的棘头梅童鱼的外部形态、可数性状和可量性状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形态特征参数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棘头梅童鱼鱼体呈长椭圆形,侧扁,背部呈浅弧形;头大而圆钝,额部隆起;口大,口裂倾斜度大;吻短钝,眼小;头部及体部被薄圆鳞,鳞小;侧线发达,略呈弧形;背侧面灰黄色,腹侧面金黄色,鳃腔上部深黑色;唇橙红色,口腔浅色。背鳍鳍棘部边缘及尾鳍末端为灰黑色,各鳍为淡黄色。(2)全长、肛前长、尾柄长、头长、眼径、头高、体高、尾柄高、眼后头长和体质量与体长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P<0.01),体宽与体长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3)以体长为自变量、各参数为因变量进行拟合处理,结果显示,全长、肛前长、尾柄长、头长、眼径、体高、体宽和眼后头长与体长呈指数相关,而尾柄高、头高与体长呈线性相关,其中体质量(W)与体长(Sl)的拟合方程为:W=4.506 5×10-6Sl3.290 7(R2=...  相似文献   

13.
盐度对棘头梅童鱼胚胎发育和仔鱼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比较了11个盐度梯度[0、5、10、15、20、25、30(自然海水)、35、40、45、50]下,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eidus)胚胎的沉浮情况、孵化时间、孵化率和畸形率,并测定了初孵仔鱼的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结果表明:(1)棘头梅童鱼胚胎在海水盐度为30及以上时100%漂浮;盐度为25时,95%漂浮,5%悬浮;盐度为20时95%悬浮,5%沉底;盐度为15时95%沉底,5%悬浮;盐度为10及以下时100%沉底。在水温18~20℃的条件下,棘头梅童鱼胚胎在盐度5~40范围内经28~32 h能孵化出仔鱼,盐度对孵化时间影响不显著(P>0.05)。但孵化率和畸形率因盐度不同而有显著差异。综合分析表明棘头梅童鱼胚胎孵化的适宜盐度范围为15~35,孵化最适盐度范围在20~30之间。(2)在可孵出鱼苗盐度范围(5~40)内,棘头梅童鱼仔鱼SAI值为(1.80±0.03)~(11.85±0.02),与卵的孵化率呈正相关关系。仔鱼生存的适宜生长盐度为10~30,最适盐度范围为20~25。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以翔实的调查和渔业数据为基础,而现有的大多数种类面临着着渔获量、基础生物学、有效捕捞努力量等数据缺失问题,因此并不适合采用数据需求较高的模型进行评估和管理。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的严峻形势和渔获量限额管理的迫切要求,基于有限数据的评估方法和渔获量相关的管理方案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本研究以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为例,根据渔获量、自然死亡、消减率、生物学参数、开捕体长等数据,采用 54 种有限数据评估方法,模拟 3 种捕捞动态,对小黄鱼进行管理策略评价和资源评估。结果显示,以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 RY)不低于 50%、过度捕捞概率(probability of overfishing, POF)小于 50%,生物量低于最大可持续生物量的 10%(B<0.1BMSY)的概率小于 20%为风险控制水平,捕捞强度随机波动和增长情景下,分别有 6个管理方案(management procedures, MPs)满足既定管理目标;“一般型”和“增长型”捕捞强度情景下, 14个 MPs 满足管理目标。权衡分析 3 种捕捞动态下的 MPs, 50%FMSY 基准法(FMSYref50)可作为小黄鱼渔业最佳的管理方案, POF 介于 5.46%~6.70%, B<0.5BMSY概率介于 15.66%~22.7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介于 52%~100%;然而, FMSYref50确定的可接受生物学渔获量(acceptable biological catch, ABC)仅有 1.08×10^4 t,与当前产量相差较大。因此,考虑到降低捕捞强度为渔业管控的发展趋势,建议采用动态 F 比值法(DynF)为小黄鱼渔业管理方案,“下降型”捕捞强度情景下,POF为 37.84%, B<0.5BMSY概率为 38.6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为 84%, ABC为 4.03×10^4 t。根据敏感性分析,发现 DynF 评估的 ABC 对捕捞产量、资源丰度指数不敏感,而对自然死亡系数、最大可持续捕捞死亡系数与自然死亡系数比值(FMSY_M)和当前资源量均较为敏感,参数值增加会导致 ABC 增加,表明在开展渔业资源评估时需要着重提高这 3 种参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食性及营养级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东海北部近海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食性从饵料组成、摄食强度、食性类型和营养级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棘头梅童鱼的饵料生物种类数多,组成复杂,选择范围较广,水域差异较大。其空胃率为7.59%,最高饱满指数为188.55‰,平均为24.62‰,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摄食强度的季节差异和体长组差异都极显著。棘头梅童鱼食谱较宽,主要摄食糠虾类、磷虾类和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兼食鱼类和长尾类等游泳动物,属浮游生物食性鱼类。通过计算其生境宽度为2.250,营养级为3.282级,属次级消费层的低级肉食性鱼类。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了解肝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L-FABP基因)在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营养调控、脂肪酸代谢和免疫应答等方面的功能作用,以棘头梅童鱼全基因组组装数据为基础,获得L-FABP基因的含开放阅读框的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编码的蛋白质结构及进化关系,采用荧光定量(qRT-PCR)技术研究了不同组织中L-FABP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L-FABP基因cDNA序列为475 bp,其中5’非翻译区为51 bp,3’非翻译区为40 bp,开放阅读框为384 bp,编码127个氨基酸。其结构由10个β-折叠链和2个α-螺旋链组成,在氨基酸3~126位点间具有保守的脂质/胞质性脂肪酸结合结构域。棘头梅童鱼L-FABP基因与大黄鱼、条纹狼鲈同源性较近,与绿河鲀、尼罗罗非鱼和斑马鱼同源性较远。L-FABP基因在棘头梅童鱼肝脏、肠道、眼、大脑、心脏、肌肉、胃、鳃、脾脏、头肾和中肾中均有表达,其中肝脏中的L-FABP相对表达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我国沿海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的种群遗传结构,运用线粒体D-loop区全序列比较分析了中国连云港(LYG)、大丰(DF)、崇明(CM)、舟山(ZS)、温州(WZ)、宁德(ND)、厦门(XM)棘头梅童鱼7个野生群体的遗传结构特征。7个群体共208个样本的D-loop序列中,共检测到83种单倍型,66个变异位点,碱基组成符合AT碱基偏好性特点。7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为(0.55400±0.00998)~(0.95400±0.00067),核苷酸多样性为0.00183~0.00708,说明我国沿海棘头梅童鱼遗传多样性较高;根据海洋鱼类遗传多样性划分的分布模式,符合高h低π特点,说明其经历了快速扩张期。群体总的遗传分化系数Fst=0.86647 (P=0),两两群体间的遗传距离在0.004~0.039范围内,且明显的分为北方群体(LYG、DF、CM和ZS)和南方群体(WZ、ND和XM),DF和LYG、WZ和ND两两群体间存在显著的基因交流。AMOVA分析显示组间变异百分比为85.97%,符合南北分化特点。基于单倍型构建的单倍型邻接关系树和单倍型简约网络图等结果均表明,棘头梅童鱼以舟山为界,具有明显的南北地理遗传结构。中性检验(Tajima’s D、Fu’s Fs)和错配分析结果显示,棘头梅童鱼在3.87~12.9万年前(更新世冰期)经历了种群的规模性扩张或定向选择。本研究结果可为棘头梅童鱼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为获知棘头梅童鱼亲鱼性腺发育后期脂类及脂肪酸蓄积特点,采用内标定量法,对性腺发育至Ⅳ期的雌性棘头梅童鱼亲鱼肌肉、肝脏和卵巢组织中的脂肪及脂肪酸含量进行了测定,并比较分析了3种组织中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雌性棘头梅童鱼亲鱼卵巢、肝脏和肌肉中脂肪的质量分数分别为(4.84±0.05)%、(2.66±0.05)%和(0.56±0.05)%,不同组织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雌性棘头梅童鱼亲鱼的卵巢、肌肉和肝脏中分别检出29种脂肪酸,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依次为C16∶0、C18∶0和C14∶0;含量最高的单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C16∶1、C18∶1n9c和C20∶1;含量最高的多不饱和脂肪酸依次为C22∶6n3(DHA)、C20∶5n3(EPA)和C20∶4n6(ARA)。从相对含量来看,肌肉中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58.22±0.24)%,显著高于肝脏(52.71±0.24)%和卵巢(36.42±0.24)%(P<0.05);卵巢中单不饱和脂肪酸的质量分数为(23.78±0.09)%,显著高于肌肉(16.15±0.07)%和肝脏(10.79±0.05)%(P<0.05);卵巢中多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为(39.79±0.19)%,显著高于肝脏(36.49±0.21) %和肌肉(25.63±0.19)%(P<0.05)。肌肉、肝脏和卵巢中EPA和DHA的总量依次升高,质量分数分别为(19.34±0.15)%、(26.59±0.16)%和(27.78±0.13)%。卵巢、肝脏和肌肉组织中的DHA/EPA分别为1.95、2.28和1.89,n-3系和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分别为3.29、3.81和6.2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