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北斗卫星船位数据提取拖网航次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渔业生产管理、捕捞效益计算、资源调查等常把航次作为一个重要参考量。北斗卫星船位数据时间分辨率约为3 min,空间分辨率约为10 m,具有很好的时空特征,通过对北斗卫星船位数据挖掘可以提取航次。渔船作业过程中航次一般包括起航、海上作业、返航,渔船起航和返航的港口常不同,对港口所在的陆地和岛屿做向外缓冲形成一个面,以船位点与港口所在陆地缓冲面的距离作为离岸距离,根据离岸距离变化判断渔船的航次,并通过编程实现航次提取,6艘调查船提取的航次结果与实际记录的43个航次相比,起航时间差值在2 d内的占95.1%,返航时间差值在2 d内的占95.2%,网次可以根据航速提取,计算出每个航次中的网次数。  相似文献   

2.
根据2004年7月-9月“国际903”号在北太平洋150°E~158°56′E、42°34′N~46°25′N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浮游植物样本资料的分析、鉴定,在15个站点的海洋浮游植物样本中,共发现浮游植物17种,分别隶属于硅藻门和甲藻门。浮游植物生物量为8~1320mg/m^3,均值为432.5mg/m^3,变化幅度大,分布不均匀。分析认为水温、盐度是影响调查海域浮游植物的种类及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一种使用北斗船位数据提取灯光罩网渔船的作业状态特征的方法,选取桂北渔36288、61999、62666和68209四艘灯光罩网渔船2017年的北斗船位数据,使用阈值综合判别的方法判断渔船作业的状态,通过航速、水深和时间区间的阈值判别渔船作业状态的船位点,利用船位分析软件(AST)提取渔船的作业天数、作业日期、作业时长以及对应的作业位置信息,并与实际填写的渔捞日志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显示:提取的结果和实际记录的结果误差较小,其中作业天数每月差值在0~3 d以内;对应的作业日期准确率在94.45%以上;作业时长每日最大误差不超过2.4 h,最小误差为0 h,总平均误差为1.49 h,且提取的作业时长和渔获率存在明显的显著性差异,相关系数r=0.512(P0.01);作业距离差值较小,总体在50 km以内。因此可以确定,本研究根据北斗船位数据提取灯光罩网渔船作业状态特征的方法可靠,具有较大的实用性和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2005年7月-10月在北太平洋150°E-158°56'E、42°34'N-46°25'N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样本资料的分析、鉴定,在15个站点的海洋浮游动物样本中,测得甲壳纲的桡足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毛颚类、腔肠动物以及被囊动物等的代表种.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隶属于1目4科5属8种.总浮游生物量分布范围为136~1 848 mg/m3,均值为865.6 mg/m3.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地考察、Google Earth软件测量和文献查阅获取常见渔船长、宽等数据,同时利用ENVI软件获取Radarsat-2 HH、HV、VV等3种极化方式图像中的渔场作业渔船数据,并参照航向航速对其进行修正,获取图像渔船的长、宽数据.对2种数据进行分析发现,Radarsat-2图像数据中船舶灰度值与海洋背景灰度值差异明显,船体灰度明显高于海洋背景,且随着船舶长度的增加,船体灰度变大,船舶与对应海洋背景灰度比也呈现变大趋势;图像渔船的长宽数据与实测渔船的长宽数据有对应关系,相同船长范围内的渔船长宽比在同一区域之内一般在4~6之间;实测渔船长宽比是图像渔船长宽比的1.04倍.研究结果将为提高海上渔船监测的准确性提供有益参考,进而对海洋渔业资源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0年6~9月北太平洋公海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渔场生态环境的调查资料,结合丰度、优势度估算方法以及SUFER应用软件等,对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其与海洋环境因子关系及与中心渔场变动关系等作了探讨分析。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浮游植物经初步鉴定有3门28属80种,种类繁多,组成较复杂,其中东部渔场共39种,暖水性种类为24种,亚寒带冷水性种有7种,热带广布性种有4种,温带偏暖性种有2种,其他生态未命种有2种;而西部的传统渔场共62种,西部渔场鉴定的暖水性种类为43种,亚寒带冷水性种有5种,热带广布性种有9种,温带偏暖性种有3种,其他生态未命种有2种。中东部渔场的浮游植物种类明显少于西部渔场,但亚寒带冷水性种比西部渔场多。采样海域跨度大,包括公海柔鱼的东、西部渔场,范围在150°E~170°W、38°N~45°N的北太平洋公海海域,发现浮游植物丰度在2.98×103~59.87×103 ind/m3范围内,柔鱼的渔获量出现频率高,在14%以上。  相似文献   

7.
2010年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分布及其与表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2010年5-10月的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生产调查资料及其表温数据,按月及经纬度1°×1°时空分辨率,利用渔业地理信息系统软件Marine Explorer 4.0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作业渔场时空分布及其与表温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北太平洋公海各月作业渔场变化较大,作业区域主要集中在36°N~47°N、145°E~163°E海域;渔场重心随时间推移在纬度上有先向北后向南的变动趋势,在经度上有向西变动的趋势;作业渔场分布在表温为10~17℃的海域,最佳作业表温为10~13℃,且适宜表温随着时间推移有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动趋势。调查期间各个温度组作业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亮点: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分布存在周期性变动现象,利用2010年最新的全时间序列调查数据,并结合环境数据,阐述了北太平洋公海秋刀鱼渔场的分布及其与SST的关系,为该领域的科学研究积累了数据,并可为我国大陆在该海域秋刀鱼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3年10月—2014年2月北太平洋海域长鳍金枪鱼Thunnus alalunga资源探捕项目期间收集的调查数据,对长鳍金枪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北太平洋长鳍金枪鱼叉长范围为63122 cm,平均叉长为85.08 cm,优势叉长为81122 cm,平均叉长为85.08 cm,优势叉长为8190 cm(占总数的78.18%);体质量范围为590 cm(占总数的78.18%);体质量范围为527 kg,平均体质量为11.11 kg,优势体质量组为927 kg,平均体质量为11.11 kg,优势体质量组为912 kg(占总数的79.29%),雌雄个体叉长、体质量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叉长(FL,cm)与体质量(W,kg)的关系式为W总体=0.0004 FL2.3249,W雄性=0.0003 FL2.3875,W雌性=0.0005 FL2.2515;雌雄性别比为1∶1.17,雌性性腺成熟度以Ⅱ、Ⅲ期为主(占84.69%),雄性以Ⅱ期为主(占41.61%);摄食等级以1、2级为主(占82%),空胃率达到26.25%,胃含物中鲐鱼占大多数(占47.50%)。  相似文献   

9.
基于神经网络的北太平洋柔鱼渔场预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1998-2004年6-11月份我国鱿钓生产数据(月份、作业船数、经纬度和日产量)以及对应的海洋环境因子数据,即5 m水层的海水温度、46 m水层的海水温度、112 m水层的海水温度、317 m水层的海水温度、叶绿素a含量以及海平面高度距平值等,以经标准化后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作为中心渔场指标,采用多种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对北太平洋柔鱼渔场进行了分析与比较。通过对13种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的比较,以及实际CPUE的验证,以拟合残差最小的预报模型作为最优预报模型,认为结构为9 7 1的BP神经网络模型相对误差仅为0.008 570,可作为北太平洋柔鱼渔场的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0.
11.
根据2005年7月-10月在北太平洋150°E-158°56'E、42°34'N-46°25'N进行秋刀鱼资源探捕所获得的浮游动物样本资料的分析、鉴定,在15个站点的海洋浮游动物样本中,测得甲壳纲的桡足类、端足类、糠虾类、磷虾类,毛颚类、腔肠动物以及被囊动物等的代表种.其中桡足类占绝对优势,隶属于1目4科5属8种.总浮游生物量分布范围为136~1 848 mg/m3,均值为865.6 mg/m3.  相似文献   

12.
渔船型线计算机辅助设计模型及软件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重点讨论了在计算机辅助渔船型线设计中采用的数学模型,应用数据库技术生成和逐渐完善母型船的型船库系统,以及采用三次样条函数插值解决光顺问题和软件系统。  相似文献   

13.
北太平洋柔鱼渔场资源与海洋环境关系的季节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我国2002—2012年5—11月北太平洋鱿钓渔业的生产资料, 结合同期卫星遥感反演技术获取的海表温度(SST)、海水叶绿素(Chl-a)、海流等数据, 运用产量重心法和广义加性模型(GAM), 分析了北太平洋公海柔鱼渔场渔获量变化与海洋环境关系的季节性变化。研究结果显示北太平洋柔鱼5—6月渔场重心位于中、东部渔场, 在168°~171°E、38°~39°N的范围;7—11月集中在西部渔场, 重心位于150°~160°E、40°~44°N的范围, 渔场重心伴随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通过GAM模型综合分析发现整个渔汛期的北太平洋柔鱼渔场最适SST范围为14~19 ℃;最适Chl-a范围为0.22~0.55 mg·m-3;集中的经度范围为154°~157°E;集中出现的纬度范围为41°~44°N。柔鱼活动呈现每年北上索饵洄游和南下活动产卵洄游, 与环境因素的关系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尤其是SST相关性最好, 从5月到9月SST与渔场重心的关系在北上时呈正相关, 从9月到11月南下时为负相关, 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另外海流对渔场的影响甚为重要, 高产渔场一般位于黑潮、亲潮交汇区域的黑潮前锋、亲潮向背一侧附近, 随着暖、寒流的此消彼长而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为合理开发北太平洋公海渔业资源并了解日本福岛核泄漏对公海渔业的影响,利用2011—2013年连续3年在北太平洋公海中心渔场采集的海洋生物样品,经济品种以巴特柔鱼(Ommastrephes bartramii)为主,采用γ谱仪进行检测放射性核素137Cs,开展核素在渔场中海洋生物体内的分布富集分析及其风险评估。研究结果显示:2011—2012年采集海洋生物品种较多,所有样本都检测出了超出本底值的137Cs核素比活度。2011年所测核素137Cs比活度范围为0.05~6.21 Bq·kg-1,2012年比活度范围为0.02~0.46Bq·kg-1;而2013年采集的样品较少仅有2类,比活度范围为0~0.37 Bq·kg-1。将各个营养级生物的137Cs核素质量活度进行均值化,3年期间大型鱼类的平均值为0.49 Bq·kg-1,巴特柔鱼的平均值为0.18 Bq·kg-1,小型鱼类平均值为0.10 Bq·kg-1,随营养级上升核素质量活度整体呈倒金字塔分布。研究表明,中心渔场调查期间所测核素质量活度水平均未超过中国食品中放射性核素质量活度的限制浓度与通用水平的标准限。目前对放射性元素137Cs的风险评估显示核素含量处于相对安全限度范围内,但需保持可续性的生态监测。  相似文献   

15.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场与水温垂直结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2003-2007年8-10月西北太平洋海域不同水层的温度和我国鱿钓船的生产资料,对柔鱼作业渔场分布及其与不同水层(5m、50m、100m、200m)的温度、水温垂直结构(100-200m水温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8-10月柔鱼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151°~156°E、41°~44°N海域,各月柔鱼中心渔场形成的水温垂直结构有所差异。8月中心渔场各水层(5m、50m、100m、200m)的水温及100~200m水温垂直梯度的适宜范围分别为17~21℃、9~12℃、3~9℃、2~7℃和0~0.03℃/m,9月分别为15~18℃、8~11℃、3~6℃、2~5℃和0~0.02℃/m,10月分别为14~17℃、7~9℃、2~8℃、3~6℃和0~0.02℃/m。分析还认为,中心渔场主要分布在各水层水温锋面的暖水一侧。  相似文献   

16.
孙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3):5845-5852,5915
利用20世纪再分析资料(1871~2010年),分析了北太平洋(135°E~100°W、10°~65°N)海平面气压变率的前2个主导模态的时空特征,并结合CMIP3和CMIP5耦合模式模拟的结果,对比评估了两代CMIP耦合模式对北太平洋海平面气压变率主导模态的模拟效果。结果表明,北太平洋海表面气压异常变化的第1模态呈现阿留申低压型的变化特征,变率最大的中心位于阿留申群岛附近,而第2模态表现为北太平洋涛动型的变化,北面中心位于阿留申群岛偏北地区,南面中心位于30°N的中太平洋地区,南北呈现反相变化;CMIP3多模式集合仅能模拟出北太平洋海表面气压异常变率的第1模态,模拟不出第2模态,而CMIP5多模式集合对北太平洋海表面气压变率的前2个主导模态均能够较好地模拟出来。对北太平洋海表面气压异常变率的主导模态而言,CMIP5多模式集合无论在空间型还是强度、时间序列的模拟均优于CMIP3多模式集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