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揭示陈年茯砖茶多酚类对老年人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结构的影响,从陈放1年及7年的茯砖茶中提取、纯化茶多酚,将等量茶多酚的提取物分别加入含有65岁老年人的肠道菌群混合培养基中进行体外静态厌氧培养,在0βh、4βh、8βh、12βh及24βh时对7年陈茶多酚组(O组)、1年陈茶多酚组(N组)及空白组(B组)进行茶多酚和短链脂肪酸(SCFAs)的含量测定,并进行肠道菌群的高通量测序,对测序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7年陈茯砖茶的茶多酚类在与老年人肠道菌群的体外互作下,SCFAs的含量较对照组显著提高,老年人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水平也有所提升。在4βh及12βh时,能明显降低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及γ-变形菌纲_B38(γ-Proteobacteria_B38)的相对丰度,同时提高拟杆菌属(Bacteroides)、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及普拉梭菌属(Faec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研究表明,7年陈茯砖茶的茶多酚类比1年陈茯砖茶的茶多酚类更有益于改善老年人的肠道菌群结构,在老年人的营养保健方面更具潜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为分析贮藏白牡丹细菌多样性,利用高通量测序对11个不同贮藏年份白牡丹细菌进行16 S rDNA检测。结果表明,贮藏茶样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等,优势菌纲为α-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γ-变形菌纲(Gammaproteobacteria)、鞘脂杆菌纲(Sphingobacteriia)等,优势菌属为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甲基杆菌属(Methylobacterium)、土地杆菌属(Pedobacter)等。不同贮藏年份白牡丹细菌组成结构相似,丰度存在差异;贮藏年份对白牡丹表面细菌组成未有显著影响,而贮藏环境影响细菌多样性。  相似文献   

3.
不仅调查了粗放和精细两种管理模式茶园内柿广翅蜡蝉越冬产卵刻痕对茶枝的为害情况,还调查统计了其越冬产卵时对茶枝直径的选择情况,以及在茶枝上越冬产卵部位、产卵刻痕长度和相应的着卵量。研究表明,两个粗放管理茶园内茶枝的受害率(9.86%、13.79%)均显著高于精细管理茶园,柿广翅蜡蝉成虫偏向于在直径为0.20~0.30βcm的茶枝上产卵越冬,而且产卵刻痕顶端至茶枝芽头的平均距离为7.22βcm,产卵刻痕长度平均值为1.35βcm。此外,柿广翅蜡蝉越冬产卵刻痕长度(x)与刻痕内着卵量(y)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满足方程:y=17.83x+1.12(F=3β652,df=1β145,R2=0.96,P<2.2×10-16)。建议每年10月初到次年3月下旬,应及时剪除受越冬卵刻痕为害的茶树嫩枝条并加强茶园管理,以实现柿广翅蜡蝉越冬种群的区域性控制。本研究为信阳茶区柿广翅蜡蝉越冬种群的预测预报和生态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对减少茶园农药用量以及提高“信阳毛尖”的产量和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千家寨不同海拔野生茶树的EST-SSR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5对EST-SSR引物对千家寨内7个海拔梯度的野生茶树居群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在物种水平上,Shannon信息指数(I)和Nei基因多样性(He)分别为1.33和0.66,表现出很高的遗传多样性;千家寨不同海拔梯度上野生茶树居群的遗传多样性有差异,且随着海拔梯度的递增,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呈现出低—高—低的分布,并在海拔2β100βm处达到最大值;野生茶树居群间的基因流(Nm)为1.84,群体分化系数(Fst)为0.12,且基于AMOVA软件分析结果显示有16.32%的变异发生在居群间,表明野生茶树群体间属于中度分化,且大部分变异存在于居群内。野生茶树本身的遗传特性和不同海拔居群所处生境的异质性是其现有遗传格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类免疫球蛋白(Hemolin)是一种鳞翅目昆虫特有的免疫相关蛋白,也是唯一的无脊椎动物免疫球蛋白家族成员。本实验应用RACE技术获得了茶尺蠖(Ectropis obliqua Prout)类免疫球蛋白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EoHML(GenBank登录号:KM885983),并分析了相关生物信息学特性,检测了病毒感染后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EoHML基因序列全长1β772βbp,包含1β239β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12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大小为45.8βkD,等电点(pI)为8.297,属于典型的分泌型蛋白,且具有昆虫Hemolin基因保守的4个Ig功能区和2个N-glycosylation位点。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该蛋白与目前已知的类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序列的亲缘关系都较远,与烟草天蛾(Manduca sexta)类免疫球蛋白氨基酸序列相似度最高,为53%。荧光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EoNPV)感染茶尺蠖幼虫后该基因表达量显著升高,最高表达量是正常对照的36.5倍,表明茶尺蠖EoHML基因可能参与了茶尺蠖对EoNPV的免疫代谢反应。  相似文献   

6.
渥堆过程中主要微生物对云南普洱茶品质形成的研究   总被引:49,自引:10,他引:49  
对云南普洱茶渥堆过程中的微生物研究表明:主要微生物有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青霉属(Penicllium)、根霉属(Rhizopus)、灰绿曲霉(Aspergillus gloucus)、酵母属(Saccharomyces)、土生曲霉(Aspergillus terreus)、白曲霉(Aspergillus candidus)、细菌类(Bacterium)。其中黑曲霉最多,它能产生葡萄糖淀粉酶、果胶酶、纤维素酶等;酵母次之,除它本身含有极丰富的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丰富的酶系统和生理活性物质外,酵母菌还能代谢产生维生素B1、B2、、维生素C[1]等物质。这些微生物对普洱茶品质形成都直接或间接地起作用。  相似文献   

7.
糖脂代谢紊乱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脂肪肝的重要原因之一。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能够通过调节能量代谢和脂肪细胞分化、促进葡萄糖吸收与利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进而改善饮食诱导引起的葡萄糖和脂质代谢紊乱。没食子酸通过AMPK途径、IR-Akt途径以及PPAR-γ受体调节线粒体能量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吸收,从而维持糖脂代谢稳态。本文综述了普洱茶中的没食子酸及其改善饮食诱导的糖脂代谢紊乱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应用Le Bissonnais法研究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结果表明:(1)不同植茶年限茶园土壤>5 mm团聚体含量均表现为湿润扰动处理(81.05%~95.62%)>慢速湿润处理(64.18%~89.31%)>快速湿润处理(17.62%~24.26%),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几何均重直径(GWD)和偏倚系数(CS)值也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的崩解机制主要是快速湿润时孔隙内封闭的空气压力作用,快速湿润处理更接近茶园土壤实际情况;(2)快速湿润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对茶树连作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随着植茶年限的增加,土壤团聚体MWDGMDCS值先降低后升高,在植茶23 a时最低。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在植茶23 a时最弱;(3)在快速湿润处理下,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茶园土壤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升高有利于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增强。因此,在茶园管理中应加强铺草覆盖,减弱消散作用对团聚体的破坏,植茶16~23 a时需增施有机肥料,以提高茶园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普洱茶样中“金花”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花"是茯砖的品质特征,部分普洱茶样品也有"金花",但是对普洱茶中"金花"微生物研究较少。本文从1个类似"金花"的普洱茶样品中,分离出4株真菌,经形态观察和ITS序列同源性搜索比对鉴定为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伞枝犁头霉(Lichtheimia corymbifera)、阿姆斯特丹散囊菌(Eurotium amstelodami)和黑附球菌(Epicoccum nigrum)。在自制的普洱茶砖上接种阿姆斯特丹散囊菌,茶砖表面也长出类似的"金花",表明该普洱茶样品的"金花"是阿姆斯特丹散囊菌的闭囊壳。  相似文献   

10.
云南白莺山地区茶树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省云县白莺山地区是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阿萨姆茶(C. sinensis var. assamica)及中间过渡形态茶树广泛分布的区域。本研究利用30个SSR核心标记分析了130份白莺山地区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共检测到202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A)为6.73,期望杂合度(HE)为0.6135,近交系数(Fis)为–0.1745,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652,基因多样性(H)为0.6112。通过模拟不同样本数量,计算遗传多样性参数与样本量变化的回归曲线,发现样本量在40个时,能较好地反映白莺山茶树资源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白莺山地区茶树的遗传多样性及取样策略,对茶树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茯砖茶能否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群改善2型糖尿病(T2DM)的代谢紊乱,建立T2DM小鼠模型,给予400 mg·kg-1茯砖茶水提取物灌胃干预,观测T2DM小鼠的饮食量、饮水量、空腹体重、空腹血糖、糖耐量等日常指标,血清中胰岛素(INS)、总胆汁酸(TBA)、总胆固醇(TC)、总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  相似文献   

12.
研究和对比白茶多糖(White tea polysaccharide,WTP)、绿茶多糖(Green tea polysaccharide,GTP)和红茶多糖(Black tea polysaccharide,BTP)的成分、降血糖效果及机理。分别选取寿眉、龙井、白琳工夫作为白茶、绿茶和红茶的代表,测定分析茶多糖提取物的成分和分子量。以链脲佐菌素诱导小鼠糖尿病模型,二甲双胍作为阳性对照,研究茶多糖降血糖效果,qPCR测定小鼠肝脏中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所选白茶、绿茶和红茶多糖的绝对重均分子量分别为18 180、19 470、8 745 Da。所选茶多糖提取物均具有降血糖功效,白茶、绿茶和红茶多糖干预组小鼠的血糖下降率分别为53.2%、52.8%及61.6%。茶多糖均可改善小鼠葡萄糖耐量,调节糖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并且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茶多酚(Tea Polyphenols,TP)降低肝脏中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含量从而对2型糖尿病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健康SD大鼠分为6组:健康组、模型组、TP组、二甲双胍组、FL组和FL+TP组。所有大鼠在实验结束时测量体重、血清甘油三酯、肝脏中甘油三酯、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等指标。TP组和二甲双胍组较模型组空腹血糖、血清胰岛素含量和胰岛素敏感指数下降;FL+TP组、TP组较FL组、模型组肝脏中甘油三酯含量下降。茶多酚可显著降低肝脏中的甘油三酯含量,调节脂代谢紊乱并改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4.
通过肠道菌群改变研究青砖茶(GBT)对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的预防作用.C57BL/6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NC),模型对照组(MC),阳性药物对照组(PC)以及青砖茶低剂量组(LD)、高剂量组(HD),高脂饲料喂养小鼠建立NAFLD模型,同时预防性给予低、高剂量青砖茶水提取物和阳性药物血脂康,分别...  相似文献   

15.
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以肝实质细胞发生脂肪堆积和脂肪变性为主要特征,并伴随机体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获得性代谢疾病。以高脂饲料喂养大鼠,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模型;以低、中、高剂量(10、50、100 mg·kg-1)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分别灌胃模型大鼠,探讨茶叶中EGCG对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调脂保肝作用。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EGCG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含量,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含量,改善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状态。此外,肝脏病理切片显示,EGCG能减少肝细胞中脂滴的形成,同时脂质代谢相关基因表达量分析显示,EGCG能调理肝脏的脂质代谢。综合以上实验结果表明,EGCG能显著改善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的脂质代谢紊乱和脂肪性肝损伤。  相似文献   

16.
普洱茶提取物与绿茶提取物降糖功效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整体动物模型研究比较普洱茶提取物与绿茶提取物的降糖功效。以C57BL/6J小鼠作为对照组,将遗传性糖尿病(KKAy)小鼠随机分组,分别灌胃给予普洱茶提取物与绿茶提取物4周,以空腹血糖、血糖曲线下面积作为观察指标,比较二者的药效作用;以SD雄性大鼠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造模糖尿病大鼠,根据初始空腹血糖值随机进行分组,连续灌胃给予普洱茶提取物与绿茶提取物4周,以空腹血糖、血糖曲线下面积和空腹血清胰岛素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显示普洱茶提取物和绿茶提取物对KKAy小鼠和STZ糖尿病模型大鼠空腹血糖均有降低作用,同时均能降低血糖曲线下面积,但是不同的是普洱茶提取物在降低动物空腹血糖和血糖曲线下面积方面要优于绿茶提取物,同时普洱茶提取物能够较模型组显著降低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而绿茶提取物在降低大鼠空腹血清胰岛素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比较了两种茶提取物对糖尿病的体外靶酶糖醛还原酶和PTP1B的抑制作用,发现普洱茶提取物对PTP1B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制率88.0%,绿茶提取物对该酶无抑制作用。综合实验结果表明,普洱茶提取物的降糖功效优于绿茶提取物。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不同茶样的水提物与肠道微生物的互作效应,以健康大学生粪便为菌源,采用体外厌氧发酵模式,结合传统培养技术和气相色谱法,研究绿茶、红茶和茯砖茶的水提物24 h体外发酵过程中pH值、短链脂肪酸、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并计算益生元指数PI(Prebiotic Index)和B/E值(Bifidobacterium/Enterobacterium)。结果表明绿茶、红茶和茯砖茶水提物均会引起发酵液的pH大幅下降,其中茯砖茶组的pH下降幅度最大。同时,3种茶叶水提物都能显著增加短链脂肪酸的产量,其中绿茶对乙酸、丙酸、异丁酸、异戊酸、戊酸和总短链脂肪酸的提高效果最佳,而茯砖茶对丁酸的提高幅度最大。3种茶叶水提物都能调节肠道微生物的结构组成,促进双歧杆菌的增长,抑制拟杆菌、肠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生长;其中茯砖茶组对双歧杆菌的促进作用最大,对肠杆菌和梭状芽孢杆菌的抑制效果最明显,绿茶组对拟杆菌的抑制效果最大;但绿茶组和红茶组都能促进乳杆菌的增殖,茯砖茶组却表现出抑制作用。另外通过分析PI值和B/E值,发现绿茶、红茶和茯砖茶组都具有良好的益生作用,4 h阶段茯砖茶组的益生元指数PI值最大,发酵8、12、24 h阶段绿茶组益生元指数PI值最大;而整个发酵过程茯砖茶组的B/E均保持最大。本研究为不同茶叶在青年消费市场中的进一步扩大推广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探讨六堡茶对高血脂症模型大鼠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以低剂量50 mg·kg-1·d-1、中剂量100 mg·kg-1·d-1和高剂量200 mg·kg-1·d-1六堡茶水提物对高脂模型大鼠进行干预性治疗4周后,收集大鼠粪便;将六堡茶醇提物与高脂模型空白组大鼠粪便进行体外发酵培养,最后采用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粪便和发酵液短链脂肪酸含量。体内试验结果表明,六堡茶水提物能显著降低高脂大鼠肠道的乙酸含量,显著增加高脂大鼠肠道的丙酸和丁酸的含量;与绿茶水提物相比,六堡茶对高脂大鼠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更强。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六堡茶醇提物对乙酸的抑制率为16.92%,对丙酸和丁酸的促进率分别为24.81%和23.03%;4种茶叶中,六堡茶对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最大,普洱熟茶次之,六堡原料毛茶和绿茶的影响最小;六堡茶醇提物不同极性段组分均能抑制乙酸分泌、促进丙酸和丁酸的分泌,其中,六堡茶醇提物通过60%的乙醇洗脱组分对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9.
考察六堡茶茶褐素体外结合胆酸盐能力、抑制胰脂肪酶活性及胆固醇酯酶活性能力、吸附胆固醇及油脂能力,从而评价其体外降脂活性。研究结果显示,六堡茶茶褐素对花生油的吸附量为0.73 g·g-1,对胆固醇的吸附量在酸性条件下为122.42 mg·g-1、中性条件下为13.68 mg·g-1;在茶褐素结合胆酸盐的试验中,随着茶褐素浓度的增加,与胆酸盐结合能力也呈上升趋势;茶褐素对胰脂肪酶起激活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呈持续上升趋势;对胆固醇酯酶活性抑制IC50值为57.2 mg·mL-1。六堡茶茶褐素降脂机制可能主要通过与胆酸盐结合、吸附胆固醇和脂肪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白茶寿眉预防小鼠肥胖作用研究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1、3、7年寿眉(白茶)制备白茶提取物(White tea extracts,WTEs)。在对雄性C57BL/6J小鼠喂饲高脂饲料的同时给予WTEs干预,诱导建立预肥胖模型。观察小鼠体质量增量、摄食量、脂肪和肝脏组织病理学变化,统计脂肪湿重,测定血脂及血转氨酶水平。q PCR测定小鼠肝脏中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综合评价WTEs预防小鼠肥胖功效及其安全性,并对其机制进行探究。结果显示,WTEs在无肝毒性和生长抑制作用条件下,能抑制脂肪细胞分化和脂肪的过度积累,还能下调SREBP-1c、FAS和ACC1的转录水平,抑制肝脏脂肪酸合成和脂肪过度积累,有效预防肥胖和脂肪肝的发生。高剂量下,WTEs预防肥胖功效随白茶年份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