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2.
辽东湾中国对虾亲体和补充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渤海中国对虾(包括辽东湾)的亲体与补充量之间的关系已有许多报道,有的报告已在国外发表。由于最近几年渤海中国对虾补充数量继续下降,连续几年处于历史上最低水平以下,引起普遍关注。本文主要用渔业统计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用世代渔获量和春汛产量作为补充量和亲体数量的相对数倍,研究对虾(Penaeusorientalis)亲体数量——补充量之间的关系。用Boverton或Ricker繁殖模式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经数学分析,表明本命题似乎用Beverton模式更为适合。 根据计算最大补充量所需的亲体数(A_(max))、最大补充量(R_(max))和最大持续产量(M_(zy)),以及渔业上记录到的最大补充量和相应的亲体数量。确认现在的产卵亲虾数量太少。如果把产卵亲虾的相对数值112调节到250~300,则世代产量可望增加50~70%,即从1700增加到2500~3000;如果各种条件都充分满足,对虾世代的极限值约为4000。 相似文献
6.
伏季休渔条件下东海带鱼的亲体和补充量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1995-2007年东海带鱼的亲体和补充量资源状况分析,用Ricker繁殖模型和Beverton-Holt繁殖模型分别拟合了带鱼的亲体和补充量关系.结果表明:在现行伏季休渔条件下,东海带鱼的亲体数量和补充量之间存在着相关关系,Ricker繁殖模型的表达形式为R=6.9347P e(-0.033916A),Beverton-Holt繁殖模型的表达形式为P/R=0.10117(9.1645x10(-3)P,二个模型均能拟合东海带鱼的亲体和补充量关系,且拟合结果相近.实施新的伏季休渔政策以来,带鱼的补充量大幅增加.现阶段保护带鱼资源的主要目标是保护亲体和增加产卵群体数量,有效的措施是推迟伏季休渔开捕时间. 相似文献
7.
日本鲭(Scomber japonicus)是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中上层鱼类,研究其资源变动与海洋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该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根据1982-2014年日本鲭在129°~160°E、28°~45°N海域的生产统计数据,结合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和太平洋十年涛动(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数据,首先对补充量(recruitment,R)与SST、PDO进行交相关分析,之后用Ricker模型拟合SST、PDO对日本鲭亲体-补充量的影响,并用Akaike信息法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对不同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SST、PDO对补充量均有滞后影响,滞后期分别是5年和1年;亲体-补充量模型分析表明,Ricker模型的AIC值为81.979,加入环境因子后AIC值明显降低。同时加入SST和PDO的模型AIC值是71.743,优于单个环境因子模型。结果表明,加入SST、PDO两种环境因子的Ricker模型能更好的描述亲体-补充量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完善东平湖刀鲚(Coilia nasus)的基础生物学数据, 并为实现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技术指导和理论依据, 本研究根据 2021—2023 年东平湖定置三层多目刺网调查获得的刀鲚体长、体重数据, 利用 ELEFAN_GA 技术对刀鲚的生长和死亡参数进行估算, 拟合 Von Bertalanffy (VBGF)生长方程, 构建了基于体长结构的单位补充量渔获量(YPR)和单位补充量产卵亲体量(SSBPR)模型。结果显示, 东平湖刀鲚体长范围为 4.9~26.2 cm, 平均体长为 (12.2±2.4) cm, 体重范围 1.1~51.8 g, 平均体重为(6.6±4.5) g; 使用基于 bootstrap 的 ELEFAN_GA 方法估算刀鲚渐进体长 L∞=31.65 cm, 生长速率 K=0.66, 理论生产起点年龄 t0= ‒0.23, 季节性生产振幅 C=0.65, 1 年中生产最快的时间段 ts=0.40; 刀鲚的总死亡系数 Z=2.71, 自然死亡系数 M=1.074, 捕捞死亡系数 F=1.641、开发率 E=0.604, 平均选择体长 L50=9.15 cm; YPR 模型结果显示, 随着 F 增大, YPR 值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 生物学参考点 F0.1 和 Fmax 的值分别为 0.978 和 2.204; SSBPR 模型结果显示随着捕捞强度的增大, SSBPR 呈下降趋势, 现阶段捕捞强度介于 F20%(2.848)与 F40%(1.065)之间, 略大于 F35%(1.286)。综上所述, 东平湖刀鲚生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 在与其他地理群体对比中, 东平湖刀鲚在生物学参数上的差异体现了其生长过程的空间异质性, K 值最大表明其可以用最短的时间生长到接近极限体长, 说明东平湖饵料丰富, 而同时较高的开发率和较低的开捕体长则表明目前东平湖刀鲚已处于过度开发状态, SSBPR 曲线得出现阶段捕捞强度小于极限值 F20%, 略大于生物学参考点 F35%。研究结果表明, 为使东平湖刀鲚资源达到生态、经济效益平衡, 可在适当减少渔船数量以降低捕捞强度的情况下, 通过增大网目尺寸以增加开捕体长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渤海对虾亲体与补充量(SRR)动态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80年代以来,渤海对虾的补充量,特别是亲体数量大幅度下降。根据1983-1994年4月烟威外海对虾亲体资源量指数和渤海秋汛对虾渔获量,按Beverton-Holt和Ricker模式求得各项参数值,有R-1t=3.86×10-3+1.17×10-2S-1tR2=0.74p<0.001Rt=90.05Ste-0.16217StR2=0.51p<0.01表明:当今渤海对虾亲体对补充量有决定影响,可是80年代亲体数量的平均值只有60年代和70年代的34.4%和44.2%;而进入90年代以来,亲体数量又较80代下降了20%。80年代中期渤海沿岸产卵场的环境条件因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发生了较大变化,养殖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增加。这个新的环境因素对对虾补充量也有一定的影响。渤海对虾亲体数量严重短缺,是恢复和增加对虾补充量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19—2020年北太平洋灯光敷网渔业数据和海表温度、叶绿素、海面高度等环境数据,采用空间叠加图、频次分析与经验累积分布函数、K-S检验和GAM模型4种方法分析了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sagax)渔场的单位捕捞努力量(CPUE)时空分布特征及与关键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显示,作业渔场重心分布范围为147°~153°E、39°~43°N,在4—8月向东北方向移动,9—11月则向西南方向折返。通过频次分析与经验累积分布函数分析,中心渔场区域最适海表温度为10.0~18.0 ℃,最适叶绿素浓度为0.2~0.6 mg/m3,最适海面高度为0.2~0.7 m。K-S检验分析表明,高值CPUE海域和海表温度、叶绿素浓度、海面高度均有密切关系,最适范围分别为10.9~18.9 ℃、0.2~0.6 mg/m3、0.2~0.7 m。GAM模型模拟结果表明,高值CPUE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1.0~17.0 ℃,最适叶绿素浓度为0.3~0.8 mg/m3,最适海面高度为0.1~0.4 m。综合来说,CPUE高值区海域的最适海表温度为11.0~18.0 ℃,叶绿素浓度为0.2~0.6 mg/m3,海面高度为0.2~0.7 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