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依托测土配方施肥土壤养分数据库以及"3414"田间肥效试验结果,拟合水稻、油菜、小麦3种农作物试验缺氮处理相对产量与土壤碱解氮之间的线性关系式,初步探索建立汉中市水稻土氮素丰缺指标。结果表明,以低、较低、中等、较高、高5个等级划分不同作物种植中对应的土壤碱解氮含量,水稻为82 mg/kg、82~116 mg/kg、116~164 mg/kg、164~234 mg/kg、234mg/kg;油菜为73 mg/kg、73~106 mg/kg、106~154mg/kg、154~225 mg/kg、大于225mg/kg;小麦为55 mg/kg、55~89mg/kg、89~118mg/kg、118~173 mg/kg、大于173mg/kg。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长期(连续10年以上)秸秆还田对耕层土壤的养分含量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从2009年夏季小麦收获秸秆还田开始实施定位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地块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和小麦-玉米产量明显增加,土壤有机质年平均增加0.333 g/kg,碱解氮含量年平均增加2.2 mg/kg,有效磷含量年平均增加1.3 mg/kg,速效钾含量年平均增加3.8 mg/kg;小麦年平均增产144 kg/hm2,玉米年平均增产207.6 kg/hm2。该研究坚持长期定位试验,创新性地对小麦-玉米轮作产量跟踪研究,为小麦玉米主产区作物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和农业科技人员对土壤环境研究提供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氮肥施用过量引起地下水硝酸盐含量超标问题,通过连续10年的氮肥定位试验,研究太行山前平原区不同氮肥用量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中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2014年间小麦、玉米平均产量与氮肥用量间呈显著的二次抛物线关系,施氮量为246 kg/hm2时小麦获最高产量6 555kg/hm2。施氮量为159 kg/hm2时玉米获最高产量8 860 kg/hm2。氮肥用量与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符合显著的线性相关。连续10年施用氮肥量最高的处理(小麦-玉米轮作周年施氮量为575 kg/hm2)0~100,100~200 cm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达到449.05,580.63 kg/hm2。小麦、玉米最高产量时(周年施氮量为405 kg/hm2),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为320.79,408.43 kg/hm2。每个轮作周年减少氮肥用量30%~44%,连续10年后0~100,10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分别降低28.56%~42.34%和29.66%~44.64%。综合考虑作物产量和地下水硝酸盐污染风险,提出太行山前平原中等肥力水平的地块,小麦-玉米轮作周年氮肥用量应控制在400 kg/hm2以下。适宜的氮肥用量既可保证作物产量又能明显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  相似文献   

4.
河北省麦田土壤硒的含量、形态及其有效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田间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河北省麦田土壤硒的含量、形态及其有效性。结果表明:河北省麦田土壤全硒含量为0.061~0.584mg/kg,平均值0.341mg/kg,略高于全国平均值。河北省麦田土壤有效硒含量为4.93~83.88μg/kg,平均值为31.51μg/kg。河北麦省田土壤硒主要以有机物硫化物结合及元素态硒存在,占土壤全硒含量的42.25%~58.46%,其次为残渣态硒,占28.28%~40.99%,其余形态之和占12.26%~17.36%,而作物可吸收利用的可溶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硒仅占8.12%~10.37%。河北麦省田土壤硒的平均有效度为9.69%。麦田土壤有效硒与土壤全硒、土壤有机质、土壤pH及土壤阳离子代换量(CEC)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农业生产中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可以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效硒的含量。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华北集约化农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肥用量,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土壤硝态氮累积以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区小麦籽粒产量最高施氮量为309 kg/hm2,最佳经济效益施氮量为291 kg/hm2。玉米籽粒产量最高施氮量为213 kg/hm2,最佳经济效益施氮量为199 kg/hm2。随着施氮量和种植年限的增加,0~200 cm剖面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明显增加。施氮量最高的N4处理(小麦季施氮量375 kg/hm2、玉米季施氮量300 kg/hm2)与种植第1季相比,第2季小麦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增加56.06%,第2季玉米收获后增加62.07%。随着施氮量的增加,100~200 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所占总量的比例明显增加。小麦季和玉米季施氮量均为150 kg/hm2时,小麦和玉米的氮肥利用率最大,分别为46.61%和37.51%。综合考虑氮肥用量对作物产量以及土壤硝态氮的淋失风险,提出华北集约化农区小麦施氮量应控制为250~300 kg/hm2,玉米施氮量应控制为150~200kg/hm2,以保证作物高产,防止过量肥料氮累积,减少淋溶风险。  相似文献   

6.
水稻根际酶活性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水稻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根际重金属有效性的关系,选取酸性矿山废水污灌形成的多重金属污染水稻土,采用根际袋模拟水稻根际环境,研究水稻根际土壤脲酶、磷酸酶、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效态Cd、Pb、Cu和Zn含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根际土壤pH和脲酶活性均低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和磷酸酶活性均高于非根际土壤。根际土壤有效态Cd和Zn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有效态Pb 和Cu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土壤pH与有效态Pb和有效态Zn均呈显著负相关,有效态Cd、有效态Pb 和有效态Cu含量与微生物量碳均呈显著正相关,有效态Cd、有效态Pb、有效态Cu和有效态Zn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有效态Cd、有效态Pb 和有效态Cu含量与蔗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可见,在多重金属污染土壤,土壤酶活性受不同重金属有效态含量影响;该结果可为水稻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林万树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3):197-205
为了调查古田县园地作物土壤养分状况,探讨土壤养分供应与土壤主要性质之间的关系。在古田县5种园地作物土壤上,采集耕层土壤样品7023个,调查园地作物状况,探讨土壤养分供应与土壤主要性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供试园地土壤均值有机质含量为25.38 g/kg、pH 5.07、全氮含量1.2 2 g/kg、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43.5、29.95、59.3 mg/kg,交换性钙、镁含量分别是226.1、422.1 mg/kg,有效硼、锌含量分别为0.15、1.22 mg/kg,各养分含量均与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供试园地土壤全氮含量中等,碱解氮、有效磷含量较高,土壤速效钾78.51%处缺乏水平、交换性钙含量缺乏比例占89.21%,交换性镁过量、有效硼缺乏样品达96.21%,有效锌处于中等水平。提高有机质含量和改良土壤酸度应该成为供试园地土壤改善养分供应状况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添加含钙化合物对茶园土壤pH及有效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鉴于长期饮用高氟茶可引起饮茶型氟中毒,拟通过探明茶园土壤有效氟的调控机制,为治理土壤氟污染并降低茶叶中氟含量提供理论依据。以湖南某茶园0~20 cm和20~40 cm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模拟培养,研究不同形态和添加量的钙离子对土壤pH和有效氟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00~400 mg/kg Ca2+[Ca(NO3)2]和100~1000 mg/kg Ca2+[CaCl2]后2层土壤pH由4.0降至3.5~3.7,土壤水溶态氟含量明显增加;添加60~1400 mg/kg Ca2+[Ca(OH)2]时,随Ca(OH)2添加量的增加,2层土壤pH分别升至5.13、5.23,土壤水溶态氟含量呈现先增加再降低最后增加的趋势;添加3种形态含钙化合物均降低土壤交换态氟含量。当土壤pH在3.5~6.0间变化时,以pH 5.0为拐点,土壤pH降低或升高水溶态氟含量均增加,土壤酸化时尤甚。因此,可在酸性土壤上施用白云石粉、Ca(OH)2,在偏碱性土壤上施用Ca(NO3)2、CaCl2,调整土壤pH至5.0左右,以有效降低茶园土壤有效氟含量。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紫色丘陵区土壤养分含量分布及空间变异特征,对因地制宜施肥给予科学指导,笔者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以重庆市铜梁县为例,对紫色丘陵区土壤中速效氮、磷、钾、有机质及土壤pH进行空间分布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速效氮、磷、钾及有机质的均值分别为105.86 mg/kg、7.19 mg/kg、81.31 mg/kg、22.89 g/kg,均属于中低等水平;土壤pH主要集中在6.5附近,土壤偏酸性。土壤有效磷变异系数最大,为77.61%;其次是速效钾、有机质和碱解氮,均属于中等变异性强度;相对而言,pH分布最为稳定,变异系数为17.78%。从空间插值图可知,碱解氮含量大都在114.42~148.39 mg/kg之间变化;有效磷含量基本都小于14.35 mg/kg;速效钾分布最不规律,约1/2区域的速效钾含量在60.56~74.82 mg/kg之间;有机质含量则主要集中分布在15.27~33.77 g/kg;大部分地区土壤pH在5.2~6.5之间,进一步说明该区域土壤偏酸性。  相似文献   

10.
长期小麦秸秆还田对壤质潮土磷素含量及磷盈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确长期小麦秸秆还田壤质潮土土壤中磷素演变特征,可为潮土区土壤磷素管理和磷肥高效施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壤质潮土长期定位试验(1992-2015年),比较单施化肥处理(NP、NPK)和小麦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NPS、NPKS)土壤有效磷、全磷含量变化,量化土壤磷盈亏和累积磷盈亏,并解析土壤有效磷变化量与累积磷盈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长期施用磷肥和小麦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全磷含量,提升了磷活化系数(PAC),其年增量分别为0.68~0.78mg/kg、0.0031~0.0047g/kg和0.07%~0.09%,且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增加速率有抑制作用,对全磷含量的增加有促进作用,但效应不显著。小麦秸秆还田增加土壤磷盈余。在土壤磷盈余时,土壤每盈余100kg/hm2磷,有效磷增加9.7~10.0mg/kg,小麦秸秆还田对其影响不大;在土壤磷亏缺时,土壤每亏缺100kg/hm2磷,秸秆不还田土壤有效磷含量降低12.6mg/kg,小麦秸秆还田土壤降低1.95mg/kg,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维持有缓冲作用。小麦秸秆配施磷肥是提高和维持壤质潮土土壤磷素水平、增强土壤供磷潜力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为掌握长沙植烟土壤养分的时空变异与丰缺状况,以第一(2000年)、二次(2014年)植烟土壤普查为基础,2020年开展了第三次植烟土壤普查,在主产烟区布置401个采样点,测定其耕作层(0~20 cm)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利用经典统计方法和地统计学方法对植烟土壤养分含量的丰缺状况和空间变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2000年相比,2020年长沙烟区土壤pH上升,土壤全量磷钾、有效磷、速效钾与中微量元素交换性钙、交换性镁、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钼的平均含量有所增长,其中土壤速效钾和有效铁平均含量呈大幅增长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和碱解氮、有效硫、有效铜、水溶性氯的平均含量有所下降。长沙植烟土壤pH、有机质、全氮、全钾、碱解氮、交换性钙、有效钼的平均含量适宜,土壤全磷、交换性镁、水溶性氯偏低,土壤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硫、有效铁、有效锰、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偏高。土壤有效磷、有效锰、水溶性氯具有强变异性,有效硫、有效铜、有效锌、有效硼、有效钼为中强变异性,土壤速效钾、有效铁、交换性钙、交换性镁为中弱变异性,土壤pH、有机质、全量氮磷钾、碱解氮的变异性相对较弱。长沙不同区域植烟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呈现不同程度的空间异质性,长沙烟区应根据植烟土壤养分的丰缺状况进行精细化分区管理与施肥方案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周德平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9):102-107
旨在为稻麦轮作模式中秸秆全量还田提供有效配套措施,采用田间大区试验,开展了小麦秸秆全量还田配套腐熟剂研究。试验设3处理,分别为不施腐熟剂CK、施腐熟剂A和施腐熟剂B处理。结果显示腐熟剂A处理水稻比CK减产2.37%,B增产1.74%;A处理土壤速效NPK分别比CK增加了2.34mg/kg、1.00mg/kg和4.00mg/kg,铜、锌含量下降,砷含量上升3.03mg/kg;B处理速效NP分别比CK降低5.33mg/kg和6.47mg/kg,有机质减少3.66g/kg,铜、锌、砷含量均低于CK。腐熟剂A、B均可促进土壤微生物增殖,提升整体代谢活性,增加物种多样性指数;其中A处理细菌与真菌增加明显,而B对放线菌的促进更为明显。综合腐熟剂对水稻产量、土壤理化及微生物种群和代谢特征的影响,配套腐熟剂B更利于水稻产量和土壤健康。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广东省茶园土壤养分特征的变化,及时调整土壤养分管理策略,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以粤东、粤西和粤北3个主要茶区为研究区域,通过对pH、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和中微量元素等指标的综合分析,系统评价这3个茶区土壤肥力属性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自2009年起,经过10年的养分管理,粤东茶区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显著增加,分别达到22.87 mg/kg和123.00 mg/kg;粤西茶区土壤pH显著下降,土壤酸化程度加剧;粤北茶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从18.46 mg/kg显著增加至26.27 mg/kg。广东茶园土壤肥力状况的空间差异分析表明,粤西茶区的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显著低于粤东和粤北茶区;仅有粤东茶区pH 4.5以上;粤北和粤东茶区Fe、Mn、Cu、Zn和Mg的含量均高于粤西茶区,部分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粤东茶区土壤养分管理趋向合理,可适当注重氮磷肥的配施。粤北茶区土壤养分管理尚可,但是部分有机肥的种类需要调整为偏碱性的肥料并需配施适量土壤调理剂,以改善土壤酸化加剧的情况,同时需要加强磷钾肥的施用。粤西茶区土壤肥力较差,并且土壤酸化加剧,应适当增施优质有机肥并需配...  相似文献   

14.
为建立云南省旱地小麦的氮磷钾养分丰缺指标,推荐小麦种植合理的施肥量,根据近10年来在云南省开展的旱地小麦肥料试验,分析土壤有效氮磷钾养分含量与小麦相对产量之间的相关性,以缺素区与当地最佳施肥区小麦相对产量>90%,75%~90%,60%~75%和<60%为标准,将对应的土壤速效养分分别划分为高、中等、低和极低等级,建立小麦养分丰缺指标,并推荐施肥量。结果显示,云南旱地小麦种植土壤的碱解N、有效P和速效K平均值分别为145.3、26.6和143.0 mg/kg,三者变异均较大。当小麦种植土壤碱解N高(>175 mg/kg)、中等(155~175 mg/kg)、低(125~155 mg/kg)和极低(<125 mg/kg)时推荐施N量分别为:25~45、45~115、115~185、185~210 kg/hm2;种植土壤有效P高(>30 mg/kg)、中等(15~30 mg/kg)和低(<15 mg/kg)时推荐施P2O5量为:15~30、30~75、75~110 kg/hm2;种植土壤速效K高(>145 mg/kg)、中等(85~145 mg/kg)和低(<85 mg/kg)时推荐施K2O量为:15~30、30~75 和75~110 kg/hm2。本研究结果可以作为云南省旱地小麦种植合理施肥量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怒江中游流域土壤主要肥力指标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指导怒江中游流域的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减少化肥成本投入,同时减少氮磷流失造成的水体污染产生积极影响。通过对怒江中游流域的贡山、福贡、泸水3个县的110个土壤样品进行常量营养元素含量测定和统计分析,分析与评价3个县土壤的酸碱度状况和主要肥力指标。结果表明:怒江中游流域110个土壤样品pH最小的为5.5,最大的为7.5,平均pH 6.5,变异系数为7.47%。大部分土壤呈现中性,部分土壤呈现酸性和弱酸性,不利于作物的生长,还会使肥料的利用率下降,部分土壤呈弱碱性,会增加氨的挥发性从而降低氮肥的肥效,处于碱性的土壤会使土壤中微量营养元素的吸收率降低,因此建议采取施用酸碱调节剂来调节土壤pH,使土壤pH适宜作物的农业生产。有机质含量为6.0~34.0 g/kg,平均值为18.20 g/kg,变异系数为38.81%。土壤有机质总体含量处于偏低水平,需要补充有机肥,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土壤全氮含量在0.31~1.70 g/kg之间,平均含量为1.24 g/kg,变异系数为26.71%。土壤全氮含量处于中等水平,需要在全氮含量较低的土壤耕地增施氮肥,提高土壤的供氮能力。土壤碱解氮含量的最小值为11.6 mg/kg,最大值为128.6 mg/kg,平均含量值为81.8 mg/kg,其变异系数为29.79%。土壤速效磷含量最小值仅为0.1 mg/kg,最大值为36.2 mg/kg,平均值为15.4 mg/kg;其变异系数为60.69%。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异程度较大,需要在缺磷的土壤增施磷肥,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速效钾的含量范围在19.3~110.0 mg/kg之间,平均含量为62.8 mg/kg,变异系数33.98%。大部分土壤需要增施钾肥,提高土壤的供钾能力,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为此提出了在施用氮磷肥料的同时调控土壤酸碱性,来提高土壤氮磷肥料利用率,根据实际耕地情况增施有机肥、钾肥的施肥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评价区域土壤基础肥力差异、明确土壤肥力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对农田土壤培肥和优化养分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5—2013年在冀中南山前平原和低平原区开展的967组“3414”夏玉米田间试验,系统分析了河北冀中南山前平原与低平原基础地力差异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冀中南山前平原土壤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均高于低平原,速效钾含量略低于低平原;山前平原玉米基础产量6133 kg/hm2,高于低平原的5815 kg/hm2。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为71.2%和69.0%;山前平原在不施肥条件下获得高产的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最小值分别为14.9 g/kg、1.07 g/kg、19.1 mg/kg和127 mg/kg,低平原则为16.0 g/kg、0.76 g/kg、18.8 mg/kg和106 mg/kg。影响山前平原玉米基础产量的主要肥力因子是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影响程度分别为38.6%和24.8%;影响低平原玉米基础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影响程度分别为45.0%和32.2%。本研究表明,山前平原土壤培肥要以稳定和提高土壤速效钾和有效磷含量为主攻方向,低平原则要以提高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为目标。  相似文献   

17.
闽东南耕地土壤硫素平衡及有效硫丰缺状况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土样和雨水、灌溉水采集测定,以及大气硫沉降和土壤硫淋溶流失有关数据收集,研究了闽东南耕地土壤硫素平衡与土壤有效硫丰缺状况。结果表明,早稻-晚稻轮作制和花生-甘薯轮作制每年分别需要91.86,128.67 kg/hm2硫素来满足生长需求,考虑到土壤硫的淋溶和流失以及扣除施肥带入的硫素、大气沉降和灌溉水硫的给源外,早稻-晚稻轮作制需补充22.35 kgS/hm2硫素,花生-甘薯轮作制需补充64.89 kg/hm2硫素,才能维持土壤硫素输入与输出的平衡。178个土壤样品有效硫含量测定结果表明,当前闽东南耕地土壤有效硫平均为26.2mg/kg,其中水田为22.35 mg/kg,旱地则为28.31 mg/kg,低于有效硫临界指标的土样数占总数的69.0%,有效硫含量属于中等级别的只占16.3%,说明硫已成为闽东南耕作土壤的养分限制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8.
南平市水稻土主要养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郑林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7):241-245
研究和掌握水稻土主要养分状况,分析其变化原因,为指导水稻合理施肥和培肥地力提供科学依据。根据农业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全市采集的3.50万个水稻土耕作层土样的主要养分含量及pH进行化验分析。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2.7 g/kg,属较为丰富水平;碱解氮平均含量为162 mg/kg,属中等至较丰富水平;有效磷平均含量为17.1 mg/kg,属中等水平;速效钾平均含量为71 mg/kg,属较缺乏水平;土壤平均pH 5.0,土壤呈酸性反应。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数据结果比较,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分别增加1.24%、9.10%、35.71%;速效钾下降24.63%;pH下降0.2个单位。对水田土壤应加强农业和工程的改土培肥措施,水稻施肥应注意“控氮、稳磷、增钾”。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白菜型冬油菜生长期土壤氮素组分含量的变化规律。以不同品种的白菜型冬油菜为试验材料,采用大田试验,对其不同生长期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矿化氮、酸解氮、氨基糖态氮、氨基酸态氮、非酸解氮和未知态氮含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菜型冬油菜生长期土壤全氮、酸解氮和未知态氮含量在枯叶期最高,依次为1.24 g/kg、694.52 mg/kg和539.50 mg/kg;硝态氮含量在幼苗期最高为33.04 mg/kg;碱解氮和铵态氮含量在返青期最高,依次为40.68 mg/kg和21.55 mg/kg;矿化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在收获期最高,依次为1583.25 mg/kg和63.45 mg/kg;枯叶期和返青期是冬油菜越冬期,其与幼苗期、苗期、花期土壤氮素各组分含量有差异。土壤全氮、铵态氮、非酸解氮含量在白菜型冬油菜不同生长期呈“升-降”趋势;硝态氮和氨基酸态氮含量呈“降-升”趋势;碱解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呈“降-升-降”趋势;矿化氮、酸解氮和未知态氮含量呈“升-降-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