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为全面了解云龙水库鱼类的分布特征与评估鱼类资源的生物量。【方法】2019年10月采用分裂波束鱼探仪EY60(120 kHz,250 W)对云龙水库库区鱼类资源进行声学调查,并结合渔获物统计对鱼类时空分布进行分析,评估鱼类资源量。【结果】云龙水库库区分布有鱼类16种,隶属3目7科16属,优势种为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Hemiculter leucisculus)、子陵吻鰕虎鱼(Rhinogobius giurinus)、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数量占比为76.27﹪;声学评估表明,云龙水库鱼类平均密度为(0.0496±0.0945)ind/m~3,鱼类分布密度较高的区域主要是水城河、老木河及石板河入湖河道汇入区,鱼类主要分布在5~15 m的中层水域,占总数的88.14%;水深5 m的表层水域鱼类较少,占总数的4.95%,底层鱼类(水深15 m)占比约为6.91%。鱼类声学目标强度分布在-60~-28 dB,对应体长约为2~140 cm;鱼类资源生物量约为1.58×10~7尾,体长小于15 cm的鱼类约占总数的95%以上。【结论】采用水声学方法能科学、快速的计测天然水域的鱼类资源量,云龙水库库区鱼类以小型鱼类为主,鱼类资源量状况反映库区水环境生态情况,为水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根据我国海洋渔业管理需要,采用Windows系统和VB开发语言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界面,通过调用ESRI产品Map Object相关模式,在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生物资源勘测资料和海洋生物资源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海洋生物资源计算评估函数及模块,开发出具有对我国主要海区生物资源进行空间分析,查询和统计的海洋生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MrManager)、系统生物资源计算评估模式中的参数由用户输入,适应性强,查询评估计算快捷方便,计算结果精确。  相似文献   

3.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我国海洋渔业管理需要,采用Windows系统和VB开发语言建立地理信息系统界面,通过调用ESRI产品Map Object相关模式,在我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生物资源勘测资料和海洋生物资源评估方法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海洋生物资源计算评估函数及模块,开发出具有对我国主要海区生物资源进行空间分析,查询和统计的海洋生物资源地理信息系统(MrManager)、系统生物资源计算评估模式中的参数由用户输入,适应性强,查询评估计算快捷方便,计算结果精确。  相似文献   

4.
大亚湾南部海域渔业资源水声学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大亚湾南部海域渔业资源的生物资源密度和总资源量进行水声学评估。[方法]2015年利用Simrad EY60声学系统进行了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4个航次的声学调查,并以传统拖网方式同步采集生物学资料,对大亚湾南部海域的生物资源密度和总资源量进行了评估。[结果]2015年4月春季调查航次的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7.38×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172.8 t,优势种为二长棘鲷(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2.37×103kg/n mile~2);2015年8月夏季调查航次的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8.58×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200.9 t,优势种为黄鳍马面鲀(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3.29×103kg/n mile~2);2015年10月秋季调查航次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6.52×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152.6 t,优势种为短吻鲾(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2.59×103kg/n mile~2);2015年12月冬季调查航次的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6.36×103kg/n mile~2,总资源量为148.9 t,优势种为皮氏叫姑鱼(平均生物资源密度为0.82×103kg/n mile~2)。[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大亚湾南部海域海业资源的养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概述了渔业声学探测的基本原理以及南海渔业资源的特点。总结近年来南海渔业资源声学调查情况,结合现阶段国内外渔业声学研究现状,从目标强度的测量、影像分析和积分值分配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待改进之处。结合南海海区渔业资源特点,探讨多鱼种调查中存在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法,提出了声学评估技术在南海海区的研究发展方向,为今后南海海区科学地组织渔业,根据渔场和捕捞对象的资源状况,合理安排渔船,制定切合实际的生产计划,编制渔业发展的远景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李超  杨权 《中国农业信息》2013,(13):191-192
本文概述了渔业声学探测的基本原理以及南海渔业资源的特点。总结近年来南海渔业资源声学调查情况,结合现阶段国内外渔业声学研究现状,从目标强度的测量、影像分析和积分值分配等方面分析了目前待改进之处。结合南海海区渔业资源特点,探讨多鱼种调查中存在的难点以及解决方法,提出了声学评估技术在南海海区的研究发展方向,为今后南海海区科学地组织渔业,根据渔场和捕捞对象的资源状况,合理安排渔船,制定切合实际的生产计划,编制渔业发展的远景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水产业的快速发展是建立在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基础上的。近年来,随着中国渔业资源声学评估技术水平的提高,对精准把握渔业资源现存量和制定合理有效的捕捞计划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海洋牧场和淡水大水面合理制定鱼类增殖放流计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保障。本文在简述渔业资源声学评估发展历程和渔业资源声学技术的基础上,综述了近年来中国在渔业资源声学评估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远洋、极地、陆架海域和淡水水域的渔业资源声学调查评估,相关重要经济鱼类目标强度,以及渔业资源空间统计分析等,并针对国内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无人平台声学调查技术和高性能声学装备研发,以及中国多鱼种声学散射目标库建设等未来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中国渔业资源声学评估研究与技术应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声学方法的黄河三门峡水库渔业资源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声学方法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研究中的适用性,于2013年11月23日使用分裂式波束科学鱼探仪(Simrad EY60,70 k Hz,挪威)对黄河三门峡水库西湾至库尾大坝间水域进行了渔业资源声学调查,并通过现场鱼类目标强度测定和回波积分方法对库区内渔业资源密度、资源现存量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初步探查与估算。结果表明:此次调查库区内声学积分值(Nautical area scattering coefficient,NASC)为5.59 m2/nmi2,渔业资源密度平均为0.002 ind./m2,资源现存量为42.36 t;在鱼类资源密度空间分布统计方面,将调查区域库区分为上、中、下游3个调查区域(A、B、C区),8个积分区段,依次为A-Ⅰ、A-Ⅱ、A-Ⅲ,B-Ⅰ、B-Ⅱ,C-Ⅰ、C-Ⅱ、C-Ⅲ区段,其对应的鱼类资源密度分别为0.002、0.017、0.013 ind./m2,0.004、0.008 ind./m2,0.013、0.016、0.037 ind./m2,鱼类资源主要集中于上游的A-Ⅱ、A-Ⅲ区段及水库下游区域;对应鱼类的垂直分布,A-Ⅱ、A-Ⅲ、C-Ⅰ、C-Ⅱ区段鱼类主要分布于5 m以浅水层,A-Ⅰ、B-Ⅱ区段鱼类主要分布于10 m以浅水层,而B-Ⅰ区段鱼类均分布于5 m以深水层且数量较少,C-Ⅲ区段鱼类则主要分布于10~20 m水层;库区内鱼类目标强度(Target strength,TS)多分布于-62.5~-47.5 d B之间,且目标强度大于-44.5 d B、体长大于25 cm的个体均分布于5 m以深水层。研究表明,声学方法在淡水水库渔业资源评估中体现出良好的适用性,本研究推动了该方法在黄河流域水域生态环境研究中的应用,为今后用声学方法评估内陆河流、湖泊和水库渔业资源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渔业资源声学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工作原理,声学仪器,声学评估的主要工作过程,其中重点介绍了声学调查与评估,它包括调查设计,数据采集,目标强度确定、映像分析,数据处理,生物量计算等。最后指出了目前渔业资源声学评估工作中尚待解决的若干问题,例如在各鱼种积分值分配问题上,很大程度取决于生物学取样网次中渔获物的组成比例,以及各个水层中存在不同的非生物或者非调查种类的生物将影响回波信号以及探鱼仪映像的形成,这些都需要渔业工作者在对经研究的基础上予以辨别后,再对数据和映像进行预处理等,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10.
渔业资源评估中声学方法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渔业资源声学评估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基本工作原理,声学仪器,声学评估的主要工作过程,其中重点介绍了声学调查与评估,它包括调查设计,数据采集,目标强度确定、映像分析,数据处理,生物量计算等。最后指出了目前渔业资源声学评估工作中尚待解决的若干问题,例如在各鱼种积分值分配问题上,很大程度取决于生物学取样网次中渔获物的组成比例,以及各个水层中存在不同的非生物或者非调查种类的生物将影响回波信号以及探鱼仪映像的形成,这些都需要渔业工作者在对经研究的基础上予以辨别后,再对数据和映像进行预处理等,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渔业资源声学评估技术是水产学科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已成为渔业生物资源量估算的重要手段,其中鱼体声散射模型的建立是核心技术。为此,本文概括论述了渔业资源声学评估技术,梳理了基准和非基准两大类别的10种常见声散射模型的理论基础和适用范围,重点回顾了声散射模型在单体鱼及鱼群目标强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总结了鱼种分类识别研究中声散射模型的应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通过鱼群声散射建模、理论分析、计算机仿真、实测数据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可在宽频探鱼声呐获取鱼群信息的基础上,构建更加精确、完善的声学评估技术,为合理估算及开发渔业资源提供可靠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12.
厦门海域渔业资源现存量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07年夏季(2006年8月)、冬季(2007年1月)、春季(2007年4月)和秋季(2007年10月)在厦门海域利用底拖网渔船开展渔业资源调查.根据调查资料,对厦门海域(约2713km2)的渔业资源现状进行了评析.研究结果表明,4个季节渔业资源平均密度为981.97ks/km2,其中秋季居首位,约为1261.39ks/km2;冬季和夏季次之,分别为951.31kg/km2和936.93kg/km2,而春季资源密度最低,约为778.24kg/km2.各个季节的资源密度,鱼类均居首位,甲壳类次之,头足类最低.各季节鱼类优势种分别为:春季鱼类优势种有6种,以二长棘鲷(Parargyrops edita)幼鱼和短吻鳐(Leiognathus brevirostris)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夏季有7种,以中华海鲶(Arius sinensis)和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种;秋季也有7种,以龙头鱼(Harpadon nehereus)、叫姑鱼和中华海鲶为主要优势种;冬季有4种,以叫姑鱼为最主要优势种.4个季节的平均渔业资源现存量约为1694.71t;渔业潜在可捕量约10523t.渔业资源分布与水温、水深及盐度关系较密切.该海域渔业资源已经明显衰退,急需加强渔业资源的管理和保护.  相似文献   

13.
基于拖网调查的海州湾南部鱼类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4年2月至2015年5月对江苏省连云港以东海州湾南部海域共24个站点进行的4个航次的拖网渔业资源调查,对渔获物中的鱼类进行分类鉴定,分析了该海域的鱼类种类组成和资源密度时空分布情况。分析结果认为,海州湾南部连云港海域的渔获共有2纲15目47科77属98种,主要为鲈形目、鲉形目、鲽形目和鲱形目的种类,鲈形目的种类在不同季节中除了冬季外,均超过了总数的50%,不同站点的鱼类种类分布也呈现出不同的规律,但是在统计上不存在差异(ANOVA,P0.01);每个季节的优势种均不超过4种,春季和冬季以中上层的小型鱼类为主,夏季和秋季以经济性鱼类为主,春季的重量资源密度最高,夏秋季其次,最低为冬季;而冬季的数量资源密度最高,其次为春夏季,秋季最低,相对资源密度在离岸站点和沿岸站点有所不同,但不同季节和不同站点均不存在差异。春季渔获物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夏秋季,冬季最低,不同站点的多样性指数不存在差异,但是不同季节对不同站点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目前海州湾海域的渔业资源量稳定,但是捕捞过度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仍在持续,今后应该继续执行休渔制度,限定最小网目,同时合理适度地开发新兴鱼种渔业,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浙江路桥附近海域春秋季渔业资源。[方法]基于2016年11月路桥附近海域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研究路桥附近海域鱼类密度的时空分布,分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因素对鱼类分布的影响。[结果]春季渔业资源生物共4类35种。调查海域的渔业资源重量和尾数密度最大种类分别为鱼类和虾类。调查海域优势种均为东海沿岸常见种类。调查海域渔业资源生物多样性指数、丰度指数和均匀度分布水平偏低。[结论]研究结果可为浙江路桥附近海域的生态监测、评价提供依据,也为该海域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世界头足类资源仍具一定开发潜力,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是西南大西洋远洋鱿钓作业渔场单种产量最高的品种,主要分布在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专属经济区等海域。对阿根廷捕捞渔业产量、主要捕捞品种及产量、阿根廷滑柔鱼产量等进行了初步统计,总结了阿根廷渔业管理制度及中阿渔业合作情况,并结合阿根廷滑柔鱼渔业资源的管理实例,从近海和远洋渔业两个角度分析了其对我国渔业资源管理的启示,如构建近海渔业资源调查评估网络、开展近海渔业主要品种总可捕量管理试点、采取临时性休渔措施以保育渔业资源、逐步完善伏季休渔制度、加强渔港监督检查能力、制定渔业从业者准入条件、构建远洋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综合服务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声诱捕捞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声诱捕捞技术的概念及国内外声诱捕捞技术的研究现状;针对目前渔业资源所面临的问题,分析和探讨了声诱捕捞技术在保护渔业资源和渔业环境方面所起的作用;阐述了声诱捕捞技术的应用前景,并提出了结合声诱捕捞技术在中国建设淡水牧场的新构想.  相似文献   

17.
为获得木材在弯曲破坏过程中的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AE)信号特征,从AE信号的随机性出发,利用AE信号信息熵辨识木材的损伤过程,并研究木材在不同损伤断裂水平下的AE信号分布特性。首先,对气干状态的榉木和樟子松试件进行三点弯曲试验,并通过谐振频率为150 kHz的AE传感器采集原始AE信号,采样频率设置为500 kHz。然后,采用小波变换重构AE信号波形,依据无AE发生时的信号幅值确定AE阈值,统计每秒内超过阈值的次数并作为AE活动计数,再以活动计数为随机变量定义AE信息熵。最后,依据信息熵值确定应变能释放的转折点,并结合三点弯曲试验的载荷-时间曲线,将木材损伤断裂过程划分为线性变形、非线性变形、宏观断裂3个阶段。以10 ms为间隔分析并统计AE信号的频率,获得木材弯曲破坏过程的AE信号频率分布情况,从而揭示不同损伤阶段的AE信号特征。结果表明,线性变形阶段,AE信号表现为低幅值、低频率,主要集中在30~55 kHz频段内;非线性变形和宏观断裂阶段,AE信号中既存在大量的30~55 kHz低频信号成分,又存在100~110 kHz和115~130 kHz的高频信号。研究提出的基于AE活动数信息熵能够准确反映应变能释放的集中程度,为木材损伤断裂水平评价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针对木材损伤断裂过程中声发射(AE)信号识别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瞬时频率的AE信号辨识方法。首先,采用三点弯曲的方式对马尾松试件做损伤试验,利用采样频率为500 kHz的4通道NI USB-6366采集卡收集原始AE信号。然后,通过小波分析的方法对采集的原始信号降噪处理,并对降噪后的信号进行频率分析,再根据频率范围及产生原因的不同定义了两类AE信号。最后,通过Hilbert变换分别获得两类AE信号的瞬时频率,并统计两类AE事件频率。试验结果表明,基于瞬时频率统计的AE事件频率能够客观反映试件的应力水平,同时,木材损伤过程中主要产生断裂AE和变形AE信号,且断裂AE信号的频率范围明显高于变形AE信号的频率范围。  相似文献   

19.
于清武 《广西农业科学》2014,(12):2293-2296
【目的】为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以利于海洋微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方法】对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结果】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起步较晚,主要集中在海洋共生微生物多样性、海洋沉积物微生物多样性、海洋微生物化学多样性、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抑菌和生物毒及抗肿瘤等方面。目前,存在经济建设与海洋生态环境建设矛盾突出、海洋外源污染物严重等问题。【建议】应拓展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微生物种质资源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探寻海洋微生物"沉默"基因的激活方法、构建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生态系统评估地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加快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步伐等,以实现北部湾(广西海域)海洋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